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政治思想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中的優秀成員的政治思想並未停留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在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幫助下,他們的政治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度。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政治思想

正文

19世紀90年代中葉,在中國出現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理論和方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組織了興中會、同盟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頂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們當中的一些優秀分子,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繼續推進革命。
近代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主要政治課題是獨立和民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基本矛盾,是帝國主義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太平天國革命和義和團運動代表農民小生產者,曾提出過素樸的反侵略、反壓榨的鬥爭綱領。資產階級維新派傳播了救亡圖存和社會變革的思想,並嘗試付諸實踐。他們的活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表現出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拓了民主革命的新階段,他們摒除了農民階級的籠統排外傾向和皇權主義,突破了維新志士的君主立憲藩籬,結合中國國情,認真吸取了西方的民主主義,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民主革命的理論觀點和主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成為近代中國民主思潮的高峰。孫中山、黃興章炳麟宋教仁朱執信廖仲愷胡漢民陳天華鄒容等都曾對此作出過重要貢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 這一階段政治思想的主題有如下兩個方面:①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近代中國的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於首位;國內則存在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朝政府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由於侵略者和統治者日益勾結,兩種矛盾相互交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所倡導的民族主義就包含著反滿和救亡圖存兩方面的內容:反滿,是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最先揭櫫的戰鬥旗幟。從興中會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始終是其中心口號。清朝政府的統治意味著滿洲貴族“宰制於上”的民族牢獄,同時由於清王朝的媚外賣國政策,使其日益淪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的鬥爭矛頭直接指向腐朽的清朝政府。救亡圖存,使中國獨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民族主義的又一重要內容。鮮明的愛國主義貫穿於他們的政治理論與實踐的始終。興中會宣言指出:“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後來的同盟會和其他革命團體,都無例外地把“拯救中國”作為當務之急。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意識到要避免被瓜分、被共管的厄運,首先要推翻腐敗的賣國的清朝政府。孫中山指出:“非革命無以救危亡”,“非先倒滿洲政府”不足以圖生存。②反對封建專制主義,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暴政,召喚人民摧毀野蠻黑暗的帝制。他們認為必須根本改變“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的社會政治生活狀況,決不允許“侵犯我們不可讓與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以及“壓制言論自由”,應當代之以符合歷史潮流和時代精神的“民主立憲”,指出實現重大的變革,就難以避免採用“流血”的、“強迫”的手段。只有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清王朝,才能建立“平等”的、“民治”的“國民的國家”。興中會的誓詞中提出“建立合眾政府”的戰鬥任務。同盟會宣言對未來的共和國作了較為完備的表述:“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還十分重視政體的變革,認為國家的根本性質必須通過相應的政體才能實現。他們進行了反覆探索,認真考察西方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並從中國古代官制中尋求借鑑,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構想。大體包括6個方面:反映民主建政進程和階段劃分的革命程式論;體現“代議政治”主要原則的政黨政黨政治論;規定民主政治的實施原則──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論;實現“主權在民”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的地方自治論和全民政治論;規劃完滿的政治體制和結構的五權憲法論(見五權憲法)。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政治鬥爭的任務,集中了人民的要求,體現了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向。但是這一時期,他們的政治思想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主要表現為缺乏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把反對帝國主義的首要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為反滿和反軍閥的鬥爭,這在客觀上貶低了前者的地位,在民族解放的理論和實踐上,產生了消極影響。他們的反封建鬥爭也未能觸及專制政治的基礎,沒有把矛頭指向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大地方階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建立的共和國,並沒能真正實現主權在民的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中的優秀成員的政治思想並未停留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在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幫助下,他們的政治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度。他們的反帝思想進一步明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指出:“故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方面,民主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孫中山不僅尖銳地批判了軍閥、政客和官僚,指出他們與帝國主義狼狽為奸。同時,也注意到了西方共和制度的弊端,認為美、法兩國人民“所謂的民權,還是很少”的,不能單純“學歐美,步他們的後塵”。真正的民權決不能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而應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孫中山確立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內容。這些思想和政策成為“國民革命”的共同綱領,代表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中先進分子的基本思想。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他們當中一些成員跟不上歷史的發展,停滯不前;還有一些成員則成為“第三條路線”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代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