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

孫中山締造和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辛亥革命鍛鍊和成長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國共合作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孫中山革命政黨思想的進一步升華。 民國成立前,孫中山的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表現出一個“向上發展”時期革命階級的朝氣。

辛亥革命與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
文章來源: 民革中央
辛亥革命與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
李大鈞 李大宏
辛亥革命之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是與孫中山創建的政黨政治思想密不可分的。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行動綱領,在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國共合作的偉大創舉,使他的政黨政治思想彪炳史冊,也將指導我們為統一祖國做出貢獻。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些探討。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次起義鬥爭和政治變革,有組織的勢力為使其力量發展壯大,有的是依靠宗教的感染力,有的則賴以民族的凝聚力,有的要藉助首領的號召力,特別是幾次較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都伴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和行動方案。但是,真正依靠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完善的組織機構的全國性政黨,來發動民眾、團結民眾,領導革命鬥爭走向勝利,是辛亥革命前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首創的。
歷代封建社會的反動統治者極端仇視各類黨派團體,根本不允許各類黨派團體創建和存在,就連古漢語中的“黨”字也常常含有貶義。建立黨派就叫做“勾結朋黨”“結黨營私”,各類黨派統統稱之為“狐朋狗黨”“賊人亂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衝破封建枷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以政黨為領導核心的革命鬥爭。同時不斷擴大政黨的作用,使革命政黨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先鋒隊,成為革命政權中的主要成分。更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喚起了民眾的進步意識,大批熱血青年踴躍加入革命黨派,使中華呈現出一片盎然生機。
孫中山締造和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辛亥革命鍛鍊和成長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確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綱領,最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亮地提出了推翻滿清腐朽專制統治的政治主張。
然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一直向人們灌輸“君位天命”、“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等一系列的封建專制說教,封建專制的流毒在中國根深蒂固。孫中山和他的革命戰友們剛開始進行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活動時,不但受到清朝反動政權的迫害,就是在社會上許多人的心目中,也都不被理解。孫中山曾回憶說,1895年在廣州發動第一次反清起義失敗後,“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於吾人交遊也。”[注1]
興中會成立後,一方面積極進行反清革命宣傳,另一方面積極發動武裝起義。革命的政黨大力宣傳革命思想,使人民認清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在全國及海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20世紀初,章炳麟、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革命形勢如火如荼,革命組織如雨後春筍,一大批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成立。革命勢力的不斷壯大,預示著中國民主革命高潮即將到來。
孫中山以其革命實踐總結出:革命的成功須依靠“招集同志,合成大團”,將全國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組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政黨,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7月,孫中山到日本東京,先後會晤黃興、張繼、宋教仁等,隨後又會見陳天華、李書誠、鄧家彥、汪精衛等人,建議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小團體聯合起來,共同致力革命,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和擁護。7月30日,在東京召開籌備聯合會議,確定組織統一的革命政黨,名稱定為“中國同盟會”。8月20日,召開了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通過了同盟會章程,會議一致推舉孫中山為總理。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第一次有了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確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孫中山並於1905年11月在中國同盟會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16字宗旨闡發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首次推出了有中國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在民族振興方面,革命黨人強調全民族振興,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同盟會成立之初,有些激進分子要把這一組織叫做“對滿同盟會”,孫中山先生特彆強調“革命宗旨,不專在對滿,其最終目的,尤在廢除專制,創造共和。”[注2]他以高度的民族觀來正確引導革命同志“民族主義,並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是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注3]
為了實現革命成功,孫中山創建了以全國性革命政黨領導武裝鬥爭的模式。同盟會成立後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首先是1906年12月江西省萍鄉縣和湖南省瀏陽縣、醴陵縣一帶的農民、礦工、部分防營士兵的起義,起義軍發布了以同盟會政治綱領為內容的革命文告,隊伍迅速發展到3萬多人,占據了三四個縣;1907年至1908年,孫中山在華南直接領導了廣東省潮州黃崗起義、廣東省惠州七女湖起義、廣西省欽州、防城起義、廣西省鎮南關起義、廣西省欽、廉、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等6次武裝鬥爭;宋教仁於1907年在東北發動“馬賊”反清;四川革命黨人於1907至1908年在四川省瀘州、成都、敘府等地發動起義;此外,1907年光復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秋瑾在紹興同時發動起義;1908年安徽岳王會的熊成基等在安慶率新軍起義;1910年倪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全國各地民眾的反抗鬥爭,到1910年出現了高潮,從1905年的103次躍升到1910年的266次。1911年黃興等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更是遐邇聞名。這些革命的武裝鬥爭,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由於革命政黨的不斷成熟,革命思潮更加深入人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的起義一舉成功,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歸入革命軍手中。隨後,各地革命黨人紛紛趁勢舉行起義,湖南、湖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上海、江蘇、貴州、安徽、浙江、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相繼宣告脫離清政府獨立,武昌起義和全國的回響,形成了全國規模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為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奠定了基礎。
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建立起革命的共和政權,是與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不可分割的。以政黨推翻腐朽統治,以政黨促進革命事業,以政黨領導統一國家,已經成為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各個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不單是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更重要的是經過革命黨的努力,中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民主主義覺悟空前提高了。經過辛亥革命鬥爭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後,誰要是還想當皇帝,還想恢復專制制度,覺悟了的中國人民就會把他當做毒蛇猛獸、人民公敵,就要奮不顧身地起來推翻它。中國發生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大變革表明,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領導辛亥革命過程中,革命政黨的建立,確實大大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覺悟。

元袁世凱竊取政權,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孫中山領導革命政黨在艱難困苦中奮勇拼搏,承當了這一時期革命的中流砥柱。
中華民國建立初期,在中國出現了許多黨派,其中立憲派代表人物張謇、湯化龍等在1912年組織了共和黨,推黎元洪當理事長,支持袁世凱。曾大力宣傳過民主革命思想的章炳麟,組織了統一黨,追隨袁世凱。還有以從國外返回的梁啓超為首領的民主黨,也效忠袁世凱,對初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構成重大威脅。
為了對付這些零亂的黨派,1912年8月,同盟會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黃興等人的支持下,將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四個小黨合併,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宋教仁幻想通過議會的選舉,取得壓倒多數議席,這樣就可以由國民黨組成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順利實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12月舉行的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以絕對優勢獲勝。正當宋教仁準備北上組織國民黨內閣時,兇殘的袁世凱派人把他暗殺了。國民黨的壓倒多數成為泡影,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在中國破產。孫中山隨即組織的“二次革命”,也不到兩個月失敗了。袁世凱接著又下令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革命黨的鬥爭遇到了空前的危機。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開始了北洋軍閥的血腥統治,同時瘋狂破壞革命,陷害和誅除異己,面對“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三十年來精誠無間之心,幾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志,幾為之槁木死灰”[注4]孫中山頑強地堅持資產階級革命立場,繼續發展以革命政黨為主要力量的革命鬥爭。
孫中山深刻地反省和總結以往革命的經驗和教訓,認為“二次革命”之所以失敗,“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散”。他決心重新組織革命力量,堅持資產階級革命鬥爭。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聲明“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中華革命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先後在蘇、浙、粵、滬等地發動了多次反袁武裝起義。這一時期中華革命黨在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鬥爭中,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鑒於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革命力量薄弱的問題。孫中山認識到,只有加強革命黨的建設,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推翻軍閥專制統治。1919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8周年時,孫中山宣布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同時,在《中國國民黨規約》中,強調實行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規定“本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國民黨的二次建立,在政治綱領、組織制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得到發展。

國共合作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孫中山革命政黨思想的進一步升華。孫中山稱之為:“這是本黨成立以來破天荒的舉動”。[注5]
民國成立前,孫中山的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表現出一個“向上發展”時期革命階級的朝氣。然而辛亥革命後,許多國民黨人蛻化變質,“民國成立以後,我們的黨務反不如前,幾成一盤散沙,把從前革命的精神都無形喪失了。”[注6] 1922年6月,混入國民黨內號稱“革命同志”的粵軍總司令,新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更使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孫中山沒有想到:“禍患生於肘腋,干戈起於肺腑,……國事為所敗壞,黨義為所摧殘,文與諸同志為所犧牲。”[注7]
痛苦中的孫中山認識到:“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鮮血液。”[注8]國民黨內部的動亂使孫中山覺悟到:一個政黨只有與廣大人民結合,才能夠發展,才能夠壯大,才能夠有效地發動和引導革命事業走向成功。舍此不可能把國民黨改造成為一個強大的、真正的革命黨。與中國共產黨人精誠合作,建立民族大團結民主聯合戰線,是他漫長的革命生涯中至為光輝燦爛的篇章,也是他領導的革命政黨邁向前進的一大步。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所以使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彪炳史冊,不僅是因為這次大會的各項重要決策體現了歷史的必然和革命的需要,更重要的還因為它體現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革命政策,隨即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標誌著孫中山的革命政黨政治思想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國共合作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和壯大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中國國民黨獲得了新生,中國共產黨茁壯地成長。改組後的國民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都獲得了新生。特別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領導機構內注入新鮮血液,團聚了眾多的愛國的、民主的力量,使國民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對於孫中山先生本人來說,國民黨“一大”也是他革命事業中一個極其重大的轉折點。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成就,孫中山概括為“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重新來改組國民黨的全體。”[注9]
《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個大會全體通過的重要檔案,使中國國民黨有了一個適應時代和革命需要的主義,成為這一時期及以後相當長時期的政黨行動綱領。使中國國民黨大大前進了一步。孫中山豪邁地宣稱:“這個宣言,系此次大會之精神生命。”“此宣言將國民黨之精神、主義、政綱完全發表,並應使之實現。”[注10]
“宣言”對三民主義做了新的詮釋,使經過重新改組的中國國民黨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統一目標。宣言特彆強調,中國民族解放“其所恃為後盾者,實為多數之民眾,若知識階級,若農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這就給國民黨增加了新的階級力量。宣言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政綱,揭開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毛澤東同志說:“只有《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里對於三民主義的解釋才是‘真解’,其他一切都是偽釋。”[注11]
國民黨改組後,各省國民黨的組織蓬勃發展。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國民黨人的共同努力下,新三民主義被推廣到了全中國,深入到工人、農民、學生中。依靠共產黨人的工作,大批革命青年和工人、農民加入了國民黨,黨員數量突飛猛進地增加,從國民黨“一大”到“二大”僅兩年時間,國民黨員發展到了近20萬人[注12],革命力量進一步壯大。
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下,北伐戰爭以武裝鬥爭的方式奪取了全國統一的初步勝利。北伐軍出師10個月,就從廣東打到武漢、南京、上海,把革命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其前鋒進抵河南,席捲了半箇中國,為革命力量統一全國做出重大貢獻。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的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而奮鬥不息。為實現他畢生為之追求的宏偉目標,追求真理,堅持革命,“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時刻追隨時代的演變而前進。
早在1922年,孫中山先生就這樣提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儘管它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注13]在祖國統一道路上,孫中山以他的政黨政治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著,他認識到要統一全國,一定要“得全國的人心”,一定要用革命主義“去統一全國人民的心理”,做到這一點,“本黨自然可以統一全國”[注14]。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一些愛國民主分子,繼承和發展孫中山的革命遺志,組成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積極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和國家政治生活重大問題的協商,為統一祖國、建設祖國而努力奮鬥。現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發揮民革的特點和優勢,立足大陸,面向台灣,面向港澳,面向海外,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重點,大力開展海外聯誼工作,爭取實現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推動“一國兩制”的實施,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改革、開放、搞活出力,繼續協助中國共產黨落實各項政策,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貢獻力量。這些都是在孫中山政黨政治思想指導下,實現孫中山統一中華遺願的具體行動。
孫中山先生曾經寫道:“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際,緬懷孫中山那洋溢著愛國主義和國家統一的政黨政治思想與主張,緬懷孫中山為民族統一大業嘔心瀝血的崇高政治品德和堅定的革命精神。我們一定要為完成祖國統一的神聖使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不懈的努力。作為中國最早的政黨之一,我國台灣省國民黨當局應當認真地汲取這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以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為指導,同中國共產党進行第三次合作,在“一國兩制”的光輝旗幟下,共同完成孫中山曾為之奮鬥終生的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大同市地方志辦、民革山西大同市委員會)
注釋:
1.孫中山:《建國方略》,《孫中山選集》上卷,第174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鄒魯:《中國同盟會》,載《辛亥革命》叢刊第2卷,上海,第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說》,《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24~325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4.孫中山:《建國方略》,《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158~159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5.《孫中山選集》第599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國父全集》第3冊第509頁,台北國民黨史會1989年版。
7.孫中山:《致國民黨員書》。
8.宋庚齡:《儒教與現代中國》,《宋慶齡選集》,第109頁,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9.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詞》見劉芷芬編《孫總理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演說詞》。
10.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中國現代史資料選編》(二),第3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50頁,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12.譚平山:《國民黨“二大”中央黨務總報告》。
13.孫中山:《孫逸仙宣言》,外交部檔案英文影印件,馬寧譯。
14.《孫中山選集》下卷,第527~528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