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又稱通貨貶值),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貨幣貶值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

基本信息

概述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貨幣貶值對產量的影響是複雜的。從短期來看,在擴大出口商品的生產之前,國內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就將下降,這是有助於收支平衡的。但是對實際收入較低的那些消費者,這種對內銷商品需求的下降將同時伴隨著對這些商品需求的增長,因為這些內銷商品的價格比出口商品便宜。

主要作用

1、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3、本幣的貶值並沒有及時或者根本沒有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甚至惡化國際收支。加大了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現象歷來就存在,但近年顯得尤為突出。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貨幣貶值均在30%—70%之間,貶值幅度之大實屬罕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卻在相當長時期內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土耳其金融危機,巴西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這些國家的貨幣也嚴重貶值,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改善效應卻不明顯。與此相反,中國頂住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衝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實際上人民幣匯率還穩中有升,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卻一年好過一年,外匯儲備連年增長,從1997年底的不足140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底超過2500億美元。匯率貶值效應為什麼失靈,人民幣不貶值國際收支盈餘反倒增加,這一問題值得大家認真探討。

貶值原因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作為國際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研究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及消除失衡的調節措施等問題。國際收支調節理論歷來得到經濟學家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們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探討國際收支從失衡恢復到平衡的條件,並提出各自不同的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的政策主張,其中以彈性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結構分析法最具代表性。
儘管各種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大多沒有專門探討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問題,但各種不同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對運用本幣貶值措施改善國際收支均探討了應具備的條件,或前提條件或假設條件,當這些假設不成立或前提不滿足時,其結論便會出現偏差,也就是“失靈”問題。對當代貨幣貶值調節國際收支效應失靈問題的研究,我們發現,因為這些假設不成立或前提不滿足,作為解釋變數能解釋一些失靈問題發生髮展的原因。

分析方法

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是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瓊·羅賓遜根據馬歇爾個體經濟學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國際收支調節特別是貨幣貶值改善一國國際收支的條件的理論,是最直接研究本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理論。彈性分析法的基本結論是:要通過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必須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即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ex)與本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em)之和要大於1,也就是:em+ex>1彈性分析法還有一些假設條件,與彈性本身有關的包括本國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分析研究當代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供給過剩,加上進口限額、進口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造成需求彈性不足,貶值國進口的多為高技術的生產設備或緊俏的生活必需品,對價格的上漲反應不靈敏,由於產業結構難以調整或閒置資源特別是資本有限,又難以形成足夠的本國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大,匯率變動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便難以避免。

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特·蒙代爾及哈里·詹森等人運用貨幣主義學說研究調節國際收支問題的理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接受和採用的主要理論即是貨幣分析法。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日表示來自國外的貨幣供應基數,md表示國內名義貨幣的需求量,d表示國內的名義貨幣供應量。日為正數表示國際收支順差,r為負數表示國際收支逆差。這個方程式告訴我們,國際收支逆差,實際上就是國內的名義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國內名義貨幣需求量,因此,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在分析匯率貶值對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作用時,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餘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餘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貨幣分析法關於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提出的政策建議,實際上是緊縮銀根、緊縮需求,緊縮銀根常常會帶來經濟蕭條,也就是以犧牲經濟成長來換取國際收支平衡。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了削減政府預算,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貶值國大都沒有完全採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政府沒有嚴格地限制貨幣發行,更使貨幣供給沖抵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亞歷山大等經濟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以凱恩斯總量經濟學為基礎的國際收支調 節理論,這一理論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主張。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y表示國民收入,a表示總吸收,即一國的消費與投資之和。這一等式告訴我們,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順差,當國民收入小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當國民收入等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平衡狀態。吸收分析法從巨觀經濟的整體角度來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這一理論認為、一國貨幣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閒置資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閒置資源時,貶值後閒置資源流入出口,產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其次,出口擴張引起國民收入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並且,邊際吸收傾向應小於 100%,貶值時增加的國民收入才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還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來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如存在閒置資源,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閒置資源,則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用貨幣貶值的辦法來改善國際收支。

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是形成於20 世紀70年代的從經濟增長的供給方面研究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應政策主張的理論。結構分析法指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性的國際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長期性的過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所致,而長期性供給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經濟結構失衡。進口商品對收入的彈性高而對價格的彈性低,本國經濟的增長不能拉動出口,而外國的經濟成長卻會導致進口的增長。因此,結構分析法主張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重點應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加速經濟發展方面,結構分析法還認為,單純的貨幣貶值實際上根本不能解決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長期性的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經濟起飛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已開發國家產業大調整時期,它們以出口為導向,瞄準已開發國家市場的空檔,以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大量出口,獲得了經濟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國際市場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們的經濟結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調整,經濟結構老化、單一、落後是普遍現象。像巴西、阿根廷這些南美國家,本欲以進口替代政策改變國內的經濟結構,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的限制,經濟結構的改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又大多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經濟發展遲緩,因此,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便在所難免。

產量影響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1、從短期來看,在擴大出口商品的生產之前,國內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就將下降,這是有助於收支平衡的。但是對實際收入較低的那些消費者,這種對內銷商品需求的下降將同時伴隨著對這些商品需求的增長,因為這些內銷商品的價格比出口商品便宜。如果貨幣貶值嚴重,象在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那樣,出口商品和內銷商品之間可以替代的餘地很小,那末對內銷商品的需求將會急劇減少,因為可供購買這些商品的貨幣額將下降。如果消費者能隨時用內銷商品替代出口商品,那末對內銷商品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將會引起內銷商品價格的上漲,人們也將要求增加工資。這將波及到出口商品,減少這些商品相對價格的優勢。到那時,就需要再一次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國內的開支。
2、要使出口商品的生產在全部勞力都完全就業的情況下增長,有關財政、金融政策也必須嚴格到足以壓低需求、減少內銷商品產量的程度。從短期來看,由於內銷產品遲遲不得出口,最終會使這些產品的總產量下降,有些人會因此而失業,實際工資下降。當出口商品的產量增長時,失業的勞動力將會逐漸得到僱傭,但實際工資和應得的收入都會比以前低。
3、衡量開發中國家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好處的關鍵是看它是否刺激了出口的增長。如果進口商品在貨幣貶值前就已匱乏,那么,貨幣貶值發生後,也就不會因為價格較高而使進口商品的數量象預期的那樣萎縮,特別是在國內可能的替代品仍然有限的時候,更是如此。另外,出口商品的增長也需要進口更多的原材料以及主要設備、零部件來改造曾被忽視了的工廠,更新其設備。結果,從短期來看,國家收支的平衡問題,將會因貨幣貶值而極度惡化,因為進口貿易會即刻增長,而出口貿易在相當一段時間後才能發展。

解決方法

貨幣貶值貨幣貶值
有兩個辦法可供當局選擇來對付對外支付逆差:他們可以採取限制進口和外匯交易的辦法,或者通過金融和物價政策以及削減開支和恢復生產有利可圖的商品來減少赤字。
1、一個政治上優惠的途徑是,通過限制進口那些不太關鍵的商品和外匯的遊動,來直接減少貿易赤字。這種途徑之所以好,是因為其真正利弊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才看得出來。這些措施在暫時減少外貿赤字的同時,並不能幫助恢復出口商品的創利率。事實上,這些措施最終還將使出口商品的價格再度下跌。這些措施也不能把國內開支壓低到國家能夠承擔的水平。由於各種控制措施還不能影響通貨膨脹這個根本問題,實際上,這些控制措施還常常使通貨膨脹惡化,企業將轉向生產更為有利可圖的內銷商品和進口替代品,因為這些進口替代品價格較高。這些商品價格高的原因是對進口實行了許可證和配額的做法。
2、限制進口商品和資本,對效率的危害特別大;這些限制性措施會使人們將資金轉用到生產創利率高的內銷產品上去(如進口商品的替代品),而不用到生產出口商品的效率較高的方面去,因為這些出口商品的創利率受到了國內通貨膨脹和國內貨幣增值的約束而不得升高。即使降低進口貨物的價值,這些限制性措施也會使人們傾向於把投資用於資本密集性技術。最終,國家對人們向國外的匯款、旅遊業以及非傳統商品的出口,採取特殊的匯率。這就違背了大家公認的做法,即增加外匯收入是需要實行鼓勵價格的。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的做法是通過採取相應的金融政策,使人們對商品和各種服務業的需求降到與國家收入相當的水平。同時促使國內的需求從進口商品轉向內銷產品,刺激內銷商品的擴大生產。這些目的,只要對生產者實行一種需求管理即可實現。政府開支以及發放給私營部門的信貸,要減少到這樣一個程度:即工資和物價要絕對降下來。這將降低出口商品的生產成本,與生產內銷商品相比,使出口商品的創利率得到提高。因為內銷商品的價格隨著需求量的下降而下跌,而出口商品的價格卻原封不動。然而,如果相對物價需要進行重大的調整,總的需求就必須進行大規模壓縮。既然名義工資常常不會下降,那末,這種壓縮的結果是造成實際上的失業和引起社會混亂。因此,這個途徑很可能是緩慢而且痛苦的,對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來說,政治上也接受不了。

與匯率相關的經濟知識

盤點與匯率相關的知識,例如詞條外匯、國際收支、貨幣貶值等詞條,完善詞條內容,使詞條升高分值。

貨幣術語

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複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