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淨額即淨出口與淨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淨額=淨出口-淨資本流出;或BP=NX-F。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平衡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餘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採取干預措施。

基本信息

平衡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經濟展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經濟展望

國際收支按照特定帳戶分類和複式記賬原則編制地會計報表。

1. 特定帳戶分類

經常賬戶(Current Account):對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行為進行記錄的帳戶。

1)貨物:一般商品、待加工的貨物、貨物修理、各種運輸工具在港口購買的貨物和非貨幣黃金

2) 服務:運輸、旅遊、通訊、金融、計算機服務、專有權徵用、特許以及其他商業服務

3) 收入:

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

第一, 支付給非居民工人的職工報酬;

第二,投資收入項下有關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官方儲備帶來的收入和支出。包括直接投資的利潤、股本紅利、債務利息。資本損益應計入金融賬戶項下。

4)經常轉移:無償提供的實際資源或金融產品,包括除去資本所有權的轉移(資本轉移歸入資本賬戶項下)

資本和金融賬戶:對資產所有權在國際間流動性為進行記錄的帳戶

1)資本賬戶(Capital Account)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

a.資本轉移:固定資產所有權的轉移積極與其相聯繫或以其為條件的資本轉移

b. 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和放棄:無形資產轉移,如專利、著作權、商標、經銷權等

2)金融賬戶(Financial Account):對外資產和負債所有權變更的所有權交易

a.直接投資:投資者對另一個經濟體的企業擁有永久利益。直接設立或持股(10%以上)

b.證券投資: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等

c.儲備資產:外匯資產、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IMF的儲備頭寸、其他債權

d. 錯誤和遺漏帳戶:統計問題、人為虛報等原因的抵銷性帳戶

2. 複式記賬法的三大規則:

1) 任何一筆交易發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貸方兩個方面: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2) 借方:不論實際資源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增加

3) 貸方:不論是實際資產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減少

效應分析

當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況主要取決於該國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入流出狀況。

一國國際收支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市場機制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調節,但這種調節的力度有限,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作為巨觀經濟的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要實施不同的巨觀經濟政策以彌補市場對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其所實施的不同的巨觀經濟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別分析在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一、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是隨著市場變化自動調節的,因此,無論國際收支是處在順差還是逆差狀態,市場機制都會自動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機制可從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圖1中,由曲線LM和曲線ISo的交點Eo決定了初始的均衡產出為Yo,均衡利率為io。

收支均衡圖收支均衡圖

均衡點位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的左上方,說明出現國際收支順差。

在浮動匯率的情況下,如果國際收支是順差,本幣價格(即匯率)就會提高。本幣價格提高,又會引起出口減少進口增多,ISo曲線會向左移。由於這一點,經常項目這一塊的順差會減少,或逆差增加。要實現國際收支均衡,就要使資本項目中的外資流入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高國內利率水平,這樣BPo曲線不斷上移。當順差不斷縮小時,均衡點和BP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斷接近直到最後這一距離消失。這時新的均衡點出現,亦即是IS1、LM、BP1三條曲線交於E1。在這一點上,貨幣和產品市場以及國際收支實現均衡。

收支均衡圖收支均衡圖

在圖2中,均衡點Eo處於國際收支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這表明該國經濟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會使匯率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改善,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出口增加,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由此,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會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動。曲線移動使均衡點靠近國際收支均衡曲線。這個過程繼續進行下去,ISo曲線移至IS1,BPo曲線移至BP1,國際收支平衡實現,新的均衡產生,新的均衡點為E1。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機制發揮著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進行著自動調節,使國民經濟成長的同時又使國際收支不斷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況下,如經濟過冷或過熱,政府也會運用巨觀經濟政策來加以主動調節, 以使國民經濟按合理的速度發展。政府採取的主要政策有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的作用過程,都會引起利率的變動,從而使得BPo曲線產生上下移動,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閉經濟中的情況複雜一些。如果設定政府無論是採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為了使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那么,在浮動匯率下,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呈現的效果則大相逕庭。

一國採用積極財政政策,一般是在國際收支處於順差時,而且這種順差主要是由淨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擴大,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增加,價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 國內利率上升,BP曲線向上方移動;價格上升和收入持續增加會導致進口持續增加,進而使外貿出現逆差:與此同時,在國際資本高度流動的條件下,利率上升會導致國外資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間外資流入額往往大於進口增加額,國際收支仍出現順差。順差不斷增加,會使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出現升值壓力。由於匯率是自由浮動的,本幣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Is曲線向左移。這表明在浮動匯率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乘數放大效應會比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小一些,這是由於在開放經濟中乘數效應中的一些環節會通過貿易或投資轉移到國外去。例如,政府投資幾十億元建一座發電站,但部分設備、材料、技術從國外進口,那就會增加國外的總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開支對本國經濟的刺激作用減弱。如果一國處於經濟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過程與上面所述過程相反。

在浮動匯率下,政府使用貨幣政策,其作用過程為:政府如果增加貨幣,利率下降,資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於逆差太大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出口增加,外貿狀況得到改善,IS曲線向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同時BP曲線會下移,這個過程持續一定時間,新的均衡就會實現,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當然,這種條件下的貨幣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外貿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外貿結構等。不同的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在浮動匯率下採取貨幣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調節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是經濟處於過熱階段,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過程與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是會比較明顯的。

收支均衡圖收支均衡圖

二、固定匯率制度下國家收支平衡的調節機制與政策效應

在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採取干預措施,下面看看在固定匯率下,在一國分別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調節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在圖3中, 曲線ISo和曲線LMo的交點決定的初始均衡點Eo(io,Yo)在初始時表明國際收支是順差。而順差使本幣在外匯市場上供不應求,面臨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的主要辦法是增發貨幣,使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使曲線LM0右移至LM1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會提高本國絕對價格水平。其他與本國發生貿易關係的國家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提高幅度小於本國絕對價格水平提高幅度時,這會使出口需求會下降,ISo曲線左移, 同時BPo曲線向上移動,從而使均衡點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接近。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恰好所有與本國有外貿業務的國家物價水平也上升且大於本國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的時候,則這一結論不成立。國外需求減少的這一結果,會使國際收支中順差減少;當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時, 曲線LM1與曲線IS1的交點恰落於BP1曲線上,國際收支平衡得以實現。交點E1成為新的均衡點(虛線為調整後的情況)。

收支均衡圖收支均衡圖

在圖4中,初始均衡點Eo處於初始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說明經濟發生了國際收支逆差,逆差導致對國外貨幣需求的增加。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出售外匯儲備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導致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圖形上表現為LM曲線向左移至LM1(虛線)。在一般情況下,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會導致國內絕對價格水平下降。與本國有貿易業務關係的所有國家綜合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下降幅度小於本國下降幅度時,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BP曲線也會向下移動。當ISo移至IS1(虛線),BPo移至BP1(虛線)時, 曲線LM1與IS1的交點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國際收支平衡形成,E1點為新的均衡點。

以上兩種情況只表明在固定匯率條件下,政府被動運用貨幣政策後,新的均衡是如何實現的,這隻反映了部分狀態下的調節機制,並不能說明這種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實上,在固定匯率條件下, 由於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不存在了,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所實施的貨幣政策,儘管不能說一點效果也沒有,但從普遍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時,就不能依靠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在經濟過熱時,也不能依靠減少貨幣供應的辦法來控制通脹。構想在經濟不太景氣或者在上面圖形中反應出的新的均衡點仍然達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發展速度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便採取擴大貨幣供給的辦法,貨幣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 資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會使進口增加。上述變化又會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造成本幣貶值。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必須拋出外匯,購買本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但這個過程繼續下去,LM曲線回復原位,顯示貨幣政策無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對經濟的整體調節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構想在經濟過熱時,政府採取緊縮貨幣的辦法,貨幣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外資流入,順差增加;收入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順差增加; 以上因素推動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幣,買進外幣,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失敗。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財政政策一般會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實施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資流入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但由於外資對利率反應的彈性大,利率下降會使外幣流入數量很大。所以,一般來講,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順差會增加很多,於是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買進本幣,賣出外幣,LM曲線向右移。結果,一方面是官方外匯儲備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經濟可加速增長。如果該國是處於經濟過熱階段,為減緩經濟發展速度,政府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一般也會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減少支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利率會下降,外資大量流出,逆差最後會很大,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會買進本幣,賣出外幣。本幣供應減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所以對於國內金融市場尚不完善、貨幣政策效果本來就不明顯的開發中國家來講,採用固定匯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去調節經濟運行。而對於金融市場成熟的已開發國家來講,由於貨幣政策在此匯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調節經濟的效果,所以都轉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會取得好的調節效果。

收支狀態

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和國際收支均衡

1) 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差額,也就是自主性交易差額為零。但是在統計上和概念上難以精確區分自主性和補償性,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難以付諸實現。

2)國際收支均衡:國內經濟處於均衡狀態下的自主性國際收支平衡,即國內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狀態。是一國達到福利最大化的綜合政策目標。

不平衡

定量分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口徑

1.貿易收支差額:商品(貨物)進出口收支差額

分析意義:

1) 貿易收支在全部國際收支中所占比重大,可以當作國際收支的近似代表

2) 商品的進出口情況綜合反映了一國的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狀況,反映了該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2.經常項目收支差額:包括貿易收支、服務、收入和經常轉移收支的差額

分析意義:綜合反映一國的進出口狀況,作為制定國際收支政策和產業政策的依據

3.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

分析意義

1) 反映一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和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對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調整提供有益借鑑。

2)資本與金融賬戶和經常賬戶之間具有融資關係,反映出經常賬戶的狀況和融資能力

定性分析

 定性分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性質(五種原因)注意:都是假定逆差

1.臨時性不平衡

1) 定義:由短期的、非確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

2) 特徵:失衡程度較輕、持續時間不長,帶有可逆性,可以認為是一種正常現象。

3) 對策:浮動匯率制下由市場匯率波動來糾正;固定匯率制下動用官方儲備來平衡。

2. 結構性不平衡

1) 定義:國內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而發生的國際收支失衡。

2) 特徵:一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滯後;二是因為本身產業結構單一、落後,產品類型沒有競爭力。

第一, 在世界市場需求變化後,因經濟和產業結構變動的滯後和困難所引起。

第二, 一國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彈性低(賣的都是必需品,別的國家收入降低時需求還穩定,但一旦別的國家經濟成長後需求就大幅下降),或者雖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高但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低所引起的失衡。(賣的是奢侈品但進的都是必需品,一旦價格上漲,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別人的東西還必須買)

3) 對策:與本國的經濟結構、勞動生產率有關,具有長期性,扭轉起來相當困難。

在治標方面:一方面可以通過官方儲備的融資來進行數量上的彌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本幣的升貶值來進行價格上的調整;

治本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逐步培養國內經濟對匯率變動的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性,使市場化的匯率真正具備根據世界市場需求變化來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的效力。

3. 貨幣性不平衡

1) 定義:在一定匯率水平下,國內貨幣成本與一般物價上升而引起出口貨物價格相對高昂、進口貨物相對便宜,從而導致的國際收支失衡。

2) 原理:

a. 相對通脹率↑=本國通脹率↑-外國通脹率:根本上是由貨幣供應量增加而導致通貨膨脹

b.購買力平價說:Pd=E*Pf,Pd上升,E不變,則出口貨物國外價格水平就會上漲,進口貨物就會相對便宜。

3)對策:一是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緊縮總需求;二是本幣升值。

4. 周期性不平衡:

1) 定義:一國經濟周期波動所引起的。

2) 原理:衰退——總需求下降——進口下降——順差

擴張——總需求上升——進口上升——逆差

3) 對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5. 收入性不平衡

1) 定義: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需求的增長超過出口增長。

2) 原因: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周期性、貨幣性、結構性等等

結論:一國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並不是單純地追求國際收支的平衡,因為這僅僅是一國經濟失衡的一方面;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是要通過政策搭配使得國內和國外同時達到平衡,達到國際收支均衡,這才是一國經濟均衡的最終目標。

其它相關

交易

自主性交易和補償性交易

1)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個人或企業為某種自主性目的所從事的交易。

2)補償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為彌補國際收支逆差而對外的借款或動用官方儲備

重要問題

資本和金融賬戶與經常賬戶的融資關係的弱化

1.根本原因:資本和金融賬戶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國內外的投資收益率、利率、匯率、通脹率、稅率和稅收政策和風險因素等。

2.主要原因:

第一, 融資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1) 當一國很難吸引國外資本流入時只能用官方儲備進行融資,但一國官方儲備是有限的。

2) 當一國提供融資的主要是國外資本,就會出現這種融資方式的穩定性和償還性問題,可能引起資金鍊斷裂和債務危機。

第二,資本流動存在獨立的運動規律,不再依附於經常賬戶而由其被動地決定了。

第三, 在二者的融資關係中,兩大帳戶之間通過債務和收入因素互相影響,有形成債務危機的可能。(資本賬戶為經常賬戶提供融資後產生的資本流動會造成收入帳戶的相應變動,如股權紅利、債券利息等。如果經常賬戶赤字過多,引起外債過多,而由此導致的利息支出也越來越大從而惡化經常賬戶,形成惡性循環)

4.綜合帳戶差額:將官方儲備提出後的餘額

分析意義:

1) 衡量國際收支隊一國官方儲備造成的壓力,對維持匯率的適當波動有重要意義。

2) 綜合反映了自主性國際收支的狀況,是全面衡量和分析國際收支狀況的指標

與匯率相關的經濟知識

盤點與匯率相關的知識,例如詞條外匯、國際收支、貨幣貶值等詞條,完善詞條內容,使詞條升高分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