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豬獾
物種分類:獸類→食肉目→鼬科→豬獾屬
拉丁名:Arctonyxcollaris
英文名:HogBadger
屬中文名:豬獾屬
中國分布:分布於西北、西南、華中、華南等地。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經濟用途:獾油對燙傷有特效治療作用,對痔和胃潰瘍亦有療效。其皮毛可利用。
Iucn2003:VUC1;A2c.IUCN2003:Notlisted
生境:棲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區。
體型:體長600-750mm;體重6.5-7.5kg。
食性:食性龐雜,雜食性。
習性:主要習性與狗灌類同。雜食,居住於岩洞或地穴,亦侵占其他獸穴。夜行性,有冬眠習性。
繁殖:孕期120天左右。春末產仔,每胎產2-4隻。
詳細介紹
遍布於中國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及陝西、甘肅和青海等地區。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地也有分布。
體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區別主要在於豬獾的鼻墊與上唇間裸露,吻鼻部狹長而圓,酷似豬鼻。體重10千克以上,體長650-700毫米。全身淺棕色或黑棕色,另雜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頸背有一白色縱紋,從嘴角到頭後各有一道短白紋。從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棲居,生活習性與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兇猛,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螻蛄、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時盜食農作物玉米、小麥、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習性。立春前後發情,懷孕期3個月左右,於4-5月產仔,每胎2-4仔。
獾油治燙傷,對痔和胃清瘍有一定療效。針毛可制毛刷和筆。
體型體態
豬獾又叫沙獾,體長62—74厘米,尾長9—22厘米,體重6625—7500克。鼻吻狹長而圓,吻端與豬鼻酷似。鼻墊 與上唇間裸露無毛。眼小。耳短圓。四肢短粗有力,腳底趾間具毛,但掌墊明顯裸露,趾墊5個。後腳掌裸露部位不達腳跟處。爪長而彎曲,前腳爪強大銳利。尾較長,基部粗壯,向末端逐漸變細。它的通體黑褐色,體背兩側及臀部雜有灰白色。吻淺棕色。頰部黑褐色條紋自吻端通過眼間延伸到耳後,與頸背黑褐色毛匯合。從前額到額頂中央,有一條短寬的白色條紋,其長短因個體變異而多有差異,有的個體向後繼續延伸直達頸背。兩頰在眼下各具一條污白色條紋,但不達到上唇邊緣。耳背及耳下緣棕黑色,耳上緣白色。
下頜及喉白色,與四周黑褐色區域明顯隔離而形成白斑,此斑向後延伸直達頸背並匯合,使頸背顯白色。自頸背到臀部為淡褐色,四肢黑褐色,腹部淺褐色。針毛粗長挺拔,毛尖棕黑,基部污灰色。臀部針毛最長,分三色,毛尖的1/5段為污白色,中段1/5為棕黑色,基部3/5為污白色。尾毛較長,全白色。
頭骨顱形較狹長,略平直。頭骨粗厚堅實,骨縫癒合緊密。鼻骨狹長,眶前區向前下方較傾斜,眶前孔特大。齶
骨兩側緣向外略微膨脹。齶骨沿中線稍凹陷,向後延伸達關節窩水平線處,最末端的鉤狀突寬而平直,呈翼狀。下頜髁突明顯高出下齒列水平。聽泡扁平而內陷。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排成馬蹄狀,外側一對寬大,咀嚼面長而側扁,比第二對門齒約長二倍。犬齒粗大鋒利,外側後緣略向內收縮;與門齒間隔較大,為咬合時容納下犬齒的位置,前臼齒髮育不健全,特別是第一對前臼齒極小而退化,第二前臼齒與第一前臼齒相近,前臼齒齒冠依次而大,第三枚單齒峰,第四前臼齒為裂齒,呈三角形,外側原尖強大,後尖較低,後內緣有一小齒突。臼齒近似菱形,具一圓形後葉,外側前尖和後尖較發達,後側的兩個小齒尖形成低而狹窄的嵴,內側基部為一半圓形跟座。第一對下前臼齒僅為一不明顯的小瘤。第二對下前臼齒和第三對下前臼齒的齒尖發達。下臼齒髮展為裂齒,下原尖和下後尖幾在同一線上,下前尖低,後跟座盆狀,邊緣具5個小的齒突。第二下臼齒近似圓形,前內緣低平,後緣具3個明顯的齒突。
生活習性
豬獾棲息于山地闊葉林、林緣、灌叢、草坡、農田、荒地等地帶。喜歡穴居,在荒丘、路旁、田埂等處挖掘洞穴或棲居於天然岩石裂縫、樹洞之中,也侵占其他獸類的洞穴。洞穴的結構比較簡單,洞口一般有1一2個,多設在 陽坡山勢陡峭或茅草繁密之處。洞內1米深處常為直洞,也有長達8一9米的直洞。整個洞穴顯得清潔乾燥。臥處常鋪以乾草。
夜行性。性情兇猛。當受到敵害時,常將前腳低俯,發出兇殘的吼聲,吼聲似豬,同時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擊。能在水中游泳。視覺差,但嗅覺靈敏,找尋食物時常抬頭以鼻嗅聞,或以鼻翻掘泥土。
有冬眠習性。通常在10月下旬開始冬眠,冬眠之前大量進食,使體內脂肪增加。入蟄後有時也在中午氣溫較高時出洞口曬太陽。次年3月開始出洞活動。
雜食性。主要以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甲殼動物、昆蟲、蜈蚣、小鳥和鼠類等動物,也吃玉米、小麥、土豆、花生等農作物。
早春發情交配。受精卵有滯育現象,於翌年春季3—4月間產仔。每胎產3一4仔,哺乳期為3個月。幼仔2歲達到性成熟。壽命大約為10年。狗獾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識別特點
身體肥壯,四肢短健,前爪強大銳利。鼻吻部狹長而圓,形似豬鼻。背毛棕黑色,頸背有一條短寬的白色縱紋; 兩頰在眼下各有一樣污白色條紋。同經常出沒在瓜園裡的狗獾相比,豬獾的數量要少得多了。豬獾不但長有一個慣於抬頭嗅聞和拱土翻泥的“豬鼻子”,而且性凶力猛,在發怒時會發出像殺豬般的嚎叫聲,如果遭到人們的棍棒痛擊,就會站立起來,挺直前半身,張嘴追咬棍棒,同時還會用鋒利的腳爪向來犯者進行猛烈的反撲撕抓。豬獾身強體壯,善於挖洞穴居,洞有1~2個開口,垂直而下深1米左右,最深的立洞可達8~9米,洞內乾燥而不凌亂,“臥床”上還鋪有舒適柔軟的乾草作為床墊呢!為貪圖涼爽,夏天也有用樹葉築窩而露宿林中的情況。雌獾是多情的動物,每當立春前後,它們就會主動的追逐配偶,向雄獾獻媚,與之交配,這種現象在其他動物中是非常罕見的。豬獾從立冬後開始躲在洞裡隱伏“冬睡”,直到來年開春前重新出洞活動,這種冬睡的性質與蛇、龜等變溫動物的冬眠不同,入眠的深度也有很大差異,江南人民把它的這一習性叫作“冬伏”。豬獾既愛吃蚯蚓、螻咕、天牛、泥鰍、黃鱔、蛇類、蜥蜴、田鼠等動物性食物,也喜歡吃玉米、小麥和花等農作物,益害並蓄,難評高下。江蘇省境內的豬獾資源正處於萎縮狀態,蘇州平原已難覓獾跡,西部山區的數量也正在減少之中,現被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動物。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品種分布
豬獾中國有2個亞種,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廣東、福建等地。豬獾是一種夜行動物。由 於前肢發達,爪子很長,適於掘洞,在山坡的樹林、灌木叢、荒地、墳墓、溪流近旁、堤壩等人跡罕到的地方挖洞而居。洞深達數米,曾發現洞內光滑整潔,有幾個洞互相連通,巢位於穴道末端。豬獾膽小,如遇危險會兇猛頑抗。春、夏、秋季活動最盛,每晚8~9點鐘出洞活動捕食,拂曉回巢。它的食性很雜,主要以植物的根、莖,玉米、雜豆、花生、瓜類等為食,對農作物有害,偶爾也捕食昆蟲、蠕蟲、蛙類、小爬行類、鳥和嚙齒類小獸等。獾秋季肥胖,多脂肪。它有半冬眠習性,每年11~12月入洞,翌年2~3月冬眠醒來出洞活動。狗獾整理洞巢,鋪上一些青苔、乾葉等。當年生的仔獾秋季就可長大成獸。狗獾是產地極廣的動物,多產於中國北方。皮張幅大,毛皮品質好;南方產毛短,品質差。豬獾廣布歐、亞洲,中國各地均有分布。鼬獾體型較大者棲息於丘陵、山地林灌地帶,常棲居在草叢、土丘中或岩石間隙、天然洞穴或自挖的丘陵洞穴中,洞道淺,白天隱匿。因為它覓食用爪挖掘,常留下痕跡。夜行性,能爬樹。其食性雜,既吃野果、植物根、穀類農作物等,也吃鼠類、蚯蚓、昆蟲及鳥類等。鼬獾在春季繁殖,在長江流域約3月份交配,5月份產仔,每胎4~5隻。它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如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福建、廣東等省數量較少。體型較小者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的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等地。
非洲動物
非洲大陸棲息著許多其他大陸所沒有的奇特動物,一向被稱為“天然動物園”。尤其是東非高原有遼闊的熱帶草原,是非洲野生動物的集聚地區。據估計,生活在這裡的野生動物有近200種,僅大型哺乳動物就有700~800萬頭,其中有許多非洲特有的珍稀種類。東非許多國家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都在動物集聚區建立了天然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現在就來介紹一下這些生長在非洲的動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