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塞盧斯斑馬](/img/2/b37/nBnauM3XyUTO1EDO3U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1g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分類:哺乳綱ClassMammalia
目:奇蹄目OrderPerissodactyla,
科:馬科FamilyEquidae
食性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
簡介
![塞盧斯斑馬](/img/0/1c0/nBnauM3XyQTOyEDMw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塞盧斯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於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塞盧斯斑馬瀕臨滅絕。
塞盧斯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斑馬沒有什麼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成年細塞盧斯斑馬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塞盧斯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鏇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禦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套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生活習性
![塞盧斯斑馬](/img/b/e33/nBnauM3X0cDOygjMx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但群體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隻左右,多由雌獸和未達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組成,群體十分緊湊而不鬆散,幼仔們喜歡在一起玩耍、撕鬧,或與雌獸在一起嬉戲。成年雄獸通常過獨居的生活,所占的領地大約有10平方公里,用排出來的糞便作為領地邊界的標記,只有在雨季,等候雌獸來到身邊時,才一起過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後雌獸又會回到群體中。在棲息範圍內,群體總是沿著較為固定的路線進行遷徙活動。雖然長相不凡,但它的叫聲卻很難聽,就像“叫驢”嘶鳴一般。它的視覺很好,眼睛和其他馬類一樣,可以同時看見遠處的東西和近處的東西;聽覺也很敏銳,進食的時候也在警惕地豎起耳朵,防止突然到來的襲擊。
它的主要食物是青草,有時也吃嫩樹葉,在覓食時由群體成員輪流擔任警戒任務,一有危險便發出長嘶的警告信號,群體立即停止進食,迅速逃跑。它奔跑的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60—80公里,為獅、豹等猛獸所不及,從而能夠經常逃脫食肉獸類的追殺。不僅群體成員之間十分友好,也常與鴕鳥、長頸鹿、羚羊等食草動物等混雜行動,一起生活,分享同樣的食物,並且互相利用,互通信息,以避強敵。所以,它們的天敵獅子、豹、野狗、鬣狗等只能採取伏擊的方法捕食,常常在其飲水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耐心等待,當距離較近的時候,突然衝出,目標對準因受驚而四處狂奔的群體中的病弱個體或沒有經驗的幼仔,撲倒後飽餐一頓。
物種信息
普通斑馬有5個亞種,格氏斑馬,巴契爾斑馬、克勞謝斑馬、塞盧斯斑馬、查普曼斑馬。
一、格氏斑馬
![塞盧斯斑馬](/img/7/bc4/nBnauM3X4QjN0YTNy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二、巴契爾斑馬
巴契爾斑馬,也叫白氏斑馬,一種非洲斑馬(zebra)。分布於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前半身有黑白條紋,像馬,後半身像斑馬。已滅絕。
三、查普曼斑馬
中文名稱:查普曼斑馬
英文名稱:Chapman’sZebra
學名:Equusburchelliantiquorum
體型頭軀幹長2,170-2,460mm,尾長450-560mm,肩高1,100-1,450mm,體重175-385kg。
形態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但是變異較大,有些黑色條紋較粗,也有些白色條紋較粗,較粗的白色條紋中會有淺色像陰影般的條紋,耳朵較短。
![塞盧斯斑馬](/img/f/0f2/nBnauM3XwEDM4MTOz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保育等級非全球性受威脅(5)非保育類野生動物(3)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1)
分佈衣索比亞南部到安哥拉中部,南非的東部
食性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
餵食麥片、粒狀飼料、梯牧草、苜蓿草粒。
普曼斑馬通常棲息在大草原、稀疏的林地、開闊的灌木叢或草地上,也曾在海拔4,400m的山區發現過他們的蹤影。
查普曼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一隻雄斑馬領導4-6隻雌性及牠們的子女,領導的雄斑馬負責保衛群體中其他的斑馬;當牠年邁的時候,牠的領導地位會被其他年輕強壯的雄斑馬取代,年邁的斑馬則加入「單身漢」群繼續生活。
查普曼斑馬一胎通常一隻,剛生下的小斑馬約有32kg,1小時之內就會跑動,1周之後就會開始吃草,16個月大時斷奶,1-3歲時會離開群體獨立生活。
繁殖
在繁殖季節,塞盧斯斑馬表現得十分緊張而活躍,雄獸之間互相會毫不客氣地進行激烈得爭鬥,打鬥的方式為互相碰擊頸部、用嘴咬、用前腳的蹄來踢等。敗者狼狽逃竄,獲勝者則與雌獸一起生活一段時間,通過親昵、嬉戲等行為,然後交配。每隻獲勝的雄獸每年要交配數隻雌獸。
雌獸的妊娠期約為11—13個月,每隔3年生產1次。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不久,即可站立和走路。哺乳期約為6個月,3.5—4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20—30年。
斑紋
![塞盧斯斑馬](/img/1/e3a/nBnauM3X3gDM3kzM1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例如塞盧斯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
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塞盧斯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塞盧斯斑馬](/img/d/349/nBnauM3X1UTO2QzN2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塞盧斯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塞盧斯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塞盧斯斑馬,由於目標明顯,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套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塞盧斯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進化史
![塞盧斯斑馬](/img/f/426/nBnauM3X2cTM5ATO3YDO5Iz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2g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原始斑馬可能是世界上馬類的祖先,它們擁有美麗迷人的條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有花紋的馬或者虎皮馬,人們對它們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斑馬最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斑紋,然而,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它們究竟為什麼會有斑紋。解釋有很多種:也許是偽裝術,保護自身不受蚊蟲叮咬,避免被捕殺,甚至還可能是為了保持體表的舒適感覺。黑色部分比白色部分吸收的熱量多,體表溫度的不同便可造成空氣流動。直至今天,斑紋還戴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今天,斑馬中最大的群體有20萬之眾,它們與羚羊一起在塞倫蓋蒂繁茂的草原上不斷遷徙。斑馬的種群十分龐大,遍布肯亞北部高原乾旱的萊基比亞地區。北部廣闊的平原到處都有斑馬的身影。
非洲動物
非洲大陸棲息著許多其他大陸所沒有的奇特動物,一向被稱為“天然動物園”。尤其是東非高原有遼闊的熱帶草原,是非洲野生動物的集聚地區。據估計,生活在這裡的野生動物有近200種,僅大型哺乳動物就有700~800萬頭,其中有許多非洲特有的珍稀種類。東非許多國家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資源,都在動物集聚區建立了天然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現在就來介紹一下這些生長在非洲的動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