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讀者

含義

讀者權是個歷史的範疇,其形成和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是隨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受到重視的,確切地說,是圖書館私立性、封閉性與少數人專用性向圖書館的公眾性、開放性和民主性的轉變而形成的。考察中國圖書館的發展史不難看出,先有圖書,再有圖書館收藏,圖書館收藏起源於官府,據《史記》記載,老子就做過“周守藏寶王史”,春秋戰國之際,隨著“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圖書的收藏也從官府發展到民間。孔子、墨子為了辦學的需要,收藏圖書作為教材,如孔子就收藏和整理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商周至清朝,中國圖書館雖已發展了兩千多年,但圖書資源基本上為奴隸主或封建朝廷和官府所有,民間圖書資源也只為少數學者作為私家藏書。這些藏書,無論哪一種形式均不對民眾開放,而只為特定對象服務,也就無讀者權可言。到清朝末年,由於民主運動的發展和高漲,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提出了圖書館應面向全體民眾的民主主義思想,主張圖書館應以教育民眾、啟迪民智為宗旨,允許並吸引人民入館讀書。由於民主思想的推動,清朝廷被迫廢止科舉,興辦學校和圖書館。光緒31年(1905年)在長沙建立中國第一所現代公共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宣統元年(1909年)在北平建京師圖書館,即現在北京圖書館前身。⑹隨著國家公共圖書館的建立和開放,普通民眾才有入館利用圖書資源的機會,也才有人民利用圖書館藏書,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由此可見,中國現代圖書館思想的倡導者康有為、梁啓超提出的圖書館應面向全體民眾開放,賦予人民利用圖書館藏書的權利,是讀者權的萌芽,但還不是完整的現代意義上的讀者權。
法律屬性

讀者權作為公民的一種文化權利,從法律上講它與受教育權一樣,既是公民的權利,同時也是公民的義務,亦即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獲取知識和信息,既是享受法律上的權利,同時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為國家建設服務應盡的義務。
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中,1919年德國的魏瑪憲法首開把某些權利轉換為義務的先河,“受國民教育為國民普遍義務”同時將傳統的受教育權、所有權、勞動權等確認為憲法義務。中國憲法也明確規定受教育權、勞動權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是因為,權利雖然是法律所確認的人民可以從事的社會行為,但得承認權利在本質上具有社會屬性,即權利總是相對於國家、社會和他人的權利而存在的。人類社會是一個共生共存的統一體,不論以什麼政治形式和社會形態維繫著,人與人之間始終相互依存。作為社會成員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實實在在地生活在這個活生生的世界上。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一個公民,即一個社會成員要在法律的範圍內採取他可以從事的社會行為,必然會影響他人乃至全社會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日益複雜化,把權利和義務判然分開以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向被傳統奉為圭皋的權利,漸漸失去了它的純粹的性質,變成了權利人的義務。讀者權是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為了保障公民文化權和受教育權的實現,無償地為公民(讀者)提供學習各類科技文化的場所,(圖書館),以便使廣大讀者實現自己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的權利,讀者也應該履行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合法利用圖書資源的義務,並且有把所學知識用於國家建設的責任。這是權利義務的不可分離性。馬克思那句“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的格言,正是對這種權利、義務統一性的精確概括。
內容

結合中國的實際,讀者權歸納起來大致有七項:
第一、接受“最好圖書館服務權”。什麼是“最好圖書館服務”?佐佐木順二解釋到:不是指服務的數量指標,也不是僅僅和圖書館的經費狀況相聯繫,而是指和國力與經濟力等相適應的圖書館服務,包括接受最好的圖書館員提供的服務。最好的服務,既包括圖書館的硬體,如圖書館的建築水平、藏書內容、借閱設施等應是最好的,也包括國圖書館的軟體,如館員的服務素質、服務態度等都是最好的。
第二、不接受區別對待的權利。任何讀者在利用圖書資源和圖書館設施的過程中一律平等,不能將讀者分為三六九等,劃分“專家”、“學生”借閱室,區別對待,甚至規定圖書館的設施什麼人能使用,什麼人不能使用等,對讀者不能一視同仁。這是對讀者權的侵害,讀者有權拒絕。
第三、閱讀自主權。讀者為了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提高自身素質,對閱讀內容和方式有自主決定權,不應受別人支配和安排,更不允許人為地設定障礙進行阻止。如古代的“焚書坑儒”、現代的“文化大革命”大肆禁錮書籍,以及現在有些圖書館打著市場經濟的幌子,對讀者閱讀圖書資料設定名目繁多的收費服務等,都是有損讀者閱讀自由權的行為。
第四、諮詢權。諮詢權是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料向圖書館工作人員詢問圖書信息的權利。日本圖書館法在圖書館服務的法定內容中明確規定:圖書館員具有豐富的有關圖書館資料的知識,能夠承擔利用者的諮詢。通過諮詢讀者能快捷地了解新的圖書資料信息,節省個人查找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第五、讀者閱讀秘密被嚴守的權利。時下,人們熱衷於討論“隱私權”問題。“財產狀況”、“戀愛關係”、“書信內容”、“夫妻性愛”等固然是人們公知的隱私權問題,而個人對圖書資料的利用範圍和借閱登記也是個人隱私,應受法律保護卻是鮮為人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由於警方對圖書館保留的有關讀者利用記錄的搜查、調閱、扣壓事件的頻繁發生,1974年東京都東村山市圖書館應當地市民的強烈要求,在本館的《圖書館設定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圖書館不得泄漏通過資料提供活動獲知的利用者的個人秘密”,開啟了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先河。1979年日本改定的《圖書館自由宣言》明確規定了“圖書館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內容。讀者閱讀什麼圖書,屬於利用者的個人秘密,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圖書館不能將利用者的讀書事實向外部泄漏。跟日本相比,中國圖書館在保守讀者秘密方面幾乎是空白。

第七,圖書館管理的參與權和建議權。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服務機構,如何保障提供最好的圖書館服務,滿足不同讀者的利用要求,其運作和管理應該採用召開聽證會的形式,經常聽取讀者的建議,引導讀者自覺為圖書館的管理獻計獻策,允許讀者“參政議政”。因為,圖書館經營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讀者權利的行使和實現。
綜上所述,讀者權是讀者利用圖書館的圖書資源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和信息的權利,是讀者受教育權的權能之一。讀者權具有權利義務的統一性,它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讀者權的內涵也將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目前,中國尚未制定《圖書館法》來保護讀者權,談讀者權的法律保護時,只能在憲法、教育法的相關規定中尋找法律依據,這雖然不影響讀者權作為公民文化權的存在,但在中國擬制定的《圖書館法》中很有必要設專章規定讀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