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孫文領導,反對北洋政府,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根據約法選舉產生的國會。1917年9月18日,孫中山為反對北洋軍閥、維護《臨時約法》而發起的護法戰爭,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史上一個重要事件。1917~1922年先後進行兩次。
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後,1913年2月,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首次國會選舉(4月8日國會首次召開),國民黨得票最多,預備由宋教仁組閣。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三天后身亡,引發二次革命。結果為袁世凱以武力壓服,孫中山等流亡日本。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解散國會,並且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日本進攻德國在華殖民地—青島。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同意日本對華二十一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帝政。1915年12月,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取得成功。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於1916年6月6日病逝。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恢復“約法”,舊國會亦恢復。不久,黎元洪與段祺瑞因為就中國是否向德國宣戰,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參戰,而黎元洪及國會有所保留。後來,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之職,並且引督軍團團長張勛入京,卻引致張勛在1917年7月1日為溥儀復辟,國會亦被解散,是為“張勛復辟”。“張勛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由7月6日馮國璋取代。段祺瑞稱事件為“再造共和”,指舊國會已被解散,原有法統亦已不再存在,於是與梁啓超等組織臨時參議院,成立新政府。
起因
1917年7月初,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孫中山極為憤怒,即偕廖仲愷、(章太炎等人乘“海琛號”軍艦從上海南下,準備在南方組織武力討伐。但孫中山尚未到達廣州,復辟醜劇即告結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權的段祺瑞卻在憲法研究會的鼓譟下,頑固地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便將鬥爭矛頭直指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北洋軍閥。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當晚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為護法而鬥爭。
孫中山的護法號召,首先得到海軍的積極回響。7月21日,前北京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發表擁護護法的宣言,宣告海軍獨立,隨後率海軍第一艦隊開赴廣東。桂滇軍閥為維護自己在西南的統治,也表示反對段祺瑞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早在6月20日,桂系軍閥就宣布,由於國會解散,兩廣地方軍政暫由兩省自主。不久滇系軍閥唐繼堯也表示與兩廣取一致行動。這樣,兩廣和雲貴四省遂成為護法基地。
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國會議員紛紛南下參加護法。至8月中旬,到達廣州的議員達130餘人。由於不足法定人數,孫中山遂於25日召集國會非常會議。31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組織軍政府的目的是“勘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並宣布約法未完全恢復以前,中華民國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使。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和陸榮廷為元帥(唐、陸均未就職),負責行使軍政府職權。10日,孫中山宣誓就職,表示要盡全力攘除段祺瑞等民國叛逆,恢復《臨時約法》。隨後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下令討伐段祺瑞,揭開護法戰爭的序幕。
經過
粵桂湘護法聯軍攻入岳陽後﹐西南軍閥陸榮廷等人﹐企圖以護法軍不攻湖北﹑北洋軍不攻岳陽為條件﹐與北洋集團媾和。段祺瑞脅迫大總統馮國璋調集援兵繼續攻湘。1918年1月下旬,馮令援湘軍第1路總司令曹錕﹐率北洋軍第3﹑第7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南攻湘北;第2路總司令張懷芝﹐率山東暫編第1師﹑江蘇第6混成旅和安武軍一部,在贛軍配合下﹐經江西攻湘東。3﹑4兩月,北洋軍連占岳陽﹑長沙﹑衡陽﹑醴陵等地,護法聯軍分向湘粵桂邊境敗退。不久,西南軍閥勾結政學系政客,策動改組護法軍政府。5月,孫中山被迫辭職返滬,戰爭結束。
第一次護法戰爭
1916年 6月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在當時形勢推動下,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隨後他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張勛乘機帶兵入北京脅迫解散國會,並復辟帝制。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失敗後,再次出任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此,孫中山號召全國進行護法鬥爭。1917年 7月中旬,他同廖仲愷、朱執信、章炳麟等到廣州,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桂軍和滇軍的首領陸榮廷、唐繼堯因與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存在矛盾,也表示贊成孫中山南下護法,但企圖控制運動為其所用。北京政府海軍總長程壁光回響孫中山的號召,率北洋第一艦隊南下護法,壯大了護法運動的聲勢。國會議員百餘人南下到廣東,於8、9月間,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從而大大鼓舞了各地反對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的力量。(護法軍政府 1917年,為維護《臨時約法》, 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 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並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孫中山號召討伐段祺瑞等北洋軍閥。護法軍政府所統轄及回響護法的軍隊有湘、桂、粵軍等約十五萬人以上,組成聯軍,10月在湖南與北洋軍接戰,開始了護法戰爭。11月護法聯軍轉為優勢,先後攻占長沙、岳陽。各省護法軍紛紛回響。戰場擴展到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等省。11月下旬陸榮廷等暗中與直系軍閥謀和,阻撓和破壞南方護法軍的進攻;並拉攏政學會分子等國會議員,用內部改組的方法,剝奪奪孫中山的領導權。1918年 2月26日,擁護孫中山的海軍總長程壁光被暗殺。同年5月桂系操縱國會非常會議,用“總裁合議制”代替大元帥制,孫中山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離廣州去上海。護法軍政府實際權力被西南軍閥所篡奪,第一次護法戰爭宣告失敗。
護法戰爭首先在湖南開始。還在護法軍政府成立前,段祺瑞為實現武力統一的計畫,即派其心腹傅良佐為湖南督軍,並源源不斷地把北洋軍開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的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與駐衡陽的湘軍旅長林修梅聯銜通電,宣告湘南自主。10月6日,組成護法軍湘南總司令部,推舉程潛為總司令。同日,湘南護法軍與北洋軍在湘潭西倪鋪接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孫中山當即復電湘軍將領,望其“勉事進行,以樹大勛”。此後,湘南護法軍和兩廣護法聯軍與北洋軍在衡山、寶慶一帶相持近一月,戰況十分激烈。11月,南軍開始取得優勢,接連攻克寶慶、永豐、湘鄉、衡山、湘潭等地。18日,湘南護法軍占領湖南省會長沙。此時,各省護法勢力也紛紛起來回響。12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趕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辦使吳光新,攻占了重慶。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陽通電宣告自主,組成“湖北靖國軍”;郭堅等人在鳳翔宣告獨立,組成“陝西護法軍”。此外,河南、山東等省也有靖國軍相繼起事。短短三四個月,護法戰爭的烽火遍及十餘省,使孫中山受到很大鼓舞,曾計畫各路大軍會師武漢,大舉北伐。
隨著護法軍的不斷勝利,北京政府內部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與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表面化。馮國璋暗中主和,希望能借重西南軍伐的勢力,鉗制段祺瑞。被段祺瑞派到湘南作戰的北洋湘南各軍總司令王汝賢、副司令范國璋本屬直系,在戰爭中採取了消極態度。11月14日,他們於前線通電主和,造成北洋軍在湖南大潰敗,段祺瑞被迫引咎辭職。而桂滇軍閥在分別控制了湘川兩省後,私利有所滿足,也很快與直系軍閥實行妥協。28日,桂系軍閥不顧孫中山的反對,通電主和。次年2月中旬,他們又與北京政府達成協定,停戰兩周,使北洋軍獲得喘息機會。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組織北洋各軍大舉南攻,護法軍在湖南占領的地盤很快大部丟失。在桂滇軍閥的阻撓下,孫中山的北伐計畫終於無法實現。
桂滇軍閥在阻撓護法軍北伐同時,還夥同政學會(由原歐事研究會部分人於1916年11月在北京組成)政客分裂護法軍政府,排斥孫中山。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軍閥,幾次公開表示不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軍政府合作。唐繼堯不僅竭力阻撓駐粵滇軍支持護法軍政府,而且肆意詆毀孫中山。1918年1月,桂滇軍閥為對抗孫中山,擅行組織所謂護法各省聯合會。對於桂滇軍閥破壞軍政府的活動,孫中山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月初,他曾公開揭露桂系軍閥企圖扼殺軍政府的罪行,並命令海軍炮轟桂系軍閥廣東代理督軍莫榮新的官署,以示警告。但是,由於孫中山缺乏有力軍隊的支持,桂系軍閥有恃無恐。2月末,他們又卑鄙地暗殺了擁護孫中山、主張北伐的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政學會政客也極力反對孫中山的領導地位。4月10日,由於政學會的活動,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了《修正軍政府組織法》,將大元帥首領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孫中山堅決反對國會這一荒謬決定。次日,他即向國會指出擅行改組軍政府是非法的,並堅決表示:“即於改組後有欲以為總裁者,亦決不就之”。這時,唐繼堯也致電西南各省,表示支持改組軍政府。在桂滇軍閥和政學會政客的壓迫下,孫中山痛切地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目的,便於5月4日憤而辭職。他在辭職通電中,揭露了西南軍閥的反動本質,指出“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孫中山辭職以後,國會非常會議遂改組護法軍政府,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七人為政務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至此,護法軍政府完全為桂滇軍閥及其附庸政學會所控制。在此情況下,孫中山於5月21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戰爭宣告失敗。
護法戰爭的失敗表明,有帝國主義作後台的中國軍閥勢力,比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得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本身軟弱而又不敢發動工農,已經無力擔當領導中國革命的責任。
1917年7月﹐軍閥張勛擁清遜帝溥儀復辟﹐孫中山即與章炳麟﹑廖仲愷等人由上海赴廣州﹐組織武力討伐張勛﹐維護約法。皖系軍閥段祺瑞藉反覆辟旗幟﹐先驅走張勛﹐繼任國務總理後﹐拒絕恢復約法和國會﹐並出兵湖南﹐企圖以武力制服西南。孫中山便聯絡西南軍閥陸榮廷﹑唐繼堯等人﹐反對以段為首的北洋政府。
8﹑9月間﹐在廣州召開的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建立護法軍政府﹐組織護法軍討伐段祺瑞。後由廣西督軍譚浩明任粵桂護法聯軍總司令﹐率4個軍入湘﹔雲南督軍唐繼堯任滇黔靖國聯軍總司令﹐指揮4個軍攻川﹔海軍總長程璧光等人指揮50餘營兵力入閩。段祺瑞聞訊﹐令湖南督軍傅良佐指揮北洋軍第8﹑第20師和湖南陸軍第1﹑第2師﹐控制岳陽至衡陽鐵路沿線要地﹐阻止粵桂聯軍北上﹔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吳光新率兩個混成旅由湘援川﹐牽制滇黔靖國聯軍北進﹔閩﹑贛兩省軍隊和廣東軍閥龍濟光﹑莫擎宇部﹐分由閩﹑贛和海南島﹑潮汕地區向廣州方向進攻。
9月中旬﹐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旅長林修梅宣告湘南自主﹐擁護護法﹐並在衡山地區擊敗傅部李佑文旅。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傅令第8﹑第20師等部反攻﹐劉﹑林部寡不敵眾﹐衡山﹑寶慶(今邵陽)等地相繼失守。10月中旬﹐粵桂湘護法聯軍一部攻衡陽﹑寶慶﹐一部攻攸縣﹑衡山﹐傅部向北敗退。護法聯軍乘勝追擊﹐11月中旬克湘潭﹑長沙﹐次年1月占岳陽。在此期間﹐滇黔川靖國聯軍於12月上旬攻克四川重慶等地﹐吳光新率殘部逃入湖北宜昌。援閩護法聯軍一部於12月中旬在潮汕地區擊敗莫擎宇部和援莫閩軍後﹐繼續向閩境進攻﹔另一部於次年1月下旬在恩平﹑陽江等地殲滅龍軍一部後﹐乘勝向廉江﹑遂溪等地追擊。護法軍節節勝利﹐推動了鄂﹑浙﹑魯﹑豫等省地方勢力相繼獨立﹐段祺瑞被迫辭職。直系掌權後主張和談,南北停戰。
孫中山在廣東任職期間,曾致力建立一支可靠的軍隊,將省長朱慶瀾的二十營省防軍近五千人撥交陳炯明指揮。該部經過整頓補充,1918年初組成援閩粵軍開往福建作戰,打敗了李厚基的北洋軍,建立了閩南護法區,人數發展到兩萬多人。第一次護法戰爭雖失敗,但由於粵軍的存在和發展,為孫中山返回廣東重建革命政權準備了條件。
第二次護法戰爭直系軍閥在直皖戰爭後,控制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權力,推行武力統一政策,支持桂系軍閥進攻閩南護法區。1920年8月駐閩粵軍回響孫中山的號召,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粵軍占領廣州後,孫中山於11月底回到廣州,宣布重建軍政府,繼續執行護法職務。同時,國會議員也相繼返粵,準備重開國會非常會議,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1921年 4月,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 5月5日宣誓就職。1921年6月孫中山命令粵、贛、黔、滇各軍進攻廣西,陸榮廷被迫下台,兩廣得到統一。12月孫中山到桂林組成大本營,決定抽調部隊取道湖南北伐,得到粵軍許崇智、李福林等部的擁護。當時陳炯明擔任軍政府內政兼陸軍總長和粵軍總司令兼廣東省長。他暗中勾結直系軍閥,標榜“聯省自治”,反對北伐,準備推翻廣州革命政權。孫中山決定以廣東省境內的韶關為大本營,改道江西北伐,並免去陳炯明的部分職務。1922年夏季,孫中山發動了討伐直系軍閥的戰爭。北伐軍由部分粵、滇、贛、湘軍組成,共四萬人,在李烈鈞、許崇智等率領下,從粵北入贛南進攻陳光遠指揮的北洋軍。北伐軍初戰告捷,出現勝利進軍的局面。6月中旬北伐軍攻占贛州城,前鋒逼近吉安,形成直搗南昌的態勢。值此關鍵時刻,陳炯明在直系軍閥和英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了反對孫中山的武裝叛亂,他先密令葉舉等將陳部粵軍四十多營帶回廣州,破壞北伐軍的後方。6月1日孫中山被迫從韶關回到廣州,身邊只有警衛團五百人,而陳炯明控制的軍隊達兩萬五千人。6月16日陳部炮轟總統府,欲置孫中山於死地。孫中山適時地轉移到“永豐”艦上堅持與叛軍鬥爭。直到北伐軍回師韶關失利,至8月9日離粵赴滬,第二次護法戰爭又告失敗。
影響
孫中山的兩次護法,都是倚靠實力軍人支持開始,亦都是因為實力軍人轉變態度而告失敗。經過護法之後,孫中山發現需要自己的軍隊進行其革命。之後開始了聯俄容共的政策,開展了國共合作。並且在蘇聯的援助下,1923年1月4日,孫中山通電討伐陳炯明,組織東西兩路討賊軍,發動驅陳戰爭,1月16日陳炯明撤出廣州退守惠州。3月,孫中山重返廣州,第三次在廣州組織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成立黃埔軍校,培養屬於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孫中山至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都沒能成功。最後,國民革命軍終於在1928年年底北伐成功,統一中國。
有歷史學者評論護法運動的手法:運動雖名為“護法”,但實際上以法律程式看,廣州“非常國會”每次開會皆少於法定人數。因此,實際上,軍政府自成立始,並不符合法定程式。廣州軍政府成立之後,亦一直未為外國所承認。而在孫中山成立軍政府之前,民國依然能保存表面上的統一。孫中山另立政府、建新法統的做法,以及護法其間,孫中山多次反對和談,堅持武力北伐,客觀上對中華民國的統一局面造成了破壞。此例一開,之後的數十年間,中國境內出現過各式各樣,自稱為真正“革命”、“合法”、壽命長短不一的政府,不下一、二十個。
根據近年發表的研究資料,孫中山首次從上海到廣州護法前,因為其反對中國參戰的態度,曾經得到德國政府二百萬銀圓的資助。孫中山是以此為資本,得以賄賂為北洋政府排擠的海軍,以及資助原國會議員南下廣州開會。西南各系軍閥性質類近傭兵,當孫中山財力枯萎時便起而反之。就算是當時的廣州市民,對於由孫中山招徠的“客軍”開賭賣鴉片、政府欠缺實幹革命精神、忽視市政建設等弊病,感到厭惡,因而對孫中山亦不存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