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二次革命(又稱癸丑之役或贛寧之役)最早出現在北洋政府文獻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凱發布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1913年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選舉前後,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爆發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中國國民黨稱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後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這些說法亦遭人質疑。 1913年6月,《大公報》轉述《大陸報》的文章《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指出,宋案與借款案只是引線,國民黨早就處心積慮欲推倒中央政府,取而代之。即便沒有兩案發生,國民黨的計謀也早晚會發作。 二次革命最後以中央政府北洋軍擊潰孫文勢力告終。歷史背景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同盟會在南北和談之際,早於隆裕太后的詔書成立臨時政府。南方獨立各省最終選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去世, 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同時被搜出與國務總理趙秉鈞的通訊。革命黨聲稱袁世凱則是暗殺背後的策動者。近代研究指出,宋教仁是被陳其美暗殺,背後指使者是孫中山。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在收到租界會審公堂移交的證據後,把罪犯應桂馨和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間來往的秘密電報和函件的要點以“通電”的形式向海內外公布,迫使趙秉鈞不得不發出公開電報為自己辯解。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總理趙秉鈞。趙氏拒絕到上海應訊,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袁世凱批准他辭去總理,由段祺瑞代理。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於事發後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國家建設急需資金,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契約,國民黨人聲稱袁意在擴張北洋軍隊,而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准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黎元洪居中斡鏇,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6月9日,李烈鈞因專制殘毒、違法殃民、恣睢暴戾等罪名被袁世凱免職,令其到北京聽候酌用;6月13日胡漢民被任命為西藏宣撫使,胡漢民廣東都督職位由陳炯明代替。免柏文蔚都督職務。在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的請求下,7月3號袁世凱派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入江西。
革命經過
7月12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7月15日,黃興抵達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7月17日,安徽柏文蔚宣布安徽獨立。7月18日,上海陳其美宣布獨立。7月18日,陳炯明回響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4]。7月19日,福建孫道仁和許崇智通電宣布福建獨立。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回南京。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屢攻江南製造局未克。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7月25日,湖南譚延闓宣布湖南獨立。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8月4日,四川熊克武在重慶宣布四川獨立。雲南都督蔡鍔遵從袁世凱命令,率軍入川,鎮壓重慶熊克武起義。8月9日,孫道仁通電宣布取消福建獨立。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布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8月13日,擁袁的濟軍龍濟光部攻占廣州。8月13日,湖南譚延闓通電取消“獨立”。8月18日,北洋軍李純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沖率兵進駐安慶。9月1日,張勛武衛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9月11日,熊克武放棄重慶,解散部隊,化名逃亡。9月12日滇軍入重慶。二次革命宣告失敗。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亡命海外,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革命結果
孫中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黨內反對派黃興等人循法律解決的意見,貿然發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毀於暴力革命的失敗。於是,國民黨得到一個惡謚:“暴民專制”。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這是它的“自殺之政策”造成的。
10月6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於人數不足而無法運作,不久即被解散。袁世凱從此成為寡頭總統。
由宋教仁遇刺引發兵戎相見的二次革命,是民國史上一個不幸的開端。不少建立民主國家必須的舉措,如將軍隊國家化、民選議會、以法治國等等,於事後都失去了健康發展的契機。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張胆的軍隊干政、起迭不斷的革命與反革命,引致兵禍連連。
國民黨聯合資產階級,並且沒有兵權。政治基礎不牢,武裝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敗原因之一。但亦有意見認為,在當時兇手已經抓到、兇手與國務院有關官員的來往電信也已搜獲並已公諸報端、傳訊國務總理趙秉鈞問話的傳票已經發出、中國正出現空前的司法獨立時,孫中山卻決定舉兵反抗,從而為袁世凱製造了口實,並以此為契機徹底擺脫了國會的牽制。有批評認為,孫中山選擇使用武力,而不嘗試採用政治、法律方法,訴諸公民理性的方式對抗,是把中國社會的發展推進了錯誤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