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菊[曹雪芹詩《詠菊》]

詠菊[曹雪芹詩《詠菊》]
詠菊[曹雪芹詩《詠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詠菊》,詩名,明代丘浚、清代曹雪芹、唐代白居易均用過此名作詩。

基本信息

曹雪芹詩《詠菊》

基本信息

【名稱】《詠菊》
【年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體裁】
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作品注釋

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說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閒吟》詩說:“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閒吟。”後遂以詩魔來說詩歌創作衝動所帶來的不得安寧的心情。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⑵欹:這裡通作“倚”。沉音:心裡默默地在念。
⑶毫端:筆端。蘊秀:藏著靈秀。“毫端蘊秀”是心頭蘊秀的修辭說法。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說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裡說吟詠。
⑷口齒噙香:噙,含著。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⑸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這裡不作平素解,卻兼有貞白、高潔的含義。“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懷
⑹一從:自從。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曾做過八十多天彭澤縣令,所以稱陶令。他喜歡菊,詩文中常寫到。評章:鑑賞,議論。亦借說吟詠,如:評章風月。
⑺高風:高尚品格。在這裡並指陶與菊。自陶潛後,歷來文人詠菊,或以“隱逸”為比,或以“君子”相稱,或贊其不畏風霜,或嘆其孤高自芳,而且總要提到陶淵明。

作品簡析

詩詞大意

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著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筆端蘊涵著智慧對著秋菊臨摹,口齒中含著對秋菊的芳香對著月亮吟詠。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隻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後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後,“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瀟湘妃子”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其餘五題分別由湘雲和探春選得。只“有頓飯工夫, 十二題已全,各自謄出來,都交與迎春,另拿了一張雪浪箋過來,一併謄錄出來”。這首詩是在蘅蕪君的《憶菊》、怡紅公子的《訪菊》和《種菊》,枕霞舊友史湘雲的《對菊》、《供菊》之後,由瀟湘妃子林黛玉寫出的三首詩中的第一首。“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已.李紈笑道: ‘等我從公評來.通篇看來,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林黛玉可謂是囊括金、銀、銅牌。“寶玉聽說,喜的拍手叫"極是,極公道。”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詩作的時間地點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情。瀟湘妃子詠菊的時候跟一般人不同:“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象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於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著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詩詞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真實情感。這一句道盡了所有詩人的創作經驗。不僅如此,還把詩人的興奮、專心致志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了。瀟湘妃子僅此一聯就可足以技壓群芳了。頷聯“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胸有成竹,於是提起筆來,一瀉千里,把讚美菊花的秀麗篇章寫了出來。這還不夠,還要對著天上的明月反覆誦。可見,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詩作後的巨大幸福之中。接著,筆鋒一轉,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借頌揚菊花來抒發我愁怨的詩篇,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尾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今。”這在詩詞創作中叫“合”,於是又回到了詠菊的主題。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說、讚揚菊花以後,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所傳頌,直到今天
在這首詩中,直接寫到菊花的字句並不多。但意在詩外,功夫在詩外。這才是詩詞創作中的佳品。在這裡,不能不回顧曹雪芹自題《紅樓夢》的一首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首絕句與林妹妹的這首詩,無論從語氣上還是內容上,是何等的相似!這是巧合,還是曹雪芹故意為之,誰能讀得懂?林黛玉的《詠菊》及其它詩詞又有誰能讀得懂它的真正含義?洋洋百餘萬言的《紅樓夢》,兩百餘年來,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討和研究,又有誰能真正地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承認,在《紅樓夢》林林總總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質與菊花最為相符。在評選過程中,包括社長李紈在內的眾姐妹們交口稱讚頷聯“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本也不錯。因為這一聯體現了林黛玉的才氣與瀟灑。但是,細細品來,竊以為末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長!
余不禁嘆曰:千行妃子悲悽淚,一塊石頭說到今!
這首詩以“詠菊”為題,所寫的是寫菊花詩的情景。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緊扣詩題,描述了為寫菊花詩,有如著魔了一般,從早到晚構思,繞籬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詩的人才有此真切的體會
頷聯“毫端蘊秀臨霜與,口角噙香對月吟”,俏麗秀美,只有錦心秀口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句。
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中所題寫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誰能理解這感傷的心情呢?這分明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聯“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菊花的高潔格,自從受到詩人陶淵明的好評之後,一直被世人議論至今。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結,可謂奇思妙想的神來之筆。
林黛玉出生在一個世襲侯爵、支庶不盛的書香門第、"清貴之家", 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禮教的教育, 由於家庭的薰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林黛玉有著較好的文化素質和封建道德的修養,為她打下了紮實的寫作功底和思想基礎。她酷愛寫詩,興趣濃厚,以詩為樂,借詩抒懷。她經常掛霜披露,陪星伴月,吟詩填詞,有時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從中尋求生活的樂趣,彌補空虛心靈。她的愁苦無人理解和傾訴,只有寄予詩中,加以宣洩。
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她孤苦伶仃地長期寄居在黑暗齷齪的賈府,對她的性格培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使她養成了多愁善感,孤獨憂寞,傲世妒惡的性格,成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詩,也正符合她的這一性格特點
林黛玉十分喜愛菊花,喜歡菊花的情懷,喜歡菊花的高潔,喜歡菊花的孤寞,喜菊花的傲世,喜歡菊花的清香,喜歡菊花的淡雅。她把菊花作為自己摯友,經常與菊花輕輕地訴說心中的積鬱、哀怨。有時她也在賞菊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和暢想,但是,只不過是夢中的期盼。
曹公的這些詩篇,進一步突出了林黛玉這個孤苦伶仃寄人籬下而又孤標傲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願與那些市儈之人為伍的貴族少女的藝術形象和處世心態。林黛玉不滿封建禮教的重壓和奴役,但又隻身單薄,無力反抗,遂與寶玉成為志同道合的一對情人。曹公安排她的詩,風格別致而又滿含哀怨,極其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其中,《詠菊》、《問菊》、《菊夢》,都非常有代表性。這些清麗而帶有明顯個性的詩句,就是在前人的詠菊詩里也是不多見的。對刻畫林黛玉這個悲情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紅樓夢·詠菊》(黛玉) ﹝譯文﹞
我(林黛玉)有吟詩的興趣,從早到晚不肯停筆,真是無奈啊!/ 圍繞著竹籬笆,依託著園內的假山石,獨自沉思默吟。/ 筆尖蘊藏著娟秀的詩句,一直到晨霜生成還在揮寫不輟,/ 口裡好像銜著菊花的清香,對著明亮的月輪吟唱。/ 通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積鬱和悲怨,/ 片言隻語有誰能理解我訴說的愁情呢?/ 自從陶淵明對菊花做過讚賞和評價之後,/ 菊花千古高尚的品格一直傳頌到今天。
點評:
黛玉“魁奪菊花詩”,她的三首詠菊詩是十二首詠菊詩之冠,而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評為第一。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詩美,合諸美於兩句詩中,構思新穎,造句巧妙,確實是精彩的詠菊詩句。“滿紙自憐題素怨”,寫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狀;“片言誰解訴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懷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悶。最後把同菊花關係最深的詩人陶淵明拉出來,歌詠菊花的亮節高風,也把自己高潔的品格暗示出來了。
林黛玉在大觀園裡不僅相貌出眾、氣質獨特,才情更是勝人一籌,但曹雪芹並沒讓她在詩社中獨領風騷,相反只讓她在賦菊花詩時做了“花魁”,這不能不讓人感到疑惑。林黛玉的三首吟菊詩不僅博得詩社掌壇的大加賞,也讓大觀園的眾姐妹輸得心服口服。詠菊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的“林瀟湘魁奪菊花詩”中,在這一回中,林黛玉作了三首詩:
這三首詩都是以菊花為題。菊花喜歡在秋天孤零零的開放,與春天百花爭艷、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完全不同,因此常常引起歷代文人墨客的興趣和遐想。菊花和梅花一樣,往往被作為高潔人品和情操的某種象徵。歷史文化的積澱,使人們對自然山水和花草樹木塗上了濃重的人文色彩,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常用手法
林黛玉的這三首詠菊詩,最引人注目的是都出現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形象,其中第三首中還提到了“莊生夢蝶”的典故。
在《詠菊》中,林黛玉在“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句之後,緊接著提到了陶淵明:“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陶淵明當年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解綬還鄉,隱耕田園,勞動之餘,特愛菊花。陶淵明一生寫過很多詠菊的詩,菊花也因為他的品題而聲名鵲起。其《和郭主簿》中的“芳菊開林間,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心,卓為霜下傑”,便為菊花定下了高潔的基調。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已是老少皆誦,“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更是寫盡菊花的氣質和神韻,為歷代文人所稱頌。林黛玉在此稱頌菊花因陶淵明的“評章”而“千古高風說到今”,既是在贊菊,也表達了她對陶淵明的仰慕,隱約中也有自比菊花的內心流露
在《問菊》中,林黛玉乾脆以菊寫人,簡直就是一首對陶淵明人格風範的讚美詩。“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看似是在問菊花,其實答案早已經在林黛玉的心中:孤芳清高,傲視世俗的菊花是與陶淵明一起隱居塵世,卓而不群!林黛玉甚至設身處地的想到:隱居山野的陶淵明和菊花在這“圃露庭霜”的深秋是否感到寂寞?大雁已南去,蟋蟀悽苦的鳴叫是不是因為相思呢?她甚至還傾訴道:不要以為舉世之間沒有人能與之對話,何妨與我聊一聊呢。……毫無疑問,陶淵明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林黛玉是陶淵明的崇拜者、追星族或者“冬粉”,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陶淵明超然若脫般品格的理解者和同道中人。
在《夢菊》中,林黛玉不僅再次提起陶淵明,還提到了一位道家人物莊周夢蝶故,並且說“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意思是說,在夢中升仙,並非羨慕莊子那樣變成蝴蝶;懷念舊情,還是願意實現與陶淵明的盟誓。眾所周知,夢幻和歸隱都是道家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模式,從林黛玉詩中對道家色彩濃重的陶淵明的讚許和尊崇來看,林黛玉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是確實無疑的。通過林黛玉的這三首詠菊詩,我們可以揭露詩中的隱秘:林黛玉信奉道教!至少,她是道家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曹雪芹讓林黛玉在詠菊花詩中鶴立雞群般的展露頭角,一舉奪得花魁,或許是在向讀者暗示林黛玉尊崇道教的內心世界。
此詩為曹雪芹創作的長篇小說《 紅樓夢》中海棠詩社 菊花詩中的一首,為 林黛玉所作。此詩被評為菊花詩狀元。因為此詩出色地描繪出自己的詠菊時的獨特神態和情懷,而這正是此次菊花詩會的要求。此詩開頭兩句就活脫脫地刻畫出一個全身心都沉浸在詩情之中的少女形象。接著充分展現了女詩人的鮮明創作個性

作者簡介

曹雪芹像
曹雪芹
(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