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由北美東部向西部地區開發、移居的過程。它始自美國建國後,當初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進入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到1890年,西進運動正式結束。西部得到開發,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倖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他們的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眼淚之路”。

簡介

西進運動西進運動
美國獨立以後,廢除了英國政府頒布的禁止移民向西進的敕令,許多來自東部沿海地區和歐洲的移民紛紛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湧向西部。據統計,阿巴拉契亞以西的人口在1810年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7,10年以後增長為1/4。這些移民當中,既有南部的奴隸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機商;但人數最多的還是一般貧苦的拓荒者——獵人、礦工、牧民和農民,後者是為謀生來到西部的,他們成為西部早期移民的主體。西進運動有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當時美國從法國手裡購得路易斯安那,大批移民紛紛湧向西部,開拓俄亥俄肯塔基田納西等地區,為後來日益擴大的中西部產糧區奠定了基礎;第二次是1815年以後,移民們在大湖區開拓,建立了美國穀物生產和畜牧業的基地,同時在南方的瀕臨墨西哥灣介於喬治亞南部與路易斯安那之間的平原地區,建立棉花種植園,擴大了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第三次高潮是19世紀中期,開拓了俄勒岡加利福尼亞等地。到1890年,西進運動正式結束。西進運動和領土擴張是交織在一起的,在西進運動過程中,西部得到開發,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倖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他們的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眼淚之路”。

歷史背景

西進運動西進運動

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向西移民的活動就開始了。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貧苦的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獲得土地英國政府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夠控制的地方,於1763年頒布了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公告令。獨立革命粉碎了這一規定。1783年英美議定了和平解決方案,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給了美國。1830年5月,A.傑克遜總統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這之後,派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殖民事業在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舊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納西阿拉巴馬密蘇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的土地,主要被種植園奴隸主占有,成為棉花的主要產地。“舊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西根、威斯康星諸州)的殖民開發,是由於1785年通過的土地條例(按低價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準州地區條例》而迅速開展的。獨立革命開始時這裡只不過有幾千名法國人,1810年移民已有27萬多,1860年增加到693萬人,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萬。這裡是盛產穀物和養育業發達的地區。

與此同時,美國也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用購買和戰爭手段兼併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國土。1803年,美國乘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為83萬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1846年和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發動戰爭,勝利後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達303萬平方英里(約 785萬平方公里),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還極稀少,40年代移民開始多起來,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對西部的開發是一大推動。1850年以後,這個地區的移民和經濟發展,在美國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此外,美國還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俄國購買了阿拉斯加,其面積等於美國原來的13州的2倍;1894年,美國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國王,1898 年爆發美西戰爭後,又兼併了夏威夷群島

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吸引來外國移民的洪流。外國移民在1790-1860年有500多萬,1861-1913年達2700萬。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人口, 1790年時只占全國總人口的3%,18印年時已增長到占49%。國外來的移民,對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整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國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能夠以巨大的力量和規模開發其豐富的工業資源,以至很快就摧毀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橫貫大陸鐵路的建築,加速了西部的開發。美國向西部的領土擴張和開發,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廣大的西部土地併入美國,使美國成為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發展經濟的極優越的自然條件。它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地處宜耕的氣候帶,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

運動歷程

西進運動地圖西進運動地圖

早在美國獨立之前,美利堅民族就開始向北美大陸西部擴張,但直到美國獨立之後,美國的西進運動才變得更加積極和有計畫,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縱觀美國西進運動的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以農業為主的初步開發時期。 從獨立戰爭結束到南北戰爭時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一個時期,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的初步開發時期。西部土地對美國獨立之後經濟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沒有西部的開拓就沒有今日的美國。七年英法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了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廣大的地區;同時,英國宣布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歸英國王室所有,這成為觸發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的因素之一,因為西部土地對北美各階層人民都具有迷人的魅力。資產階級渴求擴大國家版圖,土地投機者企圖從中獲取暴利,廣大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外來移民則把西部土地作為擺脫壓迫、尋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美國獨立之後,根據1783年巴黎和約,美國領土已擴大到密西西比河東岸。以後隨著北方工業革命的悄然開始,南方“棉花王國”也驟然崛起,新西部不斷開拓。

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以土地問題為核心,以農業開發為主體。主要是因為:在客觀上,當時美國西部存在著一片肥沃富饒、尚未開墾的遼闊的土地,這是美國西進運動的基本前提;在主觀上,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獲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美國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看法:新獲得的土地是以北美十三州共同用生命和財富換來的,因此這些土地應歸人民所有,人民有權去開墾、種植和開發。

政策措施

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

在這一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為了促進西進運動中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政策。首先,美國政府頒布了在西部1建州的程式和規定。1784年由傑斐遜起草了《關於維吉尼亞讓出的西部土地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為美國全體國民所共有;規定從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數達到一定的數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數額)時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雖然法令中關於建立十六州的建議尚未實施,但它規定建州的原則已被確認。1785年,政府又頒布土地法令對土地測量和出售作出具體的規定。西部土地被分為若干鎮,每鎮又分成36區,每區占地640平方公里,其中有4個區歸聯邦政府支配,其中的一個區作為贊助公共教育之用。1787年7月13日,西北土地法在聯邦議會獲得通過,這項法令以1784年土地法令為基礎,具體規定了處理俄亥俄河流域以北土地的辦法,規定了建立新州的程式和原則。美國政府關於在西部土地上建州的各項規定和程式,對西部開發和經濟穩定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美國政府頒布了居民獲得土地的政策。1785年制定《土地條例》,該令確定了國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則。根據該法令的規定,將公有土地分塊拍賣出售,每塊土地最小640英畝(約合388畝),每英畝地價最低1美元,一次付清。1796年的土地法將每英畝土地最低出售價提高為2美元,付清期改為一年以後,分4年付清。後因該規定不能滿足向西遷徙的大量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美國政府不斷縮小購買土地的最低限額,由640英畝降低到160英畝,減低國有土地的出售價格。1802-183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多個《救濟法》,以延緩未付土地被沒收的期限,使貧苦農民能夠獲得土地。1832年傑克遜政府時期,政府允許農民占有土地,即那些已經占有未經測量和同意出賣土地的農民,可以最低售價購買他們已經耕種和改良了的土地。並逐步降低公共土地的價格,由每英畝1.25美元降到0.5美元進行拍賣。1862年,林肯政府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年滿21歲的公民從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費用,就有權取得160英畝或160英畝以下的土地,耕種5年後,土地就歸個人所有。總之,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為農民取得土地和進行農業開發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使美國能夠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大國。

(2)移民政策。1787年的美國土地法令不僅規定了建立新州的一些原則,而且根據該法的第三部分還對公民權利做出規定,特別是根據該法人們可以向西部自由遷徙。因此,美國土地法令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移民向西部湧進的熱潮,俄亥俄公司首當其衝,1787-1788年冬天,他們的先遣隊從麻薩諸塞和康乃狄克出發,向著日落的方向前進。此後,民眾性的大規模的西進運動便蓬勃發展,移民主要來自北美十三州的新英格蘭、中部州和南部州,僅在1790-1800年的短短的10年內,馬里蘭的13個縣和維吉尼亞的26個縣的居民全部是外來移民,1810年全國有1/7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方。1820年美國共有人口964萬,其中300萬人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1840年全國超過1/3的人口居住在那裡生活。此外,國外移民也大量來到美國,為美國西部開發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1820年來到美國的移民只有8385人,但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後,北歐、西歐國家的移民蜂擁進入美國,1850年達310004人,1854年增長到427833人。總之,在1820-1860年間,大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為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3)基礎設施開發政策。美國在西進運動中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重視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在鐵路修建上美國政府採取了“多修鐵路多得益”的政策。鐵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鐵路,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面積的土地;同時,規定鐵路公司可以根據修築鐵路的長度和地形的不同,從政府那裡獲得不等的貸款。1828年美國才開始修築鐵路, 1860年鐵路里程便長達3萬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區。這一時期鐵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動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在公路的建設上,美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政策是鼓勵私人投資。為了解決公路建設資金的不足,收費公路成為美國最早優先發展的事業。從1792-1794年修建第一條公路開始,到1830年修築公路總里程長達6400公里。隨著蒸汽機船的發明與使用,美國政府又加強了對水運的建設。1817-1828年由紐約州資助修築長達350英里的伊爾運河,把東部的哈得遜運河和西部的大湖區聯繫在一起,使當時一英里20美分的運價降到1美分。總之,在1815-1840年間,各州投資1.25億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運河,使美國當時成為世界上運河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美國交通設施的建設和大發展,為當時的西進運動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發展的政策。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特別重視學校教育。根據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區建立的每個州都可為興辦一所公共學院獲得一片土地,當時傑斐遜還設計和制定了一項宏大的包括初級、中級學校直至州立大學的教育制度。於是州立大學先後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並且開展免費教育。186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莫里爾法》,決定由政府把至少3萬英畝公地永久贈予每個州的有關院校,當時依阿華州農學院就是接受這種土地贈予建立起來的。在19世紀60年代,根據《莫里爾法》,美國建立了一批農學院和工學院,如著名的伊利諾斯大學馬塞里工學院康奈爾大學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為美國西部農業機械化和工業化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1887年《哈奇法》規定每年撥給各州1.5萬美元,為農業試驗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聯邦基金。1907年又將這項經費擴大了一倍,以擴大農業科學研究與推廣;而且,又通過立法把給予各校的津貼增至每年5萬美元。與此同時,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影響下,美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在1860年以前,美國共發布了3.6萬項專利,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時期。 從內戰結束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二個時期,主要是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時期。美國內戰的結束,特別是經過南方的重建後,南方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大發展,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場主相互妥協,政治上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與此同時,第二次產業革命也迅速興起,美國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1。因此,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是以工業為主的綜合開發。美國政府為了更好地促進西進運動,採取了更加優惠和更加開放的政策。

(1)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基礎設施。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採取了更加優惠的補貼措施來吸引私人投資公司建築運河和鐵路。如平原地區每修築一英里補助16000美元,丘陵地區每英里32000美元,山嶽地區每英里48000美元,此外,鐵路公司還可得到沿線兩側寬各十公里的土地所有權。各州為了鼓勵本州內鐵路的興建,往往免徵鐵路公司的稅項,給予有利的建築權特許狀,提供貸款,購買鐵路公司的股票或債券,有的則對鐵路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提供責任擔保。這些優惠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資對基礎設施的投資。19世紀80年代初,歐洲資本家(主要是英國資本家)對美國的經濟事業的投資為20億美元,其中15.35億美元投資在鐵路的修建上。到了1900年,美國營業的鐵路線已從19世紀60年代末的5.3萬英里增長到19萬英里以上,超過了歐洲鐵路線的總里程,幾乎等於全世界的半數。1913年,美國的鐵路總里程又增長了一倍。

(2)採取開放的政策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這一時期移民的重點是放在採取優惠措施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上。1878年美國頒布《木材石料法》,準許任何公民和已提出申請加入美國國籍的僑民,按一英畝2.5美元的價格購買160英畝不宜種植而其主要價值在於木材和石料的地段,這對當時美國修建鐵路大規模需求木材和石料而言,增加了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同時,美國政府專門設立土地管理局和移民局,其宣傳機構活動於歐洲大陸,他們以信貸優先、票價優惠、承諾將予以農業耕作指導及必要的援助來招徠移民。於是北歐、東歐、南歐不少國家出現“美國熱”,數以百計的夢想者不辭勞苦漂洋過海,來到他們神往的美國“西部花園”。因此,這一時期外來移民迅速增加。1861-1880年外來移民500多萬,1881-1890年,外來移民超過860萬;1890-1914年上升到1350萬。在1881-1890年間,新移民占總移民總數的18.3%,1891-1900年上升到52%,1901-1910年更高達71%。移民到達美國以後,少數留在東部城市,多數遷居中西部,在鋼鐵廠、紡織廠、鐵路、牲畜圍場或是礦山尋得工作。總之,1861-1914年,到美國定居的國外移民超過2700萬,他們往往擁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在開發西部、繁榮美國的歷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重視環境保護和科技的運用。隨著西部礦產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鐵路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定居者的增加,土地破壞比較嚴重。因此,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對土地政策作出調整,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特別是重視水土的保持和植被的保護。1873年美國政府頒布了《育林法》,準許宅地獲得者再分到160英畝樹木較少的土地,條件是必須四年內在其中的40英畝土地上植樹。1877年的《沙荒地法令》規定,凡能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及時支付現金並應允在三年內灌溉土地者,即可獲得640英畝土地。1888年,國會進行了農業灌溉情況的調查,1894年通過了《凱里法》撥給各州一百萬畝的公地從事水利工程建設,並允許私人參與經營灌溉事業,農戶應按政府批准的價格,分期繳納應攤負的費用。1902年,聯邦政府頒布《新墾荒法》,規定在西部17個急需灌溉的州建立工程基金,使水利事業興建所需財源得到增加。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運用科技成果保護自然資源。如在供水方面,生產出風車,並利用風力從井中吸水灌溉。

(4)開始重視東西部工礦業的均衡發展。美國在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中,西部的工礦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引起了礦山開發熱。隨著阿巴拉契亞山地區石油和煙煤礦產資源以及蘇必利爾礦山的優良鐵礦資源的發現,大湖平原地區的採礦業迅速發展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又將這一地區建成美國新的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基地。1910年,美國西部的工業產值大大超過了農業,工業開發成為西部開發的主體,從而實現了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轉變。1860-1913年,美國西部的紡織業增長了約6倍,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增長了幾十倍。與此同時,中西部小型城市迅速崛起,它們接近廣闊的原料、銷售和勞動力市場,形成了諸如啤酒城、紡織城、金鎮、銀鎮、煤鎮等專業性的小城鎮;而且原有城市也逐漸由商業性城市向以大機器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城市過渡。然而,在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也呈現出極大的不均衡。如在城市化過程中,1890年,全國城市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只有7.7%的人口居住在南部大西洋沿岸諸州地帶。1900年,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10個居民中有6個居住在城市;在中西部,每10個居民中只有3個居住在城市。所以,一直到“二戰”以前,西部經濟仍落後於東部老工業區。

1930年以後,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美國政府開始注重東西部工礦業的平衡發展。美國政府加強了對西部的國家投人,建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統一規劃管理貧困落後地區的發展工作,建設大型水電工程,增加貸款與財政補貼,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對西部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在西部建立軍工企業,發展新興工業和高技術工業,改變經濟結構,使美國經濟重心逐步西移,東西部經濟發展逐漸趨於平衡。

3.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深度開發時期。從二戰結束到現在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三個時期,主要是以科技開發為主的深度開發時期。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率先發生了以計算機網路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為重要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國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優勢,以科技開發為主體,運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美國整個經濟的繁榮,有力的支持了美國知識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1)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科技園區。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科技革命發端於史丹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60年代成為高新技術的核心,在加州產生了舉世矚目的“矽谷”。為了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創新及成果的運用,美國政府鼓勵充分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新科技園區。自60年代在加州的聖何塞市建立矽谷高科技園區以後,美國在西部以至全國建立了十幾個類似的高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對工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對美國西部甚至整個美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利用高新技術改造了傳統工業,而且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高分子材料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和雷射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的工業在西部崛起,使美國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成為美國西部深度開發獲得成功的典範。

(2)利用區域經濟管理政策,促進西部開發。美國政府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這一時期頒布了許多區域性經濟管理政策,從而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61年頒布了《地區再開發法》,為此在商務部下設立了地區再開發管理局。1965年頒布了《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撥款11億美元用於建設公路、醫療中心和開發當地資源等,並相應地分別成立了經濟開發署和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197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社區再投資法》,鼓勵銀行和儲蓄貸款機構向其所在地區,特別是低收入者提供貸款,有關監督機構則專門對相關金融機構的執法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同時,在美國產業布局的西移過程中,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並鼓勵企業遷移到西南部的陽光地帶。如在1971-1998年聯邦政府對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贈款中,由17.8億美元增加到91.88億美元,共增加了4.16倍。

(3)利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政府十分提倡運用“市場力量開發落後地區”。美國西進運動一開始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實現了美國東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特別是現在,市場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在柯林頓政府期間,始終把發展美國落後地區的任務留給了私人部門。1997年7月,柯林頓專門走訪了一些相對落後的地區,宣傳他的旨在引導私人部門向美國最貧窮地區進行投資的“新市場倡議”。該倡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籌集約60億美元的股本,以便向社區開發銀行風險基金和其它開發機構的投資提供25%的減稅;政府為私人投資提供貸款擔保,以鼓勵大中型企業遷移到落後地區;設立“新市場風險資本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等等。白宮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斯珀林說,“新市場倡議”不是慈善計畫,其原則是鼓勵公司在其後院尚未開發的市場上尋求利潤。

種族滅絕

美國建國以後,隨著疆土的大踏步向西擴展,資產階級當權派對印第安人的征討和屠殺進一步加強了。美國政府開始正式建軍後,命令軍隊立即向西開進。美國陸軍第一團從成立之日起,征剿印第安人就成為它的基本任務。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從事的這種殘暴的屠殺和征剿,從1803年一直持續到 1892年,差不多進行了整整一個世紀。特別是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國聯邦正規軍採取分進合擊等戰術,集中發起了100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基本上完成了消滅印第安人的作戰任務。

威廉·福斯特在有關著作中敘述這段歷史時寫道:“美國向西、向南、向北三個方面猛烈推進時,不僅排擠了阻止它前進的國家,並且殘暴地粉碎了這些土地上原來的主人——印策安人——的反抗。這種殘酷地驅逐印第安人的行動是美國歷史上最可恥的污點之一,而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領袖也曾積極參加這種行動。”“曾積極參加”這種“殘酷地驅逐印第安人的行動”的“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領袖”之一,就是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賦人權說的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美國1803年從拿破崙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以後,隨著疆土大步向西推進而大規模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傑斐遜的總統任期內開始的。

如此長期征剿、屠殺的結果是什麼呢? 據美國一些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據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當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在現在美國和加拿大境內居住的印地安人總人口少則為3000萬,多則達1億。為謹慎起見,我們就以他們推算的最低數字、即3000萬人為難。那么,在20世紀70年代我生活在美國期間,被迫分散聚居在美國全國各窮鄉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總人口還剩下了多少呢?據美國官方統計,還不到80萬人。這就是說,在這3000萬人里,至少有2900萬人先後被美國資產階級的前身——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義者和建國以後的美國資產階級所屠殺了。

布希政府宣布,它有權宣布在美國境內的任何印第安人部落已經滅絕!事情至此還沒有完。在整個20世紀,無論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執政,倖存下來的印第安人在美國一直處於受歧視、受迫害、受摧殘的地位。直到1992年7月,布希政府還宣布,它有權宣布在美國境內的任何印第安人部落已經滅絕!

運動本質

向西部移民、擴張領土

西進運動地圖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不斷向西部移民、擴張領土的過程,而向西部移民,既是美國擴張領土的前奏,也是結果。首先,是非法移民進入西部,然後,政府將這些地區納入美國版圖,再接著是,大批墾荒者湧入。美利堅合眾國獨立時,地域甚小,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個州。獨立後,大量居民湧向西部拓荒。最初,移民主要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定居。19世紀前期,美國通過購買、武裝顛覆和發動戰爭等手段進行領土擴張。18O3年,美國政府趁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機,從法國購得路易斯安娜。從19世紀20年代起,移民向密西西比河以西遷移,大批移居德克薩斯的美國人成為分裂墨西哥、兼併德克薩斯的先鋒。40年代美國人越過落基山,成群湧向沿太平洋地區,掀起了“俄勒岡熱”和“加利福尼亞熱”,並導致美國版圖覆蓋這些地區。同時期,歐亞地區發生了較大的荒災和戰爭,大量歐亞移民湧向美國。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美國東部地區大批工人面臨失業,大量饑民在全國流浪,許多人滿懷對土地的渴望湧向西部。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將西進運動推向新高潮。據資料統計,自1815年至1860年,移民有5OO萬之眾;從1861年到1914年的半個世紀中,移民達2700多萬人。大量歐亞移民中,還有許多前來淘金或謀求生路的華工。在人類歷史上,像美國這樣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對社會影響之深的移民運動是罕見的,這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典型的、充滿活力的移民國家。移民的貢獻是顯見的。

是一個經濟開發過程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與工業革命相隨、工農業協調發展的經濟開發過程。廣袤無垠的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和森林資源,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灣,有適宜的氣候,宜農宜牧。它為美國工業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也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到19世紀6O年代,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以北發展成為“小麥王國”,密西西比河下游成為“棉花王國”。農業的興盛為美國的經濟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東部工業和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糧食。

是美國工業革命所獨具的特點

與西進運動密切聯繫、互相促進、同步發展是美國工業革命所獨具的特點。西部開發意味著國內市場的擴大。幾千萬移民陸續來到西部安家創業,衣食住行所需生產勞作之物都須購置,市場容量之大,前所未有。這就推動了東部製造業的發展,也使之不斷西移。國土面積大了,需要改善交通條件,19世紀20至3O年代建成的伊利運河和俄亥俄——伊利運河,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大西洋連成一體。尤其是,從3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全國掀起修築鐵路的熱潮,在幾十年內便建成了橫貫大陸的5條鐵路幹線,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的全國水陸交通體系。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加速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同時,它又是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西部地廣人稀,勞動力較缺乏,平坦廣袤的草原,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生產。

是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過程

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過程。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美利堅人民拋棄一切陳規陋習,克服困難,開拓進取,從而培育形成了美利堅民族現實、樂觀、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這是一筆歷久不竭的財富。

在西部新開發領土的建州問題上引起了南北雙方的激烈衝突。按照美國憲法規定,每州擁有兩個參議院席位。新建州是作為自由州還是蓄奴州加入聯邦,這關係到是北方資產階級還是南方種植園主控制參議院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西進運動,南北矛盾還不至於激化到爆發內戰。而內戰勝利結束又為加速西部開發掃清了障礙。
也是驅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運動
美國西進運動,也是驅殺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運動,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但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說,它是美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形式。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西部地區,使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組成部分。正是西進運動期間,美國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國力增強,走向世界舞台,逐漸成為世界大國、強國。

影響

北美獨立革命的勝利、美國近代工業化的起始和發展、美國的領土開拓和持續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美國近代工業化的完成,無不得益於外來移民。其中大批廉價勞動力和熟練技術人員以及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移民的不斷西移,對於美國經濟區域化和居民社會結構的分布,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1790年時美國94%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1860年該山脈以西的人口比例已達49%。由於移民的辛勞,19世紀中期的密西西比河谷地區成為“美國歷史上在一代人之間把荒原變化良田的第一個例子。”“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提供了移民。19世紀最後20年美國西部新墾區的土地面積,超過了英、法、德國面積的總和,移民則是新墾地的主力軍。
大陸擴張和西進運動在美國近代史上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美國統治階級的領土擴張進程,後者主要是廣大人民民眾的領土開發進程;從時間上看,西進運動始於18世紀90年代,早於領土擴張但結束於19世紀90年代,晚於領土擴張;西進運動是民眾性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遷移運動,大陸擴張則是政治和軍事活動;西進運動是領土擴張的動因前奏和結果,大陸擴張則又為西進運動提供了合法依據。
隨著移民向西部開發的推進,領土開拓迅速越過落基山脈到達太平洋沿岸的整個西部地區,以美墨戰爭為中心環節,美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地跨兩大洋的夙願。美墨戰爭使美國取得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成為橫貫北美大陸最佳位置的兩大洋國家,並且極大地削弱了鄰國墨西哥,奪取了墨西哥55%的土地,改變了北美的政治版圖。
西進運動對美國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影響巨大,發展了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民主意識,培植了"美國式的自由、平等和競爭",造就了美國人勇敢與冒險的精神,鍛鍊了美國人樂觀進取的性格,強化了美國的個人主義思想,催生了實用主義哲學觀.西進運動中培育出的許多精神至今還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社會.

三次高潮

第一次
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出現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現在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那時由於美國政府頒布一系列的土地法令並從法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廣大地區,移民們感到拓殖活動有了一定的保證,紛紛湧向西部,開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納西等地區,為後來日益擴大的中西部產糧區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
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現在1815年以後,兩股移民朝著兩個方向移動。一股是來自沿海地帶和德國的移民,他們匯合起來,朝向大湖平原區遷徙,逐步開拓了俄亥俄河以北的整個地區,建立了美國穀物生產和牧畜業的基地(見彩圖第一支西進移民車隊抵達拉臘米堡(1841))。另一股是來自東南部的移民,他們進入了瀕臨墨西哥灣介於喬治亞南部與路易斯安那之間的平原地區。在這個地區,起初是一批又一批的小農和小生產者開拓這片肥沃的土地,接著逐漸建立以生產和銷售棉花為主的大種植園,從而擴大了南部奴隸制經濟。
第三次
第三次移民高潮是伴隨著19世紀中葉美國領土擴張和兼併到來的。當時,美國的領土擴張朝著兩個方向繼續推進:在西南方面,它於1845年兼併德克薩斯;在1848年美墨戰爭中,奪取墨西哥領土的一半;在西北方面,經過與英國長期談判,於1846年取得俄勒岡大片土地。最後,這兩方面的擴張在加利福尼亞匯合,完成對整個大西部的占領。與此同時,由於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激起湧向西部採掘黃金的移民浪潮。後來,一部分淘金人轉而務農或開設店鋪,成為加州的永久定居者;另一部分則從加州前往西北部地區勘查礦藏。在19世紀50~60年代,由於小農大量移入進行糧食生產和落基山脈以西地區被劃分為一些州和準州,開採礦藏的營寨發展成為永久性居住區。

評價

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和領土擴張的背景下,以大規模人口遷移為基礎,以交通運輸業為先導,以農牧業為主要產業指向,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美國西進運動的結果,完成了美國東西部地區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促成了美國近代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知識革命,培育了美國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別是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所體現出的不畏艱苦、不怕犧牲、意氣風發、不斷尋找新的土地、新的財富的牛仔精神、邊疆精神,後來成為美國人一往無前、豪邁樂觀、勇於開拓、探索不止的整個民族的精神。總之,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在二百多年中開發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在這些土地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畜牧業、工業,這對使美國成長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強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說,沒有西進運動,也就沒有今天的美國。

基本經驗

美國在長期的西進運動中,成功的實施了西部大開發,這對美國的經濟繁榮乃至知識經濟的出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美國在長期的在西進運動中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其中主要有:

1.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實行梯度開發戰略。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實施梯度開發戰略即根據其自身的資源優勢,逐步實行開發的升級與深化。如在第一階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廣袤肥沃的土地資源,通過建立大量的家庭農場、牧場,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把阿巴拉契亞山和五大湖區周圍的荒原開發成糧棉基地和畜牧基地。1850年,美國的糧食種植面積為6280萬畝,產量為3200萬噸,使當時的美國成為世界農業大國和糧棉的出口大國。第二階段,隨著西部金礦的發現和第一次產業革命科技成果的運用,引發了礦業開發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礦產資源的加工業和製造業企業。經過這一時期的開發,美國的工業重心從東北部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使中西部地區成為重工業中心,最終實現了美國的工業化。1894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生產量等於歐洲各國生產總量的一半。20世紀初,美國工業上的優勢更加突出。1913年,工業產品占世界工業產品總量的1/3,比英、德、法、日四國工業產品的總和還要多。在第三階段,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美國高新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轉換,並最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軟化和高級化。因此,美國在西部開發實施梯度戰略的過程也是美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不斷深化和高級化的過程。

2.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創立良好開發環境。交通不便是美國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並通過實施交通業超前發展戰略,為西部開發創立良好環境。在美國西進運動的過程中,政府和人民一開始就致力於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改良,把西部的開發置於一個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上。政府在土地的使用及產權、資金融通、稅收等提供種種優惠,為交通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並鼓勵私人公司投資交通設施的建設。而且在交通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實行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並舉的戰略,全方位的發展全國通向西部的交通網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既是美國西部開發的組成部分,也為整個美國西進運動提供了基本條件,尤其是鐵路的建設,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專業化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許多經濟學家稱19世紀的美國基本上是一部鐵路成功史,全國鐵路網路的形成,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提供開發智力支持。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來促進西部開發,是美國在西進運動中的又一成功經驗。由於美國政府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部教育的發展,國會通過多部土地法令,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大力促進公共教育的發展,為西部開發提供相適應的工業商業和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同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商業運用和產業化,不僅大力運用高新科技來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而且運用風險投資機制,創立高新科技園區,形成了一批新興的產業,調整了美國的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結構的最佳化和深化。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從一定角度上講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正是依靠教育與科技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使得美國西部開發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就。

4.制定優惠經濟政策,引導西部開發方向。美國在西進運動的過程中,雖然十分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移民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科技教育發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區域經濟管理政策、資金融通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對西部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引導西部開發的方向。總之,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的制定和特屬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開發資金的投入和收入所得的再分配。

紀念建築

為了紀念當年的西進拓荒精神,美國政府特地在聖路易斯市密西西比河畔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西進紀念碑。
西進之門,是聖路易斯最負盛名的建築物,是美國三大地標之一。這個西進運動紀念碑的建造時間,要追溯到1947年,著名設計師伊洛•沙里文在競標獲勝後,花了16年時間,於1963年才開始動工建造,兩年多之後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拱門全身不鏽鋼鋼製,呈圓弧形,高度和跨度都恰好為630英尺(約190米)。據說當年是分別從兩腳開始往上建,建到最頂端的時候發現兩邊對接不上了,大家想了若干種方法,最後拱門終於被焊接上並穩固地屹立至今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