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巷[廣州]

九曲巷[廣州]
九曲巷[廣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曲巷即金盛巷,從前為防盔賊侵入,並防止九降風肆虐,遂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故過去有「曲巷冬晴」的雅譽,遊客在現代的九曲巷中,尚可感受奇妙的空間感。

基本信息

清朝道光年以前,北海市區(指老街區)是一塊正被開墾的處女地。北面是一片美麗的海灘,還有一個與海灘平行的狹長小半島(即外沙),它與陸地一衣帶水,形成了一個最宜於漁船避風的天然內港。由於北海溫和的氣候和優良的自然環境,吸引不少廣東、廣西、福建的漁民和合浦一帶的土著居民,他們紛紛到這裡謀生。當時外沙東端入口處的南岸(即今外沙橋南岸),成了漁民和岸上人們買賣魚貨和生活用品的貿易點,它位於與海灘相距約100米的一條“沙脊”的西端。最初,人們在這裡建造一些極其簡陋的毫無規則的低矮平房。那鱗次櫛比、參差不齊的民房的延伸,形成了一些逶迤小巷。其中有一條巷很特別,只有1米左右寬,從寮棚和平房區通往外沙橋南岸的三婆廟每走三五步便要一拐彎,但誰也數不準它有多少個彎曲,於是人們便以一位數量最大的數值“九”,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巷名——九曲巷。顧名思義,其貌可知。因其獨特的彎曲而成為北海一條出名的小巷。
由於到北海謀生的人越來越多,道光年間(1821——1850),九曲巷一帶的民房不斷增加,於是沿著長達1公里多的“沙脊”,建造了北海第一條具有規劃色彩的街道——沙脊街,儘管此街是一條只有近2米寬的石條路,卻是北海早期的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廣州會館就建在此街。以後北海商業不斷發展,便興建大西街、昇平街、東安街(均是今珠海西路的前身)和舊魚街、舊米巷等一系列大街小巷。儘管增加了這么多街道,但論起路“齡”,九曲巷還是位居榜首的。
在北海被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九曲巷漸漸成為下層市民吹、嫖、賭、飲的地方,又因妓女多在此處活動而成了妓寨的代名詞,這是九曲巷出名的另一個原因。
筆者於1988年文物普查時,僑港鎮一位周姓老歸橋說他年輕時聽他的乾爹說,在“廣仁社”(廣州會館的附屬慈善機構。舊址在九曲巷西面不遠處的鹽倉路)附近立有一塊刻有“北海”二字的地界碑,印證九曲巷一帶是北海最早的市區區域。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條小巷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今天我們躑躅其間,從她那衰老的面貌,還可想到她的滄桑變化和當年的景況。
九曲巷遺留的最後殘垣
2003年4月上旬的一天下午,筆者路經正在拓建的旺盛路,一塊黑色的殘垣映入我的眼帘。當時西斜的太陽正好照射著它,於是筆者趕緊回家取相機,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塊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注意的殘垣,一連拍了好幾幅照片。當時一位“老北海”好奇地問筆者:“老周,你拍這塊爛牆乾什麼?”筆者回答說:“這塊爛牆是百多年前九曲巷通往三婆廟、外沙竹排橋和外沙的最後一塊殘垣。”“老北海”聽後有所醒悟說:“有意思,看來這一歷史殘跡只能在照片裡保存了。”
筆者對這塊殘存的牆垣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它對於北海市城區的歷史來說,是最古老的歷史遺蹟之一。沙脊街是北海歷史上的第一街,是市區最古老的街道。而九曲巷的歷史比沙脊街更為古老。對於500年前古里寨(北海的前稱)的發展史來說,其發展的歷程是先有南澫,後有高德,繼而有北海和地角;而對於只有近200年歷史的北海市區來說,則是先有九曲巷,後有沙脊街,繼而有后街(中山路的前身)和大街(珠海路的前身)。九曲巷在其形成之初及後來的一段歷史時期,沒有得到北海官方的命名,它是當時此巷的居民不約而同叫出來的。在清末出版的《北海雜錄》所附的北海市區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地圖中,也沒有“九曲巷”這個巷名。只有於解放後在九曲巷原址建成新的樓群以後,才有官方正式命名的巷名:民建一巷和民建二巷。九曲巷雖然經歷了百年的巨變,但老北海不會因此而忘卻這一古老的巷名。
在現代飛速發展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全世界的城市學家越來越注重對城市文脈的追溯和研究。如美國著名的城市學家陸易斯·芒得福在他的《城市發展史》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須知遠在城市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小村落、聖祠和村鎮;而在村莊之前,則早有了宿營地,貯物場……”他的論述印證了北海城市發展的脈絡,比如說,在北海市區沒有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北海村、外沙這樣的小村落和三婆廟(西方人稱之為“聖祠”);而在此之前,則早有了像九曲巷這種原始的宿營地和貯物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