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粘氏宗祠

衙門粘氏宗祠

衙口的粘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歷代遞修情況不詳,1933年台灣粘氏宗親捐巨資修建衙口祖祠,1988年兩岸粘氏子孫共商修繕祖祠,1990年告峻。為兩岸粘氏裔孫血脈相連之紐帶。

基本信息

簡介

衙門粘氏宗祠衙門粘氏宗祠
宗祠為木石結構,前後二進,面闊五間,石牆、木作雕鏤華貴、精緻,頂作雙飛燕尾脊,屋面鋪設琉璃橙瓦,金碧輝煌,正門上額“粘氏大宗祠”金字。正廳為祀堂,漆金彩繪,雕梁畫椽,典雅莊重,廳上正懸“河山衍慶”滿漢文字橫匾,略顯其獨特的風采。而正是這了了幾筆,卻包涵了粘氏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所經歷的貴族至平民的大動盪,滿繹著滿漢融合的曲折歷史。台灣的粘氏祠堂有祀一世祖宗翰的“恆忠堂”,以及各地的支祠,為數不少。有關粘氏的譜記不少,舉其要者,有舊抄本《潯海粘氏譜諜》、《潯海粘氏秉珂公派族譜》、《晉江粘氏族譜》、新修《南潯粘氏皆山家譜》等。台灣有《粘氏源流渡台開基族譜》、《女真後裔粘氏源流考》等。

歷史

晉江市衙口粘厝村,是閩台一萬五千多粘氏族民的根基,晉江市粘姓人口現有近千人,其中衙口粘厝村有46戶,250多人,村中的那座粘氏大宗祠,嵯立數百年,演繹了歷史的多少滄桑巨變。
粘氏源自吉林會寧的女真完顏部,公元1114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完顏阿骨打滅遼,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第二年稱帝為金太祖。粘氏一世祖完顏宗翰粘沒喝,又叫完顏宗維尼瑪哈,金太祖的長侄,勇武過人,在滅遼過程中屢建奇功,公元1234年3月大金帝國覆沒,粘氏已傳至六世粘合重山。元朝元太宗時期,粘氏傳至八世博溫察爾,官授河中知府,原居華北,為避世亂,舉家南遷,流寓於福建省晉江永寧鎮(今屬石獅市),後觀衙口景致秀美,而改遷定居於此,遂在此啟源發展,衍蕃閩台女真族粘姓一脈,是為閩台粘氏之肇端。
博溫察爾生子三人:子壽、子祿、子正。今晉江市稱炳村、粘厝埔、許波莊、肖妃村、吳坑村等粘氏為九世子壽的後裔;泉州市、南安縣屬之梧杭、晉江金井、深滬、石獅永寧沙美村等粘氏則為九世子祿的裔孫。隨著歷史的發展,粘氏外遷繁衍頗盛,廈門、福州、三明、漳浦、台灣、香港、澳門及至東南來一帶,均有粘氏裔宗居住,其中尤以台灣粘氏人眾最為發展壯大。
二十二世粘尚、粘秉、粘粵、粘恩合稱為渡台粘氏開基四先祖。粘沿、粘秉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晉江衙口渡台開基;粘粵、粘恩則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從衙口渡台,於彰化縣福興鄉建粘厝莊。以後粘氏也有陸續遷台,直至1947年,粘氏渡台開基以來,已傳下子孫十代。今台灣彰化鹿港、福興鄉粘厝莊、有粘氏四百多戶上千人,而台中、台北、高雄、屏東、花蓮、台東、南投埔里、嘉義、台南市縣、基隆、台北縣等地均有從粘厝莊遷出者,加上先後往台之粘氏族民,計有兩百多戶。全台灣省現有粘氏萬餘人,從事農、工、商、漁等各行各業。
閩開基祖、八世博溫察爾卒後葬於晉江永寧楊丹,其妻永氏葬於永和南坑,今由裔孫整修墓塋。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