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忠祠

昭忠祠

福州馬尾港內馬限山的東麓,有一座紅碧瓦、前後兩進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祠宇,就是著名的馬江昭忠祠。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昭忠祠昭忠祠

馬江海戰紀念館,又稱昭忠祠。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馬限山東麓。紅牆碧瓦,前後兩進,是一座清代建築風格的祠宇。占地24300平方米。為紀念甲申中法馬江海戰陣亡將士,1885年1月5日由署理船政大臣張佩綸奏疏清廷,迄1886年12月落成。1984年重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嘉慶十二年(1807),五虎礁旁就設黃嚇要塞炮台,後又於沿途江岸相繼布署了諸多要塞。

昭忠祠昭忠祠

清光緒十年(1884)八月二十三日,法軍艦犯台灣基隆,未逞,轉而進攻馬尾水師。戰鬥甫一打響,首由長門炮台發炮,眾山回響,駐馬尾港福建水師和馬尾十三鄉人民為保衛祖國、保衛家鄉,同仇敵愾,奮起浴血反擊,致法軍統帥中炮身亡,艦船受重創多艘,然終因清廷昏聵,且實力相比稍遜,法軍偷襲得逞,駐馬尾港福建水師覆沒,沿岸之馬尾造船廠等我國近代船政設施亦被法艦轟擊毀壞,清庭又一次蒙恥。

光緒十一年(1885)署理船政大臣張佩綸奏疏朝廷,為紀念甲申馬江海戰陣亡將士建祠追祀,迄1886年12月落成。

1920年時海軍當局及船政校友從京、滬等地募資重修,並將甲午中日海戰犧牲的福建藉官兵亦列入置祭。

1984年政府又予重建,並闢為"馬江海戰紀念館",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已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經重修後,翹角飛檐,藻繪光彩,煥然一新。

景區概況

昭忠祠昭忠祠

馬江昭忠祠廣27.6米、深24.6米,五楹並列,紅牆綠瓦。祠正中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樑上高掛一方“碧血千秋”金字匾額,為薩鎮冰題、沈覲壽書。兩側壁上各鑲嵌3塊銘刻烈士姓名、職務的碑石,兩邊回廓分立昭忠祠碑和記敘烈士業績的碑刻。廳中陳列有馬尾港地形沙盤,西廂及廓廡陳列大炮、炮彈及烈士遺物、遺囑等。從邊門出祠西,有口池塘,池畔建有一座雙層樓閣,沿池畔石逕行約100米,即到達墓台。台高約1米,環台三面各設一座5層台階,台正中有一座圓頂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墓寬約34米,深7.5米,墓前置華表副,駿馬一對。昭忠祠後山岩懸壁上有三處摩崖題刻:一是“蔣山青處”,取於薩都刺的詩句,意寓烈士與青山長存;一是“仰止”,取自“高山仰止”,表示對殉身的將士的崇敬;一是“鐵石同心”,歌頌烈士忠貞品節。墓西有一登山古道,拾級而上,便是馬限山炮台遺址。

館內陳列

館內主要陳列分為《福建船政》和《中法馬江海戰》兩大部分。

沈葆楨塑像沈葆楨塑像

《福建船政》部分,通過近200幅的照片、拓片、地圖、文字說明及船政模型,系統地介紹了1840年前後西方資本主義利用“船堅炮利”遠渡東來,對我國進行侵略的情況。為了反對侵略,使中國走上民主、富強、獨立的道路,左宗棠、沈葆楨兩公慘澹經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當時中國唯一的一所船政學堂,為我國第一代造船工業的興起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福建船政前、後學堂自創辦以來,人才輩出,在19世紀中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造船、海軍、教育諸方面優秀的人才。

第二部分為《中法馬江海戰》。其中展示了100多件革命文物、烈士遺物、歷史照片、拓片、碑石等,以大量的史實記錄了法國侵略者對我國進行野蠻的侵略行經。1884年,法國8艘艦船借遊覽為名,行至馬江水域,福建水師出動11艘戰艦與法軍形成包圍之勢。由於昏庸的滿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水師先進攻,致使中法兩軍對峙長達40天,後因法軍發動突然襲擊,中國水師戰敗,796名官兵陣亡。可笑的是,中法馬江海戰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戰敗卻沒有賠款的戰事 。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