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古稱蔡埭,位於晉江市金井鎮,是個濱海小村。創建於明中葉。原宗祠坐落於後份樹林前,坐東向西,有百鳥朝鳳之概。

基本信息

簡介

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古稱蔡埭,位於晉江市金井鎮,是個濱海小村。元末,鈔岱郭氏始祖爾旒自漳州榴陽慧海徙居於此地,遂拓基構業,蕃衍生息,至十世,族望大開。

郭氏宗祠創建於明中葉。原宗祠坐落於後份樹林前,坐東向西,有百鳥朝鳳之概。清乾隆二十年(1760)於原基第一次重修。1953年失火焚毀,片瓦無存。1989年族人議定重修,由於數十載變遷,原宗祠風格已破,經審定,終舍舊址而取西畔小宗位置奠基重建。1991年告竣。新宗祠根據原宗祠的建築特色,基本復其原貌。展現於人們面前的鈔岱郭氏宗祠,可謂高貴脫俗,極富特色。

面積

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郭氏宗祠

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由三通坊門、大拜埕、拜亭、天井、宗祠主體禮殿及後軒組成。各部份皆有所寓,宗祠主體為天,拜亭為地,前埕為人,三坊門為和,“天地人和”極富象徵,同時祠前左右兩柱玉闌燈代表日月精華會聚;祠前左右雙獅威武雄壯,除體現宗祠的莊嚴肅穆外,還喻示著族中有武將侯爵;四垂亭皇宮式坊門,上有琉璃瓦金光閃爍,下有白玉階步韶鏗鏘,左門瞻鰲山征鰲頭獨占之美,右門窺鳳山鍾鳳毛麟角之祥,中門楹眉鐫刻“汾陽衍派”,氣吞萬里,盡收西資岩秀色靈氣,前埕兩邊立有十二支旗桿(白天彩旗飄揚)、十二支燈柱(夜間彩燈燦爛)代表廿四山座;前埕中央有十二塊青石板代表十二地支。

名祠必有名賢,鈔岱郭氏宗祠祀殿內掛滿了眾多的匾額,昭示著歷代各世登科發甲,晉身部班、知縣的先人偉跡,其中較顯要的有“廉訪吏”郭爾旒(鈔岱村郭氏開基祖):“兵部尚書”郭應聘;“骨鯁名臣”郭立彥:“文事天卿”郭立彥及其子郭日疆;“內閣中書”郭高崧;“清廉先彰”郭天錦等,充分地展現了銷岱郭氏世代榮耀、枝脈昌盛的景色。

“先賢史跡古今著,後服奮騰中外揚”。如今鈔岱郭氏族人,繼承先賢遺志,各行各業湧現出許多優秀兒女,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盡顯風彩。現在鈔岱郭氏出現了教授、副教授8人,碩士、博士8人,高級工程師5人,高級園藝師1人,大學生二百多人,還有大量身負重任的各級領導幹部,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著。

鈔岱郭氏僑親當仁不讓,與家鄉宗親齊頭奮進,特別是菲律賓、香港等地宗親,表現不凡。近年來,分布於台灣、香港和旅居菲律賓、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宗親,不斷回鄉認祖,並關心、支持故鄉的建設,興辦各種企業,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尤巨。

歷史

台灣訪問團訪問鈔岱郭氏宗祠 古籍載,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於虢國(古時虢、郭二字同音,虢國又稱郭國。有東虢、西虢、北虢之分,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為鄭所滅;西虢亦稱城虢,在今陝西寶雞東,前687年為秦所滅;北虢即今河南三門峽和山西平陸一帶,前655年為晉所滅)。後之子孫,皆以郭為氏,地望分別標榜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華陽(今陝西華陽縣)、馮翊(今陝西大荔縣)等處。

鈔岱郭氏宗祠 鈔岱郭氏宗祠

文獻記載,春秋齊國有郭最;戰國燕有謀臣郭隗;西漢有俠士郭解;東漢有賢太守郭假、名士郭泰;三國時魏有謀士郭嘉;唐代有平息安史之亂,因功尊為“尚父”、封汾陽郡王的郭子儀。郭氏在古代已經是常見的姓氏,在新的“百家姓”排行榜中,郭氏排在16位。

晉江郭氏聚居地有金井鈔岱、龍湖後溪、東石郭岑、磁灶吳嶺、吳厝、羅山荊山、山仔等7個鄉村,總計3770人。其中以金井鈔岱村人口居多,有2700人,而吳嶺、吳厝、郭岑族裔系早年343倡崇奉外教,而且對崇信外教者有所打壓。一些不願意放棄自己宗教信仰的回教徒,只能通過加強團結來抵禦各種壓力。據傳說,泉地的金、丁、馬、夏等回族人和同信仰回教的郭氏聯宗。

據《岱陽郭氏家譜》記載,鈔岱郭氏人閩始祖名郭淑,字里之,號覽溪,河南光州固始人。唐高宗總章年間隨陳元光人閩平亂,定居漳州榴陽。元末明初,鈔岱郭氏肇基祖郭敬(1329—1393),字君冕,號天功,又號爾旒,官拜廉訪使,從漳州遷晉江,卜居濱海蔡埭,即後來的鈔岱村。蔡埭時屬滴洲鹽場,瀕臨大海,相傳郭敬當年曾乘舟泊於附近,夜見海岸半壁有燈光閃爍,認為是處吉壤,故決定遷居此地,死後便把骨骸葬於此海岸間,號稱“壁上掛燈”,古墓至今猶存。

郭敬生一子日真盛。真盛生記生、安壽、順濟、赤、安德五子。長子記生移居莆田華中村;次子安壽、五子安德分別傳鈔岱東頭份、西頭份;三、四子移居晉江十一都塔頭埕邊。其後又有七世郭仲遷磁灶浯嶺,九世郭俊,十三世郭天錫遷泉州後城,十世郭燧遷南安黃山,郭烈遷居郭岑,十三世郭賡保遷青陽浯厝。此外,歷代尚有遷安平、永春、漳州、同安、廣東、澳門、湖廣以及台灣嘉義、彰化、諸羅等地者。

自明代以來,鈔岱郭氏多有讀書成名者。如:

十世郭立彥(1505—1578),原名羔,字如選,號冠山。登嘉靖庚戌(1550)進士,授官中書令,後擢工科給事中,轉刑科左給事中。時嘉靖皇帝迷溺道教,朝事多由奸相嚴嵩把持,一些正直朝士多受陷害。嘉靖三十一年(1552),兵部員外郎楊繼盛疏劾嚴嵩十大罪,反被逮下詔獄。戶部主事海瑞因疏諫嘉靖皇帝亦被下獄。郭立彥仗義執言,十次上疏為楊繼盛、海瑞保奏,並七次上疏劾嚴嵩及其子嚴世蕃把持國政、貪賂不清的奸狀。皇帝將奏本“留中不發”,郭立彥以“敲金鐘”、“牽帝衣”強行進諫,以致招來弄罰___“敲金鐘則廷杖百二;牽帝衣則鞭八十”還將他降職為浙江按察推官司,後移南昌推官。

時任兵部侍郎的莆田人郭應聘是郭立彥的族侄,曾書一聯贈予:“齒剛唇柔,剛者終遜柔者久;眉先須後,先生不及後生長”。對立彥寓以規勸。立彥不改初衷,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同御史鄒應龍等會本,再劾嚴嵩父子,終於扳倒這個誤國害民的奸臣。隆慶年間,郭立彥被晉升為尚寶司太卿、兼理御印,穆宗皇帝褒獎他為“骨鯁名臣”。

郭立彥長子日疆,字肖冠,任嘉興縣,升授吏部郎中,後轉鴻臚寺少卿;次子日湮,字仰冠,任徐州府同知,升授工部員外郎,並有政聲。

郭立彥第三女嫁與生員潘維城。郭氏是泉州有名的才女,少愛文史,無不通徹,曾賦詩示子潘洙:“願子為官廉以德,殊勝斑衣舞老萊”。又有詠牡丹詩:“人生名利等秋葉,惟取丹心天地栽”。

十三世郭天錦(1628—1685),字於綱,號舒霞,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任河南商水知縣,廉潔愛民,斷案如神,捐俸修潁水堤岸以防災患,創立學宮,親為生徒講授,評改文章,兩袖清風,後因勞瘁歿於任上。妻子帶著他的骸棺和蕭條的行李歸家後,竟無錢為他營葬。直至二十二年後,其門人張伯行任福建巡撫時,知道這回事,方為舉行葬禮,後入祀於泉州鄉賢祠。

十五世郭文璧(1685—1765),字亮輔,號弼軒,任清軍都司僉事,才識過人。時有地方官設立營盤於金井欲防海寇,文璧洞察利害,“恐附近居民及往來經商並受糟躂有甚於寇,乃竭己力而遷其營,一面請金廈提督辨文清免以銷其案”,使地方寧靖,金井漸成為“列肆成廛,歸市鱗聚”的市鎮。

十七世郭高崧(1760—1818),諱維降,字希光,官名一簪,號東山,自幼即以神童見稱於縉紳,及長,取進於台灣嘉義縣學,乾隆戊申(1788)科中第十八名舉人,北上公車,參加內廷教習考試,恩授內閣中書(於內閣掌選擬、紀載、翻譯、繕寫等事)。其“中書第”至今猶存。

金井一帶瀕海,人口眾多而土地瘠薄,許多居民向來以出洋經商為業。鈔岱郭氏早在明代就紛外出,經商於廣東、澳門以及呂宋。族譜記載:十二世郭祚錫(1575—1636),字應敦,邑庠生,娶沙塘王氏,乃相國張瑞圖夫人胞妹。郭祚錫於明萬曆年間到澳門經商。“舊載公之孫子不在梓里,想當時流離播遷,寄居外省,不復回籍。前族人有入粵者嘗雲,澳門郭氏即公之裔”。

十二世郭瑞錫(1586一?)“葬廣東粵里烏鬼石腳”。其孫懋哲、懋開皆分居澳門。

十二世郭宗鎬(1603—1656),“葬在呂宋澗內”。

十三世郭賡添(1591—1668),“葬澳門雙疊石下”。

十三世郭賡極,“移居廣東,致富巨萬”。

十三世郭啟濤(1638—1688),名福,號居所。“公往番邦,生理得富”。

十三世郭周灃(1607—1672),“公往呂宋哈嗶嘽致富,卒葬呂宋”。

清康熙年間,台灣歸人清朝版圖,成為隸屬福建省的一個府。憑藉兩岸通往之便,鈔岱郭氏又有不少人東渡台灣,參與台地初期的開發:

十三世郭啟貴,遷台灣嘉義縣。子三人:懋錦、懋銘、懋欽,俱移居台灣嘉義縣。

十五世郭雲從,“乾隆壬戌(1742)初春,雲甫弱冠,游泮東寧(台灣),越甲子(1744)秋,跟父回籍鄉試,仍復祖居。母念長兄文景癸亥(1743)間以病卒於東寧郡,雲羈旅重洋,未能運柩歸葬,心甚痛之,及已卯(1759)夏,拾回兄骸卜葬故里......”

十六世郭章雲(1722--1797),諱雲龍,號震亭,甲午(1774)科歲貢生。“少游台郡,見羈客為繪照酷需,有壯年外出至不得反棹歸家,心竊痛之。愛介呈首指利暫存器,輕例便民。有司批准,旅客歡聲載道。合郡勒石以志功德。”

十七世郭高崧(1760--1818)章雲三子,在台取進嘉義縣學,中乾隆戊申科舉人,授內閣中書。

盤點福建的那些名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