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黑陶高柄杯

蛋殼黑陶高柄杯

此杯出土于山東省泗水縣尹家城遺址,細泥黑陶,陶土經過淘洗。碟形口,折沿,近底部轉折明顯,筒形柄兩端均內束,器腹有一周突棱,柄部有五周規則的短直條鏤孔,其下有兩周弦紋。

文物簡介

蛋殼黑陶高柄杯蛋殼黑陶高柄杯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製造此類器物,對原料和技術要求都相當嚴格。已發現的蛋殼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還不到一兩!據測定,這種蛋殼陶杯的平均吸水率只有萬分之四十三。如此精美的酒器,竟出自四千多年前的東夷人手中,讓現代人驚嘆不已!這兩件出土于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遺址的高柄杯,均為黑陶,胎壁極薄。其中高者為盤口,中腹與杯體相連,呈竹節狀,共十一節。下為喇叭形圈足,圈足較高,上與杯腹相套接;較矮者亦為淺盤口,杯形腹較深,上飾數道弦紋,杯形腹底部通過一極短的管狀物與圈足相接,圈足上有三周豎道鏤空紋,下為喇叭形圈足口。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蛋殼黑陶高柄杯
規格: 口徑8.5厘米、底徑4.2厘米、高16.8厘米Mouth Dia.8.5cm·Base Dia.4.2cm·Height 16.8cm 年代: 山東龍山文化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史前時期酒具 收藏地: 山東大學考古系 輔助分類項: 酒具

外觀描述

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徑9厘米;為泥質黑陶,器表烏黑光亮;寬斜口沿,深腹杯身,細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這件高柄杯的造型體態輕盈,挺拔秀麗,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是一件絕無僅有的古代藝術珍品。 蛋殼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誌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紋飾為重,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應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身份象徵

蛋殼黑陶高柄杯,均為細泥陶,杯和柄又是分別輪制後粘接而成。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葬中,且墓葬規模都很大,出土此蛋殼陶杯的墓葬就長三米餘,寬近兩米,墓內有二層台,墓坑內有一棺,其內埋葬的是一老年女性,隨葬品有八件,其中有觶形杯、豆、碗、蚌片、獐牙和高柄杯。這件高柄杯是此墓隨葬品中最精緻的一件,亦應是墓主最喜歡的一件,可見墓主對酒具的珍視。

黑陶工藝

龍山文化黑陶工藝,它是經過溫度達1000℃左右才燒成的,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工藝水平最高,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精細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它的黑色光澤之美是令人陶醉的。那種細膩潤澤的質感,透射出高雅的氣質,散發著沁人、誘人的黑色魅力。 這類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有“蛋殼黑陶”之美譽。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了反覆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滲水率,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工匠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可見龍山文化時期掌握燒制蛋殼黑陶技術的工匠,一定是當時的尖端人才。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多在墓中發現,但並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其位置顯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

文物背景

蛋殼黑陶高柄杯,均為細泥陶,杯和柄又是分別輪制後粘接而成。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葬中,且墓葬規模都很大,出土此蛋殼陶杯的墓葬就長三米餘,寬近兩米,墓內有二層台,墓坑內有一棺,其內埋葬的是一老年女性,隨葬品有八件,其中有觶形杯、豆、碗、蚌片、獐牙和高柄杯。這件高柄杯是此墓隨葬品中最精緻的一件,亦應是墓主最喜歡的一件,可見墓主對酒具的珍視。

專家詳解

考古學家認為,蛋殼陶杯屬於禮器性質,可能是在祭祀禮儀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裡。從出土的墓葬看,均是大墓,隨葬品豐富,相當講究,說明地位顯赫。要製作如此精巧的作品,如不是作為禮器和神器的話,先民就沒有必要如此勞心費神。上世紀三十年代主持龍山文化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尹達認為:“有些精緻的黑陶器薄如蛋皮,形狀非常工整。”可惜的是,這些異常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全部毀於日本侵略者的戰火。黑陶酒具趣味獨特,常令我想起那些喜歡豪飲的山東漢子。他們豪飲的風氣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位憑几大碗酒在景陽岡打死一隻猛虎的武松,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算不算典型的酒文化呢?可惜的是,黑陶發展最終還是受到了阻礙,究其原因,是青銅禮器的出現,取代了黑陶的地位;黑陶過分追求外觀效果,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用、堅固的性能,違背了實用、經濟、美觀相結合的原則,最終衰退了。山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蛋殼黑陶高柄杯,它那別致典雅的造型使人嘆為觀止。整件器物上部大敞口,侈沿,深腹,腹底圓緩平坦,下加細長的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狀,表面布滿密密麻麻的豎向細小鏤孔,但仍顯整齊而勻和。柄下端呈圈足形座。通體磨光,略泛光澤,輪制而成,火候較高,胎骨堅硬,不易滲水,造型靈巧,顯得高貴大方。此杯裝飾簡潔,器壁極薄,厚僅0.2—0.3毫米,可比蛋殼,高達19.5厘米的器物重量卻只有40克,還不到一兩。由此可知陶藝家在造型方面的修養已不同凡響。這既是實用器皿,又是陶製藝術品,極為罕見,在山東日照出土。

中國歷代酒具鑑賞

酒大約產生於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酒器的產生應與酒的產生大致相同,亦應是距今六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從酒器的產生到公元前21世紀我國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約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正處於我國原始社會時期,此間所使用過的酒器,我們稱之為“史前酒器”。目前可確知的人工史前酒器,從質料上可分為陶酒器和漆酒器兩種。其中以陶酒器為大宗。
褐釉雙龍耳壺
“內府”梅瓶
金釦玉碗
鬥彩高士杯
“醉鄉酒海”經瓶
金花鴛鴦銀羽觴
青花海獸高足杯
仿哥窯高足杯
項聖思蟠桃形紫砂杯
帶托金酒注
黑釉剔刻花瓷扁壺
“君幸酒”漆耳杯
鑲琉璃銅
朱碧山銀龍槎
鑲金牛首瑪瑙觥
褐釉刻花瓷瓶
越窯鳥形杯
白釉金釦瓜形注子
鴛鴦蓮瓣金碗
三彩雙魚壺
鳥篆紋銅壺
宣徽酒坊銀酒注子
論語玉燭銀籌筒
雙獅金鐺
黃釉帶蓋雞冠壺
登封窯虎紋經瓶
金甌永固金杯
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褐釉剔刻花瓷瓶
八棱人物金杯
影青溫碗注子
掐絲團花金杯
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銅斝
魚形提梁銀壺
鸚鵡杯
金托玉爵
鳳凰紋瓷執壺
青花松竹梅三羊杯
青花梅瓶
金箭壺
金托金爵杯
青花纏枝蓮紋杯
蓮花白玉杯
犀角槎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琥珀荷葉杯
彩漆鳥形杯
伎樂紋雙人耳玉杯
鏤空折枝花高足杯
灰陶大口尊
白釉蓮花溫碗注子
耀州窯青瓷倒裝壺
釉里紅高足轉杯
“平素有酒”青釉四系壺
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清沽美酒”經瓶
鹿紋銀馬鐙壺
青銅冰鑒
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狩獵紋高足銀杯
鸕鶿杓
雙身龍耳白瓷瓶
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帶蓋白瓷樽
鎏金胡人頭執壺
雙魚大雁紋荷葉金杯
瑪瑙羽觴
春字詩執壺
海棠花形滑石杯
藍釉雙耳壺
白瓷執壺
雙聯漆杯
綠釉聯體壺
胡騰舞黃釉扁壺
鎏金熊足銅樽
夔鳳玉卮
四神溫酒爐
白玉觥
銅酒筩
青銅合卺杯
溫酒爐杯
漆畫枋
雲紋高足玉杯
偃師商城銅尊
龍耳虎足銅方壺
象形銅尊
象牙觥杯
偃師商城銅斝
青銅方尊
管流爵
黑陶象鼻盉
藍釉爵杯
彩陶雙聯壺
舞馬銀壺
蓮鶴方壺
銅爵
黑陶罍
白陶鬹
黃陶鬹
蛋殼黑陶高柄杯
獸形灰陶鬹
彩陶觚
豬形灰陶鬹
袋足陶鬹
灰陶大酒尊
人形彩陶壺
船形彩陶壺
瀆山大玉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