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名稱由來
南津關原來叫“難進關”,是三峽最著名的泡漩發生地,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葛洲壩的名稱,就來源於南津關下游2.3千米處的葛洲壩島。葛洲壩島原為長江中的一個沙洲,與旁邊的西壩島相鄰,將這一段長江自南岸向北分成了並行的大江、二江和三江這三條河道。葛洲壩原來叫“擱舟壩”,後船家為了吉祥,把擱舟改了個諧音,成了“葛洲壩”。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壩址就穿過這個江心小島,這個小島隨著大壩的修建而消失了。
修建歷程

1970年12月26日凌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在他77歲生日裡批准了興建葛洲壩工程的報告。毛澤東批示原文:“贊成興建此壩。現在檔案構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舉行了開工典禮。指揮長張體學揮杴奠基。
1972年11月21日,葛洲壩主體工程暫停施工,審查、修改設計,設計工作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負責。
1974年10月20日,葛洲壩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復工。
1980年11月24日,電力工業部電勞字[1980]104號文通知,根據葛洲壩工程建設的進展情況,決定正式成立葛洲壩水力發電廠,定為地師級單位。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合龍成功。從三日上午七時三十分開始,四日下午十九時五十分勝利合龍,歷時三十六小時二十三分。
1981年3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81]18號文通知,國務院正式批准電力工業部、水利部、交通部(三部)《關於葛洲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的報告》,同意實行以電力部為主的運行管理體制,除通航建築物由交通部門分工負責外,泄水閘、電廠和沖沙閘等建築物均由葛洲壩水力發電廠管理。同時明確:葛洲壩工程的水工建築物和電廠、船閘等永久設備的固定資產均屬於葛洲壩水力發電廠。
1981年5月23日十六時四十五分,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泄水閘正式下閘蓄水,二十四小時後,上游水位按預定計畫控制在51米高程。六月五日,蓄水至60米高程。
1981年6月27日,葛洲壩二號船閘試航成功。
1981年7月19日,葛洲壩水利樞紐經受每秒72000立方米的洪峰,水庫上游水位61.1米,下游宜昌水文站水位56.25米。
1981年7月30日,二江電廠1號17萬千瓦機組於凌晨一時零六分開始併網試發電,葛洲壩水利樞紐開始發揮效益。
1981年12月27日,葛洲壩一期工程1、2號機組經國家啟動驗收委員會驗收,召開了慶祝驗收大會,正式移交葛洲壩水力發電廠運行管理。
1984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1984]43號轉發《關於開展三峽工程籌備工作的報告》通知,為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決定成立中國三峽總公司,並確定“葛洲壩電廠是中國三峽總公司的組成部分,固定資產和職工原則上應屬總公司管理。但考慮到三峽工程建設初期,為使總公司能集中精力搞好建設工作,葛洲壩電廠管理體制不作變動,由華中電管局代管,但財務預算要經總公司審批,電廠所創利潤上繳總公司作為建設投資的組成部分”。
1984年5月4日,國家計委關於葛洲壩二期工程修改概算的批覆,同意二期工程審定修改概算為23.77億元,連同一期工程完成的投資24.71億元,葛洲壩工程總概算為48.48億元。
1984年11月29日,葛洲壩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在葛洲壩右岸導牆下,首次將人工孵化的中華鱘魚苗6000尾,向長江投放。
1985年4月18至19日,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計委、水電部、交通部以及有關單位領導、專家組成的國家驗收委員會,對葛洲壩二、三江工程竣工進行了正式驗收,並簽發了鑑定書。驗收結論為:工程設計比較切合實際,施工質量基本符合要求,發電通航運行正常,並已開始發揮巨大經濟效益,同意正式移交運行管理單位管理。
1985年10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組織建國以來第一次評審,葛洲壩二江、三江工程及其水輪發電機組獲國家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6年5月7日,葛洲壩大江500千伏開關站升流、升壓獲得了成功,正式投入運行。
1988年8月13日上午,葛洲壩一號船閘、大江航道試航成功,三千噸級客輪和三千噸級貨輪船隊安全通過。
1988年9月17日下午,葛洲壩-上海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建成,葛洲壩換流站極I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至此,葛洲壩外送的超高壓線路全部建成。
1988年12月6日,葛洲壩電廠最後一台機組-大江電廠21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至此,葛洲壩工程全面發揮效益。
1990年8月20日,葛洲壩至上海500千伏直流換流站第二極正式送電。
1991年4月29日,葛洲壩電廠榮獲一九九一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隸屬關係由華中電管局代管變更為中國三峽總公司直管,葛洲壩換流站同時從葛洲壩電廠劃出,劃歸國家電力公司管轄。
1996年10月18日,葛洲壩自備電廠20兆瓦水輪機組正式投產發電,自備電廠於1994年6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建成。
1998年1月13日,葛洲壩電廠三峽工作部成立,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廠參與三峽工程建設,與中國三峽總公司及有關單位聯絡;負責全廠進峽單位之間的協調工作。
1998年7月,葛洲壩電廠被中共電力部黨組、電力部授予“全國雙文明先進單位”。
1998年8月,長江發生全流域洪水。16日,葛洲壩入庫流量達每秒60700立方米,根據國家防總調度指令,葛洲壩水利樞紐開始進行削峰調度,這是樞紐自建成以來首次在66.9米的高水位運行。此次調度過程,成功地削減宜昌洪水流量達每秒2700立方米,削峰歷時11小時,降低了沙市站水位,為保證荊江不分洪創造了有利條件。次日,國家防汛總指揮部致電葛洲壩電廠,對葛洲壩電廠在此次洪水中精心調度,首次成功超限蓄洪錯峰的特殊貢獻表示感謝。
2002年5月13日,中國三峽總公司黨組下發《關於葛洲壩電廠改制實施工作方案的批覆》(三峽黨組字〔2002〕第8號文)。
2002年5月28日,葛洲壩電廠第六屆職工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召開,大會通過《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確保葛洲壩電廠改制重組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的報告、改制方案及相關配套制度。
2004年5月29日,葛洲壩電站累計發電3000億千瓦時,成為我國首個發電量突破3000億千瓦時的發電廠。
2006年4月25日八時十分,改造增容後的大江電廠14號機組正式投入運行,歷時177天的首批改造增容機組14號機組A級檢修工作全面竣工,機組單機容量由12.5萬千瓦增至14.6萬千瓦。
2006年5月9日九時二十分,改造增容機組3號機組正式併網運行,歷時184天的3號機組A級檢修及增容改造工作全面竣工,機組單機容量由12.5萬千瓦增至14.6萬千瓦。
2007年11月20日至25日,葛洲壩電廠自主研發的“無源零開斷的自動滅磁裝置及方法”專利項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第四屆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金獎和特別金獎。
2008年8月,《關注設備全生命周期的專家會診檢修系統在葛洲壩電站的探索與實踐》榮獲全國電力行業2008年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0年9月,三峽-葛洲壩梯級樞紐經受了最大流量每秒70000立方米等五次洪峰的檢驗,圓滿完成迎峰度夏和防汛任務。
2011年6月27日,葛洲壩通航船舶208.17萬艘,貨運量6.29億噸。
2011年7月30日,葛洲壩電站投產發電30周年。
大壩結構
外形結構

工程設施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由船閘、電站廠房、泄水閘、沖沙閘及擋水建築物組成。
船閘
為單級船閘,一、二號兩座船閘閘室有效長度為280米,淨寬34米,一次可通過載重為1.2萬至1.6萬噸的船隊。每次過閘時間約50至57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8至12分鐘。三號船閘閘室的有效長度為120米,淨寬為18米,可通過3000噸以下的客貨輪。每次過閘時間約40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5至8分鐘。上、下閘首工作門均採用人字門,其中一、二號船閘下閘首人字門每扇寬9.7米、高34米、厚27米,質量約600噸。為解決過船與壩頂過車的矛盾,在二號和三號船閘橋墩段建有鐵路、公路、活動提升橋,大江船閘下閘首建有公路橋。
三座船閘中,大江1號船閘和三江2號船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亞洲之最,可一次通過萬噸級船。船閘各長280米、高34米,閘室的兩端有2扇閘門,下閘門兩扇人字型閘高34米,寬9.7米,重600噸,逆水而上的船到達船閘時上閘門關閉著,下閘門開啟著,上下游水位落差20米,船駛入閘室內,下閘門關閉,設在閘室底部的輸水閥打開,水進入閘室,約15分鐘後,閘室里的水與上游水位相平時,上閘門打開,船隻駛出船閘。下水船過閘的情況下好相反。每次船隻通過葛洲壩大約需要45分鐘。
電站

泄洪閘
二江泄洪閘是葛洲壩工程的主要泄洪排沙建築物,共有27孔,最大泄洪量83900立方米/秒,採用開敞式平底閘,閘室淨寬12米,高24米,設上、下兩扇閘門,尺寸均為12×12米,上扇為平板門,下扇為弧形門,閘下消能防沖設一級平底消力池,長18米。大江沖沙閘為開敞式平底閘,共9孔,每孔淨寬12米,採用弧形鋼閘門,尺寸為12x19.5米,最大排泄量20000立方米/秒。三江沖沙閘共有6孔採用弧形鋼閘門,最大泄量10500立方米/秒。
工程意義
水電技術

發電量
年發電量達157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節約原煤1020萬噸,對改變華中地區能源結構,減輕煤炭、石油供應壓力,提高華中、華東電網安全運行保證度都起了重要作用。僅發電一項,在1989年底就可收回全部工程投資。
水位改善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將使壩的上游水位提高20多米,向上游回水100多千米,形成一個蓄水巨大的人造湖,同時也有效地改善三峽航道的危險程度。葛洲壩水庫回水110至180公里,由於提高了水位,淹沒了三峽中的21處急流灘點、9處險灘,因而取消了單行航道和絞灘站各9處,大大改善了航道,使巴東以下各種船只能夠通行無阻,增加了長江客貨運量,貨運量由400萬噸左右猛增到5000萬噸上。
生態影響

2014年9月,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中華鱘沒有繁殖產卵。葛洲壩建成後的32年裡,中華鱘野生種群不斷衰減。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污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污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20世紀七十年代,長江里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08年,農業部組織專家論證,估算繁殖群體不足200尾,野生種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撈就此叫停。2014年,野生繁殖群體估算只有57尾。
宜昌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宜昌古稱“夷陵”,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歷來被稱作“川鄂咽喉,鄂西重鎮”、“三峽門戶”。宜昌是一個始於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城,悠久的歷史和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工程使宜昌聞名於世。 |
景點 | 葛洲壩|長坂坡|曉峰風景區(野人谷)|夷陵長江大橋|宋山森林公園|關陵|長陽清江畫廊|三峽大壩|白馬洞|濱江公園|猇亭古戰場|昭君故里(明妃村)|古潮音洞風景區|高嵐風景區|金獅洞|興文塔|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下牢溪|後河原始生態旅遊區|九畹溪|夷陵廣場|罈子嶺|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車溪| 屈原故里|柴埠溪大峽谷|黃牛峽| 黃陵廟|玉泉寺| 長陽蘭草谷|白果樹瀑布| 滴水岩瀑布| 紫陽龍洞| 西陵峽 |瞿塘峽 |巫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