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
葛洲壩簡介: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前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約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位於西陵峽末段,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工前我國最大的一座水電工程。該工程1974年動工,1988年完成。
葛洲壩工程主要由電站、船閘、泄水閘、沖沙閘等組成。大壩全長2595米,壩頂高70米,寬30米。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總庫容量15.8萬立方米。電站裝機21台,年均發電量141億度。建船閘3座,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27孔泄水閘和15孔沖沙閘全部開啟後的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1萬立方米。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前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約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由船閘、電站廠房、泄水閘、沖沙閘及擋水建築物組成。船閘為單級船閘,一、二號兩座船閘閘室有效長度為280米,淨寬34米,一次可通過載重為1.2萬至1.6萬噸的船隊。每次過閘時間約50至57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8至12分鐘。三號船閘閘室的有效長度為120米,淨寬為18米,可通過3000噸以下的客貨輪。每次過閘時間約40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5至 8分鐘。上、下閘首工作門均採用人字門,其中一、二號船閘下閘首人字門每扇寬9.7米、高34米、厚27米,質量約600噸。為解決過船與壩頂過車的矛盾,在二號和三號船閘橋墩段建有鐵路、公路、活動提升橋,大江船閘下閘首建有公路橋。兩座電站的廠房,分設在二江和大江。二江電站設2台17萬千瓦和5台 12.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96.5萬千瓦。大江電站設14台12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75萬千瓦。電站總裝機容量為 271.5萬千瓦。二江電站的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水輪機,直徑11.3米,發電機定子外徑17.6米,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之一。二江泄水閘共27孔,是主要的泄洪建築物,最大泄洪量為83900米3/秒。三江和大江分別建有6孔9孔沖沙閘,最大泄水量分別為10500米3/秒和20000米3/秒,主要功能是引流沖沙,以保持船閘和航道暢通;同時在防汛期參加泄洪。擋水大壩全長2595米,最大壩高47米,水庫庫容約為 15.8億立方米。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始於50年代後期。1970年12月30日破土動工。
1974年10月主體工程正式施工。整個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於1981年完工,實現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第二期工程1982年開始,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近期具有發電、改善峽江航道等效益。它的電站發電量巨大,年發電量達157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節約原煤1020萬噸,對改變華中地區能源結構,減輕煤炭、石油供應壓力,提高華中、華東電網安全運行保證度都起了重要作用。僅發電一項,在1989年底就可收回全部工程投資。葛洲壩水庫回水 110至180公里,由於提高了水位,淹沒了三峽中的21處急流灘點、9處險灘,因而取消了單行航道和絞灘站各9處,大大改善了航道,使巴東以下各種船只能夠通行無阻,增加了長江客貨運量。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施工條件差、範圍大,僅土石開挖回填就達7億立方米,混凝土澆注1億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7萬噸。它的建成不僅發揮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提高了我國水電建設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進行水電建設的設計、施工和科研隊伍,為我國的水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項工程的完成,再一次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葛洲壩水利樞紐
1 概述
葛洲壩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在長江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2.3km處,是三峽水利樞紐的航運梯級,擔負著渠化三峽大壩至宜昌間天然河道、對三峽電站日調節非恆定流進行反調節和利用河段落差發電的任務。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53.8m,渠化航道110~180km,水電站裝機容量271.5萬kW ,保證出力76.8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157億kW·h,以500kV和220kV電壓接入華中電力系統,並通過換流站以500kV直流向華東電力系統供電。
壩址在丘陵區,地勢低平,河谷開闊。兩岸山頂高程在200m以下。左岸有五級階地、漫灘發育。右岸基岩峭壁臨江,階地保存較差,與左岸谷坡極不對稱。
壩基為白堊系下統陸相紅色碎屑岩、粘土質粉砂岩和砂岩,並含有粘土岩軟弱夾層。岩層傾向下游,傾角4°~8°。由於粘土岩夾層的厚度及強度均遠比上下岩層薄和低,所以較明顯的層間剪下帶幾乎都沿岩體中的原生粘土岩類夾層發生。壩基下共有72個不同性狀的剪下帶。其中5個剪下帶
發育充分,並等距分布。它們分布廣,性狀差,對工程影響最大。壩基下分布有6個強透水帶,均由斷層帶發育而成。此外,粘土岩易快速風化泥化,施工時要採取保護措施。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0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調查歷史最大流量110000萬m3/s,實測最大流量71100m3/s,實測最小流量2770m3/s,多年平均懸移質泥沙年輸沙量5.23億t,多年平均沙質推移質年輸移量863萬t,多年平均卵石推移質年輸移量84.3萬t。正常蓄水位66m,死水位63m,水庫無調節能力。設計洪水流量86000m3/s時,相應壩前水位66m,下游尾水位59.5m。校核洪水流量110000m3/s時,相應壩前水位67m,相應總庫容15.8億m3。
2 樞紐布置與建築物
樞紐建築物自左岸至右岸為:左岸土石壩、3號船閘、三江沖沙閘、三江混凝土非 溢流壩、2號船閘、黃草壩混凝土擋水壩、二江電站廠房、二江泄水閘、大江電站廠房、1號 船閘、大江泄水沖沙閘、右岸混凝土擋水壩。220kV和500kV開關站分設在西壩和右岸。壩 頂高程70m,擋水前沿總長26065m。
泄洪與排沙建築物:二江泄水閘共27孔,前沿總長度498m,最大泄流量83900m3 /s。閘型為開敞式平底閘,閘室長65m,閘底高程37m。孔口寬12m,高24m。每孔設上下 雙扉閘門,上扉為平板門,下扉為弧型門,均寬12m、高12m。護坦設計單寬流量125~135 m3/(s·m),校核單寬流量為170m3/(s·m)。閘後設有180m長的平底消力池,底部采 用分區封閉抽排水式結構,池後接70m長的防沖護固段,閘尾設深20m的防淘牆和長85m並設有加糙墩的柔性混凝土海漫。總長335m。防淘牆牆身為傾向下游的斜臥式,基礎高程11.0m~14.0m,頂厚2.0m,底厚4.0m。為了便於調度和檢修,以及防止水躍打閘 門或發生遠趨水躍,閘室內設有二道隔牆將27孔分成3個區,計左區6孔、中區12孔、右區9 孔。護坦面採用厚40cm的400號高強混凝土作抗沖耐磨層。見葛洲壩水利樞紐泄水閘剖面圖 。
三江沙閘共6孔,總寬度108m,最大泄流量10500m3/s。採用平底閘,閘室長58m,底板高程48m。孔口寬12m,高10.5m。設弧形閘門,採用三級消力池,總長405.5m。
大江泄水沖沙閘共9孔,每孔寬12m,高19.5m,閘室長52.2m,底板高程42m,最大泄流量20000m3/s。
水電站廠房和主要機電設備:二江電站廠房長328.5m,安裝2台17萬kW和5台12.5萬kW軸流 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總容量96.5萬kW。水輪機層高程50.63m,發電機層高程55.91m。 廠房最大高度82.0m。大江電站廠房長582.2m,安裝14台12.5萬kW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總容量為175萬kW。除設定長70m的左安裝場外,在右端另設長32m的輔助安裝場。為了便於排沙,二江電站每個機組段下布置有排沙底孔,大機組2個,小機組1個,每孔設計流量250m3/s。大江電站每台機組設定2個排沙孔,每孔設計流量200m3/s。 此外,在二江安裝場下設有2個流量各為335m3/s的排沙孔。為了排除廠前漂浮物,在大、 二江電站每個機組段均設兩道攔污柵槽,一道工作,一道備用;在二江廠閘導牆中,設有寬12m的明渠式排污(漂)道,孔道內最大流速約9~12m/s。在大江右安裝場下設有雙孔有壓管 道式排漂孔,孔口尺寸為寬6.5m、高3.0m,每孔設計排漂流量270m3/s。見葛洲壩水利 樞紐二江發電廠房剖面圖。
電站最大水頭27m,最小水頭8.3m,設計水頭18.6m。
17萬kW機組的水輪機型號為ZZ560-LH-1130,額定出力17.62萬kW,額定轉速54.6r/min,飛逸轉速120r/min,轉輪直徑11.30m,設計流量1130m3/s,最高效率92.5%,混凝 土蝸殼為不對稱梯型斷面,包角180°,流道最大寬度31.2m,進口段設2箇中墩,尾水管高度27.12m,擴散段設2中墩,裝機高程36.6m。發電機型號為SF170-110/1760,傘式空冷型,額定容量194.2/170MVA/MW,額定電壓13.8kV,額定電流8.125kA,額定速54.6r/min,縱軸瞬態電抗不大於 0.33,效率97.9%,推力軸承負荷3.8萬kN。
12.5萬kW機組的水輪機型號為ZZ500-LH-1020,額定出力12.9萬kW,額定轉速62.5r/m in,飛逸轉速140r/min,轉輪直徑10.20m,設計流量825m3/s,最高效率93%,混凝土 蝸殼為不對稱梯形,包角180°,流道最大寬度26.8m,進口段設2中墩,尾水管高度24.6 m,擴散段設2箇中墩。裝機高程亦為36.6m。發電機型號為SF125-96/1560,空冷半傘式,額 定容量143/125MVA/萬kW,額定電壓13.8kV,額定電流5.98kA,額定轉速62.5r/min,縱軸瞬態電抗不大於0.37,推力軸承負荷33000kN。
通航建築物:共有2條航道和3座船閘。三江航道建有2號和3號船閘,大江船道建有1 號船閘。1號和2號船閘閘室有效尺寸為:長280m,寬34m,最小檻上水深分別為5.5 m和5m,可通過大型客貨輪和萬噸級船隊。3號船閘閘室有效尺寸為:長120m,寬18m,最小檻上水深3.5m,可通過3000t客貨輪和地方船隊。3座船閘遠景設計年單向通航 能力為5000萬t。
三江航道是主要過船通道,設計最大通航流量為4.5萬m3/s,通航水位上游為63~66m,下游為39~54.5m。上游引航道口門底部寬度不小於230m。閘前直線段長度:2號船閘不小於960m,3號船閘不小於360m。彎曲半徑:2號船閘不小於1000m,3號船閘不小於600m。下游 引航道口門底部寬度150m。閘前直線段長度:2號船閘650m,3號船閘不小於360m。彎曲半徑 :2號船閘720m,3號船閘600m。三江航道總長6400m,上游引航道全長2500m,下游引航道長3900m。上游引航道右側布置有防 淤堤,防淤堤長度為1750m,一般高18~25m,最大高度29m,頂寬10~260m。
大江航道主要是配合三江航道承擔通航任務,配合二江閘承擔泄洪、排沙。大江航道總長3500m,其中上游引航道長1000m, 口 門外直線段500m,下游航道長2000m。左側設有防淤堤。防淤堤長1000m,堤身高度一般為40m,最大高度44m,頂寬一般為10m,最寬處為140m。
2號船閘由橋墩段,上、下閘首、閘室,上、下游導牆,上、下游靠船墩等建築物組成 。上閘首人字門門葉高13.50m,寬19.7m,厚2.7m,自重196 t;下閘首人字門門葉高34.05m,寬、厚與上閘首相同,自重580t。門葉與垂直水流方向 夾角為22.5°,人字門啟閉機械為扇齒輪帶搖桿的形式,用雙速鼠籠電機驅動。電動 機功率75/55kW。上閘首工作門上游沒有事故檢修閘門,為垂直提升並橫移的平板門,門高10m,自重263t,門下另加設一節3m高的迭梁門。閘門採用2×200t橋式起重機起吊 。下閘首工作門下游設有浮式檢修閘門,門高13.1m,自重354t,生鐵壓重516t。船閘 採用長廊道底部分散式三區段縱橫支廊道側向出水加消能明溝形式。輸水系統工作閥門採用 反向弧形門,閥門孔口尺寸5.5m×5m(高×寬),自重80t,採用液壓啟閉機啟閉,最大提升力1200kN,下壓力200kN。工作閥門前後設有平板檢修閥門,孔口尺寸7m×5m,重23 t,採用40t輪胎吊平壓啟閉。左右主廊道布置在兩側閘牆內,斷面尺寸為7.0m ×5.0m。在閘室底板中部布置有6條橫支廊道,兩頭各布置2條縱支廊道,形成3個區段,由支廊道兩側出水,出水總面積77.55m2。船閘充、泄水時間分別為10.45min和12.9min。橋墩段、上閘首、閘室採用分離、重力式結構,下閘首採用整體式結構。
1號船閘和3號船閘的布置、結構與2號船閘大致相同。
3 工程施工
主體工程土石方開挖5799萬m3,土石方填築3088萬m3,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042萬m3,鋼筋鋼材58.2萬t,高峰勞動力5.5萬人,施工工期1970年12月~1988年12月(其中1972年11月~1974年9月主體工程暫停施工)。
採用分期導流方式。一期先圍二江、三江, 江水由大江主河床宣洩,照常通航。二期圍大江,江水從二江泄水建築物過流,船舶經三江 船閘通行。為適應泄洪和導、截流的需要,挖除了大江和二江之間的水島——葛洲壩,擴寬二江,布置27孔泄水閘,在靠葛洲壩的大江側修建一期土石縱向圍堰,保護二江 基坑和二期縱向圍堰的施工。
技術複雜施工難度大的圍堰是大江二期上游橫向圍堰和二期縱向鋼板樁格型圍堰。大江上游橫向圍堰最大高度50m,長895m,體積274萬m3。需擋水5年,常年在高水位下運行 ,其設計、校核、保證洪水流量分別為66800、71100、86000m3/s。施工時水深10~18m,堰體下部15~20m高度為水下拋填,約占總填築量的60%。堰基覆蓋層左岸厚5~1 4m,右岸覆蓋層大部分已沖走,局部厚度2~3m,岩基面層3~5m裂隙發育,透水性強。 圍堰採用混凝土垂直防滲牆砂卵石堰殼的結構形式。防滲牆為雙排混凝土防滲心牆,第一排 牆位於下游側(下游牆),可在堰體55m高程上施工,上接現澆混凝土至61m高程;第二排牆位 於上游側(上游 牆)可在堰體63m高程上施工,上接現澆混凝土至65m高程。按每排牆承擔2/3水頭設計,2排牆中心距為3.5m,牆厚80cm,第一排防滲牆於1980年10月截流堤進占前即開 始施工,1981年4月完成,5月堰體填至61.0m高程,水庫開始蓄水,月底全線填至64.5~6 6.0m高程,以保證安全度汛和提前發電。同年7月恰逢百年一遇洪水(流量7.2萬m3/s), 圍堰經受擋水考驗安全無恙。第二道防滲牆於1981年6月開始施工,12月完成, 1982年3月全線封閉,5月圍堰全斷面加高至設計高程(堰頂高程67.0m)。混凝土 防滲牆總造孔進尺3.22萬m,截水面積5.1萬m2。施工時最大月造孔進尺12245m,日進尺558.2m。堰體為砂卵石及石渣混合料堰體,水下部分採用汽車端進,直接向水中拋投,配以推土機向水中推料及平整堰體頂面以便 汽車進占。水上部分填料採用汽車運輸,卸料後用推土機平整,震動碾壓實。水下拋填最大 日強度11.0萬m3,水上部分乾填壓實最大日強度5.2萬m3。
二期縱向鋼板樁格型圍堰由若干彼此連線的鋼板樁格體組成,各圓筒之間用兩段鋼板樁 連弧相接,圈成連續的封閉空間。圓筒及連弧段內均回填砂礫料以保持穩定。圓筒直徑為19.81m,連弧半徑為5.1m。為了鋼板樁的底部嵌固,在澆築混凝土基樁時,頂部預留一深 0.5m,寬0.9m的槽,在安放鋼板樁,回填二期混凝土之後,在鋼板樁外側用二油一氈與混凝土相隔,便於以後拆除。上縱段全長383.49m,布置18個圓筒的連弧段,下縱段全長277.09m,布置13個圓筒和連弧段。採用一字型和T形板樁,樁長20m,寬400mm,腹板厚9. 5~12.7mm,單根重量1.084~1.216t,鎖口極限應力不少於4000kN。
大江截流選擇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合龍,相應流量為7300~5000m3/s。由於水深流量大,且二江分流的導渠及泄水閘底板比龍口河床高7m,截流難度較大。
選定上游單戧立堵截流方案。在龍口段預先用船舶水下拋投重型鋼架石籠(重量約30t)和混凝土四面體預製塊(重17t)形成攔石坎護底。1980年3月開始施工,共拋投鋼架石籠150個,混凝土四面體392塊,實測攔石坎高程31~33m,1980 年度汛後發現未衝動。1980年11月12日至12月12日在上游非龍口戧堤進占的同時,用210m3側卸拋石船間斷地在攔石坎兩側平拋一部分5t鋼筋石籠和中等塊石,戧道形成龍口後, 在已拋攔石坎部位又平拋了120個10~15t鋼筋石籠和43個5t鋼筋石籠。拋投時流速達4.5 ~5m/s,攔石坎高程34~35m。
11月27日上游戧堤形成龍口,共拋投塊石料31萬m3。下游戧堤左右岸分別於10月1日及11月1日開始進占,12月14日形成下游龍口。1981年1月3日7時30分,龍口開始進占,1月4日19時12分兩岸戧堤勝利 合龍,歷時36h,拋投塊石料及混凝土四面體共10.6萬m3,合龍流量4800~4400m3/s,龍口最大水深10.7m,實測最大落差3.23m,最大流速7m/s,最大單寬能量1 460kN·m/(s·m),單戧堤立堵截流日拋投強度7.2萬m3。
一期工程總計完成土石方開挖5250萬m3,混凝土澆築626萬m3,金屬結構安裝448萬t。最高年施工強度:土石方開挖900萬m3,混凝土年澆築202.9萬m3,金屬結構年安 裝2.17萬t。二期工程總計完成土石開挖2097萬m3,混凝土澆築487萬m3,金屬結構安裝3.72萬t。最大年施工強度:土石方開挖685萬m3,混凝土澆築176.5萬m3,金屬結構安裝2.22萬t。
土石方施工中使用了45t自卸車,320~410馬力推土機和6.9m3裝載機。混凝土澆築主要採用特別的20t高架門機和10t門機。高架門機最大工作幅度62m時,起重量20t,30m時起重量60t,軌面以上提升高度70m,迴轉速度0.4r/min。當起吊3m3料罐澆築混凝土的實際能力,最高月澆量9114m3,平均月澆築量5985m3。
砂石加工系統分設3處,總生產能力為1400m3/h。混凝土拌和系統:一期工程共設3個,配備8座拌和樓,月生產能力35.5萬m3;二期工程共設3個系統,配備6座拌和樓,月生產能力32萬m3。製冷系統:一期工程共設製冷樓3座,能生產14~17°C混凝土300m3/h,另設西壩製冰廠1座,日產塊冰140t;二期工程製冷裝機總容量1479萬kcal/h。
4 幾個重大工程技術問題
葛洲壩水利樞紐興建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科研工作,解決了一些複雜的技術問題。
4.1 通航水流條件及工程泥沙問題的研究
壩址上下的河 道、水流和泥沙條件十分複雜,如何科學地進行樞紐布置和合理解決水流、泥沙之間的矛盾,是工程設計中的一項重大課題。通過試驗,在樞紐布置上採取“一體兩翼”的方案,使工 程在施工過程中能滿足截流導流的要求,工程建成後,能滿足正常運用的通航、發電、泄洪 和排沙的要求,確保工程正常、安全地運用。所謂“一體兩翼”,即在攔河建築物上游的江 中,兩側布置防淤堤與河岸形成兩條新的引航道,在中間的長江主泓河 道上修建27孔泄水閘,這就是“一體”;主泓道兩側的新航道和電站進水渠道是“兩翼”。 這樣就將航道與主泓河槽隔開了。同時,在航道內除設定船閘外,還設定了沖沙閘。對難以 避免的航道淤積,則開閘沖沙輔以疏浚,即所謂“靜水通航,動水沖沙”的辦法。為改善水 流條件,對南津關天然河道進行整治,切除了岸邊突咀,平順岸線(共開挖石方161.2萬m3),適當回填江底深槽,從而壓縮和削弱泡漩強度,擴寬“剪刀水”。為防止電廠進口淤堵和大量泥沙,特別是粗砂通過水輪機造成磨損,除利用低進口高程的泄水閘排沙外,還合理地布置了電站引水的邊界及導沙坎和排沙底孔。十多年來的運用表明,上述措施都是有效的。
4.2 大流量泄水閘的消能防沖
二江泄水閘擔負著泄洪、 排沙以及導流等任務,是關鍵工程之一。總泄水流量大,單寬流量大,運行條件複雜,佛氏係數低,消能困難,且基岩軟弱。經過充分的試驗研究。從布置和結構措施上採取了一系列 措施解決了閘基穩定、消能防沖、靈活調度等問題。運行十分成功。
4.3 複雜地基處理
泄水閘和廠房之下的基岩不僅軟弱 ,而且有幾十條泥化夾層,不利於抗滑穩定。從巨觀到微觀,從物理力學試驗到夾層粘土的化學性能和粒團的排列構造等,進行了大量的岩基試驗研究工作,為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設計上採取措施,如利用深 層岩體提供抗力、設定防滲板減低揚壓力、挖齒槽切斷剪下帶、利用閘下游岩體抗力的阻滑作用等,較好地解決抗滑穩定問題。
4.4 大江導流截流和圍堰工程
長江流量大、水深、變幅也大,葛洲壩工程大江導截流和大江二期上游橫向圍堰的成功實施,不僅為中國在大江、大河上進行導流截工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為世界水利建設提供了新鮮經驗。
4.5 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和金屬結構設計
17萬kW的水輪機 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是目前世界上大型低水頭轉槳式水輪機之一。二江泄水閘閘門下面為弧形門,上面為平板門,屬於創新設計。1號和2號船閘的下閘首人字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閘門之一。
4.6 魚類資源保護的研究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受葛洲壩建壩影響的主要是中華鱘魚。中華鱘魚是中國一類保護動物。通過試驗研究認為,修建過魚建築物來保護中華鱘是無效的,而借鑑原蘇聯的經驗,通過人工繁殖,網捕過壩等措施可以救護中華鱘魚。1981年發現中華鱘在壩下江段性腺可以發育成熟。以後又發現壩下江段已形成穩定的中華鱘產卵場。同時,壩下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日臻完善,形成了大量的放養能力。實踐已經證明,不修過魚建築物是完全可以救護中華鱘魚的。
5.資料來源
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54231.htm
長江辭典http://www.cjw.com.cn/index/cidian/cidian01.asp?lin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