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苗族醫藥
苗族起源於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九黎”、“三苗”,距今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苗族醫藥。
西漢劉向在《說苑》一書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後來學者認為,“苗父”實際上就是醫術精湛的苗醫。民間自古就有“三千苗醫、八百單方”的說法,苗族醫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尤以其內病外治的療法聞名中外,成為民族醫藥的一枝奇葩。“夜郎無閒草,黔地多靈藥”。貴州--這片夜郎古國的神秘土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自古以來便是藥材的主產地。這更成就了苗族醫藥的療效神奇,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即收有百中以上的苗藥。
苗藥配方有兩個法則:“配單不配雙”及“三位一體”。“配單不配雙”,就是只用1、3、5、7、9之類成單的藥物種數配方,而不用2、4、6、8成雙的藥物種數配方。據說,苗醫忌用雙數配方,源出於制天命、破均衡、反靜止、廢舊態、創新序的醫學思想。
“三位一體”,就是領頭藥、鋪底藥、監護藥三類藥物共組成方。領頭藥是針對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藥;鋪底藥是對領頭藥有相資作用的藥;監護藥是調和領頭藥、鋪底藥藥性的藥。這三類藥物共配成方,形成三位一體。“三位一體”,利用事物生成的相資、相制、相征三大關係,在選藥、用藥分量、製作方法上以及服藥方式、禁忌事項等方面,發揚事物之間的良性關係,使藥物產生最佳療效。
風光旖旎的黔東南州,是中國苗藥的發祥地。那裡不僅苗藥品種多、藥效奇、無污染,而且至今保存著原始生態,所產苗藥均為純正原生態植物藥。
苗早期醫藥活動:巫醫合一
由於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記載的醫籍,這同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很難確定一樣,苗族醫藥發展無明顯的分期。但苗醫發展史上確實存在一段較長的“巫醫合一”的時期,《說苑辨物》上所說的“苗父”屬於這種情況,《宋史?蠻夷列傳》載:“西南諸夷,漢樣柯地,……,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苗族人民喜用銅鼓,用它祀鬼神以治病,是較早時期的情況。
我國漢族地區在春秋時期,巫與醫已經完全分離,但經濟科學文化落後的苗族,卻比較完全地保存了“巫醫合一”的特點。道光《鳳凰廳志?風俗篇》載:苗族民間“疾病延醫服藥之外,惟祈禱是務,父母病則延老者,十八人牲牢為請命於神,謂之打十保護。童子病則延巫為之解煞,名曰楊關。”這種“巫醫合一”的方式,用苗族的俗語來講,叫做“巫醫一家,神藥兩解”,到清代還很盛行,民國《劍河縣誌》載:“民知尚稚,篤信鬼神,患病者不事醫藥治療,惟氣靈於巫祝,有跳神走陰諸名色”。民國《興仁縣誌》載:“黑苗巫曰密那,遇病延之,殺犬而禳,名曰打老魔。”上述記載很多,除方誌外,清?田雯《黔書》載:“苗人……病不服藥,惟禱於鬼,謂巫為鬼師,鬼師乘以愚人”。清?梁雪繩《黔苗詞》中曰:“寨旁窿岩屋湄邊,手攜力弩作嬉嬉,病來不解神農藥,殺犬屠牛事鬼師。”可見苗族醫藥中,巫師治療疾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歷史現象。有的地方延續至今,呈現了十分複雜的情況。
苗族的巫師,在湘西稱“巴對雄”,在黔東南稱“相孬嗄”,在川滇黔交界區稱“篤能”,女巫又稱“迷婆”或“迷那”。苗族在歷史上由於苗巫文化的影響而篤信鬼神,日常生活中婚、喪、疾病、節日,都要請巫師主持祭祀儀式。許多村寨都有1?D3名巫師、巫師必須熟習各種鬼神的名稱、性質和祭祀的方法,會背誦咒語。人生病時,苗巫師對病人施行巫術,稱“過陰術”或“望鬼術”,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單純以巫術治病,除了有心理治療作用外,一般與醫學無關。但巫師是苗族早期社會的一種分工,他們又是本民族最早的知識分子,由於醫藥經驗的積累,有一部分巫師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施行巫術的同時,還兼用草藥和其他方法治病,後來巫師由於社會地位的下降而衰落了,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分化為職業苗醫,但在行醫過程中,程度不同地包含著巫術的內容和形式。
苗醫外治法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起源於巫術,雖然它們已完全脫離了巫術的內容與形式,如苗醫的滾蛋療法,最早是巫師敲蛋占卜望鬼時,為加強其法術的神秘性,將煮熱的蛋滾動全身而形成。滾蛋療法在苗醫中廣為流傳。操作簡便,療效較好。更為獨特的是,苗醫套用滾蛋後蛋壁和蛋黃的顏色變化以診斷並預後疾病,這同巫師敲蛋占卜有著某種聯繫,構成了苗醫的診法特點。其他如化水療法、踩鏵口療法等,也有類似情況。
另外,在臨床治療中,一些苗醫(或病人自己)主張神、藥結合,一方面用藥治療,一方面求神請祖。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發生無法解釋,對危重病的發展死亡無法理解,只好求助於鬼神而與巫“合作”,既彼此利用,又互相對峙,形成“巫醫一家、神藥兩解”的局面,據黔東南10個縣的調查統計,巫與醫並用的現象至今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著。
“巫醫合一”是苗族醫學發展史中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是由於缺乏科學知識,社會發展緩慢而又極不平衡的歷史原因造成的,說明了苗族醫藥的形成過程,脫離巫術的不徹底性和複雜性。但對“巫醫合一”情況應作具體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論,雖然巫術阻礙了醫學的發展,但並未吞噬醫學的精華,從而阻止醫學的破土而出,這是由於苗族醫藥紮根于山區的民眾之中,又有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作為基礎的緣故,不能以此作為否定苗族醫藥存在的理由。今天,由於苗族文化知識的提高,這種“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
苗醫生病學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而這六種因素歸根結底都要以毒害力的方式才能致病。產生髮冷、口渴、腹痛、出汗、頭昏、出血、昏睡、氣魄不旺等病徵。苗醫所講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風、痧、驚、翻、仆、經等。病候,是病變症候的簡稱,也就是疾病出現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種,即積毒病候、雄毒病候、惡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熱病候、急冷病候、內冷病候、火毒病候、瀉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環不和病候、虧損病候、風冷氣水毒病候、氣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雜病候。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及分類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苗醫診病
苗醫講的開懵開豆,漢語譯為看病,即是診斷疾病。診病可從多方面獲取資料,為疾病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依據。主要是考察以下三方面:
觀察氣魄的動態,皮膚的顏色,精神的變化,以及體溫,脈搏,呼吸,心跳,血壓,語音,反射等方面的異常,以對認定疾病的輕重緩急及預後提供參考資料。
觀察人體的汁水,漿液,血氣,排泄物,代謝物,病理產物,病原體等致病物以及各組織的實質等,以索取致病的物質證據。觀察病人外在和內在的物質結構變化情況,如察指紋、舌象、目色、鼻竅、咽喉、耳道、肛門、尿口、性器、淋巴、炎腫病灶、筋骨皮肉、內臟的形態結構變化等,以對診病提供結構學的依據。
通過一分為三的考察,再把有意義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可以作出正確的診斷。
最常見的苗族醫藥藥方舉例
九架內冷蠲毒煎:野菽油根50g,醬草葉後下30g,側耳根50g,彈匠棰50g,生老虎50g。溫內敗毒,活血止痛。治冷毒病症。
三隸虛火蠲毒煎:野菊花、黃花蒿、蜂窠草、毛毛蒿、葉下紅、大刺刺菜、地胡椒、紫薇、生老虎姜各15g。退全身虛火,兼退肚架、身架盛火。
開腦煎:樟木葉、白蒿、香大血藤、薄荷、地黨參各式各樣10g。提神開腦。
秒氣蠲毒煎:三針刺、大青葉、穿心蓮、蒲公英、龍膽草、瓜蔞、廣豆根、大黃、厚朴各15g.敗毒趕毒,退火散結。治腸傷寒及各種炎腫火毒症。
三味趕表煎:桂枝、荊芥、黃芪各15克。趕退毒氣散郁,治風冷水毒症。
抗血癌煎:深綠卷柏50克,芮孝帑20克,廣豆根10克,人參10克,蜈蚣粉3克。前四味共煎3次,合併藥汁,一天服三次,每次用藥汁沖服蜈蚣粉1克,連服百日以上。主治血癌及其它癌,肝硬化。
退氣寧耳煎:皂角刺10克,臭牡丹根30克,柑子葉、匯精草、水蓮蓬、醬草葉各10克,豬耳一對。先煎前六味,濾汁鈍豬耳,加生薑、鹽,任食。治耳鳴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