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祭祀活動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舉行,由釋比領舞,頭戴插著野雞翎羽和彩色紙條的金絲猴皮帽,手持銅響盤、神棍、彩旗等。舞蹈者在雙膝不斷地顫抖中,手持羊皮鼓,連續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鏇轉”、“鏇擺髖部”等“商羊步”(俗稱“禹步舞”或“跛子舞”)。特別是其羊皮鼔舞中的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轉步與晉代葛洪在《抱撲子》中記述的“禹步”極為相似。釋比口誦經文,經文分“上壇經”、“中壇經”、“下壇經”。比較著名的有反映人類起源的“木比塔造天地”、歌頌英雄的“遲機格布”、也有反映民族遷徙的敘事長詩“羌戈大戰“。其餘舞者跟隨其後,用皮鼓和響鈴伴奏。整個舞蹈鼓聲和鈴聲相交,動作敏捷、矯健、激烈,節奏明快,烘托出一種嚴肅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氛。
“羊皮鼓舞”舞姿靈巧,敏捷、粗獷,多為反時針方向圍圈而跳。領舞者頭戴金絲猴皮帽,左肩抗神棍,右手執銅鈴。其他表演者手執羊皮鼓,人數一般為6——8人。由於鼓大而沉,舞動起來費勁,鼓的擺動是靠表演者身體轉動,伴以膝的上下顫動才得以起舞,形成獨特的風格。這種舞蹈一般無樂曲,無歌唱伴舞,憑著鼓點節奏,響盤敲擊出的不同音響節奏組合而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川省汶川的“羊皮鼓舞”隊多次上北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稱讚。近年來,隨著“釋比文化研究”與“藏羌鍋莊”的普及,“羊皮鼓舞”也更加廣泛流行。如果說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經典的史詩。
淵源追溯

“羊皮鼓舞”何以淵源流傳、如此盛行?傳說是天神阿巴木納帶了很多在各種祭祀場所用的經書,由於路途勞累,休息時他睡著了,醒來時,所有的經書都被一隻山羊吃進了肚裡,正著急時,樹上的金絲猴對他說:“羊子吃掉了你的經書,你快殺掉山羊,用山羊皮製成鼓,做法事的時候,敲起羊皮鼓,經文就會脫口而出。”此法果然靈驗,阿巴木納為感激金絲猴,在做法事的時候,就佩戴金絲猴皮帽。從此以後,釋比們敬拜猴頭師祖或做法事時就大跳“羊皮鼓舞”。“羊皮鼓舞”原是一種祭祀性舞蹈。又稱“跳經”,羌人稱“莫爾達沙”,後演變為民間舞蹈。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
起源與發展

只聽得羊皮單鼓的一陣作響,一隊由手拿雕有神仙頭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著放置聖物帽子的巫師為首開路,緊跟其後的是頭戴金絲猴頭,羌語稱作“休匹兒”猴皮帽,手拿掛有鷹爪等避邪物“板鈴”的大巫師、敲打著羌語稱“日卜”羊皮單鼓、揮舞棍棒類法器的六、七位巫師組成的隊伍,從松柏林外蹦跳而來。他們踏著咚咚作響的羊皮單鼓和板鈴響聲,跳起了《金絲猴舞》。頭戴金絲猴頭帽的巫師在自己作舞的同時,還負責指揮其他巫師在儀式過程中表演各種舞蹈的方向和應做的次數。這些巫師每人的舞姿並不相同,有的邊揮動法器邊向各個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輪流替換著左右腿做前後蹦跳、有的卻在原地左鏇右轉……,似乎是在表演著各自的“單人舞”。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所有巫師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語和經文伴陪自己的舞動。在羌族的祭祖儀式中,有大巫師必須頭戴金絲猴頭皮帽,並同時敲打羊皮單鼓的特殊習俗,而這一習俗的來歷還有著一段有趣的神話故事為根據。

以後每當祭祖時,大巫師必須頭戴金絲猴頭帽,其位置安排在緊跟“克里米娃子”神杖之後,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金絲猴的崇敬,並通過它來為巫師引路與神靈相通。而且,巫師們所表演的舞蹈,正是講述了“在金絲猴幫助下如何尋找到罪惡山羊”的故事。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師們作法時的“專利”。除祭祖時巫師敲打羊皮鼓、跳“金絲猴尋找罪惡山羊”舞蹈外,再要領略“羊皮鼓舞”的風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縣木卡鄉的《布拉茲》所莫屬了。聞名方圓百里的木卡鄉羊皮鼓舞《布拉茲》,也屬於“巫舞”之列,必須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經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備一定醫藥、星象知識,能主持傳統的祭祀儀式的巫師才能表演。這類巫師被當地羌民稱作“釋比”。
羌寨各家如要“請願”、“還願”或驅鬼逐疫,就要聘請“釋比”來跳羊皮鼓舞《布拉茲》。巫師的人數和規模,根據各家經濟能力而定。“釋比”所作的各種法事中,“羊皮抓鼓”是不可缺少的法器,同時也是“釋比”跳《布拉茲》時唯一的伴奏樂器。理縣木卡鄉最著名的兩位“釋比”不但是一對兄弟,而且所合跳的《布拉茲》,舞姿之優美、風韻之瀟灑,在當地是首屈一指的。只見,兩位身著湖藍色右襟長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頭纏白色包頭的“釋比”,在手擊羊皮抓鼓的咚咚作響下輕盈起舞。整個舞蹈過程中,他們神情專注如入無人之境,舞姿輕盈飄逸、剛健沉穩。二人齊舞時,張馳有序,如行雲流水;對舞中,婀娜多姿,似彩蝶雙飛。全部舞蹈在雙膝不斷地顫抖中,連續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鏇轉”、“鏇擺髖部”等複雜而多變的動作。他們乾淨利落的動作隨羊皮鼓節奏的加快而絲毫不亂分寸。舞姿的和諧完美、一招一式的準確到位與貫穿其中古樸、無華與內在的神韻,不能不令人們對他們功底的深厚發出讚嘆,這是任何專業舞人所難以達到和所能體現的。
神秘傳說

這位年老的端公在第999次太陽神辭他而去的時候,得到了神的啟示,他突然知道自己將要永遠辭別這個世界了。就在此時他深知,自己的命已經不再重要。當天晚上,他在陰冷的月魔面前,下了一個從來不敢被人們用的咒語—他把自己變成了一隻羊,一隻永遠無法轉世輪迴的羊。以前以他的實力魔鬼是不敢靠近的,但是現在自己的軀體已經死去,已經不是魔鬼的對手了。經過多次思考。他決定吃掉這本書。終於魔鬼來了沒沒有找到書。魔鬼無功而返。等第1000次太陽的光輝照耀這片神奇的土地,在山外等候的人們湧進了這片聖地。老人離去了,人們很悲傷。書不知下落。就在這時一隻神羊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嘴裡默默有詞,細聽,人們一切大白。老端公已經付出太多,人們怎能再殺羊做皮啊?突然羊一頭撞在樹上,隨即死去。人們壓制住了心裡的痛苦,剝了羊皮做成鼓,祖祖輩輩都傳接著敲。天神的典籍總算傳下來了,傳在人們的心裡。就在這以後這個民族有了自己的稱號:“羊”(羊同羌)。後來這個民族兒女眾多,淵遠流長。
表現形式

主要道具

重要裝束

於是,金絲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極具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裝束,在舞蹈中,僅一頂帽子就會把一種厚重的氣息散發了出來。 現在,羌族羊皮鼓舞已開始從祭祀性之舞發展成了一種群體性舞蹈,被列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山神鼓”已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它和陝北的安塞鑼鼓一樣,正把它們的聲音和舞姿傳向世界。
藝術風格

羌族巫師稱“許”或“釋比”,是一種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專職巫師。他既是原始宗教信仰活動的主持者,也是羌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傳播者。諸如祭山、還願、安神、驅鬼、治病、除穢、招魂、消災以及男女合婚、新生嬰兒的命名,對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動,都離不開他們。幾乎每一個羌寨中都有一名“釋比”。巫師僅限於男性充任,並可結婚成家。他們沒有宗教性的組織或寺院,但要供奉歷代祖師和“猴頭童子”。他不僅要主持各種節日的祭祀活動,還要為各家各戶許願還願、消災祈福,每一種儀式都會有特定的舞蹈。法事舞蹈根據祭祀活動的需要而進行,由一名、兩名或多名巫師表演。大型的法事活動,由一名有威望的巫師頭戴插著野雞翎羽和彩色紙條的金絲猴皮帽,持神杖和盤鈴,念咒語、揮法器為先,6-8名巫師緊隨其後,一手持單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揮鼓槌敲擊起舞,走一些簡單的隊形。整個舞蹈鼓聲和鈴聲相交,動作敏捷、矯健、激烈,節奏明快,烘托出一種嚴肅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氛。
開始時鼓聲沉悶,盤鈴聲輕,舞步單一、遲緩,形成虔誠、神秘的氣氛,祈求天神下凡附體。節奏轉快後,動作力度加強,蹲跳、轉打,情緒振奮,表示得到神力,已將鬼怪邪魔趕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許多擊鼓的舞姿,粗獷、穩健,技巧性強。其中像“商羊腿跳擊鼓轉”“擰腰轉身擊鼓”及一些蹲跳擊鼓等技巧都很精彩。由於鼓大而沉,舞動起來費勁,鼓的擺動是靠表演者身體轉動,伴以膝的上下顫動才得以起舞,形成獨特的風格。
異地發展

近年來,永靖縣每年利用舉辦黃河三峽旅遊文化藝術節、春節文藝表演活動,從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使瀕於失傳的傳統曲目得以繼承流傳。為了充分挖掘、保護和弘揚永靖羊皮鼓舞這一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在今年“甘肅永靖全國儺文化節展演”期間,該縣黃河三峽藝術團聘請民間法師為藝術指導,以河湟鼓舞為主要題材,創作編排了一部全景展現河湟鼓舞歷史淵源、不同時期祈求方式及法師舞蹈的大型儺戲舞劇———《三皇鼓舞》,將這一起源較早、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羊皮鼓舞用藝術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永靖縣地處河湟地帶,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古稱“西羌”之地。唐代屬河州安鄉縣、安鄉郡鳳林縣,地入吐蕃。五代時仍屬吐蕃。每年從農曆二月二開始,境內的楊塔、王台、紅泉、三垣等鄉村的廟院都有一種獨特的祭祀活動,稱法師打醮。就是請法師跳巫舞,屬於民間禱神祭祀,主要是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三皇鼓舞》源於民間的“法神舞”,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早在“三皇五帝”時就有了這種鼓舞,祭祀、出征、狩獵時都要表演。後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逐步演變為驅趕瘟疫蟲害,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的民俗活動。
小檔案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研究羌族歷史的重要資料,極具民族特色。因此,羊皮鼓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是羌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12月,經申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民間舞蹈“羌族羊皮鼓舞”被列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