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苗醫主要分為湘西(張氏和花垣)苗醫和黔東南苗醫,一般以小夾板固定並外敷以傷藥,著名的傷藥有柏林接骨散藥等。苗藥主要分布於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等廣大地區。近年來,在我國苗族聚居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不少的藥材種植生產基地,大力開發常用的藥材。現在豐富的苗藥資源正在逐步得到開發,有的已被製成保健品投放到市場。藥學概述
苗醫藥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名稱:傳統醫藥
申遺項目:苗醫正骨、蛇傷療法和“九節茶”製作工藝。
苗醫正骨術主要分為湘西(張氏和花垣)苗醫正骨術和黔東南苗醫正骨術,一般以小夾板固定並外敷以傷藥,著名的傷藥有柏林接骨散藥等。
苗族常用九節茶來治療頭暈(九節茶、苦丁茶用水煎服)、骨折(九節茶、野葡萄根、泡桐樹根皮、四塊瓦鮮品搗爛,加白酒外裹患處)、風濕疼痛(九節茶用水煎服)。
申報編號:Ⅸ-15
申報地區:貴州省雷山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苗藥簡述:苗藥主要分布於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等廣大地區。近年來,在我國苗族聚居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不少的藥材種植生產基地,大力開發常用的藥材。現在豐富的苗藥資源正在逐步得到開發,有的已被製成保健品投放到市場。
醫學概述
苗醫簡史:起源很早,早期的醫藥活動近似“巫醫合一”。 現在隨著苗族文化知識的提高,
“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苗醫均是個人設診,採取民間行醫的方式。醫護一體,無專門的護理。
苗醫理論:“兩病兩綱”理論,即將一切疾病歸納為冷病和熱病並輔以“冷病熱治、熱病冷治”兩大治則。對病因的認識較為樸素,認為是季節氣候和外來毒素(如風毒、水毒、氣毒、寒毒)等所致。
診斷方法: 望、號、問、觸。
特色治療:糖藥針療法和滾蛋療法都是苗醫特有的治療方法,前者發源於苗族古代狩獵活動,後者則起源於巫術。
苗藥的分類
苗藥分三門,十六類。十六類分屬於三門之中。
l.調整搜媚若藥物門
熱療類,冷療類,提火類,退火類,止痛類,止塞類,止瀉類,健胃類,幫交環類。
2.改善瑪汝務翠藥物門
表毒藥類,趕毒藥類,敗毒藥類,攻毒藥類,退氣藥類,解危藥類。
3.補充各薄港搜藥物門
補體藥類。
苗藥的採集
1.採集
植物藥宜在其搜媚若充盛時節採集。如根類藥宜在植株茂盛期至翌年抽苗前,莖葉宜在生長旺期,花類宜在待放時,果類宜在初熟間,芽以嬌嫩鮮美為好,皮類以漿汁富足最佳;魚、蝦、蟲、獸要辨別直假,肉質腐敗者不可入藥;礦物、金屬宜剔淨雜質。講究品味等次,擇優取用。
2.製作
藥物製作包括一般加工,炮製,提煉,合成以及劑型改革等,各有工藝要求和流程,但其目的只有三點:一是純潔各薄港搜,二是改善瑪汝務翠,三是最佳化搜媚若。總之,是在藥物的物質、結構、能量三方面予以人為的改進。
苗藥的配方原則與方法
苗醫用藥配方有兩個法則。第一個,是配單不配雙;第二個,是三位一體。
1.配單不配雙
配單不配雙,就是只用1,3,5,7,9,11…之類成單的藥物種數配製藥方,而不用2,4,6,8,10,12 …之類成雙的藥物種數配方。不少老苗醫師都認為“配單”比“配雙”療效好。
2.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就是各碑嘎(各碑嘎:苗語。即最重要的領頭藥)。各薄嘎(各薄嘎:苗語。即鋪底藥)。各管嘎(各管嘎:苗語。即監護藥)。三類藥物共組成方。各碑嘎,意為領頭藥,是針對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藥;各薄嘎,意為鋪底藥,是對領頭藥有相資作用或對身體有補益作用的藥;各管嘎,意為監護藥,是緩解領頭藥、鋪底藥的劣性和毒副作用,督促共達病所的藥。這三類功用藥與別的藥物共配成方,形成三位一體,就能發揮藥物的良好療效。
根據配單不配雙的法則,在“三位一體”的三個方面,也只能用單數,不用雙數。即領頭藥只用一種;鋪底藥可用多種,但必須是單數;監護藥也只宜一種。這樣,所配出藥方都是單數。“一山無二虎”,領頭藥與監護藥都是有“權力”的藥,故只宜一種;鋪底藥是基礎性的力量,必須要紮實一些,故常用至3,5,7,9種,也可只用一種,假若用於治療某些頑疾沉疴,可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苗醫忌用雙數配方,源出於制天命、破均衡、反靜止、廢舊態、創新序的醫學思想;其三位一體的配方法則,源出於苗醫先祖阿濮濮僮所講的“三條缺一不得生”。這兩點都與楚國時苗族先民屈原所述的“御陰陽”與《老子》所講的“三生萬物”哲理有關。
藥方,是治病藥物的人工組合結構。這個結構組合得好,就會形成藥方的瑪汝務翠,就能發揮良好的療效;組合得不好,就會形成藥方的瑪假務翠(瑪假務翠:苗語。不良的結構)。即不良結構,於是就不可能發揮良效,甚至發生有害作用。因此,在選藥配方時,不但要注意“三位一體”,還要注意利用事物生成的相資、相制、相征或相奪的三大關係,即在選藥上、用藥分量上、製作方法上以及服藥方式、禁忌事項等方面,注意發揚事物之間的良性關係,避免惡性關係,這樣,才能使藥物產生最佳的治病療效。
苗醫治療學
苗醫對疾病的治療有三個途徑,即調整搜媚若,補充各薄港搜,改善瑪汝務翠。
這就是苗族生成哲學一分為三論在治病中的具體運用。
苗醫整病學的重要內容有三大原則,十六大法,四十九套方術。
三大原則
調整搜媚若,補充各薄港搜,改善瑪汝務翠,這是苗醫整病的三大原則。
整病的原則,就是處理疾病問題的準繩,是不可違背的規律,如果違背了,就要犯醫療錯誤。如心力不足,則屬於搜媚若虧損,治療應當用補心的方法以調整搜媚若,假若使用退火的藥物去治療,使心力更虧,就會出現血壓下降、循環衰竭、腦架失養、本命無依、生靈能廢止等危急病徵,甚或導致死亡。又如失水的病人,屬於各薄港搜缺乏,就必須補液;腸梗阻屬於瑪汝務翠破壞,治療當用趕毒法而不能用止塞法等。
十六大法
趕毒法,敗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療法,熱療法,提火法,退火法,止瀉法,健胃法,幫交環法,補體法,表毒法,退氣法,止塞法,解危法。這苗醫整病學的十六大法,是針對十六種病候而立。趕毒法治療積毒病候,敗毒法治療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療惡毒病候,止痛法治療疼痛病候,冷療法治療急熱病候,熱療法治療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療內冷病候,退火法治療火毒病候,止瀉法治療瀉肚病候,健胃法治療胃弱病候,幫交環法治療交環不和病候,補體法治療虧損病候,表毒法治療風冷氣水毒病候,退氣法治療氣壅病候,止塞法治療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療危急病候。十六大法的具體套用,請看十七病候議治各章節。
四十九套方術
生藥術、煎湯術、藥酒術、吸藥術、丸散術、吹藥術、灌藥術、塗藥術、擦藥術、敷貼術、藥洗術、掛藥術、睡藥術、薰煙術、蒸療術、導氣術、推抹術、刮痧術、吮吸術、拔罐術、放血術、麻醉術、開刀術、縫合術、包紮術、正骨術、灌氣術、燙熨術、烘烤術、滾蛋術、灰碗術、火燎術、燈火術、燒燙術、火針術、發泡術、打針術、挑紗術、點堂術、冷浸水、光照術、冷浴術、熱浴術、操練術、戢毒術、化水毒、沖喜術、治神術、食療術。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及分類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徵象,多以動、
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疔“、“鐵疔”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 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二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並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療、癀、花、瘡等類。
(一)經類
凡以發病急驟、病勢險惡,並以發熱、抽搐、昏迷或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大都歸為“經”類,如36經有:仙麥經(馬薴經),麥坐經(走馬經),替謬經(魚肚經),錄慕經(錄慕經),薴太經(天吊經),代替經(肚腹經),獨經(迷沉經),翻斗經(腳翻經)、鬧青經(心經)……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稱尚有?經病,嗯(扯經)、衣批嗯(半邊經)、啞嗯(啞經)、讀嗯(火經)、生嗯(冷經)、哈嗯(快經)、乾嗯(慢經)。
(二)證類
凡以疼痛、吐瀉、發熱、咳嗽、出血、痘、疹等為主症,或某症狀單獨出現,或幾個症狀同時出現的各種疾病,苗醫將這一類疾病歸為“證”類,如72證有:巴鼓乾證(公雞證)、沙謬證(青沙證)、昏拓證(頭瘟證)、能鋼證(鋼蛇證)、沙體證(紅沙證)、代公證(狗心證)、布容證(羊毛證)、巴轉證(擺子證),豪指證(黃病心)、孟朱替證(水臌證)等。操黔東方言苗醫補充;常見證如拿約證(黃鱔證)、嗯欒證(迷經證)、愛我證(烏鴉證)、,胡西證(縮筋證)……等二十多種。
因在烈日下久曬,或感受瘴嵐穢濁之氣所致的各種急證,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瀉、昏迷痙厥等,並伴見某種動物形態動作的,苗醫統稱為翻,包括硃砂翻(硃砂翻)、心經疔翻(心經疔翻)、巴古翻(烏鴉翻),代構翻(狗翻),界構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啞巴翻)、姑寶姐翻(蛤蟆翻)……等49種。
(四)胎病
農村小兒中,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髮乾枯、厭食好哭、哭聲細微、夜眠驚惕等症,苗醫根據其不同見症及哭聲稱為小兒12胎病:胎麥(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乾(雞胎)、胎構(狗胎)、胎板(豬胎)、胎忙(貓胎)、胎訣(金胎)、胎嘔(銀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臉)、胎慢(猴胎)。
(五)抽病
是初生小兒最常見的一類對各種有害環境不適應性或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身熱面黃、煩躁啼哭、吐奶厭食、噴嚏流淚、指紋色紫等,根據病因及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幾朗抽(日抽)、巧抽(煙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風、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較為少見。
(六)丹類
本病發病急驟,初起有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痛、噁心等全身症狀,繼而出現皮疹。皮疹略高於皮膚,色紅如塗丹,邊緣清楚,表面光亮灼熱,其大如掌,繼而擴散,甚者遍身,或癢或痛,發無定處,根據其初發部位及擴散路徑不同,苗醫將其分為10丹毒:晝買丹(飛灶丹)、晝買松丹(走灶丹)、晝麥丹(鬼火丹)、晝真度丹(天火丹)、晝汁斗丹(天灶丹)、晝卡煮丹(水丹)、晝替丹(葫蘆丹)、晝勞丹(野火丹)、晝保斗丹(煙火丹)、晝漏丹(壺漏丹)。
(七)癀類
初起患部腫痛,繼而向深層和周圍擴大,形成大片紅腫熱痛的硬塊,四周漫腫,伴全身寒熱症狀。常見有讀仿(火癀)、歐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節。
(八)花類
多因癀類失治誤治而來,後期皮膚紅腫潰爛、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狀,此時多伴有人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欲不振,低熱等全身症狀,因其病灶發於某處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來,只因其病灶如某種物體開花狀,或呈現某種花紋而得名,如蠟榜(蠟燭花),講姑買榜(蘿1、花)等。
(九)疔類
是一種急性皮膚傳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頑硬如釘而得名,好發於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面及四肢末端,並伴有寒戰高熱、煩渴引飲,甚則昏迷譫語。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兇險,不急治則死。根據疔發特點,有樣乾不公(飛疔)、歐乾不公(水疔)、那乾不公(乾疔)、讀公(火疔)、倒公(銅疔)、哨公(鐵疔),此外根據發生部位不同還有節骨疔、箍頸疔、手板疔、腳板疔等。
(十)瘡類
指病灶表淺的一類皮膚病,據其不同性狀及發生部位有:讀萬潑(火鏇瘡)、乾紐潑(白口瘡)、哥巫潑(乳瘡)等。
(十一)龜類
是長在腹內形似龜背的各種包塊。包塊質軟,按之消失,起手復現,聚散無常叫崩播(氣龜);質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龜);按之堅硬如石叫衣播(石龜)。包塊圓而無角屬陰叫“母龜”,圓而有角屬陽叫“公龜”。
據統計,苗醫掌握病種有200餘種,廣泛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精神、骨傷、皮膚、寄生蟲及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等,其歸類方法自成體系,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規範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別,各地苗族醫在疾病命名、證治上有不盡相同之處,有同名異症、同症異名的現象,如同叫“飛蛾證”,湘西方言的“飛蛾證”其臨床表現是發熱、鼻翼煽動、咳嗽氣急、胸痛等;黔東方言的“飛蛾證”臨床表現是發熱、扁桃體紅腫疼痛等。又如黔東方言的“雷公證”是頭部劇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證”則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為其主症,“同名異症”者治法迥異。另有“同症異名”者,如同樣表現為好食生米、面色萎黃、浮腫乏力的,湘西方言稱為“米黃證”,黔東方言稱為“黃腫病”;同樣表現為口乾舌燥、多食多飲、腹脹大而形體消瘦者,有的地方稱“魚肚經”,有的地方稱為“水證”,“異名同症”者其治療方藥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貴州苗藥資源現狀
貴州特殊的生態環境及複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孕育著無比豐富而特有的藥用動、植物資源與礦物資源,為中國著名的四大道地藥材產區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苗鄉,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苗藥資源。
貴州地處我國大西南的東南部,雲貴高原東部,位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居長江、珠江兩大河流上游的分水嶺地帶,是隆起於四川盆地和廣西、湘西丘陵之間的亞熱帶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起伏,西高東低,主要山地有烏蒙山、大婁山、梵淨山和苗嶺;境內河流縱橫,平均海拔l000m,最高1900m,最低137m。
貴州地處中亞熱帶中部,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型,具有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水同期的基本氣候特徵。同時,立體氣候明顯,垂直差異顯著,各地年平均氣溫在8~20℃,大部分地區在15~C左右,年降雨量為850~1600mm,多在1000?D1300ram,多數地區無霜期為210~350d,一般在270d左右。
貴州的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以及木蘭科的栲屬、青岡櫟、樟屬、楨楠屬和木荷屬等優勢樹種構成,一般分布在海撥l400m。在石灰岩地區多為石灰岩常綠櫟林。
貴州中藥資源無比豐富,經20世紀80~90年代的大規模、系統的全省中藥資源普查,貴州有中藥資源4290種,其中植物藥3924種(隸屬於275科,1384屬;如蕨類30科,200種;裸子植物11科,25種;被子植物196科,2577種),占91.5%;動物藥289種(隸屬於126科),占6.7%,礦物藥77種(隸屬於10類),占1.8%;在全國統一普查的363種重點藥材品種中,貴州有資源的達326種,占89.6%。貴州中藥資源的豐富程度與全國各省區比較,僅次於雲南(5050種)、廣西(4590種)及四川(含原重慶市,4354種),名列前茅,榮居第4位,果真是“川廣雲貴,地道藥材“。
貴州不但具有豐富中藥資源,而且也蘊藏有豐富的苗藥資源。貴州苗藥資源的來源,同中藥資源一樣,屬天然藥物資源範疇,涉及到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據調查,貴州苗藥資源在4000種左右,正如貴州畢節地區的老苗醫所言:(苗醫)病有108症,藥有3800種,有苗者(泛指高等植物)3000種,無苗者(泛指低等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它類)800種。如別具特色的苗藥觀音草、米槁、艾納香、八爪金龍、仙桃草、旱蓮草、活血丹、大丁草、重樓等。近幾十年來,通過對苗族聚居地區苗醫藥的廣泛深入調查、整理與研究,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常見苗藥約有2000種左右,最常用的約達400種,並有不少苗藥己收載於全國性或地方性民族醫藥等有關專著。如《中國民族藥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載苗藥40種、第二卷(1990年)收載苗藥30種,《苗族藥物集》(1988年)收載苗藥163種;《貴州少數民族藥物集》(1989年)收載苗藥91種;《苗族醫藥學》收載苗族藥340種;《貴州中藥資源》(1992年)收載苗藥為主的貴州民族藥197種;《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1998年)收載經按國家有關規定再評價並批准為貴州藥材地方標準的苗藥165種;《中國苗族藥物彩色圖集》收載苗藥368種等。此外湖南、雲南、廣西等省區出版的有關書籍和發表的學術論文中也有不少苗藥記述。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常用的苗藥可達1500種之多,最常用的約200種。其中,一些藥物是苗醫常用而中醫或民間草醫不用或少用的;或一些藥物雖是苗醫與其它民族醫皆使用,但苗藥用藥部位等卻有所不同∞“0。總之,貴州苗藥來源廣、種類多、產量大、品質好,這為貴州天然民族藥業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
苗醫藥資源基礎與特色
苗藥命名亦有其特色與規律性,苗族聚居地區和方言雖有不同,但其命名方法基本相似。對“藥”的稱謂,川黔滇方言苗語或湘西方言苗語均稱之為“Guab”(苗文),其近似漢語譯音為 “ 嘎 ”(下同);黔東方言稱為 “Jab” ,“ 佳 ” 。對苗族藥材的命名,無論是來源於木本、草本、藤本類等的植物藥,還是來源於昆蟲、鳥獸類的動物藥,其名稱的第一詞素(第一音節、或一、二音節)一般都是該藥材的類別或藥用部位的意譯;第二、三詞素(一或幾個音節)是以藥材的動、植物名或特徵(一般特徵為形狀、氣味、顏色、生長季節及習性、功用)的意譯。例如,車前草 “ Vob ngeix dlliangt” (窩裡八降): “ 窩 ” ,即草類,是類別; “ 里 ” ,是特徵,即比較小的意思; “ 八降 ” ,即該藥的植物名稱。又如木本藥材:以 “ Det” (豆)詞起頭。 “ 豆 ”的意譯為木,如杜仲,苗文名為 "Det dem" (豆頓)[ 2 , 3 , 4 ]。 苗族醫對疾病的認識和立方遣藥有其獨特模式。苗族在長期生產和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總結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醫藥經驗,逐漸形成了苗族醫的“綱、經、症、疾”的理論模式,以及關於病因、疾病分類、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苗族醫藥理論。苗族醫將疾病分為“冷病”、熱病”兩綱,並認為冷病、熱病是相互對立又存在一定聯繫的兩類疾病。一般來說,凡疾病在發生髮展過程中,表現為慢性、寒冷、虛弱、安靜、功能低下等多屬冷病;表現為急性、灼熱、躁動、機能亢進的多屬熱病。苗醫根據疾病表現和起病快慢,分為“冷經”、“熱經”、“半邊經”、“快經”、“慢經”五經;苗族醫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症”的說法,並將一百單八症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症”,或“三十六大症、七十二小疾”,或“四十九症、四十九翻、十丹毒”。如此則形成了苗族醫的“綱、經、症、疾”的理論模式特色。
苗族醫用藥的基本原則是:“熱藥治冷病”,“冷藥治熱病”。苗藥則分“冷藥”、“熱藥”兩性,又分酸、甜、辣、麻、澀、辛、淡等七味。在黔東南地區,還根據藥物的性味歸入“五經”。其原則是:凡味甜、麻、香、辣的藥物屬熱藥,歸屬冷經;香、辣的藥物同時歸屬於快經、半邊經;凡味酸、苦、澀的藥物屬冷藥,歸屬熱經。苗族醫用藥有立方簡要、遣藥精煉,多一方一藥的特點,並擁有大量“簡、便、廉、驗”的單方、驗方與秘方。在防治疑難病、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等方面有其特殊療效和絕招。苗族多居住在廣袤的山區,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藥物場地,用鮮藥可以就地取材,勿需加工貯藏,故苗族醫尚多套用鮮藥,這也是其用藥特點之一。苗藥方劑一般較簡單而實用,除單味藥劑外,其複方方劑的組成藥物分為“母藥”(主藥)與“子藥”(副藥或輔藥)兩大類而加以伍用。“母藥”(主藥)是根據主要症狀所用藥物和藥物功效而確定的;“子藥”(副藥或輔藥)則是根據次要症狀所用藥物或協助增強主藥功效等而確定的。苗藥方劑多數味組成,大複方較少見。苗藥劑型多種多樣,大多保持傳統劑型特色。常見的有水煎劑、水酒共煎劑,酒浸劑、油浸劑、煎膏劑、散劑、丸劑、灸劑、薰蒸劑等。另外,還有將藥物與豬腳同燉服,藥物與蛋同煮服,藥物用水酒或醋磨汁,鮮藥搗爛外敷等多種用法.
苗族醫藥的開發套用存在的問題
1、一些地方或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人對苗族醫藥的開發套用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政策不夠落實。全省沒有一個苗族醫院,就是民族醫院也沒有一個苗族診療室,有的民族醫院雖然招了一些苗族醫生,但那只是陪襯而已,他們所做的工作和一般醫院中西門診一樣,既無苗族醫院特色,更無研究或開展苗族醫藥門診計畫。根本不用苗醫苗藥進行醫療。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振興苗族醫藥事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中藥管理局,國家民委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醫藥工作的意見》,這個檔案對發展民族醫藥十分重要。檔案強調,民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重要方面,幾千年來為我國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它不僅在過去和現在為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發軍過和正在發揮著重大作用,而且經過發掘,整理和提高,必將繼續為我國各族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做出積極的貢獻。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收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發展民族醫藥,不公是重要的學術問題,而且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繼承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增進民族團結,保持政治穩定,鞏固國防,發展經濟富國強民都有積極的意義。”衛生行政領導,民族醫藥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少說多做落實到實處去,才有成效。
2、貴州苗族醫藥發展成果不少,但認真思考一下,寫文章,寫書的是中醫藥研究部門文人的事,有些人既不懂民族歷史,也沒有一點醫藥知識,瞎在那裡拼湊文章,因而影響了文章質量,誤導學人。苗族藥品開發了不少,那是外商或有錢人的事,有些產品到底是不是苗族醫藥恐怕還是一個問題。他們打的標籤是苗藥,到底是不是?只有開發商知道。而深居絕技,擁有療效的神奇藥方苗人們根本插不上手,只能靠邊站。
苗族醫藥開發套用方向
1、真正培養苗族醫藥的人才,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苗族醫藥的繼承和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我國許多省、區十分重視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如西藏、清海建立藏醫學院,內蒙古成立蒙醫每培養市級人才,新疆建立了維醫學校,雲南辦了醫班,廣西辦了壯醫短訓班、函授班和壯醫中專班。各省區培養了不少中、高級民間醫生。根據他們的經驗,培養重點應放在農村,尤其是邊遠落後的地區,缺醫少藥、交通不便的地方效果更好。貴州中學院、中醫院研究院把苗醫作為重要課程,為培養更高的苗醫藥人才服務,只有如此,才能使苗族醫藥振興,才能做到後繼有人,苗族醫藥的發展才有希望。
2、民族醫藥機構要做到苗族醫藥工作不要偏離方向,要發揚苗族醫藥優勢,面向民眾,方便民眾,換句話說,有條件的苗族聚居區,要成立苗族醫院,用苗族醫生,施苗族獨特的醫技,讓苗族醫生有施展才華的基地。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專門設立一個苗族診斷治療室,負責此項工作的是著名的融水苗族自治縣苗醫雲忠祥,就是在融水縣城,其弟和弟媳也開設了一個苗醫診療室。若大的一個貴州,苗族人口居全國之冠的貴州200多萬苗族,在各級醫院連一個苗族醫藥診療室也沒有,豈不怕人笑話嗎?這種狀況應引起黨政部門重視,迅速改變過來。
3、搶救確有療效的偏方驗方,苗族醫藥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些普普通通的苗族民間醫生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但是由於幾千年封建觀念的束縛及目前市場經濟的影響。正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問題,很多確有真才實學的醫生相繼謝世,使得一些具有獨特療效的單方、驗方和醫技失傳,為此一些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應當刻不容緩地拯救包括苗族醫生在內的老民族醫(苗醫),最重要的是整理他們的驗方。應當有這種緊迫感和使命感。長期封建觀念的影響,保密、封鎖,缺乏交流,是拯救的最大障礙,但只要黨和政府重視,辦法是有的。其一是動員醫技人員積極獻技獻方,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出錢買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千方易得,一效難求”。毫無疑問,確切的療效是拯救驗方的根本依據,只要花錢購買,專家檢查驗證,搶救驗方工作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參考資料
[1]養易線上 http://www.yangeasy.cn
[2]養易線上 http://www.yangeasy.cn/article/article_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