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腦血吸蟲病(cerebralschistosomiasis)是血吸蟲卵在腦組織中沉積所引起的蟲卵性肉芽腫和炎性反應,約占血吸蟲患者的2%~4%。一般認為主要來源於肺部病灶。蟲卵沉積的腦組織發生腦軟化,肉芽腫形成,周圍腦水腫。常見於頂葉與枕葉,多在皮質與皮質下區形成膿腫、嗜酸性肉芽腫。病灶可多發、散在或密集。蟲卵死亡後可鈣化,累及時可導致硬膜、蛛網膜肥厚、粘連。腦型血吸蟲病分急性和慢性兩型。患者以農民、漁民為多,男多於女。感染後僅有部分免疫力,重複感染經常發生。本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均多見於年輕人。急性型多在感染後6個月左右發病,表現為腦膜腦炎症狀:發熱、意識障礙、癱瘓、抽搐及腱反射亢進、腦膜刺激症、錐體束征等。慢性型多見於慢性早期血吸蟲病患者,主要症狀為癲癇發作,以局限性癲癇多見,也有病人以顱內壓增高伴定位體徵為主要表現。疾病病因
血吸蟲卵經體循環(多經頸動脈)、脊椎靜脈系統或顱內靜脈竇進入顱內,引起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兩種不同的腦組織病理改變。特異性病變為蟲卵沉積處,如軟腦膜、腦皮質、淺層腦白質的蟲卵肉芽腫、疤痕結節及假結核結節,病灶內有漿細胞浸潤,病灶為毛細血管網包繞。非特異性病變為鄰近病灶處的膠質細胞增生、腦軟化,腦水腫範圍較廣泛,嚴重者甚至引發腦疝形成,還可見血管炎性反應。門靜脈系統內的血吸蟲成蟲及蟲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謝產物及蟲體、蟲卵等異種蛋白均可引起腦組織的中毒反應和變態反應,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理改變及各種臨床表現。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蟲六個階段。蟲卵隨糞便入水後,在適宜的溫度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間宿主淡水螺(日本血吸蟲為釘螺),在螺內經胞蚴發育為尾蚴釋放入水,當血吸蟲的終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動物接觸疫水後,尾蚴可從皮膚或黏膜侵入宿主體內成為童蟲,童蟲隨血流經肺、心等臟器進入門脈系統發育為成蟲,開始合抱而交配產卵。其中日本血吸蟲每天可產卵1000~3000枚,是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的10倍。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均多見於年輕人。急性型多在感染後6個月左右發病,表現為腦膜腦炎症狀:發熱、意識障礙、癱瘓、抽搐及腱反射亢進、腦膜刺激症、錐體束征等。腦脊液檢查正常或蛋白與白細胞輕度增高。隨著病人體溫下降,症狀可以有所緩解;慢性型多見於慢性早期血吸蟲病患者,主要症狀為癲癇發作,以局限性癲癇多見,也有病人以顱內壓增高伴定位體徵為主要表現。當蟲卵引起腦部動脈栓塞等病變時尚可出現突然的偏癱和失語。此型患者多無發熱。頭顱CT掃描顯示病灶常位於頂葉,亦可見於枕葉,為單側多發性高密度結節影,其周圍有腦水腫,甚至壓迫側腦室,使之變形。腦血吸蟲病患者的內臟病變一般不明顯,糞便檢查可找到蟲卵,血清免疫學檢查有陽性發現,如能及早診斷和治療預後較好,大多康復,無需手術。臨床表現頗似顱內腫瘤,有高顱壓征和局灶神經征。椎管內感染表現進行性脊髓橫貫性損害。可有發熱,但常不明顯。常伴因腦底蛛網膜粘連引起的交通性腦積水。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可發現壓力、蛋白和細胞計數增高,但非特異性;頭顱X線攝片、同位素腦掃描、腦血管造影等僅顯示顱內占位跡象,不能確定占位的性質。腦CT表現與化膿性腦膿腫相同,包膜可有或無增強,肉芽腫則呈等或略高密度病灶,中等增強,可有或無鈣化。周圍腦水腫常不明顯(圖55-5)。因此,單純根據臨床表現和上述檢查難以診斷本病,診斷的重要依據是:腦脊液塗片染色、培養和接種或腦組織和肉芽組織標本的病理檢查,以發現病原菌。真菌皮膚試驗陽性反應,其他器官、組織發現真菌感染有輔助診斷價值,如皮膚瘺道分泌物有黃色、奶油黃、棕色和有時為黑色的“硫磺顆粒”(可把分泌物稀釋於生理鹽水中,取沉積物過濾後尋找),則很可能為放線菌感染。
病理生理
蟲卵肉芽腫是血吸蟲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現認為曼氏血吸蟲蟲卵肉芽腫的形成是一種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遲髮型變態反應),由成熟蟲卵中的毛蚴所釋放的可溶性蟲卵抗原(SEA)致敏T細胞,T細胞及其釋放的多種細胞因子在蟲卵肉芽腫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T細胞亞型Th1細胞釋放的IL-2和IFN-γ,Th2細胞釋放的IL-4、IL-5和IL-10,巨噬細胞釋放的TNF-2和IL-1以及其細胞因子。日本血吸蟲蟲卵肉芽腫在某些方面與曼氏血吸蟲相似,但有許多獨特之處:日本血吸蟲蟲卵量為曼氏血吸蟲的10倍,蟲卵多成簇地聚集在宿主組織內,而曼氏血吸蟲蟲卵則多單個沉著;急性期肉芽腫易液化呈膿腫樣損害,浸潤細胞多以多形核白細胞為主;在肉芽腫中可見較多的漿細胞。由於大量蟲卵在組織內成堆沉積,故所形成的肉芽腫較大,其周圍細胞浸潤亦多。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血液中循環免疫複合物與嗜異抗體的檢出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蟲病是體液與細胞免疫反應的混合表現,而慢性與晚期血吸蟲病的免疫反應則屬於遲發性變態反應。腦部血吸蟲蟲卵肉芽腫病變多見於頂葉與顳葉,主要分布在大腦灰白質交界處,周圍組織可伴有膠質增生和輕度腦水腫。迄今為止,屍檢與手術在腦靜脈中未發現成蟲,曼氏血吸蟲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很少見,以壓迫脊髓多見,而日本血吸蟲則以腦型多見。
病理說明
感染使腦膜局限性或廣泛性形成不規則的肉芽腫,淋巴細胞,漿細胞或多核巨細胞浸潤。腦呈不同程度的水腫,黴菌沿血管周圍和軟腦膜下聚集,形成多數小囊樣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膿性炎症反應,甚至形成腦膿腫或肉芽腫,多位於腦實質內,偶見腦室內。在膿腫和肉芽腫中可見大量黴菌體或菌絲。不同種類的黴菌感染,引起的病理變化也不相同,白色念珠球菌常引起小灶性化膿和肉芽腫;隱球菌早期形成膠凍樣病變,無纖維包膜,晚期則形成肉芽腫;放線菌主要形成多發性膿腫和肉芽腫,膿腫壁呈黃色,膿液含"硫磺顆粒"。慢性病程者常有廣泛腦萎縮。診斷檢查
診斷:診斷標準有1.首先確定患過日本血吸蟲可根據:①疫源接觸史;②臨床特點;③糞便檢查;④免疫學檢查。
2.腦部症狀出現於血吸蟲感染之後。
3.其他疾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腦部症狀。
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糞便中可找到蟲卵或孵化出毛蚴。
2.血常規檢查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多在(10~30)×109/L之間,可見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細胞明顯增多,一般占20%~40%,嗜酸性細胞增多為本病的特點之一。
3.腦脊液檢查有時在腦脊液中可以找到蟲卵。白細胞數在每升幾億至幾十億之間,以淋巴細胞為主。
4.免疫學檢查皮內試驗、環卵沉澱試驗(Copt)、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檢查都可以套用,其中COPT是國內最常用的方法,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ELISA為免疫學中最敏感和特異的方法,陽性率為95%。
其他輔助檢查:CT平掃在急性型主要為腦水腫,於腦實質內可見大小不一、程度不等的低密度灶,無強化表現。慢性型表現為局限性肉芽腫,呈等或略高密度,有占位表現,邊界不清,周邊水腫,增強掃描可見病灶有強化現象。
鑑別診斷
1.其他腦寄生蟲病如腦棘球蚴病、腦豬囊尾蚴病、腦阿米巴病、腦弓形蟲病等。主要依賴於流行病學特徵,特異性免疫診斷及典型影像學檢查加以區別。3.腦部非感染性疾病如腦梗死、腦血管畸形、結節性硬化及多發性硬化等。
診斷說明
癲癇病人來自血吸蟲流行區或有疫水接觸史,均應考慮到本病可能。首先應確定有否血吸蟲病。曾有發熱、咳嗽、蕁麻疹、腹瀉等全身感染症狀,體檢發現肝脾腫大,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多,糞便中找到蟲卵、孵化陽性或結腸活檢蟲卵陽性均屬感染證據。以血吸蟲為抗原的血液和腦脊液補體結合試驗、環卵試驗對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神經系統體檢、腦血管造影、CT顯示顱內占位徵象,或脊髓病變。治療原則
1.病原治療:採用銻劑、呋喃丙胺、六氯對二甲苯與硝硫氰胺等藥物治療血吸蟲病,但自合成吡喹酮後,上述藥物均已被吡喹酮替代。本藥不但可以殺死成蟲,尚可殺滅蟲卵並抑制蟲卵肉芽腫生長。吡喹酮劑量和療程如下:常規使用的總劑量為成人60mg/kg(60kg以上按60kg計算),兒童體重<30kg者總劑量為70mg/kg,2天療法,分4~6次餐間口服。本藥的不良反應一般均輕微和短暫,毋須特殊處理,但有個別患者發生昏厥、精神失常、癲癇發作,因此對精神病及反覆癲癇發作者,治療應慎重並作好相應措施。2.手術治療:手術的指征是大的占位性肉芽腫,有明顯臨床症狀者可施行開顱手術切除;對腦部炎症水腫反應,造成急性顱內壓增高,有腦脊液循環阻塞或腦疝形成而脫水劑療效不能持續或無效時,根據病人情況可施行一側或雙側顳肌減壓術或腦室-腹腔引流術。但術後一般仍需內科驅蟲治療。
3.對症治療:應注意休息、加強支持治療,有腦水腫、顱內高壓表現者應以甘露醇脫水治療,有癲癇發作者,套用抗癲癇治療,以控制發作。
預後預防
預後:及時進行藥物和外科治療後,治療效果良好,預後較好。預防:
1.控制傳染源對流行區的病人進行普查,徹底治療病人及病畜。
2.切斷傳播途徑應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在我消滅日本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是控制血吸蟲病的重要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加強衛生宣教,避免接觸疫水。
治療藥物
1.二性黴素B:對隱球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劑量從0.25mg/kg開始,溶於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逐漸增至1mg/kg,使在3個月內總劑量達2~4g。滴注速度應緩慢,避光。由於本藥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故常同時鞘內給藥。方法:取二性黴素B0.25mg溶於等滲鹽水1ml內,然後用5~10ml腦脊液再稀釋後緩慢、分次注入鞘內。一般鞘內給藥1次最大劑量為1mg,每周注射2次。套用本藥前給予地塞米松和非乃根等,可減輕藥物反應。2.制黴菌素:對隱球菌、念珠菌等效果較好。劑量:成人200~400萬U/d,兒童12.5~25萬U/次,分2~4次口服。
3.克霉唑(三苯甲咪唑):對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劑量:成人每天50~60mg/kg,兒童每天20~60mg/kg,分3次口服。
4.曲古黴素:對隱球菌、芽生菌、念珠菌有效。劑量:20~40萬U/d,分3~4次口服。
5.5-氟胞苷:作用同二性黴素B,但它能通過血腦屏障,對肝、腎均有損害。劑量:每天100~200mg/kg,一般套用6~8周。
6.抗生素:大劑量青黴素、林可黴素、氯黴素對放線菌感染有效。
7.Ketoconazole:對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有效。劑量:200~1200mg/d。
上述藥物套用的期限視病情而定,並應根據腦脊液常規,生化,塗片檢查和培養結果決定是否停藥。用藥期間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並調整全身情況,增強機體抵抗力,消除引起真菌感染的原因,這樣才易於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