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脾胃,是指脾臟和胃腑。脾胃 pí wèi ㄆㄧˊ ㄨㄟˋ(1).胃主消化,舊說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故每並稱。
《雲笈七籤》卷三六:“﹝仲秋﹞是月肝藏少氣,肺藏獨王,宜助肝氣,補筋,養脾胃。”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鮮于同 ﹞回歸寓中多喫了幾杯生酒,壞了脾胃,破腹起來。”
(2).比喻人的脾氣、性格;習性。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他們覺得這文章正合他們的脾胃,說出了一些他們可以感到而不能體味的苦悶。”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三七回:“ 孫老漢 見 李有紅 做事爽快,就有五分合了脾胃。”
草明 《乘風破浪》十八:“ 劉明智 這才算已摸準了 陳家駿 的脾胃:別看他不太懂技術,但是他會抓問題。”
(3).便宜;隨心趁意。
《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但是贖身孤老要歇時,別的客只索讓他,十夜五夜,不論宿錢;後來若要娶他進門,別不費財禮,又有這許多脾胃處。”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揚州城中那個不曉得 杜子春 是個大財主,纔說得聲,東也送至,西也送至,又落得幾時脾胃。”
重要意義
中醫認為藏象學說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說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認為人體的氣血(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能量)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的。又說脾胃是“後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長大以後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轉化為氣血能量。
生理功能
1、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物) 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谷,即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和“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等等,都是說明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即是《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運化水液,也有人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運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離。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穀人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為“後天之本” 在防病和養生中的具體體現。
(2)主升清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升和降是臟腑氣機的一對矛盾運動。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濁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正如李東垣所強調的脾氣升發,則元氣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症。
(3)主統血 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難經·四十二難》說:“脾裹血,溫五臟。”這裡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指脾有統血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如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之所以能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而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減退,而導致出血。但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在習慣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血。
脾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如(靈樞·本神》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思,雖為脾之志,但亦與心主神明有關,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之說。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影響氣的正常運動,導致氣滯和氣結,所以《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從影響臟腑生理功能來說,最明顯的是脾的運化功能,由於氣結於中,影響了脾的升清,所以思慮過度,常能導致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2)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之說。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3)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這是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使肌肉發達豐滿,臻於健壯,正如《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因此,人體肌肉的壯實與否,與脾胃的運化功能相關,脾胃的運化功能障礙,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萎弱不用。這也是《素問·痿論》所說:“治痿獨取陽明”的主要理論依據。
四肢與軀幹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又稱“四末”。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等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四肢的營養輸送,全賴於清陽的升騰宣發,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脾主運化和升清,因此,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而活動也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則四肢的營養不足,可見倦怠無力,甚或萎弱不用。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說明四肢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關。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開竅於口,系指飲食口味等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口味的正常與否,全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是否正常。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而增進食慾。所以《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談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口味異常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慾。
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但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而且實際上也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胃
介紹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的部位;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主受納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如《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容納於胃中的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所以,胃雖有受納與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飲食營養和脾胃對飲食水谷的運化功能,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臨床上診治疾病,亦十分重視胃氣,常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治療原則。故《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主通降
胃為“水谷之海”,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在藏象學說中,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機體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慾,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濁氣在上,則生真脹。”若胃氣不僅失於通降,進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暖氣酸腐、噁心、嘔吐、呃逆等症。
脾胃關係
脾與胃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氣升,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兩髒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故《臨證指南醫案》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由於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出現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可出現腹脹泄瀉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真脹。”這是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證的病理及臨床表現的概括。
脾胃保養
要預防脾胃疾病,關鍵在於保護脾胃正常功能的運轉。因此平時應注意保養脾胃:一、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二、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四、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適當的體育鍛鍊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每晚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 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養脾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春、夏、長夏、秋、冬中五季分別對應著養人體的肝、心、 脾、肺、腎。由於脾五行屬土,居中央,所以養脾不僅僅在長夏這個季節,而是一年中的每一個季節都要將養脾胃放在首位。“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養護脾胃是防病、 保健的根本,在這裡我們介紹幾個自我按摩簡單有效的養脾胃的方法。
方法一: 雙手疊加,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雙手疊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次。
方法三:雙手叩打帶脈3~5分鐘,即雙手握拳,叩打腰部兩側,以自身耐受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內側緣、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自下而上推足太陰脾經路線,每次10遍,之後點按太白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處、陰陵泉位於膝關節內側,脛骨內側髁凹陷處及壓痛點各半分鐘。
方法五:沿足陽明胃經小腿路線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側,重點點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及壓痛點。
方法六:點 揉中脘位於肚臍上方4指處、內關穴位於腕掌側,腕橫紋中央上約兩拇指的距離各1~3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 按摩對於功能性胃腸 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對於器質性疾病如 腫瘤、 潰瘍病等,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防貽誤病情。
調理脾胃的穴位
肓俞穴
肓俞穴位於足少陰腎經,腎經之氣由此貫注中焦,長按此穴可以幫助理氣止痛,潤腸通便。此穴的位置在腹部中部,肚臍中央旁開0.5寸,找的時候仰臥,肚臍旁邊半個橫指的位置就是肓俞穴。按摩時以拇指指腹自上而下的推揉肓俞穴3~5分鐘,可以治療腹痛、腹瀉、痢疾、便秘、月經不調等。
秩邊穴
秩邊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有舒筋活絡、強壯腰膝、調理下焦的作用。此穴在骶區,橫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的位置,找的時候自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的交點往下推5個椎體,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處即是。以中指指腹點按秩邊穴對緩解腰骶痛、治療便秘痔瘡等都有幫助。
大腸俞
大腸俞同樣位於足太陽膀胱經,是大腸之氣轉輸後背體表的部位,常按此穴可以幫助理氣降逆,調和腸胃。大腸俞穴位於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找的時候以兩側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下,旁開兩橫指就是。按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往裡向下叩按,以小腹舒適為宜,可以治療腹痛、腹脹、痢疾、便秘等症狀。
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足陽明胃經,穴位平臍,猶如天地之樞紐,因而叫天樞穴,位置就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的位置。此穴可以理氣調暢,調經止痛。找穴位的時候以肚臍旁開三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覺的地方就是。以食指和中指稍用力按揉天樞穴位2分鐘左右,就可以對消化不良、胃脹、腹瀉、便秘、月經不調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上巨虛
上巨虛穴也位於足陽明胃經,所謂的“虛”是指脛骨和腓骨之間形成的空隙,此穴就位於空隙上方,所以叫做上巨虛,主治胃腸炎、高血壓、便秘、腹脹等症狀,調和腸胃,通經活絡。找的時候首先站位彎腰以同側的手虎口圍住髕骨的上外緣,其他的四個手指自然向下,中指指尖的地方是足三里,足三里向下四個橫指的位置有個凹陷處,就是上巨虛。
上廉穴
上廉穴位於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腸胃,可以通經活絡。穴位在前臂肘橫紋下3寸,陽溪穴與曲池連線的位置上。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凹陷處是陽溪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終點與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是曲池。這兩個穴位連線中點向上量取4個橫指的地方就是上廉穴。每天以拇指指腹揉壓按摩上廉1~3分鐘可以幫助清腸毒治便秘,對上肢腫痛、上肢不遂也有很好的療效。
長強穴
長強穴位於調節陽經氣血的督脈,有寧神鎮驚,通便消痔的作用,是治療便秘、痔瘡的首選穴位。此穴在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處。按摩的時候正坐,上半身前傾,以一隻手伸到臀後,中指用力揉按長強1~3分鐘即可,早晚各一次。除了能主治便秘痔瘡外,經常揉按長強穴對腹瀉、脫肛、陰囊潮濕、陰道瘙癢等都有治療效果。
腰奇穴
腰奇穴不在身體的經絡上,屬於經外奇穴之一,主治癲癇、頭痛、失眠、便秘、痔瘡等。腰奇穴在骶部尾骨端直上兩寸,骶角之間凹陷的地方。找的時候順著脊柱向下,尾骨端往上3個橫指的地方凹陷處就是。按摩的時候分雙手,左右手各以中指指腹揉按1~3分鐘即可。
脾胃食譜
一、玉米:粗糧中的保健佳品
玉米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它的纖維含量很高,可以刺激腸蠕動、加速糞便排泄,是降低血脂、治療便秘,養顏美容、防止腸癌的最佳食物。玉米有利尿降壓作用。胡蘿蔔維生素A含量很高,能促進機體正常生長繁殖、防止呼吸道感染、保護視力、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食譜推薦:枸杞玉米五彩羹
做法:
1、將枸杞子洗淨泡軟,鳳梨,胡蘿蔔去皮,切丁,玉米粒、豌豆清洗乾淨。
2、鍋中加入清水適量,下入玉米粒、甜豌豆煮熟。
3、再放入燕麥片煮開,出鍋時,放入鳳梨粒。
二、南瓜:健胃消食的高手
性味甘、溫平、無毒,入胃、大腸經,中醫來說能夠溫體、潤肺、補脾、促進食慾,治胃痛、止痛、安胎等,平常手腳冰冷,易疲倦、膂力差、貧血的人可多食。南瓜含有豐厚的營養素,它的澱粉與糖類,容易被人體合成、吸收;胡蘿蔔素含量是瓜類中最高的,胡蘿蔔素在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有維護皮膚和黏膜的作用,對治療冷虛、胃潰瘍、預防感冒、美容等相當有效。
食譜推薦:南瓜小米紅豆粥
做法:將老南瓜洗淨切細,大、小米淘淨煮粥,沸時放入南瓜,至粥熟。
功效:粥乃人間第一保健品,容易被消化吸收,此粥潤五臟、補氣血,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可以在粥里加一些同為溫性的紅豆,能起到暖胃之效。
三、地瓜:補脾胃、益氣力
地瓜具有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的作用。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地瓜營養豐厚,所含的黏蛋白,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的混合物,能堅持人體血管壁的彈性,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作。又含豐厚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在腸道中不被吸收,吸水性好,可預防便秘和某些腸道疾病。
推薦食譜:拔絲地瓜
主料:地瓜500克
調料:白糖150克,清水100克,香油30克,花生油1000克
做法:
1、地瓜洗淨去皮,切成滾刀塊。
2、勺內加花生油燒至90℃時,把地瓜塊放入油內炸熟透至色澤金黃色時撈出控油。
3、勺刷淨加清水、白糖,用慢火熬糖,從水大泡變成水小泡;從糖大泡變成糖小泡至濃稠變色時,倒入炸好的地瓜離勺、顛勺,使糖液完全沾在地瓜上。
4、倒入抹過香油的盤內,上桌的時候要上碗白水,沾著吃,才不沾牙。
四、馬鈴薯:補氣、健脾
馬鈴薯味甘、性平。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推薦食譜:土豆南瓜湯
主料:土豆、南瓜
配料:杏脯、紅棗、枸杞、鹽、蘑菇精
做法:
1、把土豆和南瓜切小塊,杏脯、紅棗切小粒,枸杞泡水。
2、鍋里放入少許油,把切好的土豆和南瓜倒入翻炒幾下,加水,再加鹽和蘑菇精少許。
3、把2倒入高壓鍋,加入切好的杏脯、紅棗以及泡好的枸杞,燜5~8分鐘(也可以在燉鍋中慢慢燉,直到土豆和南瓜熟爛)即可。
五、胡蘿蔔:健脾消食潤腸
胡蘿蔔味甘、性平,具有健脾消食,潤腸通便的作用。常吃胡蘿蔔能減肥瘦身,美化肌膚,還有清肝明目。胡蘿蔔含有豐富的植物纖維,吸水性強,在腸道中體積容易膨脹,能讓人有明顯的飽腹感,控制食物攝取量。同時它還含有降糖物質,是糖尿病患者日常保健必不可少的食品。
推薦食譜:胡蘿蔔草菇雞肝粥
材料:胡蘿蔔,草菇,雞肝,粳米,香菜,味素,食鹽,胡椒粉,植物油,香油。
做法:
1、草菇、胡蘿蔔洗淨切絲,雞肝洗淨切片,粳米淘洗乾淨。
2、燒熱油鍋,放入胡蘿蔔、草菇和雞肝翻炒,加入粳米以及適量清水,用大火煮開。
3、煮沸後用小火煮至米爛,加入香菜末、食鹽、味素、胡椒粉攪拌均勻,食用時淋上香油即可。
六、黃豆:滋潤皮膚
黃豆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起到通便作用,同時還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經常使用豆類食品,能補充蛋白質,滋潤皮膚、肌肉以及毛髮,使皮膚更加光滑細膩,富有彈性;使肌肉更加豐滿結實;使毛髮更加烏黑亮澤。
推薦食譜:黃豆燉豬蹄
材料:黃豆,豬蹄,芹菜,生薑,蔥,料酒,胡椒粉,食用油,味素,食鹽。
做法:
1、豬蹄洗淨,剁成小塊;生薑洗淨切片;芹菜洗淨切段;蔥切段。
2、往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加入豬蹄與料酒,燙去豬蹄的血水,撈起待用。
3、燒熱油鍋,放入豬蹄、薑片爆炒,盛入砂鍋內,加入黃豆和適量清水,用小火燉30分鐘,加入食鹽、味素、芹菜、蔥和胡椒粉即可。
七、芒果:促進排便
芒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經常食用能讓皮膚得到更多的滋潤。芒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維生素C及礦物質,能防止動脈硬化及高血壓。芒果含有大量纖維,具有促進排便的作用。
推薦食譜:芒果炒鮮貝
材料:芒果,鮮貝,紅椒,蘆筍,蔥,蒜頭,食鹽,食用油,白糖,澱粉。
做法:
1、芒果去皮去核,切成厚片;蘆筍洗淨切段;蔥切段;蒜頭切成薄片;鮮貝斜切一分為二。
2、燒開一鍋水,將蘆筍、紅椒、鮮貝燙熱,撈起瀝乾水分待用。
3、燒熱油鍋,爆香蒜頭、蔥段,加入適量清水及調味料,放入食材,輕輕攪拌,然後用濕澱粉勾芡即可。
八、蓮子:補中安心止瀉
是收斂強壯的藥品,能補中安心止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蓮子能夠厚腸胃,治白帶。”蓮子有收斂作用,常食可治療脾虛泄瀉;兒童腸胃消化不良,整日焦躁不寧,或是飲食日見減少,可用蓮子。老年人失眠而多夢,神思煩亂,可用蓮子,能安臥寧神助睡眠。
推薦食譜:冰糖銀耳蓮子羹
材料:乾銀耳、蓮子各15克,赤小豆30克,冰糖適量。
製法:乾銀耳泡2小時,去雜洗淨,撕成小朵;蓮子、赤小豆分別洗淨,備用。將蓮子、赤小豆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燒沸,改用文火煮1小時,加入銀耳、冰糖,再煮15分鐘即可。
功效:此湯具清熱解毒、除煩止渴、養心安神、健脾之效,是一款非常好的滋補養生保健湯,但消化不良與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