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醫家
李杲(1180--1251年),金元時名醫。字明子,號東垣。延安黃陵縣阿黨鄉阿村人。出身當地豪富家門,幼年酷愛醫
藥,師承著名醫學家張元素,後世稱其代表的學術派別為“脾胃派”,所著《脾胃論》,約成書於1249年,是李氏代表作,全書三卷、三十五論。
李杲以治脾胃見長,時稱神醫。有濟民之心,不媚權貴,達官豪富者非危急之疾,不敢往謁。晚年潛心著述。著有《脾胃論》3卷、 《內外傷辯惑論》3卷、《蘭室秘藏》3卷。在醫療實踐和治學立論方面聯繫實際,不拘於成方,不泥於古法,在中醫理論和治療技術方面都有所發明創造。《脾胃論》是其主要著作之一,流傳至今。因發明“內傷”一證,後世稱他為“補土(脾胃)派”的創始人。晚年歸故鄉整理著作成集,名為《東垣十書》。
《脾胃論》
《脾胃論》,3卷,李杲撰。書成於1249年。卷上七論,為《脾胃論》的基本部分。每論均首列《內經》原文,而後
說明本人觀點。卷末復以“仲景引內經所說脾胃”重申之。卷中十二論,主要闡述了在“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後,對各種病證的證治原則及方法。卷下十五論,或對卷上、卷中的重點部分進一步發揮,或對其論述不足部分進行補充.後附“脾胃將理法”、“攝養”、“遠欲”、“省言箴”四論,既是病時的飲食調理宜忌,也可作為平人日常調理方法。《脾胃論》是李杲在完成《內外傷辨惑論》以後,恐世俗不悟而作,是脾胃派的代表著作。
老年病論述
脾胃派開創了中醫脾胃學說之先河,在老年病論述上主要有以下三點:
1、元氣強弱,胃氣為本。中醫認為人之壽夭與元氣強弱關係密切,而脾胃派認為元氣依賴水谷精微之養,水谷精微必賴脾胃功能的健全,胃氣充實則血脈潤流,筋脈完實,身體健康,反之則多病早衰。由此可見人的早衰與脾胃的納谷運化精微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脾胃派養脾胃以求健康長壽的思想,對中醫老年醫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2、調理脾胃,老年當先。雖然衰老的機制並不十分清楚,但消化功能的作用,顯然不能忽視,脾胃派認為調理脾胃應“先補其虛而後化其傷”。補其所虛,生化續存,生機不息。大量臨床研究證明,老年病人只要胃納好、消化功能不衰則獲效比較容易,相反,即令輕症亦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3、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正是由於脾胃派注重脾胃功能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除了以藥物調理脾胃外,尚注意攝養,指出“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宜少食”等。對於老年人、老年病人,調理其飲食,時時注意養護其本弱之胃氣,是保健治療中十分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