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老城鎮位於縣城西1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昌法、昌梨、老老、昌四公路橫穿鎮區,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是蒙吉黑進京的必經之地。幅員總面積1055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261公頃,林地面積2000公頃,水域面積76公頃,轄13個行政村,4個社區。全鎮總人口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城鎮人口1.5萬人。
老城鎮地處東經123°59′,北緯42°47′,年平均氣溫7℃,氣候溫和,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適中,日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穀子、蔬菜等,水果有葡萄、山楂、桃、李子、杏,資源優勢得天獨厚。
2004年社會總產值60998萬元,比2003年增加10.3%,其中:第一產業26586萬元,增長10%;第二產業24900萬元,增長23%;第三產業9512萬元,增長14.9%;財政收入263萬元,增長3.1%;糧食總產量56238噸,增長12.5%;肉類總產量11501噸,增長40%;農民人均收入3493元,增長 11.7%。
地理氣候
昌圖老城鎮屬昌圖縣三大地形中的中部丘陵區,在丘陵區的南部。境內為黑黃土質,土地肥沃,適於農耕。老城鎮屬中溫帶亞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度,最高氣溫36.5度,最低氣溫-34.5度。年日照2536個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57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為150天。2007年全鎮總戶數15920戶。總人口44298人。其中農業人口31383人。農業人口從業人員總數10654人,其中:第一產業5049人,第二產業1702人,第三產業3903人。
歷史沿革
昌圖老城鎮原名古榆城,也稱榆樹城,又稱榆城子。據《昌圖府志》記載,因古城東南角上有株古老榆樹而得名。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設縣治於此,始稱昌圖城。1982年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落實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區別於開原老城鎮改名為昌圖老城鎮。
自然資源
昌圖老城鎮屬糧食產區,土地資源適於農業發展。2007年耕地面積為6792.2公頃。林地面積2256畝。森林覆蓋率達7.8%。老城鎮丘陵漫崗帶黃粘土資源異常豐富,窯溝村及張家爐村過去的瓦盆窯曾很有名氣。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畜禽:豬、黃牛、奶牛、山羊、綿羊、馬、騾、驢、雞、鴨、鵝。主要經濟作物:馬鈴薯、大蒜、西紅柿、甜瓜、地膜菜。
全鎮蔬菜生產面積12000畝;葡萄生產面積500畝;高油大豆生產面積1.5萬畝;生豬飼養量達10萬頭;黃牛飼養量17000頭;養魚水面600畝。全鎮現有各類農業專業協會10個,中介組織21個,經紀人隊伍460人。
企業發展
全鎮各類工業企業發展到908家,年實現產值24900萬元,實現利稅323萬元,吸納3100多名城鄉勞動力就業,工業產值占全鎮社會總產值的40.8%。
全鎮民營經濟企業已發展到1986家,年創產值45000萬元,利稅2914萬元。鎮內規劃兩處工業園區,總面積達1533433平方米,園區內實現了四通一平,入住園區的各類企業已達5家。全鎮形成了生豬屠宰、針織、熟食加工、飼料加工、交通運輸、建材銷售、餐飲服務、電焊加工八大主導產業。
全鎮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個,骨幹企業25家,海華、安家兩家大型肉聯廠是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生豬定點屠宰企業,企業實行屠宰、分割、加工、冷藏、運輸於一體,年屠宰生豬40萬頭以上,銷售瀋陽市場的白條豬占市場總量的四分之一,年產值12000萬元,為18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以華秋、龍綺、瑞成為核心的針織企業集團,有針織企業35家,固定資產達1.5億元,年創產值1.2億元,從業人員2977人,年創利稅1200萬元,成為響噹噹的遼北針織第一鎮。在老城的35家針織企業中,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5家,年生產加工能力800萬件,大多銷往歐洲、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出口創匯實現50萬美元。
社會事業
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時改造維修校舍。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以達到98.87%,“藥品配送網路”和“藥品監督網路”健全。實施村村通閉路工程,廣播電視覆蓋面達95%。積極豐富民眾文化、業餘體育活動,新建文化廣場一個,並配有健身器材,新建村級文化活動室一個。爭取資金為敬老院翻建食堂、維修房舍,改善養員生活條件。努力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籌建了老城鎮林翔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啟動了“陽光培訓”工程,積極向國內外輸出勞務,增加收入,改善民生。
特色產業
形成了生豬、針織、建材三大主導產業。特別是九星食品新上了萬噸冷庫項目、冷凍熟食項目和種豬繁育項目,使生豬生產、分割、加工、銷售形成產業鏈,帶動了生豬飼養業的發展,規模效益明顯,形成了生豬主導產業,為打造“遼北生豬生產第一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織行業也不斷發展壯大,新野蜻蜓、龍綺、華秋、瑞成、洪運等針織企業不斷拓展國際市場,自營出口,帶動針織行業的整體發展,成為老城又一支柱產業。
沈丘縣老城鎮
老城鎮是河南省沈丘縣舊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境東南27公里處,省道商臨公路、217線在鎮中心地帶交匯,泉河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全鎮總面積49平方公里,47800畝耕地,有3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62326人。老城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的乳香台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長期為沈丘縣治所。名勝古蹟有乳香台、明柏、人祖廟、教堂、建艇湖等,土特產有顧家饃、兆豐貢酒、鱸魚等。老城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解放思想,負重加壓,按照“工業興鎮、農業穩鎮、財政富鎮”的工作思路,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在城鎮化和經濟民營化進程。全鎮現有鎮辦企業15家,股份制企業32家,個體企業987家,從也人員13000餘人,形成了釀酒、造紙、皮革、製鞋、機械、建材、食品、農藥、油墨等工業門類。各類專業村40多個,沈丘縣鞋廠、環翔皮業、兆豐酒廠是老城鎮三大龍頭企業。東北辦事處是文明全國的印刷專業區,已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經濟,印刷機械擁有量達3000餘部,從業人員近10000人,從低中高檔印刷道彩印、膠印共180多個品種,行銷人員遍及全國。該鎮積極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拉長土地鏈條,提高複種指數,將糧經比例調整到6:4,形成了以阮莊為中心的西瓜,果樹生產基地,以程莊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產區域;以李仙莊為中心的花生生產區域,同時,老城鎮畜牧業發展迅速,現有規模養殖場89個,養殖專業村37個,養殖大戶150多家。近幾年來老城鎮積極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堅持高起點規模、高標準建設,走“以城招商、以城羊城、以城建城”的路子,有力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該鎮緊緊抓住商臨公路,217線建設的契機和縣委、縣政府把老城鎮作為全縣小城鎮建設中心的機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舊城區改造,一手抓新城區開發,狠抓“綠化、美化、亮化、淨化、規劃”,對原南北、東西大街進行拓寬改造,全部建城二層以上門面樓房,相繼開通東環路、北環路、南關路、宴莊路,硬化了城區內6條小街道,新建了外貿商場、新街布匹商場、供銷社紡織品商場等專業市場,2003年春季,從北關北環路至徐營高標準種植風景樹8000多株,長達11里,城鎮框架逐漸拉達,城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六綜六橫的建設格局,1996年9月被評為周口地區綜合機耕機實力30強鄉鎮,1994年、1996年榮獲周口地區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強鄉鎮”稱號,1995年獲周口地區財源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連續八年獲線發展鄉鎮企業“強鄉鎮”稱號,1999年邁入全省農話發展50強鄉鎮行列,電話擁有量委屈全年鄉鎮之首。2002年老城鎮財政收入達468萬元。該鎮有高中一所(縣轄),中國小34處,在校生12800人,有線電視用戶達1500家,鎮內有沈丘縣第二人民醫院,設施齊全,從業人員500多人。
武城縣老城鎮
老城鎮地處山東省原武城縣城舊址,與河北省故城縣隔京杭大運河相望。面積65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2005年全鎮實現GDP8億元,同比增長29.2%;財政總收入985萬元,其中工商稅收944萬元,同比增長56.3%;人均純收入3816元,同比增長11%。聞名全國的“古貝春”系列酒、“龍禧”地毯皆源於該鎮。老城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中心工作,帶領廣大幹部民眾,立足豐富的棉花資源和電力、勞動力等優勢條件,狠抓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大力實施“建設商貿重鎮”、“發展經濟強鎮”兩大工程,制定出台各項優惠政策,採取多種形式加大投入力度,精選新上優勢項目,實現了全鎮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目前,全鎮民營經濟業戶達978家,棉花加工企業達137家,脫絨、榨油、浸出企業34家,棉紡織布企業5家,玻璃加工及其他企業15家,共吸納安置8000多人就業,並帶動餐飲業、運輸業、包裝業的發展,促進了老城鎮經濟的繁榮,每年創造社會效益3000萬元。
老城鎮的農業、小城鎮建設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穩定棉花、辣椒等傳統種植作物的基礎上,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發展食用菌面積4.5萬平方米,全鎮人均達到1.5平方米;利用玉米秸等資源優勢,發展奶牛養殖小區6個,存欄奶牛達600頭;生豬養殖小區4個,蛋雞養殖小區4個;建起了“萬畝節水灌溉西瓜基地”,發展冬暖蔬菜大棚600畝,蔬菜面積2000畝,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二00四年鎮黨委被省委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二00四年、二00五年連續兩年被市委、市府授予“全市民營經濟強鄉鎮”;二00四年、二00五年連續兩年財稅工作在全縣名列第一,被縣委、縣府授予“財稅工作先進單位”;二00四年、二00五年連續兩年經濟工作綜合考核被縣委、縣府授予一等獎。
肥城市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北市區,是肥城的北大門,南與新城辦事處接壤,北與濟南市長清區毗鄰,面積7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088公頃,平原、山區、丘陵面積各占三分之—。北隅為山區,南部為康匯河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落差較大,平均海拔88米左右。礦產豐富,主要有煤、鉀長石、黃金、石英石等。交通便利,內有肥城市最大的火車站,泰湖鐵路、老泰臨公路、建設路橫貫東西,濟兗路.肥萬路、新牛路縱貫南北,104、202國道分別從東西兩側經過,境內西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金牛山公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老城鎮共有26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87個自然村,轄區內人口8.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5萬人,省屬、市直企業30多家,其中有國家統配煤礦兩處,縣級煤礦1處。老城鎮民營企業80多家,有泰山塗塑帆布有限公司、泰安悉伲歌漆業有限公司、振興波形瓦有限公司、宏大預製構件公司等規模較大的企業10多家,生產的PCV五防篷布、東嶽系列啤酒、振興波形瓦等產品暢銷全國,其中PVC五防化纖避鼠篷布榮獲98年國家專利產品博覽會銀獎。占地3000畝的民營工業園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營工業示範園”。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15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46元。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先進鄉鎮,肥城市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農業經濟、村鎮建設管理工作先進鄉鎮。
定南縣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南端贛粵邊境線上,是定南縣老縣城所在地,古稱蓮塘城,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古都是贛、粵兩省通行的要地,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老城鎮北、東面與歷市鎮相鄰,南面與廣東和平上陵鎮相接,西面與巋美山鎮、龍南縣汶龍鎮交界,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公里。全鎮國土面積85.09平方公里,轄區11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52人,4568戶,年出生187人,農業人口15412人。老城鎮水田面積6151畝,旱地2135畝,人均耕地0.35畝。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地面積101520畝,已開發果園7500畝,其中蜜梨4000畝,掛果蜜梨3000畝,年產蜜梨334噸,是定南縣蜜梨主產區。老城鎮也是定南縣生豬養殖基地之一,年出欄生豬2.5萬頭。老城鎮工農業產值7000萬元,糧食產量4044噸,農民人均收入1759元,屬以農業為主的鄉鎮。老城鎮交通便利,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省道定廣公路穿境而過,贛粵高速公路進出口通過老城邊貿城,水泥路、柏油路已通至各行政村;通訊快捷,已開通寬頻網,移動、聯通通訊網路已覆蓋全鎮;電力充足,35KV輸變電工程已建好。有3戶外資企業和十多家內資企業在鎮內落戶並投產,其中包括年產30萬噸柱坯的華潤鋼鐵有限公司,呈現出了老城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
荊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 | 街道鄉鎮 |
沙市區 | 解放路街道| 崇文街街道| 中山路街道| 勝利街街道| 朝陽路街道| 岑河鎮| 觀音壋鎮| 鑼場鎮 | 關沮鄉| 立新鄉| 聯合鄉 |
荊州區 | 西城街道 | 東城街道| 城南街道| 紀南鎮| 川店鎮| 馬山鎮| 八嶺山鎮| 李埠鎮| 彌市鎮| 郢城鎮| 太湖農場| 菱湖農場 |
洪湖市 | 新堤街道| 濱湖街道 | 螺山鎮| 烏林鎮| 龍口鎮| 燕窩鎮| 灘鎮| 峰口鎮| 曹市鎮 | 府場鎮| 戴家場鎮| 瞿家灣鎮| 沙口鎮 | 萬全鎮| 汊河鎮 | 黃家口鎮| 老灣回族鄉 |
松滋市 | 新江口鎮| 南海鎮| 八寶鎮 | 涴市鎮| 老城鎮| 陳店鎮 | 王家橋鎮 | 斯家場鎮| 楊林市鎮| 紙廠河鎮| 街河市鎮| 洈水鎮 |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萬家鄉| 卸甲坪土家族鄉 |
石首市 | 繡林街道 | 筆架山街道 | 新廠鎮| 橫溝市鎮| 大垸鎮| 小河口鎮| 桃花山鎮| 調關鎮 | 東升鎮 | 高基廟鎮 | 南口鎮 | 高陵鎮 | 團山寺鎮 | 久合垸鄉| 天鵝洲經濟開發區 |
監利縣 | 容城鎮 | 朱河鎮 | 新溝鎮| 龔場鎮| 周老嘴鎮 | 黃歇口鎮| 汪橋鎮 | 程集鎮 | 分鹽鎮| 毛市鎮| 福田寺鎮| 上車灣鎮| 汴河鎮 | 尺八鎮| 白螺鎮 | 網市鎮| 三洲鎮| 橋市鎮 | 紅城鄉| 棋盤鄉| 柘木鄉| 大垸農場| 荒湖農場 |
資市鎮| 灘橋鎮| 熊河鎮 | 白馬寺鎮| 沙崗鎮| 普濟鎮 | 郝穴鎮 | 馬家寨鄉| 秦市鄉| 江北農場| 三湖管理區| 六合垸管理區 | |
公安縣 | 斗湖堤鎮| 埠河鎮| 夾竹園鎮| 閘口鎮| 楊家廠鎮| 麻豪口鎮 | 藕池鎮 | 黃山頭鎮| 孟家溪鎮 | 南平鎮 | 章莊鋪鎮| 獅子口鎮 | 斑竹壋鎮| 毛家港鎮| 甘家廠鄉| 章田寺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