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維也納愛樂樂團(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樂團的總部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自1933年起,樂團不再設有首席指揮一職,只有客席指揮 。
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傑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160年來,沒有一支歐洲樂團能夠像維也納愛樂一樣,如此長久緊密地將歷史與歐洲音樂藝術傳統結合在一起。
歷史
1842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柯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由於奧托•尼柯萊的離去以及1848年戰爭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
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金色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
樂團所進行的首次出國演出是1900年在馬勒指揮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後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
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托斯卡尼尼(1933-1937)、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1938年,納粹分子強行解除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所有猶太籍藝術家,藝術指導布魯諾•瓦爾特正是猶太人,也只好離開。並且解散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協會。愛樂樂團的六名猶太藝術家慘死在集中營,另一名年輕的小提琴家在東歐喪生。唯有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保全了性命。
二戰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繼續堅持1933年以來的不設固定的常任指揮而廣泛地與指揮家合作的方式,迎來了卡爾•伯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也迎來了樂團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1973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個到中國訪問的西方樂團。
1996年,他們再度赴中國演出,又一次在中國掀起了古典音樂的熱潮。
1997年以後,樂團開始允許吸納女樂手。
2005年,樂團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卡爾羅·尼齊的指揮下,配合安娜·妮塔布柯演出了威爾第的茶花女。演出引起轟動。
2006年1月1日,在楊頌斯的指揮下,樂團為世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新年音樂會,同時也標誌著2006年莫扎特年的開始。出席嘉賓有德國女總理安吉拉·梅克爾。
2009年在世界著名猶太裔指揮家丹尼爾·巴倫波音的帶領下,樂團奉獻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新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有體系的演出了選自或者改編自小約翰的輕歌劇《吉普賽男爵》和《威尼斯之夜》的作品,同時首次使用海頓的作品(告別交響曲第四樂章),對2009年海頓逝世200周年表示紀念。
樂團風格
維也納愛樂樂團體現著最純正的維也納風格,弦樂渾厚,線條清晰。較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聲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銅管很有融合力,沒有尖刺突兀之感。這正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獨特之處。指揮家布努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共生關係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式。隨著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榮譽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經多次接受大獎,榮獲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並且成為全世界眾多文化設施的榮譽成員。
為了紀念維也納愛樂樂團所作的貢獻,奧地利國家銀行於1989年發行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金幣,奧地利郵政局曾經於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發行特種紀念郵票。
目前(截止2013年),紐約和東京先後組織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友”協會,樂團的國際名望由此可見一斑。
歷屆指揮
指揮家 | 指揮年份 |
克萊門斯•克勞斯 | 1939-1944年和1947-1954年 |
約瑟夫•克雷普斯 | 1946年 |
威利•波斯考夫斯基 | 1955-1979年 |
洛林•馬澤爾 | 1980-1986年、1994年、1996年、1999年和2005年 |
赫伯特•馮•卡拉揚 | 1987年 |
克勞迪奧•阿巴多 | 1988年和1991年 |
卡洛斯•克萊伯 | 1989年和1992年 |
祖賓•梅塔 | 1990年、1995年和1998年 |
里卡爾多•穆蒂 | 1993年、1997年、2000年和2004年 |
尼古拉斯•哈農庫特 | 2001年和2003年 |
小澤征爾 | 2002年 |
馬里斯•楊松斯 | 2006年 |
喬治•普萊特 | 2008年 |
丹尼爾•巴倫波伊姆 | 2009年 |
被迫公開親納粹的歷史(2013年3月)
奧地利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因為歷屆名指揮和每年元旦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的雍容華貴的交響音樂會而聞名世界。然而,如此星光璀璨的交響樂團卻曾有過一段灰暗的親納粹歷史。
2013年3月10日,維也納愛樂樂團迫於公眾壓力公開了這段歷史。調查過程由幾位歷史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的。調查的歷史時期主要在1938年至1945年間,即納粹統治時期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歷史。
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納粹統治奧地利時期,該樂團123名成員當中竟有60名樂手是納粹黨黨員,甚至有兩名來自納粹黨衛軍。而即使在德軍入侵之前,即納粹黨在奧地利還是非法政黨的時候,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有高達25%的成員是納粹黨黨員或納粹黨下屬機構成員。
世界著名的管樂團隊
“管樂團”是指由一群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看看都有哪些著名的樂團,留下美妙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