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介紹
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於多瑙河畔。
維也納金色大廳,又稱黃金廳、維也納愛樂廳,是維也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金色大廳被譽為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奧地利皇家音樂之友協會在這裡擁有豐富的音樂史、手稿、樂譜、樂器等藏品。
維也納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歷史最古老、設施卻最為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
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
內部結構
金色大廳並非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築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包括勃拉姆斯廳和莫扎特廳等演出大廳,以及辦公室。
維也納金色大廳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金色大廳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當時“聲學”還未被提倡,但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牆壁使用防止靜電干擾的建材,令廳內的聽眾不論坐於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平的音樂演奏。
大廳內共有1654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裡,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維也納的專家們在協會大廈建成125周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金色大廳”的屋頂為平頂鑲板,兩側有樓廳和音樂女神的雕像。這些具有美學意義的裝飾物使原本直接撞擊到牆壁上的樂音有延長和舒緩的作用。“金色大廳”的木質地板和牆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鳴箱一樣,使樂隊演奏的聲音在廳內振動和迴旋,餘音裊裊。“金色大廳”的確是獨一無二,稱得上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出色的音樂廳。
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億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每場交響樂演出末尾的保留曲目是施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
中國印象
中國音樂會
1998年,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在這裡成功舉辦了中國新春音樂會,成為首個登上這個舞台的中國音樂團體。金色大廳的名字也從那時起慢慢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到如今,這個名字已廣為流傳,甚至還被維也納音樂協會用在了自己的中文網站上。
2003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此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開創了中國藝術家個人音樂專場的先河。此後,國內一些有實力的歌唱家也到金色大廳進行過影響很好的演出。
商業化運作
在中國人眼中,近140年歷史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有著金色的光環,那裡的新年音樂會等演出有著世界級的影響。基於金色大廳“百年老字號”的盛名,不論是國內國家級樂團,還是地方樂團,有的甚至是中學、國小組建的樂團都紛紛到金色大廳一試身手。但過多靠贈票支撐、抱有國外“鍍金”國內“出名”心態的中國演出已讓維也納當地民眾出現“審美疲勞”。
當中國演出團體一窩蜂地奔向金色大廳時,奧地利並沒有真正涌動著中國音樂的熱潮。金色大廳演出部經理坦言,一般交場租並簽契約就能在金色大廳演出。
2013年9月,網上有爆料稱,截至2013年9月已有130多箇中國文藝團體和個人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但真正的觀眾卻寥寥無幾。金色大廳成了這些“演員”們的“卡拉OK廳”。
榮譽成就
金色大廳被譽為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