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舒里希特

卡爾·舒里希特

卡爾·舒里希特(Carl·Schuricht 1880.7.3–1967.1.7),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1歲他嘗試作曲,15歲的他首次指揮樂隊;1901年任美因茲市立劇院擔任合唱指揮,後就讀於柏林音樂高校;1912年任威斯巴登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指導,1933年他被任命為柏林愛樂樂合唱團指揮,此後相繼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德勒斯登愛樂樂團,1944年他離開德國。50年代,他在歐美等國巡迴演出,相繼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出席薩爾斯堡音樂會,還作客柏林和倫敦;在1960年被維也納愛樂樂團授予榮譽會員;1967年在瑞士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錄音封面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錄音封面

卡爾·舒李希特出生於一個管風琴製作人家庭,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1歲他嘗試作曲,創作了兩部歌劇,並且自己編寫劇本。15歲的他首次指揮樂隊。

1901年他獲得了第一份音樂工作,在美因茲市立劇院擔任合唱指揮。一年後他獲得了 Kuszynski基金作曲獎和弗朗茲·馮·孟德爾頌頒發的獎學金。這使得他能繼續在柏林音樂高校學習。他的鋼琴老師是恩斯特·魯道夫,作曲家恩格伯特· 洪佩爾丁克則教授他作曲。後來他還在萊比錫拜馬克思·雷格為師。1907年他成為茲威考市立劇院小歌劇樂隊隊長。兩年後他獲得了另一份差事,在法蘭克福繼齊格弗里德·奧赫斯之後指揮呂深清唱劇合唱團。1912年,31歲的他被任命為威斯巴登市立交響樂團音樂指導。一年後的9月他大膽的在威斯巴登指揮了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千人),這距這首交響曲在慕尼黑的世界首演剛好三年。20世紀初,他被邀請到倫敦指揮,並且登台米蘭斯卡拉歌劇院。

1923年舒李希特成為威斯巴登市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直到1944年。這段時間他巡迴德國還到國外做演出,包括首屆德國馬勒音樂節(威斯巴登 1923),聖路易斯 (1927), 施凡寧根夏季音樂節 (1930-1939), 倫敦 (1931). 1933年他被任命為柏林愛樂樂合唱團指揮,一年後他第一次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1937年到1944年間他是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 1943年到1944年他是德勒斯登愛樂的首席客席指揮,1944年成為其音樂指導。1944年求他離開德國,去到日內瓦湖畔,開始與瑞士羅曼德樂團合作。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錄音封面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錄音封面

二戰後 1946年舒李希特在薩爾斯堡音樂節重新開幕的音樂會上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1948年/1949年間他獲贈布魯克納獎牌並在1953年成為威斯巴登榮譽市民。1956年他在大音樂協會會堂富特文格勒逝世紀念音樂會上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同年他在里昂音樂節上指揮了貝多芬全部交響曲,在美國巡演中共指揮了12部協奏曲。1957年他被邀請到芝加哥交響音樂節演出,還因邀出席了麻薩諸塞州坦格伍德的波克夏音樂節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58 年,在美國之行後,他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執行了下一個巡演計畫,一個月之內在瑞士,法國,西班牙和布里根茨指揮了10場音樂會。1960年,在他的八十大壽之際,維也納愛樂樂團授予他榮譽會員身份。

60年代卡爾·舒李希特繼續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出席薩爾斯堡音樂會,還作客柏林和倫敦。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1965年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所作的;2年後,他以86歲高齡逝世於瑞士Corseaux-sur-Vevey家中。

如今卡爾·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的名字相對來說知道的人比較少,然而他卻能夠在[url]EMI[/url]公司發行的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唱片中占據一席之地,這說明他確有過人之處。

人物年表

1880年 出生於一個管風琴製作人家庭

1886年 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

1891年 嘗試作曲,創作了兩部歌劇,並且自己編寫劇本

1895年 首次指揮樂隊

1901年 擔任美因茲市立劇院合唱指揮

1907年 成為茲威考市立劇院小歌劇樂隊隊長

1909年 在法蘭克福指揮呂深清唱劇合唱團

1911-44年 擔任威斯巴登市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大力提倡現代音樂,1913即指揮該團演出馬勒的第八交響曲。1910- 20年期間被邀請到倫敦指揮,並且登台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在這期間他巡迴德國還到國外做演出,包括首屆德國馬勒音樂節(威斯巴登 1923),聖路易斯 (1927),施凡寧根夏季音樂節(1930-1939),倫敦(1931)

1933年 被任命為柏林愛樂樂合唱團指揮

1934年 首次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

1937-44年 擔任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

1942-44年 任德勒斯登愛樂的首席客座指揮,並於1944年成為其音樂指導

1944年 離開德國,定居瑞士日內瓦湖畔,開始與瑞士羅曼德樂團合作

1946年 在薩爾茨堡音樂節重新開幕的音樂會上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

1948-49年 獲贈布魯克納獎牌

1953年 成為威斯巴登榮譽市民

1956年 在大音樂協會會堂富特文格勒逝世紀念音樂會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了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同年在里昂音樂節上指揮了貝多芬全部交響曲

1956年 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次美國巡迴演出時任指揮,共指揮了12部協奏曲

1957年 被邀請到芝加哥交響音樂節演出,還因邀出席了麻薩諸塞州坦格伍德的波克夏音樂節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1958年 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執行了下一個巡演計畫,一個月之內在瑞士,法國,西班牙和布里根茨指揮了10場音樂會

1960年 在他的八十大壽之際維也納愛樂樂團授予他榮譽會員身份

60年代 繼續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出席薩爾斯堡音樂會,還作客柏林和倫敦

1965年 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1967年 逝世於瑞士Corseaux-sur-Vevey家中,享年86歲

人物評價

用“一所舊學校”來形容舒里希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他一直位於同行富特文格勒、奧托·克倫佩勒、克納佩茨布希、克萊伯和克勞斯之上。

1912年他Wiesbaden被任命為首席音樂指導,一直乾到1943年,其間享有很高聲譽。現在一名指揮終身服務於一個樂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舒里希特從未錄製過商業唱片,他直到職業生涯的後期才為人所知。可是,舒里希特的確在1938年為寶麗金錄製過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水準不在富特文格勒和柏林愛樂之下(唱片號Iron Needle in 1938)。

在1939年鹿特丹錄製的富於傳奇的馬勒 《大地之歌》(Archiphon ARC-301或Grammofono 2000 AB 78553)中,他取代 生病的門格爾貝格,由於反納粹受到無端的指責。經過31年的職業生涯,他在 Wiesbaden退休,在那裡他受到納粹黨的冷遇,然而他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他們視他為偶像,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然而“老學校”這個稱呼還有進一步的含義。

舒里希特情願在一個地方待下去,為人低調,總是避開那些以他的才華應得的聲譽。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樂中。他是那種以服務於指揮台前的音樂為宗旨,強調忠實於原作的完整性。這意味著沒有任何的誇張,沒有追求表面的光輝,最重要的是不會在音樂中加入任何個人的色彩。這種做法遠遠不是毫無趣味的音樂表達方式,我認為當你有足夠的素養和對樂譜的熱愛時,就會發現有時結果與你平時所觀察並不一致。穩重有其局限性,這裡的例子就是這樣。

經典錄音

歷史錄音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歷史錄音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歷史錄音

“The Concert Hall Recordings ”套裝(10CD)

這個珍貴的10CD套裝,全部是舒里希特在1960年代為約瑟夫兄弟的Concert Hall公司的錄音。從60年起舒里希特大約為該公司錄製了40多部作品,1966年5月舒里希特在蘇黎世又為該公司錄製了最後一批唱片,這也是舒里希特最後一次指揮演出,次年1月他即以86歲高齡辭世。這個套裝里包括了這一時期他錄音的精華,甚至就包括了他最後於1966年指揮錄製的巴赫。唱片由一家不知名的公司Scribendum發行。

CD1: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1964年9月指揮海牙愛樂樂團。

CD2:華格納《歌劇序曲》,1961年9月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CD3:舒曼《第三交響曲、曼弗雷德序曲》,1960年12月指揮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1963年4月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

CD4:舒伯特《第九交響曲》,1960年9月指揮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CD5:亨德爾《大協奏曲》,1961年9月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CD6: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悲劇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1961年9月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CD7:莫扎特《第38、40、41交響曲》,1963年6月、1964年6月指揮巴黎歌劇院樂團。

CD8: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1-4》,1966年5月指揮蘇黎世巴羅克樂團。

CD9: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5-6》,1966年5月指揮蘇黎世巴羅克樂團;

韋伯《奧伯龍序曲》,尼科萊《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序曲》,1962年9月指揮巴登-巴登的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CD10: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1960年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芬格爾山洞序曲》,1960年指揮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美麗的梅露西娜序曲》、《呂伊.布拉斯序曲》,1962年9月指揮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CD11:勃拉姆斯《第三交響曲、第四交響曲》

第三是1961年9月指揮巴登-巴登的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錄音;第四是1962年9月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音。

CD12: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音樂

第七是1953年3月錄音,華格納音樂是1950年4月錄音,均指揮斯圖加特(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CD13-14: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第九交響曲》(2CD)

第八是1954年3月錄音,第九是1951年11月錄音,均指揮斯圖加特(南德)廣播交響樂團。

CD15: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1963年12月7日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現場錄音”系列之11,世界首度發行 CD。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EMI)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指揮家系列 卡爾·舒里希特(1880—1967)指揮家系列

EMI7243 5 75130 2 9

孟德爾頌:芬格爾岩洞序曲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

莫扎特 第35交響曲,“哈夫那”

貝多芬 第一交響曲

布魯克納 第八交響曲

演奏:維也納愛樂樂團等

1954~1963年錄於巴黎和維也納

舒里希特通常指揮德國音樂作品,並且一般與德國樂團合作。他在世時人們對他毀譽參半,尤其對他怪異的速度提出質疑。近些年來這些觀點已有所轉變,人們漸漸開始欣賞他的作品。他的錄音生涯極為漫長,從一開始與柏林大都會樂團一直到戰後為DG和EMI公司錄音的LP時代。

在這套唱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他指揮德奧古典和浪漫派從莫扎特到布魯克納的精品,孟德爾頌的序曲中有一種清新的活力和細膩。舒里希特對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第一樂章指揮了十一次後,約翰·庫爾肖才終於完成了錄音。這裡舒里希特沒有表現出怪異的速度,相反他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合作表達出了一種優雅的抒情風格。他的莫扎特充滿歡樂和光輝,尤其是第一樂章中小號和鼓的表現,慢樂章中突出的是莫扎特優美的鏇律,最後是小步舞曲。在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中,Salle Wagram大廳的聲音非常洪亮。相比之下在Sofiensaal,維也納愛樂樂團的聲響更加飽滿,沒有損害音樂和諧的構架,的確值得珍藏。

第二張CD上的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更加珍貴。舒里希特採用的是Haas的版本(與Nowak的版本相比有一小點改變,但是刪減的較少),聲音的線條非常豐富,而且抓住了布魯克納音樂中的溫暖和宏大。舒里希特的布魯克納風格介於富特文格勒的神經質和卡拉揚的過分修飾之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