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48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發祥1847年12月31日,一場音樂會正在維也納郊外一個露天舞台舉行。當時萊比錫一家報紙描
述道:“指揮是一個捲髮,膚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翹,給人一種富有天才的印象。
他舉起小提琴,隨著琴頭的搖動,明快流暢的音樂便從一個規模雖小但素質很高的樂隊中飄
盪出來。”
詳細信息
這個膚色黝黑,“類似摩爾人”的指揮,便是老約翰·施特勞斯——輝煌的施特勞斯音樂家族的創始者。當時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在全歐洲巡演,聲譽載道。這次音樂會一直進行到18
48年新年的鐘聲響時,樂隊演奏了維也納著名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l Haydn)的一首作
品,作為對新年的慶祝,接著樂隊演奏了施科澤(John Georg Scherzer)的一首歌曲(這首
歌曲後來幾乎成為維也納民謠)“跳吧,唱吧,無論我們是富裕還是貧窮……”(隨後樂隊
開始持續演奏歡快的舞曲:圓舞曲、波爾卡、連德勒……音樂會變成了盛大的舞會,整個場
地就是舞場,聽眾跟隨音樂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則被要求加演,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
…歡樂的舞會一直持續到天明。
一個半世紀的這場音樂會,就是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發祥。
1873年:小約翰·施特勞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次合作
1873年4月22日,為了慶祝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球型建築的落成,小約翰·施特勞斯指揮維也納
愛樂樂團演出了他的作品《維也納的高貴血統》(Op.354)。據記載,施特勞斯是邊演奏小
提琴邊指揮。當時的報導寫道:“樂團盡職盡責,全心全力地演奏,使演出獲得了‘施特勞
斯式’的成功”。觀眾反映熱烈,使得這首曲子不得不再加演一遍。這次音樂會的成功,奠
定了“圓舞曲之王”和“嚴肅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基礎。
二
1873年11月4日,在維也納召開了世界博覽會,小約翰·施特勞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
奏了他家族的許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藍色多瑙河》。
1899年:與“圓舞曲之王”的告別
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有自己的樂團,因此很少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但兩者的私下交情
還是非常好。1894年10月,為紀念小約翰·施特勞斯從事指揮生涯五十周年,維也納愛樂樂
團舉行了系列音樂會。小約翰·施特勞斯發來致謝電報:“在此我深表感謝,感謝樂團藝術
家們的精彩表演和由此帶給我的巨大歡樂。約翰·施特勞斯”
1899年5月22日,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歌劇《蝙蝠》首演時,作曲家指揮樂團在維也納歌
劇院演奏了序曲。但就在歌劇演出的期間,小約翰·施特勞斯染上了風寒,引發肺病,於18
99年6月3日不幸逝世。
1921年:施特勞斯紀念碑的落成
即使偉大的作曲家逝世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也並沒有立刻成為他堅定的擁護者。1902年,
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Op.410)和《美酒、女人與歌曲》
(Op.333),這次演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921年。當時,為了慶祝在維也納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紀念碑的落成
,著名指揮家阿圖爾·尼基什(Arthur Nikisch)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了作曲家的《藝
術家的生涯》(Op.316)、《藍色多瑙河》、《美酒、女人與歌曲》等作品。由於尼基什當
時巨大的聲望和影響,許多指揮家都開始模仿他演奏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1925年10月25日
,為了紀念作曲家誕辰一百周年,指揮大師魏因加特納(Felix von Weingartnre)指揮演出
了《藍色多瑙河》,在此之前這部作品已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在10月17日和18日的國際旅行
演出的保留曲目和返場曲目。1925年10月25日的這場音樂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是由施
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音樂會。
1929年:演奏施特勞斯作品傳統的形成
三
維也納愛樂樂團形成了演奏施特勞斯作品的傳統得益於當時一位施特勞斯作品的狂熱擁護
者:克萊門斯·(Clemens Krauss)。1929年8月11日,他在奧地利薩爾茨堡指揮維也納愛樂
樂團舉行了全部由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系列音樂會。由於音樂會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
33年,他每年都舉行類似的音樂會。當然,音樂會的作品除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外,
還有其家族別人的作品,這就是新年音樂會的雛形。
1939年:第一次新年音樂會
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誕生是非同尋常的,它開始於樂團晦暗的年代——19
39年,當時在歐洲爆發的戰爭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局勢變化很快,樂團內部出現
了很多派別,各持自己的主張,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樂團舉行了一場全部由施特勞斯家族作
品組成的音樂會,它向外界發布一個信息(這個信息遠遠超出了音樂的本身),表明了維也
納愛樂協會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對奧地利的忠誠。
這場音樂會於1939年12月31日 舉行,30日舉行了公開的排演。這次演出日後成了奧地利豐
厚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音樂會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揮同樣
是克萊門斯·克勞斯。在戰爭年代,克勞斯掌管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演出和愛樂樂團的
私立學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1月,在戰後艱難的歲月中,維也納愛樂樂團依
然忠誠於奧地利,1945年舉行的新年音樂會在1月2日還加演了一場。
1946年至1947年樂團的指揮換為約瑟夫·克里普斯,儘管他帶領樂團首次在美國舊金山舉
行了新年音樂會,但並沒有博得廣泛的好評。1948年,克萊門斯·克勞斯重新執掌樂團,直
到1954年克勞斯辭世,一共舉行了七次新年音樂會。在克勞斯一生指揮的十三次新年音樂會
中,他把新年音樂會變成了維也納的一個非常特殊的音樂活動。儘管沒有電視將他的指揮藝
術保存下來,但從存留的各種文獻上我們仍可以認為,他對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繹至今
仍具有權威性。
1955年:與波斯科夫斯基二十五年的合作
四
克萊門斯·克勞斯的不幸辭世給維也納愛樂樂團帶來巨大的問題。誰能接替他的位置
並繼續他的成功?樂團為此召開了幾次全體會議,最終選擇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當初這個選擇引起了許多的爭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這
是個多么正確的選擇。波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揮了二十五次新年音樂會——從1955年至1979年
。他使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當他因病退休時,也同時宣告了一個
時代的結束。波斯科夫斯基與眾不同的是,那種只能在回憶中,在夢境中和施特勞斯的音樂
魔力中才能被喚起的奧地利的古老傳統,被波斯科夫斯基通過他的指揮,他的小提琴展現出
來,讓世人全然忘記了身處的時代。在波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12月30日晚上為奧地
利軍隊演出音樂會的傳統。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電視台介入了音樂會,由於廣播電台和電
視的作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音樂盛會和奧地利音樂文化的象徵。
1980年:年度指揮家的出現
當1980年波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後,維也納愛樂樂團選擇了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
—一位國際樂壇取得輝煌成就的指揮家。他指揮新年音樂會直至1986年1月1日。從那以後,
新年音樂會的指揮每年更換,1987年的指揮是大名鼎鼎的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
n Karajan),他指揮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隨後是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
o)(1988年和1991年)、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89年和1992年)、祖賓·
梅塔(Zubin Mleiber)(1990年、1995年和1998年)、里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
(1993年和1997年)、洛林·馬澤爾(L(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所有這引起指揮都是
維也納愛樂樂團當年音樂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揮。1999年洛林·馬澤爾指揮的新年音樂會
打開了“施特勞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小約翰·施特勞斯逝世100周年,老約翰·施特勞
斯逝世150周年。
輕鬆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鏇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
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
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
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
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
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
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
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我沒注意,是這樣嗎?)
五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
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
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
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
·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週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