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陝北綏米嗩吶音樂曲牌曲目豐富,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曲牌產生的淵源主要有:
一、隨嗩吶的傳入,同時傳入一些專用曲牌。
二、與民族音樂和民歌小調嫁接產生的新曲牌。嗩吶吹奏當時當地的一些民歌小調,博得廣大下層民眾的喜愛,民歌小調成為嗩吶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維持嗩吶藝術生命長青的沃土。如《下江南》《哭長城》《南瓜蔓》《刮地風》《獅子令》等嗩吶曲牌,就是民歌和民間小調經再創作的嗩吶音樂。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歌詞消失了,只保留下原來民歌曲牌和名稱。在現代民歌也有不少樂曲被改編成了經典嗩吶曲牌,如《繡金匾》《五哥放羊》《擁軍秧歌》等。
三、取材於戲劇音樂。一部分源於戲劇曲牌,經再創作,也用於戲劇舞台,如吹奏過場牌子,伴奏唱腔。一部分戲曲曲牌,如晉劇音樂曲牌《水龍吟》《柳青娘》《到春來》《哭皇天》等,演變為嗩吶曲牌。
四、吸收宗教音樂形成的曲牌,如《不知調》、《千聲佛》、《西風贊》、《四合四》等。
五、作曲家創作的曲牌。解放後,不少熱愛民族音樂的音樂家創作出了不少陝北綏、米嗩吶曲牌。如陝西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徐光明(綏德籍)為綏德漢嗩吶團創作的陝北嗩吶曲牌《沸騰的黃土地》《鬧元宵》,這些作品為陝北綏米嗩吶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陝北綏米嗩吶曲牌寶庫。
陝北綏米嗩吶與陝北人的生、死、婚嫁、娛神娛人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可或缺的聯繫。以其用途可分為:一、喜慶嗩吶。喜慶嗩吶主要用於生日滿月、慶賀壽長、婚嫁禮儀、節日娛樂、開業慶典等場合。常用曲牌有《大開門》《大擺隊》《西風贊》等,以及現代歌曲。
二、娛神祭祀嗩吶。逢道觀廟會、春節秧歌謁廟請神等場合,都有嗩吶吹奏。常用曲牌有《開廟門》《西風贊》等。
三、哀悼嗩吶。哀悼嗩吶主要在殯葬儀式上吹奏,常用曲牌有《花道子》《散白銀》《孟姜女哭長城》等。
綏德文庫立《嗩吶音樂》專卷,已收錄陝北綏米嗩吶曲牌千餘首。
陝北綏米嗩吶吹奏形式主要為“動態”、“靜態”兩種。動態吹奏一般隨迎親、出殯、秧歌、謁廟、請神隊伍在行進中吹奏。吹奏路程不一,若遇村村相連路段,在行進中連續不斷吹奏二十多里路。“靜態”吹奏在各種吹奏場合中都有,鼓樂班在庭堂院範圍座吹奏,吹奏時間以項目儀程時間長短為準,長則2—3小時,短則數分種。
近年,把嗩吶吹奏與舞蹈等藝術相結合,編排出嗩吶文藝節目,登上舞台進行演奏。
基本特徵
陝北綏米嗩吶音樂從明代盛行於當地後至今的六百餘年的歲月中,它的形成和發展具備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嗩吶由波斯傳入我國後,先為宮廷器樂,後明戚繼光用入軍樂。現在陝北嗩吶中的《大擺隊》、《大楚將軍》、《催鼓令》、《三通鼓》、《得勝回營》等曲牌體現出鏘鏗有力的軍樂特徵;
(2)陝北綏米嗩吶既保留傳統曲牌,又移植秧歌、民歌小調、戲劇曲牌的嗩吶曲牌,類別繁多,豐富多采,曲目具有多元性特徵;
(3)陝北嗩吶樂班,人數少音量大,既有排山倒海之勢,又有細膩娓婉之效果,甚至單吹獨奏照樣能傾倒聽眾,具有聽覺衝擊力的特徵;
(4)由於樂班人數少,便於出行,老百姓婚喪嫁娶、生日慶典從經費開支和生活安排方面都易於接受,所以形成廣泛的民眾性特徵;
(5)陝北嗩吶激越高亢,與陝北人的性格相吻合,形成具有黃土地人情感宣洩、精神棲息的特徵;
(6)陝北嗩吶單吹或對吹,採用擬聲,如泣如訴,構成了具有摹擬性的特徵;
(7)陝北嗩吶口技與指法靈便,新老民歌、現代歌曲都能出色的表現,因此,便於貫徹黨的政策,傳遞黨的信息,所以構成了具有宣傳鼓動特徵。
相關器具及製品
陝北嗩吶是民間製作的樂器,一般製作者同時又是嗩吶手。製作嗩吶要數米脂縣印斗鄉常石畔村的常文周。常文周的嗩吶製作和演奏由家族傳承,到了常文周這一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嗩吶桿選香木(柏木)為料,先截一尺三寸左右的木料,打荒成梯形四面體;再鑽筒、打眼、外形打圓、校音準後放入清油中浸泡,桿即製成。用銅皮錘制喇叭形碗子、喉子。再用葦桿、銅絲製作哨。把碗子、桿子、喉子、哨子安裝在一起,一把新嗩吶製作成功。製作嗩吶關鍵是校音,校音憑製作人對音域的準確感悟進行人工校正。
陝北綏米嗩吶樂班的組成是:兩個嗩吶手各吹一把嗩吶,分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鑔手、鑼手分別擊打牛皮鼓(半徑6寸左右,最先為兩面鼓由兩名鼓手擊,後去掉一個鼓手一面鼓,也有一個鼓手擊打兩面鼓的)、小鑔、包鑼(俗稱圪瘩鑼)。另有兩把長號,由嗩吶下手和鼓手吹奏。以五件樂器和五個人組成的吹打樂班,是五行學說的一種體現。這種樂班適合行進過程、野外院落吹打,聲音宏亮,揚遠傳廣,加之宗教包裝,很受平民百姓喜愛,人們稱之為“大吹”。
將上述樂班中的兩把嗩吶換成小海笛一支、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鉸子小銅鑼或噹噹(又稱錚錚)等樂器,組成“小吹”班子。“大吹”、“小吹”可為一套人馬。“小吹”適合於庭堂院落“靜態”吹奏,吹奏出的樂曲風格委婉清麗。
另外,根據嗩吶手的增加,也相應地增加鼓面和大小鑔,如綏德漢嗩吶團100餘人集體演奏,配備戰鼓四面(直徑1米左右),八副大鑔和八副小鑔。這種演奏適合於廣場集會慶典演出,場面恢弘,氣勢磅礴。
歷史淵源
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據考證在金元時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最先作為宮廷器樂演奏。到明代,戚繼光用於軍中作為軍樂,以後,逐漸傳入民間。經過長期的改造和發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兩個流派。所謂“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嗩吶;“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嗩吶,民間稱之為“大嗩吶”,也就是陝北綏米嗩吶。
陝北綏米嗩吶,僅從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激揚高亢的嗩吶聲數百年來迴蕩在陝北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溶入陝北人的生產、生活、生命之中,成為陝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種獨特符號。
綏德、米脂地處胡漢進退、平沙涼月、壯士殘戈的動盪邊陲之地,人們長期生活在遠離皇畿帝鄉,荒涼貧瘠的渾厚黃土地上,廣闊的荒原,渾厚的土地,艱苦的生計,對生的渴求,命運的抗爭,形成了陝北人獨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這種獨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與嗩吶高亢嘹亮、粗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樂聲,產生了心靈的共通、共鳴,嗩吶音樂逐漸溶入下層民眾的生活、生命之中,成為平民百姓情感宣洩的最好載體。一曲曲嗩吶聲是陝北人對宇宙的認識、人生的感悟的一種凝聚與升華,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樂或悲或憂的表白。
經過多少代嗩吶手和嗩吶樂戶吹奏、創作的傳承,完成了嗩吶樂器到音樂的引進、發展、完善、興盛的漫長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陝北大碗嗩吶。在解放前的數百年里,由於吹鼓手被認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視,所以嗩吶音樂發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後,特別是建國初期,嗩吶藝人地位提高,嗩吶音樂獲得新生,發展較快。“文革”時期,嗩吶視為“四舊”被禁錮,嗩吶音樂受冷落。改革開放以來,陝北綏米嗩吶進入了新的發展高速期。民間嗩吶手遍布各地,嗩吶又成為婚喪嫁娶、喜樂慶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嗩吶重新落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綏德漢嗩吶團組建後的豐碩果實,成為西北文化藝術領域中的一大亮點。綏德漢嗩吶團先後參加了全國第四屆城市運動會閉幕式、陝西省九九年春節文藝晚會、二OO三年首屆中國老年藝術節、電信杯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等二十餘次國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動,均獲得成功,受到組織單位的嘉獎。
區域及地理環境
綏德縣、米脂縣相依相連位於陝西北部,黃河西岸,無定河下游。東西南北與吳堡、佳縣、榆林、橫山、子洲、清澗接壤,東南與山西柳林縣隔黃河相望。縱貫陝蒙的西(安)——包(頭)公路和橫穿秦、晉、寧、陝的銀(川)——太(原)公路在綏德縣城交匯,神(木)——延(安)鐵路貫穿全鏡。
這塊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的土地,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因其地處大漠邊緣,是北拒匈奴,南守關中帝鄉的邊關要地,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刀光劍影千百年來在山峁間閃爍。號稱“天下名州”“塞北咽喉”的綏德,千百年來曾是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綏德米脂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帶。由於偏辟封閉,遠離帝鄉,少受皇家文化的影響,使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得到較好的保存。在本源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中原文化、楚文化、紅色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陝北文化。陝北嗩吶(綏德、米脂,以下簡稱綏?米),就是陝北文化大花園里的一朵奇葩。
主要價值
陝北綏米嗩吶歷史悠久,成果輝煌,是陝北吹打樂中的傳統器樂,也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挖掘、搶救、保護、發展陝北嗩吶音樂,其主要價值是:
1、學術價值:陝北嗩吶僅從明代起以六百餘年的輝煌一路走來,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極不尋常的足跡,它的豐富內容,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整個吹打樂中實屬罕見。因此,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發展陝北嗩吶音樂,使它走向世界,對豐富和完善中國和世界音樂史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實用價值:挖掘、搶救、保護和發展陝北嗩吶音樂對推動陝北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增強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建設品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傳承譜系
竇世有樂班譜系
1、班首竇世有竇世有,男,生於1907年,陝西省綏德縣辛店鄉強家砭村人。其祖父為滿清閣老,因犯罪被貶為龜子。龜子穿龜皮,只能幹釘鞋、拉叫驢(驢公子)、吹鼓手等活計。為了生存,竇世有的祖父就學了吹嗩吶。竇世有的父親師承家傳,學成了一把吹奏的好手藝,其吹奏幫地遍及今綏德縣的大部及清澗、子洲、米脂的部分地區。竇世有也師承家傳,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名聲在陝北大振,並教出了諸如王憲奇等嗩吶吹奏名家。
2、班首王憲奇
王憲奇,藝名王恩,男,1917年生,綏德縣白家鹼南山村人。他母親早年去世,從小在嗩吶世家竇世有姑夫家過生活,獲得了學嗩吶吹奏得天獨厚的條件。王憲奇在姑夫竇世有的精心培養下,刻苦專研,在少年時就學會了傳統嗩吶曲牌一百多首。後又吸取了陝北民歌的許多精華,使他的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形成了渾厚純樸的獨特風格,受到同行的敬佩和音樂界的好評。
1955年,王憲奇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1982年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二屆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得嗩吶演奏甲等獎。並參加了影片《鮮花朵朵開》拍攝。
1960年至1964年間,先後應延安歌舞團、中央歌舞團的邀請傳藝,多次接受延安歌舞團、陝西歌劇院、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採訪錄音,並在歷屆地、縣文藝匯演中獲獎。1987年病故。
3、傳承譜系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傳承方式 | 學藝時間 | 居住地 |
第一代 | 竇世有 | 1907年 | 不詳 | 家族傳承 | 不詳 | 辛店鄉強家砭村已故 | |
第二代 | 竇應升 | 男 | 1923年 | 不識字 | 家族傳承 | 不詳 | 辛店鄉強家砭村已故 |
王憲奇 | 男 | 1917年 | 粗識字 | 師傳 | 1925年 | 白家鹼鄉南山村已故 | |
第三代 | 男 | 1935年 | 國小 | 師傳 | 1944年 | 綏德名州鎮 | |
馬 年 | 男 | 1934年 | 國小 | 師傳 | 1943年 | 綏德名州鎮 | |
第四代 | 王毛強 | 男 | 1960年 | 國中 | 家族傳承 | 1968年 | 白家鹼鄉南山村 |
竇二娃 | 男 | 1952年 | 國小 | 家族傳承 | 1970年 | 辛店鄉強家砭村 | |
第五代 | 竇虎生 | 男 | 1989年 | 國小 | 家族傳承 | 2003年 | 辛店鄉強家砭村 |
常文周樂班譜系
1、班首常文周常文周,男,1936年9月28日生,米脂縣印斗鄉常石畔村人。13歲隨祖父學嗩吶吹奏技藝,15歲開始獨自吹奏,至今從事嗩吶吹奏藝術58年,1960年轉為公辦教師,一邊教書,一邊學藝。曾參加地區文工團當吹奏員,先後參加省、市級重大文藝匯演當領吹。1990年9月,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為安塞腰鼓隊表演領吹,曾轟動京城,為陝北綏米嗩吶在全國創下了名牌。
常文周不僅吹奏技藝高超,還是嗩吶製作的高手。他師承父親常家中的制嗩吶技藝,製作的嗩吶外觀精美,音樂準確,在陝北及周邊乃至西安地區享有盛名。民間嗩吶手及西安各藝術院校和文藝演出團體都首選購買常文周製作的嗩吶。
傳承譜系
汪世發樂班譜系
1、班首汪世發
汪世發,藝名“斗”,男,1949年8月出生,綏德縣四十里舖鎮后街村人,自幼多才多藝,十二歲開始,隨本街嗩吶藝人曹來前學藝,因聰明好學,十九歲出師立班,並繼續刻苦磨練,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由於他懂簡譜,故精通數百首古今嗩吶曲牌。由於技藝超群,為人厚道,在陝北嗩吶演藝界中享有崇高威望。一九八四年受省文化廳邀請,由陝西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本人錄音盒帶《陝北嗩吶曲牌選集》,熱銷西北各地。
綏德漢嗩吶團成立後,作為主吹參加過國家、省、市級二十多次大型演出活動,受到各級獎勵和演藝界音樂家們的好評。
2、傳承譜系
馬生祥樂班譜系
1、班首馬生祥
馬生祥,藝名馬栓,男,漢族,1906年出生,綏德縣義合鎮清水溝村人,自幼拜師於義合民間藝人胡彥華門下學習吹嗩吶。1949年曾與李大牛、王恩、晉文華、常文清等人組建“陝北民間鼓吹樂班”,解放後曾多次參加榆林地區、綏德縣舉辦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白龍同志的發起下,他曾組織藝人晉文華、王恩、劉應武等人學習演奏新秧歌曲牌和革命歌曲、民歌,使陝北嗩吶的演奏內容和技巧得到了了很大的擴展和出新。
1955年,應延安歌舞團之邀,馬生祥與王恩、麻勝高、米脂常文清等嗩吶藝人一起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他們在為“陝北八人場子”的伴奏中榮獲演奏甲等獎。
1960年參加了省商業系統會演,馬生祥改編並領奏的嗩吶合奏《蘭花花》、《三十里舖》等曲目受到好評,並在紀錄影片《鮮花朵朵開》中留下了美好的演奏鏡頭。
1964年,馬生祥與著名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李增恆(藝名“六六旦”)和著名嗩吶藝人王恩赴北京中央歌舞團進行民間藝術交流,為榆林地區爭得了榮譽。
1967年於綏德名州鎮病故,終年61歲。
2、傳承譜系
劉子德樂班譜系
1、班首劉子德
劉子德,藝名劉五,男,1912年生,陝西綏德縣薛家峁鎮榆林坪村人。他七、八歲時開始隨民間嗩吶藝人田啟華學吹嗩吶,為了學藝,勤學苦練,傾注心血,在老師的啟發下,他熟悉記了一百多首傳統曲牌,還學會了獨特的陝北民間小調演奏技巧。
劉子德的嗩吶演奏技藝的特點是功底厚實,風格純樸,鄉土風味濃厚,音量粗獷宏亮,氣勢渾厚,在榆林地區,特別是在綏德、清澗、吳堡一帶享有盛名。是陝北嗩吶在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典型性的藝人之一。
趙英武樂班譜系
1、班首趙英武
趙英武,男,漢族,陝西綏德縣石家灣鎮趙家屯村人,1930年出生。從小愛聽愛學陝北嗩吶曲調,18歲拿上嗩吶正式投師學藝,拜米脂嗩吶藝人常文剛門下為徒,他遵循師傅教授,認真踏實苦學三年。出師後領班奔波於陝北各地,自謀生計。幾十年來,由於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使他的演奏風格婉轉悠揚,逼真動聽,節奏明快,耐人回味,深受廣大民眾好評。
他很注重培養接班人,在學生中享有盛名,並曾多次參加省地縣調演在嗩吶演奏方面獲得不少獎勵。
劉漢玉樂班譜系
1、班首劉漢玉
劉漢玉,藝名滿倉,男,漢族,1931年出生,綏德縣薛家河鎮周家溝村人。他自幼出身貧寒,為了謀生,從小苦學嗩吶演奏技藝,先後投師兩處。第二次投師於當地著名藝人麻勝高的門下,得到迅速長進。他博採眾長,演奏技藝有獨到之處,並且音色豐潤,耐人尋味,讓人有隨聲入境之感。
劉漢玉酷愛陝北民歌不僅唱得好,而且用嗩吶演奏起來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聽眾歡迎。他嗩吶技藝精湛,人品高尚,辦事認真,很受組織和同行信任。他曾先後獲地縣級獎勵30多次,中央、省、地(市)所屬音樂界、藝術團體和不少大專院校藝術系曾先後派員登門採訪錄音。
1994年,劉漢玉病逝於綏德。
瀕危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陝北綏米嗩吶雖然獲得了第二次生命,當地黨委和政府部門在挖掘、搶救、繼承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還存在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1、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傳統民俗文化淡化,一些樂班引進了小號、架子鼓等西洋樂器,作為“大吹”的陝北嗩吶逐步縮小了活動空間;
2、一些造詣很深的嗩吶手因年事已高而相繼去世,很多個人絕技難以得到傳承,不少年青嗩吶手急功近利,不注重藝術的厚積薄發,故享有威望者居少;
3、因經費困難,有關單位無力對境內所有嗩吶藝人進行思想和業務方面的集體培訓;
4、“下九流”的封建意識仍然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揮之不去,故除家庭傳承外,從少年開始學藝者很少。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1998年在創建綏德漢嗩吶團的過程中,綏德縣政府撥專款8萬元購置相關樂器。
對組織綏德漢嗩吶團過程中的人員調查、業務開支都由有關部門財務報銷;
對參加活動嗩吶藝人給予適當補貼。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了保護陝北綏米嗩吶,制定十年保護計畫,由縣政府文體局負責組織實施,同時建立綏德縣米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領導小組,由兩縣文體局負責管理、檢查、督促。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陝北綏米嗩吶的普查工作,徹底摸清陝北嗩吶的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樂班、樂手、相關樂器、樂曲的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進一步開展陝北嗩吶的理論研究工作,並力圖把這些研究成果編印成冊。
(二)動態保護
1、對兩縣有影響的20個嗩吶樂班,50名嗩吶手實行重點保護;
2、培養女子陝北嗩吶手,為創建第一個女子嗩吶樂班做好準備工作;
3、從兩縣近一百餘班嗩吶樂班中,指定有輔導教學能力的二十個樂班接受培訓任務,解決嗩吶藝人後繼無人的狀況;
4、以縣上舉辦陝北嗩吶培訓班,提高嗩吶手的演奏水平和多方面的藝術檔次;
5、建立陝北嗩吶藝術開發公司,使陝北嗩吶吹打樂進一步推向市場;
6、每四年召開一次陝北嗩吶演奏技巧和音樂創作比賽,檢閱和促進陝北嗩吶的傳承與發展。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從1986年開始收集民間嗩吶老藝人吹奏曲牌300多首;
2、建立綏德漢嗩吶團成員個人檔案;
3、從一九九八年綏德漢嗩吶團建立以來,縣政府有關領導經常參與過問活動情況和了解存在問題。
4、從2003年開始編撰《綏德文庫》中專門設立了《嗩吶音樂卷》《陝北嗩吶》專輯,由兩縣文化館音樂幹部擔任主編;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 全面普查陝北嗩吶傳統曲牌,建立四十鋪鎮、義合鎮、崔家灣、石家灣四個吹打樂教學試點,並在這四個點上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
2007年 整理普查資料,在學校中開展嗩吶教學,培養女子陝北嗩吶樂手。
2008年 建立業餘女子陝北嗩吶演出隊,培養優秀的陝北嗩吶演奏員。
預期這三年里完成以下目標:1、完善普查資料,做好靜態保護基礎工作;2、全面普及開展學校吹打樂教學;3、創建嗩吶文化生態村,組建女子陝北嗩吶隊,加大陝北綏米嗩吶原生態保護力度;
2009年-2010年二年使里社會和學校嗩吶培訓步入正規化;加強對陝北嗩吶音樂的進一步研究探討,籌建陝北綏米嗩吶藝術開發公司。預期達到目標:1、編撰《陝北綏米嗩吶新作品卷》;2、陝北嗩吶音樂進入學校;3、嗩吶產業發展起步。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專家指導的以文體局局長為責任人的陝北嗩吶吹打樂保護領導小組(現已建立);
2、建立以縣分管領導為負責人的陝北綏米嗩吶普查工作隊伍(現已建立並開始工作);
3、建立以縣政府分管縣長為組長,文體局局長為副組長,各教學點與文化館專業教師為教委委員的嗩吶教學領導小組(該組織已建立)。並在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搞好陝北嗩吶教材編寫工作(現已成立了15人組成的教材編寫組);
4、把陝北嗩吶的保護和推廣納入有關單位的幹部和教師的考核內容之中,並實行責任制。
5、藉助招商引資,發展陝北嗩吶的文化產業;
6、縣政府每年籌集4萬元以上的保護髮展經費。
五、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五大保護機制,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保護意識,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這五大機制是:
1、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上“定位”,工作決策上“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原有嗩吶手、新生嗩吶手、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互助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4、品牌效應與日常的嗩吶吹奏相結合,以打造品牌帶動一般性的嗩吶演奏活動的發展機制。
5、發展陝北嗩吶藝術與開發陝北嗩吶產業相結合,並以產業實體為依託,以發展陝北嗩吶藝術為目的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