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金匾》

《繡金匾》

《 繡金匾》是漢族民歌。以陝西傳統小調《繡荷包》填詞發展而成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流行於陝北,隨著全國的解放,又很快地流傳到全國各地。歌曲結構短小,全曲共上下兩樂句,下句的曲調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變化模進。鏇律的進行明快流暢,起伏自然,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以親切細緻的音調,深刻地抒發了廣大人民民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熱愛和對人民子弟兵──八路軍的深厚情意。1976年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逝世後,歌唱家郭蘭英懷著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這首歌,給了它新的解釋,特別是將第五段詞改填為:“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革命,我們熱愛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動了億萬人民的心。 《繡金匾》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刪改和加工的經歷,也真實的再現出土地改革、抗日戰爭等等中國革命的遞進過程,堪稱是小歌曲、大容量。

基本信息

簡介

郭蘭英 郭蘭英

《繡金匾》是一首在甘肅慶陽民歌基礎上改編的歌曲,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流行於陝北,隨著全國的解放,又很快地流傳到全國各地。在1976年慶祝粉碎四人幫文藝晚會,和1977年紀念周總理逝世周年文藝紀念會上,經由郭蘭英的重新演繹,一時間也再度傳唱於神州大地,至今仍不絕於耳。
《繡金匾》來源於隴東民歌。隴東民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詩經··豳風》里,就曾經收集有《七月》、《鴟梟》、《東山》等七首。隴東民歌帶著厚重的泥土氣息,或粗獷豪放,或婉轉哀怨,或深沉纏綿,反映的大多是對封建制度的控訴、對勞動的讚美,以及對美好生活及愛情的嚮往。
“五四”以後,慶陽民歌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隴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更使慶陽民歌在老解放區的土地上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和《軍民大生產》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創作背景

郭蘭英 郭蘭英

《繡金匾》出自一位名叫汪庭有的木匠之手。汪庭有生於1916年,祖籍陝西商南縣,自幼過著貧苦的生活,既要過飯,也給地主放過牛,還曾經當過流浪漢。1936年在陝甘邊區的新正縣馬欄三鄉落戶之後,由於邊區生活的安定,也開始學做木活,由此開始了用勤奮雙手安居樂業的生活。
汪庭有自幼喜歡民歌和扭秧歌,從小就熟識《五更道情》、《五歌放羊》和《繡荷包》等民歌小調。為了表達對邊區新生活的讚美,以及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感激之情,他很快就用他的音樂天賦,將他的這種邊區生活的體會紀錄下來,並藉助已經流傳千百年的老鏇律,表達自己的這份新感情,由此終於完成了邊區新版的《繡荷包》。
《繡荷包》很快就在邊區流傳開來,受到邊區民眾的喜愛。詩人艾青聽到這首歌非常讚賞,但他也同時指出,民間是用繡荷包這種形式來表現和傳遞男女之情,而給人民領袖、政府、軍隊和共產黨應當跳出這種局限,理應繡大金匾。汪庭有採取了艾青的建議,將《繡荷包》改成了《十繡金匾》。歌曲不僅深受民眾的喜愛,同時也獲得了當時延安的《解放日報》的高度讚譽,
和歷史上許多經典的名歌一樣,汪庭有的《十繡金匾》在廣泛傳唱過程中,同樣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民民眾和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再創造。歌曲傳唱不久,就增加了歌頌朱德總司令的內容。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緊密配合當時革命鬥爭新形勢,又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改編下,將“十繡”濃縮成為“三繡”。1976年,隨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三位偉人的相繼去世,歌曲也在增加歌頌周總理的內容後,經過郭蘭英優美深情的演繹,從而完成了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版本。

歌詞欣賞

作詞:陝北民歌
作曲:陝北民歌
正月里鬧元宵,金匾繡開了,
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
二月里刮春風,金匾繡的紅,
金匾上繡的是,救星毛澤東。
一繡毛主席,人民的好領袖,
你一心為我們,我們擁護你。
二繡總司令,革命的老英雄,
為人民謀生存,能過好光景。
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
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懷念你。

影響

《繡金匾》的流傳過程,很好地展現出民歌傳播的規律,即由民眾創作到個人加工,再到人民民眾修改和錘鍊,從而最終形成一個豐富、完美的藝術整體,也真正體現出民歌之人民和個人互動創作的藝術魅力。
《繡金匾》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的開始流傳,一直到四人幫粉碎後的再度傳唱,也在無形中,讓它由一首頌歌變成了一首史詩。從個體來講,它以農民汪庭有的個人經歷為線條,敘述從舊社會到邊區新社會生活轉變的過程。從歷史全貌來講,由於《繡金匾》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刪改和加工的經歷,也真實的再現出土地改革、抗日戰爭等等中國革命的遞進過程,堪稱是小歌曲、大容量。
《繡金匾》通過繡金匾這樣生動而貼切的藝術形象,表達出人民民眾對領袖、總理等偉人的感激之情,可以說是通過藝術的形式,由民眾自發地為這些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們樹碑立傳,讓他們的形象和功績得以為後輩所知。而與文化大革命時期唯有毛澤東主席才能享受這一榮譽相比,《繡金匾》同樣將讚美和懷念之情,送給了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在一定上重新客觀公正的賦予了他們理應得到的歷史地位,也算是人民心中有桿秤的藝術體現。
《大海航行靠舵手》到《繡金匾》里對三位新中國歷史諦造者分別的讚美,1977年的中國,就在這種逐步撥亂反正的大趨勢下,逐步走向另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