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八打棍

千陽八打棍

八打棍源於何時,文史資料尚無記載,當地說法不一。據老藝人秋志賢(1921年出生)講,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末期,當地人在閒暇時,以鼓為樂,以棍為道具,兩人對打稱作“雙頭棍”。後逐步演變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稱為八打棍。作為社火表演中的一個演出節目,多年來深受民眾喜愛。

區域及地理環境

千陽八打棍千陽八打棍

千陽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北部,關中平原西陲山區。具體位置介於東經106056 ′15″―107022′31″和北緯340 33′34 ″―34056′56″之間,總面積996.46平方公里。東連本省鳳翔麟遊縣,南接本省寶雞市,西臨本省隴縣,北倚甘肅省靈台縣。縣城處千河谷地,距省會西安市203公里,至寶雞市37公里。人口12.8萬,以漢族為主。
千陽縣地層屬華北區陝甘寧盆地邊緣,地質構造為北部千山斷隆、南部吳岳地壘和中部千河地塹。構造地形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地表屬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溝壑區。全縣海拔710―1545米,縣境內山嶺起伏,丘陵連綿,台原殘碎,谷川狹長,河溪湍急。年平均氣溫10.80C,年降水量677毫米,全年無霜日190天,四季分明,自然災害頻繁,地域偏僻,礦藏少,以農業為主,生活比較貧困。

藝術特點

千陽縣崔家頭鄉莊科村流傳數百年的《猴舞》和寇家河鄉龍槐原村的《八打棍》,別具一格。這兩個節目表演技巧各異:《八打棍》為八人頭戴英雄帽,腰扎紅采帶,手持五尺棍,分兩隊並列入場,共有五套架術對打,配以緊、慢、強、弱不同的鼓樂,有古代士卒上陣交鋒的雄姿偉態,甚為稀罕。

歷史淵源

八打棍源於何時,文史資料尚無記載,當地說法不一。據老藝人秋志賢(1921年出生)講,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末期,當地人在閒暇時,以鼓為樂,以棍為道具,兩人對打稱作“雙頭棍”。後逐步演變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稱為八打棍。作為社火表演中的一個演出節目,多年來深受民眾喜愛。

基本內容

表演時,舞者肩扛五尺棍,分為兩組在鏗鏘、激烈的鑼鼓聲中從兩側上場,站成面相對的里外兩層圓圈。里圈人按順時針方向對打,外圈人按逆時針方向對打,在相互移動位置的過程中,里圈四人和外圈四人都要彼此見面(相互對打一遍),打完後分兩隊下場。

1.繞棍:準備,站“大八字步”,扛棍。此動作可連續繞轉“∞”字,繞轉時,雙手將棍頭經左前方繞至左後方,使棍在身周圍繞劃“∞”字。
2.轉身繞棍:右腳前伸,左腳跟提起,隨之向右轉半圈,雙手順勢做“繞棍”。
3.弓步點棍:右腳向後撤一步成左弓箭步,同時雙手向右後方斜舉棍,上身隨之右擰,頭隨棍轉向右後,再急速向前擺頭,眼看前方。
4.交叉打棍:轉身繞棍,左腳上步成右“踏步”,同時雙手斜握棍順勢使棍尾從右後下方地面劃至左前方,右臂屈肘於胸前,身稍左傾。
5.對打棍:兩人站成“八字步”,執棍面向對。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兩人左腳同向前一步,同時均將棍頭從右後下方向前輪起,兩棍頭在兩人頭前上方自右向左交叉相擊。
6.擋頂棍:同“對打棍”的準備動作一樣,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一人腳向前成右“弓箭步”,同時將棍舉至頭前上方,做護頂姿態;另一人腳向前成左“弓箭步”,同時棍頭從右下側繞上向前,用棍上段擊打另一棍中段。
7.擋膀棍: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一人起左腳向前上兩步,另一人左腳向左前上一大步,右腳順勢收至左腳後,兩人成背對背。一人雙手將棍收於腹前,棍頭順勢劃下弧線至右後下側,左臂屈肘抬至額前做“擋棍”姿勢;另一人棍經胸前將棍頭平甩向後側時,上身隨之左擰順勢用棍橫擊對方棍中段。
8.擋腿棍: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同撤右腳一步,順勢各原地向右轉半圈,兩人成背對背。一人右腳向右移一步同時,將棍頭從左前下方劃至右後側用棍護腿;同時另一人向左成“大八字步”,順勢將棍頭從右側甩向左後下方,擊對方棍中段。
9.掃堂棍: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一人左腳向前一步,雙腿屈膝,棍先橫於右側,身向前俯,棍頭向左橫掃另一人的雙腿;被掃者順勢雙腿屈膝原地挑起,快速躲閃,同時將棍向右上方斜舉起。
10.磕棍:兩人同做“轉身繞棍”動作,腳步在向前跨步的同時,兩棍頭著地相擊。
八打棍動作粗獷奔放,對打激烈有力,不論是擋頂、擋胯、擋腿、掃堂等,都要求真棍實打,表演生動,每個動作稱“一環”(即打一圈),打時動作灑脫,步履穩健,時而兩棍相擊,時而揮棍掃堂,對打激烈,情緒昂揚,兩棍相擊對打發出的碰擊聲為鑼鼓伴奏增加了音韻變化。舞者剛健的氣質、威武的形象,猶如古代士卒習武操練,又似民間拳師在強身練武一般。八打棍的表演講究集體性和真實感,要求動作協調,變化統一,步履穩健,配合默契。表演者要精神抖擻、情緒飽滿、動作有力,對打準確,展現了人民民眾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氣質。

道具

五尺長棍八根,棍為紅、黃兩色組成,舞時富於色彩變換,神秘莫測。
伴奏樂器為鼓、鐃、鑼等傳統打擊樂器。

基本特徵

由兩人對打的“雙頭棍”發展為八人對打的“八打棍”,是民間舞蹈與民間拳術器械對打相結合而形成的,不少動作具有民間拳術的風格。動作粗獷奔放、對打激烈,真棍實打,表演生動,有著民間廣場舞蹈藝術的原生態特點和民俗特徵。

主要價值

在民間舞蹈表演形式中,以民間舞蹈與民間拳術、民間拳術器械對打相結合的表演形式較為罕見,它對於研究民間舞蹈與民間拳術的關係,相關的民俗有重要的作用,對於研究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載體、程式及歷史淵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與之相鄰的專業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民間拳術與民間舞蹈的相結合體現了人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氣質,是非物質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反映,更是民間舞蹈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瀕危狀況

首先,由於第一、二、三代傳人不詳,第四代傳人相繼去世,第五、第六代傳人的基本功不紮實,有些套路已經失傳,致使觀賞性有所降低。
其次,由於資金嚴重不足,多年來一直未能添置箱具、服裝、道具、鑼鼓。排練演出器具已十分破舊,在世的藝人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已不能口授身傳,部分中青年人缺乏認識和熱情,所以該民間舞蹈頻危斷代,急待搶救和保護。

保護計畫

建國後,千陽縣文化館.龍槐塬村投入數萬元資金,組建演出隊進行了排練。1982年至今,又零星投入資金數萬元組織專業人員對該民間舞蹈進行了資料方面的部分挖掘、收集、整理、搶救工作,並多次組隊參加了寶雞市藝術節,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寶雞市農民運動會以及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的採訪演出活動。2005年,千陽縣人民政府決定,今後陸續投資20萬元,用於搶救工作,2005年已投資6000元。

主要保護內容

1、表演形式及動作套路:八打棍這種以民間拳術器械對打和舞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民間舞蹈表演中比較罕見,應保護其表演形式、程式、場記、音樂、服飾等,對舞蹈中的轉身繞棍、交叉打棍、檔頂棍、護膀棍、擋腿棍、掃堂棍、磕棍等套路動作及所展現的民俗風格特徵都應作為保護的主要內容。
2、調查資料:對八打棍進行深入調查,錄音、錄像、記譜,挖掘傳承、沿革、民俗特徵等,對相關資料妥善保護是繼承、研究、保護的基礎。
3、藝人:八打棍現存藝人有的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有的忙於生活,無時間和精力從事表演活動,需要對他們從生活上進行救助,使他們有能力培養傳承人。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5年,縣政府將該項目列入文化工作重點項目,並責成縣文化教育局制定了搶救保護工作五年規劃。
2、2005年成立了千陽縣搶救八打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文教局長王志忠同志擔任,副組長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長和文化館長擔任。
3、2005年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文化館)向市文化局申報了《陝西省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民間舞蹈<八打棍>的列項報告》。
4、寇家河鄉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開展前期的準備工作。

十年保護目標

挖掘整理資料.提高表演形式,成立演出隊伍,培訓人員,形成專業演出隊與業餘演出隊競演局面,成為文化支柱產業。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 繼續普查整理充實提高有關資料,初建隊伍,錄製一個專題片。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字資料,拍攝一套影像資料。
2007年 翔實論證其價值和特徵,成立專業演出隊伍,培訓人員。建立專業演出隊,培訓20餘名藝人。
2008年 編印一本八打棍專業資料書 ,在職業學校開設專業培訓班,力爭在全縣巡迴演出;建立長期培訓班,形成專業演出隊、業餘演出隊競演該舞蹈的局面。
2009-2010年 發揮文化館作用,研究創新,提高藝術價值;專業演出隊在市省慶典活動中演出,成為千陽民間藝術的代表。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鍵全以專家為顧問,主管領導負責的保護領導小組(已成立)。
2、以文化館專業人員為骨幹,組建普查工作隊深入採訪調研。(已進入工作)
3、以寇家河鄉文化站為中心,建立八打棍培訓班。(已開始報名)
4、以龍槐塬村藝人為主,組建縣八打棍演出隊,常年排練開發該舞蹈。(已開始排練)
5、繼續在電視、報紙、網路上宣傳介紹八打棍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招商引資。
6、縣、鄉力爭籌集2萬元的保護經費。

建立機制

在五年保護規劃中,力爭建立縣、鄉兩級政府在搶救全過程中的領導負責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專家、新老藝人交替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和推向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實體的藝術市場運營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逐級呈報市、省和文化部,力爭得到確認,預算調研差旅費及資料費5萬元;
錄音、錄象、出版、專家論證、建檔等保護、保存,研究資料費15萬元;
組建培訓班,購置培訓設施,印製培訓教材,租賃培訓場地,進行人員培訓等20萬元。
購置道具、樂器、音響、燈光、服裝等費用20萬元;
50歲以上藝人(6人)保護補助費(10年),25萬元。
其中自籌資金5萬元,申報省市撥款80萬元,總計85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