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赫爾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05.04-1841.08.11】,德國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現代教育心理學創始人。他出生於德國西北部奧爾登堡的司法官家庭,因中風逝於德國哥廷根。經歷
他的祖父是醫生,父親先是律師,後來升為樞密院顧問官,母親是一位聰慧而有教養的人。他是家中獨子,在他嬰兒時期,有一天不慎跌進沸水桶中,遭到灼傷,使他身心脆弱,因此一直留在家中由母親和家庭教師悉心教養,12 歲才入文科中學。他自幼聰慧過人,過目不忘。在母親和家庭教師的精心培養下,赫爾巴特在語言、邏輯學、哲學等方面都學得很好,特別是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1 歲就研究邏輯學,12 歲研究形上學,14 歲寫了一篇哲學論文稱為《意志自由》,16 歲就開始研究康德的思想並崇拜康德。於 1794 年中學畢業後,他到耶拿大學去學習法律,並師從 J.費希特學習哲學,費希特正是康德的學生。在這裡他認識了哲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50),奠定了他從事教育和研究哲學的基礎。21 歲他接受母親的建議,到瑞士恩得拉琴州長家擔任其三個兒子的家庭教師。在教學 3 年中,每個月他要寫給家長關於他教學的方法和成就的報告,這段教學經驗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教學理論。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訪了當時著名的瑞士教育家 J.裴斯泰洛齊,並認真研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發表了介紹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論文。因受到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及教學方法的影響,自此矢志一生從事教育事業。
1800 年他辭去家庭教師工作,回到家鄉,後在朋友幫助下到不萊梅一所教堂學校擔任數學教師工作。1802 年,他到哥廷根,一邊教書一邊學習,不久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哥廷根大學擔任講師,教哲學和教育學。他的課極受學生歡迎,不久即升為副教授。1809 年他應聘去柯尼斯堡擔任哲學和教育學教席 【1】。在這裡他不僅講授心理學、教育學,而且積極參與教育改革。他創辦了教學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師範研究班、附屬實驗學校,為培養優秀教師作出了貢獻。1883 年又到哥廷根大學任哲學教授直至去世。
赫爾巴特的思想在心理學與教育學兩方面有以下三點貢獻:
1.首倡心理學為一門科學 赫爾巴特第一次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他 1816 年出版的《心理學教科書》,被視為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以心理學為名的專著。但他在《作為根據經驗、行而上學、數學的科學心理學》一書對科學心理學的界說卻認為心理學是建立在經驗的科學,而不是實驗的科學。還認為科學應有數量計算,所以心理學應是數學的科學,故在心理學中第一次做了運用數學法的嘗試。根據他的說法,經驗科學與實驗科學不同,前者以主觀經驗為基礎,後者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在心理學史上,知道赫爾巴特逝世後 30 多年,心理學才被視為是實驗科學。
2.對知識來源問題的解釋 對人性本質中知識來源問題的解釋,赫爾巴特認為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觀念的活動。觀念是心的基本構成單位,由觀念的互動作用形成意識(與經驗主義所倡觀念聯想不同)。意識是個人的覺知狀態,是心之內容。他接受萊布尼茨關於靈魂單子具有活動性的觀點,認為觀念也是活動的。同時從美國聯想主義思想及當時力學的引力和斥力出發,認為觀念不僅相互吸引,且相互排斥。為了進一步揭示觀念相互作用的規律,他在萊布尼茨的微覺統覺說、康德的統覺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意識閾”與“統覺團”概念。
意識閾(limen of consciousness)。他認為,兩個相互衝突的觀念雖然可以相互抑制,但那種受抑制的觀念在一定條件下仍可由被抑制狀態變為現實狀態。一個觀念若要由一個完全被抑制的狀態進入一個顯示觀念的狀態,便需跨過一條界線,這條界線就是意識閾。
統覺團(apperception mass)。意識閾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意識和無意識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被抑制的觀念,可以通過有關的意識觀念的吸引,從意識閾下進入意識閾限之上。相反,隨著時間的變遷,意識閾限上的觀念可以轉入意識閾限下而成為無意識。赫爾巴特認為,知識與意識中的觀念有關的觀念才容易穿越意識團而進入意識,並為意識所融化,否則就會被排斥。這便導致了他的統覺概念。統覺過程就是把一些分散的感覺刺激納入意識,造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 統覺團。
從心理學思想的流變來看,他的理論顯然是受到前人萊布尼茲思想中單子論理念的影響。對以後心理學發展而言,他的意識閾觀念,則顯然是以後費西納首創心理物理學中覺閾觀念的淵源。
3.在教育學上的貢獻 他認為教育學應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之上。在教育學上,他的思想對以後教育學的發展的貢獻主要有:
赫爾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學應該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應該充分運用心理學去論證教育學上的各種實際問題,給教育工作以理論說明的人。這樣就使教育學開始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為近代課程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赫爾巴特根據其“多方面興趣”的理論,提出了一套廣泛而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他把人的興趣分為兩大類,每一類又分為三種,則人的興趣共六種。應設定與每一種興趣相適應的課程,以便發展各種興趣。第一類興趣屬於認識自然現實的,是知識的興趣。它包括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和審美的興趣。第二類興趣屬於認識社會生活的,是同情的興趣。它包括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宗教的興趣。
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五段教學法,即準備、提示、比較、概括及套用。是當時教學方法的重大革新,為近代教學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在歷史上首先從理論上明確地把教育與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他把傳授知識和道德教育看成統一的過程,而道德教育則以自由、完美、善意、權利、義務五者為基礎。
赫爾巴特是明確主張心理學是科學,教育學應建立在心理學理論之上的第一個心理學、教育學家。他雖然否認心理學能夠實驗,但其心理的定量化觀點對現代實驗心理學,尤其是 G.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有直接貢獻。關於觀念聯結方式的概念被 W.馮特所採用。他的無意識說與意識團概念直接影響 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統覺團的理論對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赫爾巴特的教學思想對美國建國初期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因此,他被後世譽為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