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石英文Duanzhow ink-stone 釋文:占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市)端溪硯坑一帶產的硯石。端硯始於唐朝武德年問,已逾1300多年,其石質柔潤、發墨不滯、三日不涸,被尊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 端硯石特點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端硯石的形成端硯石屬沉積岩,它的原始母岩形成於4億年前泥盆紀中期。當時肇慶一帶以西是海洋,當時大量沉積物聚集在這一地帶,古陸風化剝蝕下來的大量泥砂被河水帶到濱海岸停下來,按比重和粒級的大小依次堆積成層,從端硯石的原始物質聚集到變成可以製作端硯的端硯石礦,經歷了4個階段。一、物質聚集階段紫(綠)硯石的原始物質來源於肇慶東南的古陸。風化剝蝕作用將古陸岩石分解成為碎屑物和金屬離子,部分礦物如白雲母等被水溶解成為膠體,雨水將這些物質搬運到河口三角洲和濱岸,其中呈膠狀的泥質則聚集在潮坪區,並與混入膠泥中的少量石英碎屑,有機質及其它鐵、鎂、鈣、硫等元素沉積下來,這就是紫(綠)硯石的母岩物質聚集階;二、深埋成岩階段地殼不斷地在運動、升降,經過數次反覆的物質集後,到了泥盆紀晚期,大約距今3.6億年上下,肇慶這個地方開始變成淺海,後又經歷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等地質時代的不間斷連續下降沉積,中間約經歷了1.7億年,主要沉積物有碳酸鹽類、砂,()等,這時紫(綠)硯石母岩深深地被埋在地下,總厚度達3000--5000米,深埋地下的硯石母岩,初始時,環境溫度不高,壓力不大,沉積物內的厭氧細菌使有機質腐爛分解,產生H2S、CH4、NH3、CO2等氣體,將變價金屬元素的高價氧化物還原成低價硫化物,如高價鐵(Fe3+)被還原成低價鐵(Fe2+),膠泥脫水變成軟泥,水的礦化度增高,介質使酸性氧化環境轉變為鹼性還原環境,在此情況下,膠泥中的物質重新進行分配組合,再經壓縮結晶,生成水白雲母和白雲石等礦物,最終固結為含鐵或含鐵含砂的水白雲母型泥質岩以及以白雲石為主的泥質白雲岩(綠端石)。 第一、二階段形成的硯石石品花紋有青花、石眼(原型)、火捺(原型)、天青、鷓鴣斑、黃龍、翡翠紋、彩帶、蟲蛀(原型)、金星點、同心紋、五彩釘等。三、褶皺隆起變質階段地質學上所稱的變質作用,指的是地殼中的岩石由於受到地殼構造運動,岩漿活動或地殼內熱液充填及交代等內動力的影響,以致它們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有時甚至還有化學成分)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肇慶這個位置在距今約2.31億年的時候,海水退出成為陸地,深埋地下的泥盆紀等地層亦開始上升,並發生斷裂。距今約1.44億年的一次強烈地殼運動(地質學稱燕山運動),將泥盆紀等地層褶皺隆起成山,還有深部的岩漿往上涌,使地殼受到強烈擠壓,較軟的岩石產生劈理、礦物重結晶,如水白雲母重結晶為絹雲母,含礦物質的岩漿汽水熱液沿已破碎的岩石裂隙充填,形成細脈。 這個階段形成的硯石花紋有蕉葉白、凍、冰紋、冰紋凍、銀線、玉帶、玉點等。四、表生成岩(礦)階段表生成岩(礦)作用,地質學又稱“退後生作用”,是紫(綠)硯石形成的重要階段,指沉積岩層被地殼運動抬升至地殼表層後,在潛水層層面以上發生的膠結交代,以及其些物質再重新聚集的作用階段。水的作用和強氧化環境使硯石發生變化,低價鐵礦物大部分轉為高價鐵礦物,如菱鐵礦、黃鐵礦綠泥石轉變為褐鐵礦、赤鐵礦,鈦變為白鈦石等,並形成新的硯石花紋,如鴝鵒眼、雞眼、石皮、金線、鐵線、玫瑰紫、鐵捺、油涎光、蟲蛀、硃砂釘以及綠端石中的木紋、山水紋、水草紋等。端硯石分類端硯石分紫端、綠端、白端三種,其中紫端石為富鋁、鉀、鐵的矽酸鹽類岩石。綠端石和白端石為富鈣、鎂的碳酸鹽類岩石。紫端石和綠端石形成於同一個泥盆紀。白端石形成於比紫端石晚7000萬年石炭紀。 端硯石成分紫端石的礦物主要是粘土礦物類的水白雲母以及由水白雲母變質的絹雲母。還有少量的鐵礦物、高嶺石和石英碎屑。鐵礦物主要為赤鐵礦,其次為磁鐵礦、菱鐵礦、綠泥石及褐鐵礦等。硯石中含微量的白雲母碎片、長石碎屑、鋯石、電氣石、金紅石等。白端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硯,產於肇慶七星岩,地質圖上為壺天灰岩。白端石屬碳酸鹽岩,為準同生泥晶--粉晶白雲岩。岩石呈白色或淺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白雲石98%,方解石等。綠端綠端石主要由白雲石組成,次為水白雲母、石英碎屑、磁鐵礦、方解石等礦物。端硯石眼端硯石眼是生長在硯石中,形狀似動物眼晴的球狀石核。原型為綠色豆粒沉積作用形成,地質學稱豆粒構造,中心一粒為鐵礦物,外殼包裹不含磁鐵礦和赤鐵礦等鐵礦物的綠色粘土。顏色暈圈於硯石形成的最後階段因中心鐵礦物氧化,鐵質擴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徵是球狀,由球體和核部的瞳子,邊緣的眼皮三部分組成。端硯上的自然球形點,其外形、大小等均與鳥、貓、雞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將它稱為石眼。長期來,人們在讚揚端硯石質的時候,對端硯上的石眼也大加讚賞。端硯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礙於磨墨。硯坑分布及主要硯坑端硯自唐初開採至今,斷斷續續基本上沒有停止過開採。清代開採的硯坑最多,據清道光何傳瑤《寶硯堂硯辨》記載,約有70餘處。現在可找到具體位置並在國家地形圖上定位的新舊硯坑口約有42處,目前在開採的硯石有十多種。端硯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段:1.西江羚羊峽以東斧柯山一帶,即端溪水以東地段,連綿10多公里,端硯最優質的硯石主要集中在這一帶,主要硯坑有老坑(又稱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羅蕉、綠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2.西江羚羊峽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硯坑有龍尾青、木棉坑、白線岩(內有二格青、青石、紅石)、有凍岩。3.肇慶市七星岩背後北嶺山一帶,從西至東,連綿30公里,統稱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欖坑、盤古坑、陳坑、伍坑、東崗坑、前村坑、蕉園坑、綠端等。4.鼎湖沙埔斧柯山以東地段,連綿約30公里,這裡有豐富的硯石資源,硯坑眾多,除典水梅花坑、綠端外,統稱為斧柯東。5.是開採於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開採於明代,不發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風景區,禁止開採。老坑老坑又稱水岩、皇岩,位於西江羚羊峽斧柯山南岸山腳,離西江約200米,位於端溪礦區最低處。據說唐代中期就已開坑取石,至今斷斷續續開採了1200多年。老坑現有新舊兩個洞口,舊洞口高約1米,該坑自開採以來曾多次塌方,清末已停止開採,1972年由肇慶市端溪名硯廠重開,洞深100米左右,內分大西洞和水歸洞。1976年由國家輕工業部投資在舊洞口以南30米處另開新洞口接入,洞高1.82米,寬1.8米,安裝有軌道翻斗車,用於運石料。據測量,新坑口標高20米,地下已形成一個連續長200多米、斜深約100米的採空區,最深處在海平面以下負56.87米,運輸洞口往下垂深76.81米,相當於西江正常水位(約5米標高),以下61.87米。礦體厚度約0.80米,優質石肉厚約0.30米,20世紀90年代,大西洞和水歸洞已連成一片。因老坑位於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節方可抽水採石。老坑硯石質地為端硯眾坑之冠,被視為“硯中至寶”。石質細嫩、滋潤,叩之木聲,有“貯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之優點,硬度為肖氏40--60。硯石呈紫藍帶青色;石品花紋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冰紋、火捺、金銀線、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開採。 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宋坑宋坑位於肇慶七星岩北面的北嶺山—帶,西起小湘峽,東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欖坑、盤古坑、陳坑、伍坑、東崗坑、前村坑、蕉園坑等,因均開採於宋代,故統稱宋坑,礦體厚度0.5米左右。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宋坑硯石色澤紫如豬肝,凝重渾厚;硬度為肖氏40-60,優質的硯石細潤,有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等石品。目前,仍在開採的有盤古坑、伍坑、陳坑和蕉園坑,洞深都在百米以上,其餘的因資源枯竭而停采。坑仔岩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位於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約600米。坑仔岩新開的洞口標高為125米。該硯石坑最早於宋代治平年採石,距今900多年的歷史,歷代均有開採,因多次塌方,已停采100多年,1978年又重新開採,目前有10多個洞口,估計採空區長超過300米,工作面有幾百平方米,斜深70多米。礦體厚度約0.80米。坑仔岩硯石質優、細膩堅實、滋潤、青紫帶紅;硬度為肖氏40—60,石品花紋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稱著。麻子坑麻子坑位於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礦區最高處旗頂下,坑口標高380米。分旱洞、水洞,有多個洞口。麻子坑於清乾隆年間開採,斷續開採約240多年,後塌方淤塞而停采,1962年恢復開採。目前採空區長超過200米,工作面幾百平方米,斜深50米。礦體厚度約0.60米,優質石肉不足0.30米,旱洞、水洞已連通,優質硯石已很少。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嬌嫩、細膩、堅實;硬度為肖氏40—60,石色青紫略帶藍,佳石中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綠。梅花坑梅花坑宋代開坑採石,出自二個地方,一是嶺羊峽以東的鼎湖沙浦典水村附近,古人稱典水梅花坑。二是出自北嶺山前村坑和蕉園坑。梅花坑洞較深,洞內石分三格,只有中間一格石可制硯。梅花坑石以多眼為主要特點,色蒼灰白微帶青黃色,硬度為肖氏40-60,其中有梅花點者為佳,石質近似宋坑,下墨亦快,但石質與老坑等名坑相比略為粗糙。仍不失為端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硯石多眼,眼中有點,大而暈重不分明;北嶺梅花坑硯石色蒼灰微帶褐黃,眼多而無睛(無瞳子),眼呈米黃色。綠端綠端採石始於北宋,據《高要縣誌》云:“綠端石出北嶺及小湘江峽(即現在的三榕峽),鼎湖山、皆旱坑。” 開採綠端硯石共有四處,最早在北嶺山東崗坑附近,洞式開採,因硯石枯竭,人們轉移至端溪水一帶的朝天岩開採,上層為綠端,下層為朝天岩;三是小湘鎮大龍,為露天開採;四是鼎湖區沙埔鎮,硯石成塊狀,散落在幾平方公里的山地上。綠端石色青綠微帶土黃色,硬度為肖氏45-63,石質細膩、幼嫩、潤滑,最佳者為翠綠色。純渾無瑕,晶瑩油潤,別具一格。宣德岩宣德岩開坑採石於明宣德年間,故得此名。其石色以豬肝色為基調,略帶紫藍、蒼灰,石質也較細膩,幼嫩,僅次於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與麻子坑、坑仔岩硯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硯石多斷脈。較難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開採。斧柯東斧柯東硯石是開採於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斧柯山東麓一帶硯石的總稱,斧柯東硯石資源較豐富,有十多個品種之多,其中不乏一些優質硯石,石品花紋有凍、火捺、石眼、彩帶等。斧柯東硯石硬度略高,聲音清脆,最早采於明朝,是端硯名坑之一有凍岩 位於羚羊峽以西的羚羊山的山嶺上,在白線岩上方約70米,硯坑淺。硯石呈紫褐色,石中的凍帶黃色,石內有好多由淺色暈圈構成的大斑點,連體斑點和無定形斑點。白端白端就是白色的端硯。白端石產自肇慶著名的旅遊景地--七星岩內。白端石屬碳酸鹽岩,為準同生泥晶--粉晶白雲岩。岩石呈白色或淺灰白色,有紅絲紋和烏絲紋。主要礦物成分,白雲石98%,方解石2%,硬度為肖氏55-77。石質細膩、堅實,不發墨,常作批朱之用。白端石開採於明代,因七星岩是旅遊區,20世紀60年代後禁采,故白端石硯十分稀有。古塔岩古塔岩位於坑仔岩之南,屏風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帶赤,有些部位帶紫紅,或玫瑰紅,色彩有變化,不單調,且看上去油潤生輝;石質嬌嫩、堅實、滋潤;間中會發現石眼,並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葉白等。古塔岩硯石一般可作雕花硯材,後因石源沽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改在鼎湖沙埔斧柯東開採。白線岩白線岩位於羚羊峽北岸羚羊山的山嶺上,岩洞內分三層,第一層石皮青帶翠綠色,質優者可作雕花硯材;第二層叫二格青,多作低檔的順水淌池硯;第三層是青石,質優之青石時有火捺,亦可作硯材。質優白線岩硯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點象散碎的冰紋。朝天岩朝天岩位於宣德岩附近,開始採石於清康熙年間,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經之地,且兩邊距離相當。朝天岩洞不深,洞內寬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開,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硯石質地較細膩,硯石呈紫藍色,有青苔斑點。冚羅蕉冚羅蕉又名打木棉蕉,位於端溪麻子坑下方,與朝天岩與宣德岩同一石層。冚羅蕉開採於明代,20世紀80年代重開,現有十多個洞口,但產量不大。石質細膩、堅實,硬度為肖氏45-65,發墨較慢,石色青灰色微帶紫,有象芭蕉葉的平行紋理,又稱杉木紋,另有蕉葉白、天青、碎凍、火捺等石品,偶有石眼、金銀線。端硯簡史端硯始於唐、盛於宋、精於明清、興旺於今天。端硯在唐代已經被列為貢品,歷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讚美端硯的詩詞、著述、硯銘、傳說、故事、對聯、謎語、書畫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硯文化體系。端硯是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品。唐代唐代端硯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形多為箕形,還有八棱形、長方形的、方形等。宋代宋代端硯實用和欣賞兩者並重,形制比唐代豐富。據宋代葉樾《端溪硯譜》記述有50種之多。宋硯除了重視石質及石品花紋,亦重視雕刻。元代元代端硯上承唐宋遺風,粗放而有大氣,但發展緩慢,沒什麼創新。明代明代端硯在設計、形制乃至雕刻方面遠遠超過前代,硯形、硯式趨向多樣化,題材廣泛。明代端溪名坑硯石的開採比較齊全,不少優質老坑(水岩)硯石被開採出來。在雕刻方面非常講究,以淺刀雕刻為主,以細刻、線刻甚至微刻配合,明代端溪硯多在硯底、硯側鐫詩、刻銘、題款。清代清代初期端硯也和其它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端硯硯材的種類、硯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突破。制硯工藝精緻、刻工纖巧,甚至連配木盒裝潢也都十分講究,有的硯盒鑲嵌美玉、象牙,或金線銀線。嘉慶、道光之後,端溪硯石的開採已逐漸減少,端硯更多地由實用而成為單純的文玩之物,成為擺設文房(書齋)中的欣賞品或珍藏品。qEt博雅藝術網民國時期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端硯發展基本停頓,只有個別作坊以雕刻端硯免強維生。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20世紀60、70年代老坑、坑仔岩與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開採,直接促進了端硯生產的繁榮,端硯創作進入了藝術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端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代的端硯題材十分豐富,人物、山水、花鳥樣樣都有,政治題材、歷史事件、民風民俗各領風騷,文學名著、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也都在端硯上爭奇鬥豔。現代的端硯更強調收藏價值,講求名家之作,硯形在傳統的基礎上,又以天然硯、隨形硯較為流行。端硯石品花紋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變化莫測的石品花紋(又稱石品)。這些石品花紋是由於某些礦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硯石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顏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端硯藝人們依據這些花紋的大小、形狀,分別用與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稱來命名,並巧秒地運用到端硯的藝術創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1、蕉葉白蕉葉白又稱蕉白,是凍中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古人對蕉葉白評價極高,讚美備至:“渾成一片,淨嫩如柔肌,如凝脂。”蕉葉白一般邊緣較清晰,有細條紋,沒有火捺環繞。2、凍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態的白色絹雲母扁豆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淨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態質感和顏色,分為蕉葉白、魚腦凍、碎凍、米仔凍、浮雲凍、天青凍等。魚腦凍因其形狀如凍結的魚腦而得名,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最佳的魚腦凍應該是潔白、輕鬆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鬆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確如“小兒肌膚”。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四周有火捺環繞,常見於老坑、坑仔岩、麻子坑。3、石眼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是含黃鐵礦與赤鐵礦的結核體。石眼呈翠綠色,或黃綠色,或米黃色,或黃白色或粉綠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徑是3—5毫米,也有個別達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態各異。好的石眼圓正完美,暈圈數層,中間有瞳,叫做活眼,無瞳叫死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硯貴有眼”,因石眼的形態美,很神,所以常將其置於硯堂以外,作為裝飾使用。4、天青天青是優質硯石中呈現藍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較為少見,難得,古人所謂:“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是上品天青。在端硯石中色青而微帶蒼灰,純潔無瑕者謂天青,即恰如臨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藍微帶蒼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處,也可以說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間,由於各種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說天青是非常難得,罕見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細膩、幼嫩、滋潤之處。5、冰紋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是有暈的銀線,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質地細嫩,形態自然,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冰紋是十分稀有名貴的石品。6、青花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由微粒赤鐵礦和磁鐵礦等礦物細小斑點形成,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如微塵青花、鵝毛氄青花、蟻腳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優質硯石的重要標誌之一。7、金銀線金銀線是多見於老坑硯石中的石品花紋(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開採的冚羅蕉硯石也有發現)。它呈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稱金線,白色者稱銀線。8、黃龍紋黃龍紋俗稱黃龍,其色澤似由土黃、黃褐、米黃及青綠、蒼灰混合而成。有時會在硯石表層出現,跨度較大,呈條帶狀。黃龍紋多在坑仔岩中出現,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藝術效果。9、翡翠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橢圓點斑塊或條狀。翡翠有別於石眼,它既無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樣圓正,外圍沒有明顯的藍黑色邊緣,翡翠在端硯石中亦是名貴的石品。10、火捺火捺又稱“火烙”,就是說在端硯石中有些部分出現好像用火烙過的痕跡,又如被熨斗燙焦,呈紫紅微帶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澤紫中微帶黑,嫩者紫中微帶紅。常見有胭脂火捺、馬尾紋火捺、金錢火捺、豬肝凍火捺等。端硯製品現代人對端硯石的認知在不斷的提高創新,不僅僅局限於端硯硯台,根據石材的質地,花紋,種類創作出了,端硯石筆筒,端硯石茶盤,端硯景觀石等,良好的傳承了端硯各種工藝並加以創新,大大的提升了端硯類產品的收藏,實用,價值。被國內外收藏家所收藏。端硯製作概述1、採石採石是端硯製作的第一環。端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的石質,故採石這道工序極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採石技術高,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硯石開採至今仍以手工開採為主,不能以機械代替。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根據端硯石的硬度、成分、厚度(頁岩和板岩)而有別,以鑿為主,每個石工必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都要修理或磨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2、維料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採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等級,將有裂痕的、有瑕疵的、或爛石、石皮、頂板底板去掉,剩下“石肉”,這個過程要懂得看石,內行的維料石工能夠“看穿石”,可以預測到表層看不到的石品花紋。硯工還要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成所需硯形硯式的硯璞,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硯石質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石作評價,鑑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3、設計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4、雕刻雕刻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等,名貴的硯石不雕或少雕,平板硯多為優質硯石。5、配盒配盒硯石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硯盒起著防塵和保護硯石的作用,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雞翅等硬木。一般的有用坤甸、雜木,還有的用錦盒。硯與盒必須吻合,同時要考慮到木盒的乾濕度,可能會整體收縮,硯盒本身要稍比硯石四周寬些,以便於硯石取出洗滌。總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硯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更加名貴。6、打磨打磨這個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紙反覆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后褪墨處理。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的效果。人們在選擇端硯的時候,除了以水濕石察看石色,鑑賞石質和石品花紋外,還常用手按摸硯堂,(所謂手感)看是否細膩,潤滑,這一切都與硯石的磨光有直接關係。7、上蠟上蠟將打磨好的端硯用炭火烤或水煮加溫(現代用電爐、煤氣噴槍加溫),塗上點蜜蠟,既保護了端硯,又便於觀賞石質。如何選端硯和保養端硯1、選硯選硯石質手感,工藝精細,造型,硯堂要平整;2、養硯養硯把玩,不要放在室外,最好有盒子,不要用硬物刮花硯堂;3、用硯用硯使要端硯研墨前要擦乾淨硯堂,避免塵土雜物刮花硯堂,現代端硯大都有上蠟,使用前要退蠟,傳統用杉木炭粉沾水用稻桿擦硯堂去蠟,現代用洗衣粉、牙膏去蠟。用墨條研墨,手握墨條要垂直,研墨用力均勻,順時針、前後推研墨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