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線

秦嶺-淮河線

秦嶺-淮河線(英語: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或稱:Qinling-Huaihe Line),又稱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一條帶有多重特殊意義的地理分界線。這條線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秦嶺-淮河線的提出,首次正確界定了中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被認為對於認識中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

秦嶺-淮河線秦嶺-淮河線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2012年)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是對中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書中這條秦嶺—淮河這條線已經出現了。書中說:“南北二嶺,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域……”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 

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已明確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

在1935年竺可楨的一篇論文《中國氣候概論》中,明確說到秦嶺—淮河線的問題。

在翁文灝193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土壤與其相關之人生問題》,其中已明確提出秦嶺—淮河為中國之天然分界線。他說,“中國土壤天然可分為兩大類。秦嶺山脈及淮河以北大部分為鈣層土,其南幾乎全為淋餘土……古稱秦嶺為中國之大限,此觀於土壤分布而亦然也。”

地理位置

秦嶺-淮河線的緯度位置為:32°N~34.5°N。秦嶺-淮河線經過甘、陝、鄂、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秦嶺,是位於中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山脈,它就象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中國南方,秦嶺以北為中國北方。

淮河,是位於秦嶺東邊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範圍劃分

中國南北分界線西段中國南北分界線西段

秦嶺-淮河線的劃分,在地理學界有多種方法和爭議。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另外一些地理學家如黃秉維等卻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

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一書中,鄭度院士等人在對秦嶺南北的氣候、植被進行了詳盡地比較分析後,套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對秦嶺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分類。最終認為從綜合的角度看,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在秦嶺地區的分界線應該標定在主脊。

2010年,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等人根據氣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綜合數據,逐點計算適宜度,製成了《基於GIS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將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分布圖表明,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氣候、地理)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分界帶涉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7個省的130個縣(市),最窄處約26.42公里,最寬處約195.41公里,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里。

中國南北分界線東段中國南北分界線東段

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為:

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襄陽市、棗陽市,河南省的西峽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泌陽縣、確山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地理意義

氣候

1、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3、暖溫帶亞熱帶的分界線

4、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降水

1、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

2、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水文

1、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2、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

地形

1、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平原為主;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丘陵為主。

2、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3、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區域

1、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2、中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農業

1、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2、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一熟的分界線。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4、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植被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季風區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