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南京)

清涼山(南京)

位於南京城西的清涼山,原名石頭山,以歷史悠久、風景幽美著稱於世。

簡介

清涼山(南京)清涼山(南京)
位於南京城西的清涼山,原名石頭山,以歷史悠久、風景幽美著稱於世。

來源

戰國時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在石頭山設金陵邑,南京自此始稱金陵。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抵抗曹操的大計,據說諸葛亮曾經駐馬石頭山,觀察金陵形勢,作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評語。今清涼山上有諸葛武侯駐馬坡遺址,山下有虎踞關、龍蟠里等地名。孫權於公元211年將政治中心遷來南京,次年在楚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古石頭城現還有部分遺存,飽經風霜而雄姿宛在。
唐代以前,因長江故道逼近山麓,·清涼山是南京西部的重要制高點,為兵家必爭之地。後長江逐漸西移,至南唐時,清涼山已失去其軍事地位。南唐後主李煜將清涼山下的興教寺擴建為石城清涼大道場,並在寺內建德慶堂作為避暑離宮,在山上廣植翠竹,以此清涼。南唐古建築現已毀損無遺,僅存古井一口,為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所掘,故名保大泉;相傳寺中老僧常飲井水,鬚髮不白,故又稱還陽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遷幕府山清涼廣惠禪寺於此。明惠帝建文四年,周王朱橚重建,始定名清涼寺,後毀於太平天國年間,雖經清末重修,今亦不存。
明世宗嘉靖年間,督學御史耿定向在清涼山東峰建崇正書院,講學課徒,培養了不少人才。後毀於太平天國年間,同治四年改建為小九華寺,一度香火興旺,1966年又被毀。1980年重建崇正書院,現為中華奇石陳列館。
清聖祖康熙年間,被譽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畫家龔賢在清涼山西麓置地半畝,建屋數間隱居,取名半畝園;相傳今掃葉樓即龔賢故居。原建築毀於太平天國年間,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c年)重建,現經維修,保存尚好。
清涼山現被闢為公園,恢復了“清涼古道”的風貌。
清涼山下的龍蟠里,尚有兩處值得紀念的勝跡。一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詩人魏源故居,一是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創辦的惜陰書院。魏源於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龍蟠里購下草房一處,緊鄰烏龍潭,取名小卷阿,在這裡著書立說,其中受林則徐委託編纂的《海國圖志》影響最為深遠。魏氏後人世居於此。今龍蟠里20號尚存小卷阿遺址,而魏氏後人已絕。惜陰書院背負盔山,1910年由繆荃孫主持,據此創建江南圖書館,以巨款購入錢壙丁丙八千卷樓藏書六十萬卷,及武昌范月槎木樨香館藏書四千五百餘種。江南圖書館名稱多次變易,後歸入南京圖書館,現址為該館特藏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