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信息
中文名:蒼眉蝗鶯
蒼眉蝗鶯體型略大上體橄欖褐,眉紋白,眼紋色深而臉頰灰暗。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分類:雀形目 > 鶯科 > 蝗鶯屬 ,英文名Gray's Warbler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Locustella fasciolata
物種簡介
中文學名:蒼眉蝗鶯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鶯科
中文屬名:蝗鶯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Locustellafasciolata
英文名:Gray'sWarbl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R.Gray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鶲科 Muscicapidae
屬:蝗鶯屬Locustella
種:蒼眉蝗鶯 L. fasciolata
二名法: Locustella fasciolata (G. R. Gray)
學名:Locustella fasciolata
模式產地:
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
體型
略大(15厘米)而色淡的鶯。上體橄欖褐,眉紋白,眼紋色深而臉頰灰暗。下體白,胸及兩脅具灰色或棕黃色條帶,羽緣微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黃。幼鳥下體偏黃,喉具縱紋。嘴大,體型較其他蝗鶯屬(Locustella)種類均大,但可能與大葦鶯混淆,儘管其尾為凸形,頭較小,體多灰色。
顏色
叫聲
華美而帶高低起伏短句的長鳴聲。叫聲包括顫音cherr-cherr…cher及響亮的似吵嘴聲tschrrok tschrrok。
分布
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及日本;遷徙經中國東部至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紐幾內亞。在西西伯利亞到庫頁島、日本和韓國的區域內繁殖,冬季時遷徙至東南亞越冬。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狀況:不常見。指名亞種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及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遷徙時見於華東省份及台灣。對體色較深的亞種amnicola也應加留意。
習性
見於低地及沿海的林地、棘叢、丘陵草地及灌叢。在林下植被中潛行、奔跑及齊足跳動。棲勢水平但立於地面時高揚而似(JI)。
繁殖特性
牡丹江地區蒼眉蝗鶯繁殖期生態觀察
雄鳥以鳴叫引起雌鳥的注意,雌鳥選擇做巢的樹木,一般都是幼齡喬木、灌木類樹種。新巢用細軟草莖、禾本科雜草以及繩頭、塑膠編織繩等物築成。築巢時間約為5d,新巢築造時雌雄鳥開始交配。蒼眉蝗鶯的產卵時間多在早晨6:00~7:40,卵的縱徑為2.0~2.1cm,橫徑為1.4~1.5cm,每巢4~9枚卵,孵化天數為12~14d。雌鳥產下最後1枚卵後便開始孵化。育雛期雌鳥總是在巢中守護,將全部幼雛覆於體下,雄鳥哺食,有時輪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