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

甘谷縣

甘谷縣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東鄰秦安縣、麥積區,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總面積1572.6平方千米。截至2012年,甘谷縣總人口63萬。

甘谷縣的名優特產有麻鞋,脊獸,油煎洋芋,甘谷漿水面,酥圈圈等,甘谷縣的著名人物有潘欽岳,石作蜀,鞏建豐,姜維,尹夫人等。 甘谷縣先後榮獲“全國辣椒之鄉”、“中國花椒之鄉”等榮譽稱號。

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政府批准甘谷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甘谷古屬雍州,為冀戎繁衍活動之地,周莊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置冀縣,為中國縣制之肇始,稱“華夏第一縣”。冀據渭水河谷,控制秦隴咽喉,為秦“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條件。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後,置北地、隴西兩郡,冀屬隴西郡。秦始皇(趙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36郡,其中隴西郡轄冀縣。  

漢初沿秦制,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為天水郡,設縣十六仍為冀縣,屬天水郡。

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涼州刺史治冀縣,冀為涼州治。

三國晉魏時(220年),涼州移治武威,甘谷仍為冀縣,屬天水郡。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分雍州之隴西五郡,涼州金城郡,梁州陰平凡七郡,置秦州,治冀。

泰始三年(267年),秦州遷置上邽為天水郡,冀屬之。

永嘉元年(307年),廢冀。

北朝後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將冀縣改為當亭縣,屬天水郡。

北朝北周時(557年),改當亭縣為冀城縣,後又併入黃瓜縣。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黃瓜縣為冀城縣,屬天水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為伏羌縣,屬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是年以伏羌及渭州之隴西置伏州治永寧縣。

武德八年(625年),伏州廢,縣還故屬(秦州)。

武德九年(626年),析治鹽泉縣,貞觀元年(627年)更名夷賓,三年省,併入伏羌。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所占領。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置伏羌寨,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升為伏羌城。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改為伏羌縣,明、清兩代沿用。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縣為甘谷縣。

1949年8月5日,甘谷縣解放,縣委、縣政府設於城內東大街。

1958年甘谷縣併入武山縣,1962年1月分治,恢復了甘谷縣。

行政區劃

截止2017年,甘谷縣轄13鎮2鄉:大像山鎮、新興鎮、磐安鎮、六峰鎮、安遠鎮、大石鎮、禮辛鎮、大莊鎮、武家河鎮、金山鎮、西坪鎮、八里灣鎮、古坡鎮、白家灣鄉、謝家灣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處東經104°58′~105°31′,北緯34°31′~35°03′之間,東鄰秦安縣、麥積區,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壤,北與通渭縣相連。全縣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49千米,總面積1572.6平方千米。  

地貌

甘谷縣屬黃土高原地區,南部山區為秦嶺山脈西延,北部山區為六盤山余脈,境內梁、峁、溝、壑起伏縱橫,灣、坪、川、灘交錯。渭河兩岸為沖積小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全縣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1228米(六峰鎮覺皇寺村東),最高海拔2716米(古坡鄉大條梁),相對高差1488米。  

氣候

甘谷縣地處大陸腹地,屬東亞季風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為四季分明,冬乾夏濕,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熱無酷暑,冬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氣溫25.4℃,最低(1月)月均氣溫-1.1℃。正常年份年降水量437.3毫米左右,因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冬季占全年的3%,春季占全年的21%,夏季占全年的51%,秋季占全年的25%。全年日照2350小時左右,日照率約50%,無霜期190天左右。  

自然資源

全縣耕地面積125.88萬畝,人均占有量1.97畝,基本農田面積101.65萬畝,已建成梯田65.58萬畝,適宜區梯田化率90%。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玉米、洋芋、高梁、糜子、穀子、大豆、蠶豆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胡麻、中藥材、西瓜、蔬菜(大白菜、韭菜、水蘿蔔、蒜苔)、水果(蘋果、梨、杏、桃、葡萄)、花椒、辣椒等。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花崗岩、磷礦、赤鐵礦等二十多種。  

植物資源

甘谷縣植物資源有冬小麥、洋芋、高粱、玉米、黃豆、糜谷、胡麻、油菜、藥材、瓜類、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

礦產資源

甘谷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崗岩、磷礦、赤鐵礦等二十多種。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總人口63.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03萬人。

甘谷縣的民族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錫伯族、土家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布依族、瑤族、達斡爾族、東鄉族、羌族、土族、裕固族、畲族、白族、維吾爾族、保全族、黎族、侗族、彝族、佤族、傈僳族、傣族、拉祜族28個民族。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申君明  

副書記、縣長:吳健  

副書記:任佩光、宋學勤

縣委常委:謝 輝、孟曉龍、馮建新、張慶元、王 剛、馮全敬、葛彥迪、王志高  

經濟

綜述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52億元,增長0.9%(其中第一產業18.52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16.21億元,下降8.7%,第三產業27.79億元,增長4.9%)。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53億元,同比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1億元,同比增長3.4%;財政總支出35.55億元,同比增長1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41億元,同比下降2.0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3億元,下降25.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54億元,同比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234.4元,同比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36.8元,同比增長8.9%。  

農業

2012年,甘谷縣累計流轉土地30.67平方千米。新增蔬菜面積6.67平方千米,改造老果園5.33平方千米,新建果品基地36平方千米,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5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8個,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40平方千米、地膜穴播小麥106.67平方千米,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8.26萬噸,爭取到國家投資1億元,實施水利建設項目8項,新築堤防32.4千米,新修優質梯田28.67平方千米,其中萬畝梯田點3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平方千米。以天定高速公路沿線為重點,完成各類造林16.67平方千米。兌現補貼政策,推廣使用各類農機具3300多台。

2013年,甘谷縣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52平方千米,種植地膜穴播小麥107.33平方千米,糧食總產18.59萬噸。新增無公害蔬菜7.33平方千米,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53.33平方千米;新建果園34平方千米,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86.67平方千米;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4個。新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0個,流轉土地25.33平方千米。新建堤防26.3千米,新修梯田17.33平方千米,綜合治理小流域44平方千米,完成各類造林14.67平方千米,補植補造10.67平方千米。完成戶用沼氣“一池三改”500口。推廣農業實用機械2815台,發放補貼556萬元。

工業

2011年,甘谷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2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7.2%。

2012年,甘谷縣三隴安康藥業、百居保溫材料等3戶入園企業開工建設。縣財政注入1150萬元擔保資金,組建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新恆達化工公司、大漠行麻編鞋業公司出口創匯154.5萬美元。初步探明安遠羅家峽磷灰石礦儲量5500萬噸、古坡滴水坪磁鐵礦儲量240萬噸。

2013年,甘谷縣大唐甘谷發電廠、甘谷祁連山水泥公司分別實現稅收3650萬元、1719萬元。新恆達化工、大漠行麻編鞋業出口創匯160萬美元。新增非公經濟市場主體1673戶。祁連山水泥公司2號生產線、大唐甘谷發電廠機組脫硝項目建成投入運行。

商業

2012年,甘谷縣浙江商貿城已完成4.5萬平方米會館主體工程。新建、改擴建農村集貿市場7處,新增農家店45個。銷售各類家電11830台,兌現補貼資金87.86萬元。

大像山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通過省級驗收。新建旅遊生態園1個,新發展農家樂40戶。

2013年,甘谷縣浙江商貿城9萬平方米會館完工,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等3個項目完成規劃選址、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安遠、大莊、大石等鄉鎮綜合市場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農家店30個。大象山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新建以避暑休閒、餐飲娛樂為主的農家樂20戶。

交通運輸

截止2012年,甘谷縣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6國道橫貫全境,縣內“米”字形公路骨架基本形成,15個鄉鎮通油路,50%以上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966千米。

2012年,甘谷縣姚莊渭河大橋拆除新建、姚楊公路鋪油改造提前竣工通車,散渡河柏林溝大橋完成主體工程,以西大公路、謝貫公路、安遠店子至八大路為主的24條131.9千米鄉村水泥路全面建成。

2013年,甘谷縣甘麥二級公路開工建設,白家灣西梁至雙場、安遠鞏川至八里灣、古坡瓦泉峪至武山草川等三條通鄉公路鋪油硬化,新建通村水泥路65條266千米。硬化村內巷道134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2年,甘谷縣歷史秦腔劇《姜維》榮獲第六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和表演獎。完成廣播電視“戶戶通”10萬戶,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

2013年,甘谷縣圖書館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家三級館,館藏《資治通鑑綱目五十九卷》等6部古籍入選《甘肅省珍貴古籍名錄》。甘谷脊獸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省級評審。毛家坪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進展,新發掘大型車馬坑一處,清理墓葬140多座。

教育事業

截止2008年,甘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501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4所,農職業學校3所,獨立國中23所,九年制學校26所,國小346所,教學點94個,民辦中學2所。

2012年,甘谷縣全縣高考二本上線2383人。甘谷二中創建為市級示範校。實施各類教育項目7大類70項,總投資1.25億元。新開工建設縣一幼、六峰、新興、安遠、金山、大石、禮辛、謝家灣8所中心幼稚園,6所完成主體工程。

2013年,甘谷縣高考本科上線2644人,國中畢業會考600分以上學生3977人。將縣四大組織原辦公場地無償劃撥甘谷一中,支持學校擴建,5000多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主體完工。完成了甘谷五中、金山農中和縣職校的合併搬遷。新開工建設幼稚園12所、農村學校食堂34個,改造薄弱學校校舍5.84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止2010年,甘谷縣有鄉鎮衛生院以上醫療衛生機構22個,衛生技術人員611人,病床547餘張;村級醫療點608個,醫療人員670人。

2012年,甘谷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全縣30.79萬人參保,參保率95.5%。

2013年,甘谷縣中醫醫院創建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縣衛生監督所業務綜合樓竣工投用,建成規範化村衛生室15個。

社會保障

2012年,甘谷縣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567人、新增城鎮就業6613人。撥付財政貼息資金850萬元(其中縣財政墊資520萬元),為2758名婦女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6億元。全年共為97.4萬人補償新農合基金1.32億元。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共發放各類學生資助資金4982萬元,全縣387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77000多名學生享受營養餐,25所學校的2400多名學生享受校車補助。完成續建保障性住房724套6.1萬平方米,新開工保障性住房600套5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2000戶、棚戶區危房32戶,為3080戶廉租住房家庭發放租賃補貼2643萬元。

2013年,甘谷縣發放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補助1.48億元,發放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孤兒生活保障資金1997.5萬元。謝家灣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金山中心敬老院主體竣工,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32個。新增城鎮就業6768人,724名高校畢業生實現穩定就業。全年補償新農合基金1.93億元。發放各類資助金3080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1623萬元。基本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722套,開工新建818套,改造農村危舊房1700戶,為3077戶廉租住房家庭發放租賃補貼743萬元。

歷史文化

文化現象

甘谷縣歷史文化 甘谷縣歷史文化

甘谷漢簡,1971年12月在甘谷縣出土,共有二十三枚,近似《曹全碑》的風格。

唐三彩鳳首壺,壺高31厘米,口徑4厘米。

倪魚彩陶,1958年甘肅甘谷縣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徑6.8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名優特產

甘谷麻鞋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的民間手工藝品。每種樣式各有寓意。

甘谷脊獸,甘谷渭河北岸的永安村是主要的生產基地。永安村主要生產宗教建築脊獸和民用磚。

甘谷刺繡講究畫繡結合與針法、繡線的運用,頗具典型的有枕頂、香包。

甘谷辣椒,甘谷是被稱“辣椒之鄉”,這裡盛產羊角辣椒。甘谷辣椒主要產於磐安鄉。  

油煎洋芋,甘谷街頭,常見的小攤油炸洋芋有片、條、塊等多種。

漿水面,又叫“酸飯”。甘谷漿水面是周朝遺風的繼續與發展。

甘谷酥圈圈狀如圓環,厚3厘米左右,外圓直徑12厘米左右,內圓直徑8厘米左右,底色淡黃,環面呈橙紅色。

風景名勝

尖山寺森林公園位於甘谷西南25千米的尖山之上,1995年1月被甘肅省林業廳命名為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

古坡風景區位於甘谷縣南部藉河上游,風景區以草原風景為主。

蔡家寺位於渭河北岸的渭陽鄉蔡家寺村東。蔡家寺創建於元順帝至正年間。

大象山位於甘谷縣城西南2.5千米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山位於甘谷縣城南,海拔1500米。

伏羲遺址地處甘谷縣城西南10千米的白家灣鄉古風台村。

甘谷大佛高達20餘米,開鑿在相對地面高度200米之上。

著名人物

石作蜀(前519年~前479年),字子明,號卓子,春秋冀縣人(今甘谷縣)。就學孔子門下,為七十二弟子之一。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人。三國時蜀漢名將。  

尹夫人(363年~437年),冀縣(今甘谷)人,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

鞏建豐(1673年~1748年),字文在,號渭川,伏羌(今甘谷縣)六峰鞏家石灘人。清朝教育家。  

潘欽岳(1641年~1762年),字友海,號墨莊,清伏羌(今甘谷縣)潘家巷人。所著有《朱圉文集》。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