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書院

五泉書院,位於甘肅蘭州。 潛山書院,位於甘肅鎮原。 鏡清書院,位於甘肅涇川。

五泉書院

五泉書院,位於甘肅蘭州。為蘭州府官立書院,舊址在城關區賢后街東口北端,現屬賢后街2號,通渭路221號、223號、225號。嘉慶二十四年(1819),甘肅布政使屠之申,蘭州在籍翰林秦維岳利用慶祝宮后街官署建立五泉書院。鹹豐八年(1858)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鐵珊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蘭州府中學堂。1912年改為蘭山觀察使署。1919年改為蘭山道署。1928年榆中進士楊巨川改為五泉圖書館。現為民居。這是蘭州僅存的書院古建築。書院為坐北朝南並列三組建築,中依次為牌坊、儀門、照壁、大門、講堂、退省齋、明道樓,東西廂房為學生齋房。東西兩側各為三進四合院。西院中間一進上房山長居住,東院第一進上房監院居住。大門內小屋二間院夫居住。書院設山長1名,修金160兩,薪水每月4兩,聘金4兩,節儀如之。設監院1名。薪水40兩。書辦1名,紙筆費15兩。門斗2名,工食銀各10兩。招考蘭州府六屬;狄道州(今臨洮縣)、河州(今臨夏州)、皋蘭縣(今蘭州市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及皋蘭縣)、金縣(今榆中縣)、渭源縣、靖遠縣生員、童生人院肄業,以考取舉人或進學(獲得生員資格)。設生員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2錢,副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8錢。童生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副課生15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6錢。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員捐銀4500兩,秦維岳率蘭州紳士捐銀1544兩,發商生息作為書院經費。五泉書院除研習四書五經外,也學經世致用之學。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劉爾炘山長撰《力求實學條約並序示書院諸生》,鼓勵學生。“將欲為異日有用之人,則凡天算、輿地、軍政、財賦、中外交涉諸大端,因其所近而專治焉。”他還要求學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擇”、“有次序”、“宜體察”、“宜隨事力行”。每年二月到十一月為考課期。每月初三為官課期,由蘭州知府及皋蘭知縣輪流考試。每月十二日、二十二日為堂課期。每課均考四書文一篇,試帖詩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長考策論與經古文。書院藏有《十三經》、《古文淵鑒》等“四部”書籍80多種,以及《學唐漸通》書板46塊。五泉書院歷任山長有:秦維岳,嘉慶間在職。劉鳳來,皋蘭人,道光拔貢,道光時在職。盧政,字敏齋,皋蘭縣西固柳溝人,鹹豐壬子(1852)舉人。著有《乾象山古今集說》等。鹹豐時在職。馬世燾,鹹豐時在職。吳可讀,皋蘭進士,鹹豐時在職。張照南,字星舫,皋蘭縣人,鹹豐癸丑(1853)進士,鹹豐時在職。馬玉田,字硯農,狄道人,光緒乙亥(1875)舉人,肅州學正,同治時在職。著《硯農詩文集》。馬中律,字正五,號雪齋,回族,皋蘭人。同治甲戌(1874)進士,同治末在職。王作樞,字辰垣,翰林,光緒初在職。黃積厚,字斛泉,湖南善化人,光緒壬午(1882)舉人,光緒十一年(1885)在職。劉爾炘,光緒十八年(1872)至二十年,二十四(1898)至二十八年兩次任職。
雲階月路引人來,樂水志在水,樂山志在山,隨處襟懷隨處暢;
學海書城延客入,見仁謂之仁,見智謂之智,自家門逕自家求。
清代劉爾炘題大門
不足供大雅留連,插架圖書猶恨少;
最難得高人來往,登門杖履敢嫌多。
清代劉爾炘題送迎館
胸前排數十百里雲山,圖畫天開,好趁閒情臨稿去;
眼底是幾千萬人城郭,英賢日出,共邀同志看書來。
清代劉爾炘題閱書樓

皋蘭書院

皋蘭書院,位於甘肅蘭州城關區曹家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皋蘭知縣徐敬利用右營參將署創建皋蘭書院。二十九年(1849)前營游擊移駐,知縣董平章將書院移建於其西。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皋蘭縣高等國小堂。辛亥革命後改為皋蘭縣立國小,1948年皋蘭縣政府移入。解放後為曹家廳國小。“文革”後為城關區檢察院。書院坐北朝南,按中軸線由南到北依次為牌坊、照壁、大門、儀門、講堂、書房,兩側為東齋院、東齋房,西齋院、西齋房。講堂北上廳山長居住,南下廳監院居住,齋房學生居住。牌坊額曰:“秀挹三台”;楹聯曰:“冠五六邑之區、開廣廈養士尊賢自今伊始,扶九萬程而上、願群材立名砥行與古為徒”。均為皋蘭知縣徐敬撰書。書院設山長1名,每年修金100兩、薪水膳金每月5兩,端午中秋節儀各4兩。設監院1人,薪水80兩。設書辦1人,紙筆卷價24兩。設門斗1名,工食銀10兩。院夫1名,工食銀8兩。皋蘭書院只招考皋蘭縣籍生員,童生人院肄業,以考取舉人或進學。設生員正課生10名,每月獎膏火銀,1兩;副課生10名,每月獎膏火銀8錢。童生正課生10名,每月獎膏火銀8錢;副課生20名,每月獎膏火銀6錢。知縣徐敬等官員捐銀6300兩,知縣李鏡湖捐銀900兩,均發商生息,以作書院經費。另有學田433垧,收田租添作經費。皋蘭書院要求學生把每天所讀文章,所講書名均載入功課本,次晨呈送監院,摘送山長逐一查考。若查出功課荒疏,不勤奮者,監院嚴加責懲。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為皋蘭書院考課期。每月考三次:初四為官課,十四、二十四日為堂課。每次考四書文一篇,試帖詩一首。每月初十、二十日、三十日,山長出題考策論、經古文。歷任山長有:張炳,安徽天長人,道光癸巳(1833)進士,建院初在職。田毓采,字貢五,皋蘭人,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著有《家園雜吟詩草》,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職。金玉音,字德昭,號南泉,道光壬辰(1832)舉人,著有《挹蘭山房時藝錄存》,道光時在職。李紹晟,字少溪,皋蘭人,道光癸卯(1843)舉人。工醫術,善撫琴,通天文學。仿製球體渾儀,上繪星辰,置木架上,運轉球體則與天行相合。道光時在職。馬世燾,皋蘭人,鹹豐初在職。張懷仁,字北樓,皋蘭人,鹹豐壬子(1852)舉人,鹹豐中在職。魯尊孔,字卓堂,皋蘭人,鹹豐戊午(1858)舉人,著有《卓堂文稿》,鹹豐中在職。孫學文,字博卿,皋蘭人,鹹豐辛酉(1861)舉人,鹹豐末在職。張淑,字慎庵,皋蘭人,恩貢,鹹豐同治間在職。劉鶴年,字東皋,皋蘭人,同治癸酉(1873)舉人,同治末光緒初在職。劉寶泉,字伯珍,皋蘭人,同治癸酉舉人,光緒時在職。劉正名,字義山,皋蘭人,同治癸酉舉人,光緒時在職。
冠五六邑之區,開廣廈養士尊賢,自今伊始;
扶九萬程而上,願群材立名砥行,與古為徒。
清代徐敬題皋蘭書院
天步日艱難,望諸生學究中西,去我短,取彼長,身體力行,造就全材儲國用;
宮牆粗補葺,願後此官行牧令,兼名師,為良友,陶甄作育,相與觀成竟厥功。
清代趙鋐題皋蘭書院
  匯眾力以續前功,一志同心,幸得重開廣廈;
原萃英而尚實學,尊賢取友,定然高步雲程。
清代童得正題皋蘭書院
講舍喜初開,所願二三子同心,切磋琢磨,莫負此長官雅意;
英才群待育,安得千萬間廣廈,藏修遊戲,都教他寒士歡顏。
清代唐樹義題皋蘭書院

隴南書院

隴南書院,位於甘肅天水。隴南舊有文昌書院,在岷州道署之側,同治間書院盡毀於兵火。此後10餘載,無力復修。同治十一年(1872)董文渙勘丈河西縣“叛產”以賤價出售得銀修建書院。擇城西舊倉地,建藏經之室,誦講之堂,休息之廬,堂室可容百餘人。光緒元年(1875)三月始建,次年五月竣工,名隴南書院。董親撰《創建隴南書院碑記》及《隴南書院落成示同舍諸生詩》。姚協撰《贊諭隴南書院諸生四則》,從學習態度、讀經、讀史、讀詩賦等四方面向諸生提出要求與希望。十二年(1906)知州張珩改建為州中學堂。
有民人焉,可與共學;
非吾徒也,不得其門。
清代任其昌題隴南書院

敷文書院

敷文書院,位於甘肅靖遠。靖遠舊有培風書院,因屋宇窄小,不能容多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彭永和倡捐得銀3900餘兩,購馮氏故宅,稍加葺理,創建敷文書院。計有馮宅58間,牌坊1座,改建西市鋪面89間,店房10座,共82間,槽棚87間。又購民房2處改修當鋪,查山坡地47畝,乾旱地6段,俱取租以供膏火。五十年知縣王賜鈞捐置東市民房1所,增入租息。道光九年(1829)署知縣羅仲玉又撥銀220兩。縣令周鼎新撰《創建敷文書院碑記》,載創建經過及彭永和創書院之功。
三代從無他學問;
六經才算得文章。
清代張劉文題大門
把他人子弟,當同自己兒孫,望先生認真教導;
立異日功名,全在平時學問,勸諸士切實用功。
清代張劉文題論道堂
左壁觀圖,右壁觀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清代張劉文題藝圃
  飲馬長城窟;
讀書秋樹根
清代張劉文題三望軒
樓開萬里眸,瀉黃河入胸,拓得無邊氣象;
山聳一支筆,展青天作紙,書成大塊文章
清代張劉文題筆正樓。此聯一作左宗棠題
處處分立界線;
事事斟酌分寸。
左宗棠題筆正樓碑聯

南安書院

南安書院,位於陝西隴西。清道光五年(1825),知府朱滿重建,提督陝甘學政張岳崧有《南安書院碑記》。舊址今為隴西師範學院。
附:《南安書院碑記》:鞏,贏秦故壤也。祖龍置郡隴右,漢季易南安,割據沿革,代不勝紀,關隴巴蜀,背拊吭扼焉。國家遠撫長馭,百有餘年,桴鼓稀聲,甿用敉輯。道光四年,使者持節視學。既下車,集髦士語:以禮讓之風,義利之辨高明庳瑣。塗轍所繇往復步,諸髦先後拾級又百十武,有樓翼焉,屋三楹,為文昌閣。旁羅斗室十餘區,北俯雉堞,城宇鱗次,渭流清洌,首陽烏鼠,遠邇環列。相傳,形家稱吉,頗信。時諸髦旁侍使者席地坐,為言:學當如登陟之進而不已,毋捷徑,毋窘步,捷徑則迷,窘步則畫。又言:此地幽峻,遠勝闤闠,加以葺治,植之嘉蔚,僧寮梵室,鹹資棲止。肄弦誦之音,則恭讓生焉,居之清曠,近利之習泯焉。爽塏軒豁,千言因及學舍,僉曰:崇義崇文書院久圮,南安數椽,亦鞠茂草,且若何?使者曰:學校者,人才之本而風俗之綱維也,本之弗圖,綱維曷立,諸髦且奚適歸乎?亟新之吾其倡焉,眾悚然首肯。會久旱,使者齋素兼旬,一再禱,皆雨眾益。諒使者不膜視而休戚共之也,則大喜,走相語挾,日醵白鏹四千。使者捐奉率守令助之,迄用有成。既竣,試撤棘,亟訪南安故址。肩輿出城南半里許,為仁壽山,循其麓,泉流涓涓,漱廬舍閒,仰瞰其巔,堂宇隱約腹,岩岫歷落如繪。稍陟焉,有榜於門,則舊額然矣。使者舍輿徒,怡觀適性,高明出焉,風雨明晦,樂共晨夕,爾師若徒,觀摩講貫,必有豁然開朗,聳然特立,與道大適者。矧文字研求,聲律酬唱,斤斤者乎。蓋學術淵通,勛名蔚茂,積小高大,於是乎取之諸髦勖乎哉,皆欣唯而退。既新以額,明其章程,因紀以諗,來茲俾知。植人材、立綱維、振興有自,而守之益大也。——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提督陝甘學政、瓊州張岳崧撰並書丹篆額。
諸生讀聖賢書,要在學為忠用;
今我繹廉立訓,亦思興起懦頑。
清代安維峻題南安書院
此地為清聖祠堂,握篆殘黎,敢自詡頑廉懦立
賤子乃謫仙宗派,下車宰故土,最難忘遷客長沙。
清代李壽芝題南安書院

襄武書院

襄武書院,位於甘肅隴西。清同治十一年(1872)知縣吳本烈以斷訟所罰銀千兩入公為膏火,設義學,定名襄武書院。無主講,每月僅1課,生童散處無所歸宿,有名而無實。後群議合兩義學經費延山長,就報國寺舊址為書院,然寺頹廢,屋不成居,人不歸塾,仍渙散如前。光緒八年(1882)知縣李荇仙捐俸修建。余銀髮商生息,以增膏火、獎賞,嚴其月課,月有課11-12次。又立詩賦、訓蒙義學。有《創修襄武書院記》記其事。三十一年(1905)知縣祁永膺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已非復報國寺中,也應文章華國;
雖不是翹才館裡,還須楨幹儲才。
佚名題襄武書院
何人高北斗之名,萬里雲程,望他日扶搖直上;
此地居南安之首,一窗燈火,看英才薈萃其間。
清代李壽芝題襄武書院
  宣聖為萬世師,學校萃英才,幸得斯文猶在茲也;
謫仙去千餘載,鄉里有先哲,願□諸生共和濟之。
佚名題襄武書院
必研究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方為正士;
不講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義,莫入吾門。
佚名題襄武書院

柳湖書院

柳湖書院,位於甘肅平涼。柳湖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時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樹宜水,故處處植柳,枝高葉茂,翠色參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間,韓藩昭王占為苑囿,並做了大規模的擴建,由明武宗敕賜“崇文書院”。清乾隆之後,又先後多次修葺。乾隆五年(1740)改名“百泉書院”,後改為“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於戰火。同治十二年,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更名為“柳湖書院”,並親書“柳湖”匾額。民國十五年(1926)改為甘肅省第七師範學校。
無情歲月增中減;
有意詩書苦後甜。
佚名題柳湖書院
   

龍川書院

龍川書院,位於甘肅寧州。清代創建。
此邦產聖明,考岐伯授醫,公劉教稼,歷三千年風微俗弊,望後起磨舊研新,宏開學識;
斯地生將相,溯介子傳漢,禮簣興元,講五百年川蓄山蘊,踵前人崇功偉烈,廣造賢豪。
清代朱秉紅題龍川書院

潛山書院

潛山書院,位於甘肅鎮原。清代光緒年間創建,原名中峰書院,後改潛山書院。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百年學府傳秀氣;
書從論立,論可喻世,一代大儒存遺風。
芥夫題潛山書院
   

鏡清書院

鏡清書院,位於甘肅涇川。清光緒八年(1882)創建。舊址今為合志溝回民國小。
烽火麓城銷,移來三舍誦弦,佑此地芹宮聲教;
文必墟斗耀,照徹一編陰騭,看諸生桂籍標題。
清代賈勛題講堂
   

潛源書院

潛源書院,位於甘肅西和。清代創建。
軍壘撫祁山,想武侯抱膝隆中,吟嘯須儲名世略;
人才萃潛水,學孔子會心川上,文章高振大江濤。
佚名題潛源書院
   

觻得書院

得書院,位於甘肅張掖。清光緒十一年(1885)甘肅提督周達武捐資倡建於甘州(今張掖四中)。因觻得為漢代張掖郡舊地,故名。書院後院闢為園林,冠名“又一園”,中多樹,有堂、亭、閣,且引水入園為池溝。張常召集同寅幕院中士子修禊其中,屬文做詩,籌資助學,並作《觻得書院又一園修禊序》,介紹園中勝景,並以園中桃、梨等樹喻人才培養之重要。光緒三十年(1905)知縣李含菁改建為高等國小堂。
探六經中道理,說出乃是真學問;
從五倫上功夫,做來此為大文章。
佚名題觻得書院
舊令尹夏屋補苴,睹樓台近水,草木含芳,自慚潤色未能,宦跡倥傯虛歲月;
爾多士春華啟秀,看文海回涌,詩壇拔幟,從此會心不遠,人才蔚起奮風雲。
佚名題觻得書院
其學本泗水而來,教育三千人,願今日得稍分餘緒;
此地在甘泉之右,扶搖九萬里,望諸生早各奮前程。
佚名題觻得書院
  竇將軍海上銷兵,喜從今聽來園外讀書聲,一片承平雅頌;
趙武孟田餘力學,願多士忝列河西人物誌,千年毋墜風流。
佚名題觻得書院
隔牆有弦誦聲,好助遊人興致;
別園多山水趣,都成此地風光。
佚名題又一園
數行柳,數叢花,料當九十春光,別饒雅趣;
一局棋,一壺酒,好與二三良友,共暢幽情。
佚名題又一園

蓼泉書院

蓼泉書院,位於甘肅臨澤。清道光三年(1823)通判何貴孚於城外東南隅創建。同治初年遭兵亂拆毀。十三年(1874)通判孫承弼將城內觀音巷原有行台改建而成。光緒三十一年(1906)通判文杰奉文改建為高等學堂。1919年因另建學堂,書院乃改為他用。
堯舜之道唯孝悌;
經史而外無文章。
佚名題蓼泉書院
  溫故知新,敦厚崇禮;
博學遠志,切問近思
佚名題蓼泉書院

超然書院

超然書院,位於甘肅臨洮。明嘉靖三十年(1551)典史楊繼盛捐建於超然台,故名。規模宏大,前屋3楹名“揖見”,屋後有池,東屋5楹,中為講堂,名“傳習”,左右有四勿、三省二齋;堂後道統祠3楹,祀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及前代先儒。楊又捐資置田2000畝。三十一年,侍御孫月岩建坊3楹。清康熙十四年(1675)毀於兵火。二十五年(1686)督學許孫荃與郡守高錫爵倡議捐修,增齋房4楹,後漸圮。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州金光斗重修。按察使胡李堂作記。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州潘力謀改建為超然高等國小堂。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明代楊繼盛題超然書院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隴乾書院 

位於甘肅靜寧。明成化中,知州祝祥創建於城隍廟西,嘉靖間改遷至州治東涇陽驛南,後廢,僅存遺址。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州牧黃廷鈺始設義學於高台寺之隙,繼而又構軒於治東行署之廢地,月聚生徒為會,教以科舉之學,教習吳之珽請書“隴乾書院”。院門南向,中為堂3楹,名“正誼”,為會講所;後有軒3楹,名“托素”,以習業用;軒後有亭,名“洗心”;堂之左右側各為齋3楹,其後為廚,規模粗備。黃亦親臨講學。吳之珽撰有《創建隴乾書院碑記》。後更名阿陽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州程德音改建為靜寧州高等國小堂。

崇羲書院

 位於甘肅鞏昌(今屬隴西)。明嘉靖十四年(1535)御史王書紳見鞏昌歷代人才間出,而近年全郡乏登科第者,故捐資倡建。遴選河西才俊之士百數十人聚其中,禮聘名儒教之。因伏羲生於其地,故名“崇羲”。後廢。明人姚鏌撰有《崇羲書院記》,存省志。

徽山書院

 位於甘肅徽縣。明嘉靖十五年(1536)侍御劉新野來邑董茶馬之政,以學舍湫隘,乃發茶課若干囑知州莫汝高創建於鐘樓山下。有前庭5楹、外門3楹、儀門3楹。另有坊肇、尊經閣、鐘樓等。延鄉貢士史衢為山長,與學正徐行共掌教學。明龔守愚撰有《徽山書院記》。

酒泉書院 

位於甘肅酒泉。明嘉靖間副使湯寬創建,後廢。清乾隆初知州黃文煒重建於文廟舊址,將其舍一分為二,一課成人,一課蒙童。擇州學教官2人為師分教,月課而歲程,每月束修飲食約需銀300兩。籌資購田買屋,其田租賃資以充膏火。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州徐浩重建。建有敬業堂、樂群亭等。選郡中士人20餘人肄業,延師授教。

仰止書院

 位於甘肅涇川。明分守遲鳳翔創建於城南山麓,故原名“麓城”。築堂3楹,廡6楹,諸生講習其中。後關西道胡松又增葺。因院址地勢甚高,取“高山仰止”之意,易名“仰止”。有“俯而學,仰而思”之意。並撰《仰止書院記》,厚望涇人學而思,養而用。

培風書院

 位於甘肅靖遠。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衛守備王三錫以教養之事為朝廷司牧官之職責,又感靖遠雖處西陲,人質樸“不事狙譎”,過去“其文風丕振,歌鹿鳴而名雁塔者踵相接也”,而自明以來登科者寥寥無幾,故謀諸士紳,購得文廟西地基一段,捐俸創建,規模粗具。請學行端嚴者為師,招城鄉有志進學而貧者入學。清查拋荒田地,募民開墾,征糧充作經費。王三錫撰《創建培風書院碑記》,詳述經過,以便稽查。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修。

蘭山書院

 位於甘肅蘭州。是甘肅最大的一所省立書院,舊址在今城關區秦安路蘭州市三中校園裡。明代是肅王的園林紅花園。清雍正二年(1724),甘肅巡撫盧詢捐養廉銀辟紅花園為正業書院,置射圃,立坊表。雍正十三年(1735),甘肅巡撫許容奉旨改建為省立蘭山書院。此後一百二十年中,經過乾隆三十年(1765)陝甘總督楊應琚、五十年(1785)陝甘總督福康安,嘉慶二十五年(1820)陝甘總督長齡、道光二十二年(1842)陝甘總督恩特亨額、光緒元年(1875)陝甘總督左宗棠等五次修建,每次間隔約二三十年,使之成為規模宏大的官方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停科舉,廢書院,次年春,陝甘總督崧蕃改蘭山書院為甘肅省立優級師範學堂。宣統三年(1911)春,陝甘總督長庚改為甘肅兩級師範學堂。夏,改為甘肅初級師範學堂。1913年,改為甘肅省立師範學校。1917年,省立師範遷入暢家巷甘肅陸軍國小堂(今蘭州一中院內),蘭州女子師範學校即從南府街(今金塔巷)遷入蘭山書院。1964年秋,改蘭州女師為蘭州市第三中學。書院是坐北朝南的一組宏偉建築群。由南到北按中軸線對稱建有大門、儀門、文仁堂、敬遜堂、射圃等建築物。大門外東西兩側建坊表(牌坊),分別題額“興賢”、“育才”,點明書院辦學的目的。大門內東為書斗(即書辦和門斗的合稱。書辦繕寫書院文書;門斗看守大門,兼司傳達,清掃院屋)房,西為監院(管理書院財務、圖書、學生膏火銀獎賞,協助山長管理書院日常事務並督導學生課讀)官舍。儀門至文仁堂之間,東為東齋房(為學生自習、居住之所)4院、官廳,耳房;西為西齋房3院、官廳、耳房;文仁堂與敬遜堂之間東為書庫、齋房,西為山長(書院主持人,也叫院長、掌院、主講,負責書院的組織管理和教學工作)住宅、客廳、齋房。全書院共有齋房37間,房內家具日用物品齊備,供學生自修和起居。整個書院建築物主次分明,功能齊全,滿足了教學的需要。書院設山長1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前由甘肅巡撫,此後由陝甘總督會同陝甘學政(光緒二年始會同甘肅學政),禮聘品學兼優的翰林、進士以及個別舉人為山長。每年修金銀400兩,薪水每月8兩,聘金、節儀如之。監院1名,每年薪水銀104兩2錢。書辦1人,每年支紙筆銀14兩2錢8分。門斗2人支工食銀23兩6錢8分8厘。學生由陝甘總督、學政選錄全省(今甘肅、寧夏、青海)各府,直隸州“材堪造就者”的五貢,即廩生、增生、附生、監生等人院肄業,準備考取舉人。蘭山書院學生有限額,分為正課、副課兩種。清同治前,設正課生40名,每月獎給膏火銀3兩;副課生80名,每名每月獎給膏火銀1兩5錢;外課生無定額,不獎給膏火銀。每年共需膏火銀2400兩。同治十一年(1872),陝甘總督左宗棠定正課生40名,副課生50名。光緒七年(1881),護陝甘總督楊昌浚增加副課生10名。光緒十三年(1887),陝甘總督譚鍾麟增副課生10名,次年又增加副課生10名。至此總計正、副課生120名,遂為定製。每年二月為蘭山書院的招生期,應考者達三四百人。從中甄別錄取的正、副課生一律住在書院齋房內潛心用功。落選者只準隨課附考,不準入院居住。但因路途遙遠趕不上甄別的學生,如果隨課附考,多次考列前茅的,準其附入外課生,註冊入院居住。蘭山書院師生員工的經費來源有四:(1)省財政(藩庫)撥支;(2)書院學田地租;(3)書院房產租金;(4)官紳捐銀髮商生利。蘭山書院的教學工作是為科舉考試服務的,所設課程是為寫八股文、試帖詩而服務的,八股文和試帖詩是科舉考試的必做文體。課程有經學、史學、詩賦、書法等。基本教材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札記》、《周易》、《春秋》)、《通鑑輯要》。宋明理學家的著作、講義、語錄、註疏,諸如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朱熹的《朱子語錄》等也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材料。另外,還要反覆揣摸闈墨(鄉、會試考官選定中式文字,編刻而成的應試範文),如《隴右校士錄》等。光緒二十二年(1896)遵清廷旨意、添設算學,二十七年加策論。蘭山書院採用由山長講授經史名篇與學生嚴格按照山長制定的計畫攻讀經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山長令學生先讀四書五經原文,發現疑難問題,再參閱註疏等材料,或由山長予以解疑。學生讀經的目的為寫八股文、試帖詩打基礎。學生在考課期要反覆考八股文、試帖詩。蘭山書院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為考課期。考課分為官課、院課(即堂課)和小課三種。每月初六舉行官課。由陝甘總督、甘肅布政使、甘肅按察使、蘭州道輪流出題,考試、閱卷、發獎銀。每月十六日、二十六日舉行院課,小課每月舉行一次,無定期,均由山長:出題、閱卷,書院發獎銀。官、院課內容是寫一篇八股文、一首試帖詩。小課則只做八首試帖詩。光緒二十七年以後廢八股文,改為策論。蘭山書院每年考課獎勵銀達220兩。每年二月,由陝甘總督主持蘭山書院學生的甄別考試。根據甄別成績,結合考課成績升降學生資格,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課生連考三次劣等者,降為副課生;副課生連考三次劣等者,降為外課生;外課生連考三次優等者,升為副課生;副課生連考三次優等者,升為正課生。蘭山書院制定各項學規,嚴格書院紀律,保障教學工作正常進行。道光三十年(1850)條規,規定三條:“一曰膏火宜仍以甄別為準也”;“一曰賞罰宜嚴別優劣也”;“一曰住院諸生宜嚴查冒濫也”。蘭山書院藏書豐富,圖書由書院購置,總督、學政捐贈。書院還能雕板印書。乾隆時庋藏經、史、子、集共200多種,書板23種。鹹豐四年(1854)七月,書庫失火,藏書、藏板全部被焚毀。此後陸續購置,至光緒時藏經、史、子、集101種,藏板3種共33塊。其中《西學大成》是介紹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匯集,也是晚清甘肅士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明證。書院還藏有二幀孔子畫像:一幀是趙孟穎所繪“至聖行教小影”,由陝甘總督左宗棠購置;另一幀是朱拓吳道子所繪“至聖立像”,由護陝甘總督楊昌浚購置。為了保障圖書正常流通,蘭山書院制定《領書章程》:諸生欲看某書,須具領,呈監院俟批發給,看畢繳還,抽領銷案;請領書籍只須專領某書,不許一時輒領數種;書籍如系函式多者,先領首函,看畢再領次函,隨領隨還,不準盡數領去,致有失遺;領看書籍每函以一月為限,逾限者追還;領去書籍如不愛惜,致有油污損傷等弊,不準再領;一各種書籍只許住院肄業者領看,此外不準濫領。蘭山書院山長多為飽學鴻儒,治學嚴謹,考課嚴格,他們培養了大批人才。茲將可考的山長簡介如下:胡先,浙江錢塘人。乾隆初在職。盛元珍,字仲圭,江蘇常熟人。乾隆七年(1742)在職。編印《十三經及詩賦續編》,卷帙不繁,收《十三經》原文及先儒註疏論說,綱目清晰,便於學生對照研習。臨洮詩人吳鎮(松崖)為其學生。牛運震,字階乎,號真谷,山東滋陽人,進士,金石學家,著有《空山堂集》。任甘肅秦安,平番(今永登)知縣。乾隆十二年(1747)在職。在書院講古文、詩。臨洮吳鎮,皋蘭翰林梁濟廛、詩人江得符、方誌學家黃建中,武威孫甫,秦安吳嶝,胡戧為其學生。梁濟漉,字靜峰,皋蘭人,翰林,刑部雲南司郎中。乾隆三十年(1765)在職。錄朱熹《白鹿洞學規》,刻臥碑,立於文仁堂中,以約束學生。蘭州知府丹徒王文治書“士仰昌黎同北斗,人方永叔是洪河”贈梁。孫景烈,陝西武功人。乾隆三十年後在職。任兆熙,山東人,進土,禮泉知縣。乾隆三十三年在職。吳鎮,字信辰,號松崖,臨洮人,大挑舉人,著有《松花庵全集》。乾隆五十年(1785),陝甘總督福康安聘為山長,即賦詩《福制府聘主講書院造次言懷》:“書院傳經處,蕭閒稱老儒。若雲通請謁,何以訓生徒?冰雪文雖少,山林興不孤。威名能下士,或返重王符。”皋蘭翰林秦維岳、主政周泰元,臨洮進士李苞,武威進士郭楷為其學生。秦維岳,嘉慶初在職。張澍,字百瀹,號介侯,進士,著名樸學大師。嘉慶十三年(1808)在職。他要求學生“以經史為宗,詞章次之”,誘導學生學有用之學。他還利用蘭山書院藏書,編成《五涼舊聞》四十卷。安定(今定西)進士馬疏、秦州(今天水)進士王尚概為其學生。祁韻士,字鶴亭,山西壽陽人,翰林。嘉慶十七年(1812)在職。作《蘭山書院添增課額記》,記陝甘總督那彥成與藩、臬、蘭州道、蘭州府捐養廉銀做增加課額的膏火費。精心課訓,學生贈“西河楷模”匾,懸掛講堂中,匾上有150名學生列名。張美如,字尊五,武威人,翰林。工詩書畫。道光初在職。張兆衡,武威人,翰林。道光八年(1828)在職。作《蘭山書院加增膏火記》,記甘肅布政使顏伯燾捐養廉銀3000兩發商生息做膏火費事。張廷選,字子青,臨洮人,翰林。著有《北園文集》。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職。作《蘭山書院增修齋房碑記》,記蘭州道唐樹義索回被書吏侵吞書院房產事,並記唐與陝甘總督恩特亨額籌措官錢50萬,修建書院57間齋房事。他曾募工拓修從臨洮馬泉溝至阿乾鎮道路,這比取道摩雲關的道路縮短了10里。祁雋藻,字叔穎,韻士子,嘉慶進士。道光時在職。蘭山書院多藏書,“以其暇研精經史,縱覽諸子百家”。徐檀,皋蘭人,道光六年(1826)進士。道光時在職。編印學生習作,名曰《擢英錄》。滕垣,宇潤甫,靖遠人,鹹豐五年(1855)舉人,刑部安徽司主事。鹹豐初在職。吳可讀。鹹豐十年(1860)在職。曹炯,宇鏡侯,皋蘭人,道光二十年翰林,授編修,改內閣中書,協辦侍讀。鹹豐末在職。陝甘分闈鄉試時,贊助創建甘肅舉院。歷任陝西關中、豐登書院山長,陝甘士人多半是其學生。楊維屏,字翠君,福建人,舉人,中衛知縣。同治初在職。楊得質,字文泉,靖遠人,舉人,巴縣、大竹縣知縣。同治中在職。徐楊緒,字小梅,江蘇人,舉人。同治末在職。張國常,光緒時任職20多年。魏承耀,甘穀人,舉人,光緒末在職。

隴川書院

 位於甘肅秦安。清乾隆初知縣牛運震創建。牛在任時曾借館署讀書課士7年。邑中好學諸生,聆其旨說。乾隆十年(1745)離任時,懼諸生散廢而曠業,於縣署東購侯郎中故宅,增修齋舍以處之,題額“隴川書院”,並撰《隴川書院記》記其事。十三年署縣胡奠域嫌其隘,移建於學署東,改名“雞川”。二十六年署縣冷文煒修葺,又名“龍川”。五十一年知縣董秉純再改名“春雨”。嘉慶二十三年(1818)知縣陳伊言因堂宇將圮,諭邑人重修,題額“景權書院”。同治初,因戰亂廢。知縣程履豐、黃政勤先後捐資重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杜翝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羅川書院 

位於甘肅正寧。清乾隆五年(1740)知縣茹璽創建於縣治西門外。僅數間土屋。經年失修傾圮。二十八年知縣折遇蘭重建。修葺舊屋,增建講堂3間,學舍4間及大門、牆垣等,逾月告竣。乃設膏火,延名宿講課其中。有《重建羅川書院記》。

洮陽書院

 位於甘肅臨洮。清乾隆七年(1742)知州張公儒以舊縣文廟改建,後數載改為倉廒。二十年知州白松德重建於忠愍祠內。二十七年知州呼延華國於講堂東續建尊性齋、時敏齋、遜志齋、致遠齋各3楹,東廊房3楹,西齋房3楹,東西廡各3楹,自此門坊齋廚俱備。選生童俊秀者30餘人肄業其中,聘北地舉人胡云壑為師。呼延又親履四野,清查學田,收入悉充膏火,不足者則捐俸濟之。從此“弦歌四達,氣象一新”。嘉慶三年(1798)署知州縱司燖同州人李尚德等捐銀以資膏火。十年知州趙宜暄以書院近市,非誦讀之所,復與李尚德等移建於舊縣署地。道光五年(1825)知州范伯棠同州人陸續捐銀資助。

鳳山書院

 位於甘肅徽縣。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杜蔭就舊州治之寅賓館改建,尋廢。二十六年知縣李兆錦重修,四十六年知縣趙同翮捐葺,又圮於兵火。嘉慶六年(1801)知縣張伯魁捐廉俸,定章程,“鳩工庀材”,依舊規模重建,有講堂3楹、齋舍5間,耳房2間等,改名“敬業”,後又陸續捐修增建達103間,置地69垧,歲租供師生束修膏火。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張若金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朱圉書院

 位於甘肅甘谷。清乾隆十八年(1758)知縣徐浩捐銀購邑人劉琪園圃地11畝,是歲離任未果。次年知縣高華捐銀購邑人張懋元學門前房舍1所,拆去樓房,另砌照壁,以其材於園圃地內建講堂5間,兩旁號舍5間,廚房4間,堂後魁樓1座,前有大門、二門、牌坊各1座,題額“朱圉書院”。面天門,背渭水,規模初具。二十八年知縣鄧必安購地50畝。三十二年知縣殷兆燕捐銀合原有銀租發商生息,始正式延師課訓,來學者逾百人。每朔望後一日,生童雲集,命題校試。李璨撰有《朱圉書院記》,刊存縣誌。楊芳燦撰《示朱圉書院諸生》文以勵諸牛,亦存省志。

甘泉書院

 位於甘肅張掖。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甘州知府馮祖悅、張掖知縣王廷贊創建於南門內街東,以臨甘泉,故名。東西長90餘丈,南北闊8丈5尺。建大門,講堂2間,廂房34間及泮池、木橋等。馮自為記。後又建瓦房1座,牌坊2座;院內左翼建三台閣,右翼為爽心亭,遊廊9間;南面振興倉3間;臨池栽楊柳400餘株。三十二年又添建五雲樓、灌書園、鋤經堂,及穿廊園門。三十五年再建玩書樓6間以藏書;雙葦湖亭5間,廂房5間。知縣王廷贊捐銀1500兩,士紳先後捐銀1000兩,均發商生息以資膏火。又撥有學田6000畝。另園東及城外官地所栽246株楊柳沙棗亦屬書院。有《書院公業考》,詳載書院產業收支細目。院長莊學和撰《教孝千字文》作為講義,以教諸生。

鳳城書院

 位於甘肅慶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趙本植創建於府署左隙地。構堂3間,學舍東西各10間,寢室5間,另有耳房、大門等,延名宿為師,於是“日有程,月有課,弦誦之聲徹於衢巷”。趙撰有《創建鳳城書院碑記》。

天水書院

 位於甘肅天水。又名漢陽書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州費廷珍創建,後改名“天水”,並移建於東關,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州張珩改為初等國小堂。

雲川書院

 位於甘肅永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郭昌泰倡建。得公捐銀300兩,紳民捐銀3000餘兩,以2000兩發商生息,備師生束修膏火,購宅1所,補葺建成,取“雲蒸而益上”、“川流而不息”之意,勵諸生奮力不息而蒸蒸日上,故名“雲川”。講堂名“明經”,黃時撰《創建雲川書院記》。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史文光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儀山書院

 位於甘肅華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縣張祝芳改明代察院而成。置學田,籌膏獎,聘名宿,課俊秀,“華亭文運為之一昌”。四十九年知縣杜氏置學田,增諸生膏火。嘉慶十年(1805)知縣王增輝修葺。同治時圮於兵火。光緒初學紳雖加整頓,亦無起色。三十年(1904)改為公直高等國小堂。

仙堤書院

 位於甘肅山丹。清乾隆間知縣李復發建。乾隆三十七年(1772)六月曾有人到書院講演,題為《仙堤書院藏書說》,論讀書人對書的態度,贊書院重視藏書及已累積藏書多卷,目的在鼓勵諸牛在院認真讀書。嘉慶二年(1797)知縣明福、恩光相繼重修。道光二年(1822)知縣顏廷彥捐廉重修。

鳳林書院

 位於甘肅臨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州周植建於城內。有講堂3間,東西齋房30間。並捐廉1000兩發商生息。後有官紳續捐,以增束修膏火。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州趙謙改建為河州高等國小堂。

鳳鳴書院

 位於甘肅崇信。清乾隆四十五(1780)四月知縣黃道煚創建於縣城西北隅,因城北有鳳山,故名。有講堂3楹,東西廂各2間,大門1所,牌坊1座。置田140畝,莊基1所,房3間,歲取地租15石作山長束修資,余供諸生筆墨費。道光二十四年(1844)訓導秦嘉穎移建於北城崇聖祠東。繼任訓導申大振重新整飭,議定學規。後因兵火停輟名存實廢。光緒四年(1878)訓導孫壽山、知縣黃慶霖籌款修葺。後借作儒學署,仍名書院。1912年改為高等國小校。

蘇山書院

 位於甘肅鎮番(今屬民勤)。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縣王賜均暨邑士庶捐賢,以城內司馬舊治改建。延師聚徒,經費粗備。並撰《建置書院碑記》,勵“諸生由文辭以顧躬行,因講說以宏器識。深之在性命精微之間,大之在禮義廉恥之防”。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劉春堂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鳴沙書院

 位於甘肅敦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縣彭以懋創建。延請名師,設立膏火銀千餘兩。後廢圮。嘉慶十四年(1809)知縣黃廷紱倡捐錢1300千文發商生息,買菜地1分,歲收租錢以充束修膏火,延請山長主講,並撰《鳴沙書院膏火碑記》。二十一年知縣朱鳳翔置學田。道光四年(1824)知縣蘇履吉倡捐銀千兩修葺,延請武威縣舉人曾元魯主講,並撰記以記其事。光緒三十年(1904)知縣汪宗瀚改建為高等國小堂。

廣香書院

 位於甘肅兩當。城北原有書院,久廢無考。清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周邦倚因舊院基址重建。有講堂3楹,左右兩堂、齋舍各3間,門廳1所,右房2間。外有廚房、牆垣、牌樓等。另有地租供膏火。並撰《廣香書院碑記》。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李章錦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金台書院

 位於甘肅靈台。清道光元年(1821)知縣蘇履吉創設於孔廟左側文昌宮內,兼任講席。有正殿3間,祀文昌神像;享殿3間,名巽志堂;旁新建書室數間。同治二年(1863)毀於戰亂。十二年知縣彭光練清查書院田畝、房屋、息銀並籌款整修,增建東西齋舍15間,東側三代祠1間,齋夫室2間;西側賓興館2間,廚房2間。因靈台縣秦時名鶉觚,光緒元年(1875)呈準更書院名為“鶉觚”。書院歲收廩膳生10名,增廣生20名,附學生、武生若干。整頓條規,每月官課、堂課各1次。官課專試帖括之學,堂課兼試經學策論,俾守一經而習時務。學宮原藏書甚多,亦並歸書院,由教諭齋長管理,供學生參考。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王堯儒改建為縣第一高等國小堂。

禮興書院

 位於甘肅禮縣。原名天嘉書院。清道光七年(1827)知縣黃凱因天嘉書院舊所湫隘卑狹,捐廉倡建於小南街,名“禮興”。朱有《立禮興書院記》,收存於省志。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穆騰額改建為縣高等國小堂。

求古書院 

位於甘肅蘭州。為省立書院,舊址在今城關區貢元巷城關區文教局及其毗鄰的蘭州市少年宮東樓。明代為行都指揮司署,清乾隆初改為蘭州府貢院。光緒八年(1882)陸廷黻任甘肅學政,出巡平涼、慶陽,涇州、固原、寧夏,案臨考試,發現考生試卷上八股文淺薄,試帖詩多未叶韻,回到蘭州後,與陝甘總督譚鍾麟商議改蘭州府貢院考棚為省立書院,次年正式建成求古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甘肅初級師範學堂。宣統三年(1911)春,初級師範學堂併入優級師範學堂(原蘭山書院),改辦甘肅存古學堂,1915年由劉爾炘改建為隴右實業待行社,1926年由他設立豐黎社倉、樂善書局。後改為貢元巷國小。“文革”後改建為區文教局與少年宮東樓。求古書院大門及柵門朝東,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入大門坐北朝南有三組建築物。中依次為儀門、東西廂房、講堂、東西廂房,客廳,東西廂房、上房。左右兩側為東小院,西小院。山長居住西小院,監院居住東小院,東西廂房為學生居住的齋房。書院設山長1名,每年修金200兩,膳金60兩,節金聘金32兩。設監院1名,每年膳金40兩。設書辦1名,每年紙筆費30兩。設齋夫、院夫各1名,工食銀36兩。從全省各府廳州縣招考貢生、監生、生員人院肄業,準備考取舉人。設內課生10名,每名每月獎給膏火銀3兩,外課生20名,每名每月獎給膏火銀1兩5錢,附課生無定額,不獎給膏火銀。總督譚鍾麟籌撥甘州府抽幫項下銀12000兩、總督楊昌浚籌撥銀1000兩發商生息作為堂課獎銀。由總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捐養廉銀,發商生息,作為官課獎銀。求古書院的學生以自習為主,山長講解為輔。學院專門考課經文,山長著重講解詩賦。規定學生每天早晨寫大小楷二三百字。上午讀一板四書五十遍,讀一板五經五十遍。下午讀八股文一篇四十遍,讀詩一首四十遍。晚上挑燈看書,摘錄詩文,作試帖詩。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都要載人稽考簿,每五天山長查閱一次。每五天山長檢查一次學生誦讀經書的情況,令學生當面默寫某一段落。如一月內作業無錯誤,就另給獎銀,以資鼓勵。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為求古書院考課期。每月有三次考課。上旬官課,由總督、學政、布政使、按察使、蘭州道分別主考,隨意命題,考學生。由上.列官員捐養廉銀給勝優者發獎勵銀。中、下旬為師課(院課)。中旬師課令學生寫經解一篇、試帖詩一首。下旬師課令學生作賦一篇、試帖詩一首。根據學生考課成績優劣浮動其資格。求古書院藏《御纂周易折中》等28部經典,大部分由總督譚鍾麟和學政胡景桂置。可考的山長有:王作樞,字辰垣,安定(今定西縣)人,同治甲戌(1874)翰林,建院初在職。趙文源,字醴泉,秦安人,光緒庚辰(1880)進士,建院初在職。劉永亨,字子嘉,號晴帆,秦州(今天水)人,光緒丁丑(1877)翰林,光緒十二年(1886)在職。劉光祖,字遠峰,秦州人,光緒丙戌(1886)進土,刑部主事。光緒十七年(1891)在職。注重獎掖,使學生在歡欣鼓舞之中,學業自進。劉爾炘為其學生。

龍泉書院

 位於甘肅和政。原名寧河書院。創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附近有龍泉,故改名。撥學田,延聘山長,招收生員10名、童生12名。山長按月堂課兩次。二十六年由磨戶捐資重修,計有內院正房3間、耳房2間、廂房6間,外院講堂3間、書舍10間、頭門1間。楊增新撰有《稟請由磨戶捐資以作寧河書院經費》及《詳報收穫磨捐創建寧河龍泉書院動用銀兩報銷》文,載書院更名及重建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