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文書院

清代李彥章題敷文書院 敷文書院,位於甘肅靖遠。 清代張劉文題筆正樓。

杭州敷文書院

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闢為萬松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在此講學。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在敷文書院召試浙江諸生,拔擢人才。御試的題目,都與治國平天下、治水護農桑、治人知善惡等分不開。通過當面御試,知其才學品格,來選拔人才、破格錄用。御試中的一、二、三名,後來都被授予內閣中書,赴京任職。縱觀科舉時代中,採取到書院來御試的形式,此舉乃“誠隆古以來士林未遇此曠典也”。也就是說在中國的科舉史上是前所未有過的。於士林而言,這種當面御試的機會,一來杜絕了作弊,二來讓才智之士找到了仕途的捷徑。

南寧敷文書院

簡介

古代教育機構,位於廣西南寧。明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率兵至南寧,於南寧城北門口縣學舊址建書院。日集諸生,講學其中,論辯“致良知學”,相傳王撰記,並手書匾額“以宣揚至仁,誕敷文德”,故名。時有正廳、後廳、東西廊房。在廣西歷史上影響較大,歷代名人多有評述詩詠。如“南極文星耀,西荒武庫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清周起岐《詠敷文書院》);“嶺外有文能止武,堂上習禮致精禋”(清顏鼎植《謁文成書院復新》);“奕世一儒宗,功名著鼎鍾。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勛庸。異地猶觀感,誰人不景從。後來同志者,莫使若雲封”(清聞人紳《重修敷文書院記》)。十六年南寧知府郭楠修。萬曆十一年(1583)左江道陳希美、知府陳紀等復修。前為大門,中為儀門,又中為大堂,兩廊各有精舍18間,後為後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資紀念。明末毀於兵。清康熙九年(1670)左江道宋翔、知府韓章等捐資重建。有大門1座、大堂1座,立王守仁像,規制煥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趙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及同知聞人紳,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劉夢蘭、知縣李天鈺率士紳勸捐重修。至民國初年書院猶存,名為文成公祠、文成公講學處。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學校女子部,1927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1930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中學校,校內有王守仁(陽明)先生紀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畫像。畫像現移置南寧白龍公園炮台內。舊址今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儲備物資管理局。

對聯

心學揭良知,憶當年息馬投戈,頓化遐陬成泮壁;
教思追大雅,欣此日橫經鼓篋,共歌樂職布中和。
清代葉紹本題敷文書院
七萬人相慶更生,計農桑教化兵防,名世允推儒作將;
十五卷共尊遺集,兼道學文章經濟,此邦尤願士希賢。
清代李彥章題敷文書院

甘肅靖遠敷文書院

簡介

敷文書院,位於甘肅靖遠。靖遠舊有培風書院,因屋宇窄小,不能容多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縣彭永和倡捐得銀3900餘兩,購馮氏故宅,稍加葺理,創建敷文書院。計有馮宅58間,牌坊1座,改建西市鋪面89間,店房10座,共82間,槽棚87間。又購民房2處改修當鋪,查山坡地47畝,乾旱地6段,俱取租以供膏火。五十年知縣王賜鈞捐置東市民房1所,增入租息。道光九年(1829)署知縣羅仲玉又撥銀220兩。縣令周鼎新撰《創建敷文書院碑記》,載創建經過及彭永和創書院之功。

對聯

三代從無他學問;
六經才算得文章。
清代張劉文題大門
把他人子弟,當同自己兒孫,望先生認真教導;
立異日功名,全在平時學問,勸諸士切實用功。
清代張劉文題論道堂
左壁觀圖,右壁觀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清代張劉文題藝圃
飲馬長城窟
讀書秋樹根
清代張劉文題三望軒
樓開萬里眸,瀉黃河入胸,拓得無邊氣象;
山聳一支筆,展青天作紙,書成大塊文章。
清代張劉文題筆正樓。此聯一作左宗棠題
處處分立界線;
事事斟酌分寸。
左宗棠題筆正樓碑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