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拔幟
詳細釋義
典源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釋義
(1).同“ 拔趙幟易漢幟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率漢軍擊趙,將至井陘 口,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於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以誘趙。趙軍出擊,漢軍佯敗而走,趙軍果空營追擊。“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儘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為信所滅。後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亦作“ 拔趙幟立赤幟 ”、“ 拔趙易漢 ”。 亦省作“ 拔幟 ”。
南朝 陳 張正見 《賦得韓信詩》:“ 淮陰 總 漢 兵, 燕 齊 擅遠聲。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
唐 魏徵 《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
明 何景明 《淮陰侯》詩:“大將登台貴,三軍拔幟豪。”
清 趙翼 《前接雨村觀察續寄詩話有書報謝茲又接來書並詩四章再次寄答》之四:“擣虛拔幟晨趨壁,救敗量沙夜唱籌。”
清 鄭用錫《征邊》:“貔貅十萬抵胡天,拔幟登壇眾志堅。虜得降王期報國,論功不羨勒燕然。”
清王瑋慶《韓王壩懷古》:“登壇拔幟悲已矣,西風聲咽淮陰水。”
(2).猶言另樹一幟。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四:“ 樊榭 詞拔幟於 陳 朱 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八:“謂 白石 拔幟於 周 秦 之外,與之各有千秋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