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率善王國(415~416),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的一個“政權”,歷時二年,二主。
背景
西晉在曹魏統一北方,進而晉武帝滅孫吳統一中國之後,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指政權主要由少數幾個高門顯族的人物掌握)之局。這樣一來,社會各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的基礎。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其它的外患導致中原淪陷,邊陲不保,群雄混戰,生靈塗炭。司馬王室南遷。而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中原從未被東晉所收復,國家未為統一,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成,漢)等十六國之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實際上共有二十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政治
十六國時代的統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漢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趙(即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
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矽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
許多五胡的君主如劉淵、苻堅等等皆深染中國文化,所以皆採用其文化如提倡儒術、禁止烝妻報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繼續使用,用來拔選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為己用。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為了苟全性命,許多世族輕視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誡子孫不可將出仕胡族的經過寫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籍,皆用來承認世族權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於“君子城”或“君子營”,下令不可欺辱之。華北動亂時,眾多人民逃往遼東,慕容皝設僑郡收留,並辨別世族清濁,後來這些世族成為前燕的基石。直到後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繼續執行。前秦苻堅受謀士王猛影響,十分熱愛漢文化。他在攻滅前燕後,即聽王猛建議,重用關東世族。後來在王猛與眾士大夫經營之下,前秦國力提升。苻堅也接受“大一統”的思想,發兵南征,但大敗。北魏拓跋鮮卑自開國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約亦採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燾時期已出現了“中正官”的記載。這些都助長北方世族的發展。
建立與滅亡
白亞栗斯,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末期民變領袖之一,北魏人,北魏神瑞二年(415年)被上黨胡人推為盟主,自稱大將軍,自號為單于,改元建平,以司馬順宰為謀主。不久,北魏率軍討伐。胡眾亦廢白亞栗斯而改立劉虎,白亞栗斯後來不知所終。
劉虎(?-416年),十六國末期民變領袖之一,北魏人,北魏神瑞二年(416年)被上黨胡人推為主,取代被胡眾所廢的白亞栗斯,並自稱率善王,曾擊退北魏公孫表的進攻,一時聲勢浩大。不久,北魏再度以叔孫建為中領軍率軍討伐,胡眾不敵,劉虎於逃亡途中為隨從所殺。
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
自304年氐族李特兄弟起兵奪占成都建立成漢帝國開始,至439年北魏帝國攻滅北涼王國為止,北中國先後出現二十個國家,其中十六國為匈奴,氐,羌,羯,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所建立,稱為五胡十六國,另四個為漢人所建立。
這二十國是,五燕(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三秦(前秦,後秦,西秦),二趙(漢趙,後趙),成漢,冉魏,西蜀,赫連夏國,代國。按民族成份分列如下:
漢:前涼、冉魏、西涼、西蜀
匈奴:漢趙、赫連夏國、北涼
氐:成漢、前秦、後涼
羌:後秦
羯:後趙
鮮卑:前燕、後燕、西秦、南涼、西燕、南燕、北燕、代國
國名 | 首都 | 年代 | 開國者 | 末任君主 | 滅亡者 |
前仇池王國 後仇池王國 | 仇池 隴右 | 296~371 385~443 | 楊茂搜 楊定 | 楊纂 楊保熾 | 前秦帝國 北魏帝國 |
丘漢帝國 | 江夏 | 303~304 | 丘沈 | 丘沈 | 晉帝國 |
成漢帝國 | 成都 | 304~347 | 武帝李雄 | 李勢 | 晉帝國 |
漢趙帝國 |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 304~329 | 光文帝劉淵 | 攝政太子劉熙 | 後趙帝國 |
前燕帝國 |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 308~370 | 武宣帝慕容嵬 | 幽帝慕容暐 | 前秦帝國 |
芒盪漢帝國 | 馬蘭山 | 309~309 | 劉芒盪 | 劉芒盪 | 晉帝國 |
略陽公國 | 略陽 | 310~319 | 蒲洪 | 蒲洪 | 晉帝國 |
胡楚公國 | 竟陵 | 312~319 | 胡亢 | 杜曾 | 晉帝國 |
虛除秦王國 | 隴右 | 316~320 | 虛除權渠 | 虛除權渠 | 漢趙帝國 |
遼西公國 | 令支 | 318~338 | 段末秠 | 段遼 | 前燕帝國 |
後趙帝國 | 襄國-鄴城 | 319~351 | 明帝石勒 | 石祇 | 冉魏帝國 |
前涼王國 | 姑臧 | 320~376 | 成王張茂 | 張天錫 | 前秦帝國 |
句渠秦王國 | 陰密 | 320~320 | 句渠知 | 句渠知 | 漢趙帝國 |
陳涼王國 | 上邽 | 322~323 | 陳安 | 陳安 | 漢趙帝國 |
後遼東公國 | 平郭 | 333~336 | 慕容仁 | 慕容仁 | 前燕帝國 |
侯子光帝國 | 杜南山 | 337~337 | 侯子光 | 侯子光 | 後趙帝國 |
范賁帝國 | 成都 | 347~349 | 范賁 | 范賁 | 晉帝國 |
黃韜帝國 | 豫章 | 348~348 | 黃韜 | 黃韜 | 晉帝國 |
冉魏帝國 | 鄴城 | 350~352 | 平帝冉閔 | 惠帝冉智 | 前燕帝國 |
段齊王國 | 廣固 | 350~356 | 段龕 | 段龕 | 前燕帝國 |
前秦帝國 | 枋頭-長安-晉陽-南安-湟中 | 350~394 | 惠武帝苻洪 | 末主苻崇 | 西秦王國 |
劉顯帝國 | 襄國 | 351~352 | 劉顯 | 劉顯 | 冉魏帝國 |
張秦王國 | 宜秋 | 352~352 | 張琚 | 張琚 | 前秦帝國 |
段勤帝國 | 繹幕 | 352~352 | 段勤 | 段勤 | 前燕帝國 |
安國王國 | 魯口 | 352~354 | 王午 | 呂護 | 前燕帝國 |
蘇林帝國 | 無極 | 352~352 | 蘇林 | 蘇林 | 前燕帝國 |
劉晉王國 | 平陽 | 353~353 | 劉康 | 劉康 | 前秦帝國 |
北成都王國 | 南鄭 | 365~366 | 司馬勛 | 司馬勛 | 晉帝國 |
弘漢王國 | 廣漢 | 370~370 | 李弘 | 李弘 | 晉帝國 |
張蜀王國 | 綿竹 | 374~374 | 張育 | 張育 | 晉帝國 |
後燕帝國 | 中山 | 384~409 | 成武帝慕容垂 | 昭武帝慕容盛 | 北燕帝國 |
北燕帝國 | 龍城 | 409-431 | 文成帝馮跋 | 昭成帝馮宏 | 北魏帝國 |
西燕帝國 | 華陰-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 384~394 | 慕容泓 | 慕容永 | 後燕帝國 |
後秦帝國 | 北地-長安 | 384~417 | 武昭帝姚萇 | 末主姚泓 | 晉帝國 |
鮮于趙王國 | 行唐 | 385~385 | 鮮于乞 | 翟成 | 後燕帝國 |
西秦王國 |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 385~400 | 宣烈王乞伏國仁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後秦帝國 |
度支山-枹罕-南安 | 409~431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後主乞伏暮末 | 胡夏帝國 | |
後涼帝國 | 姑臧 | 386~403 | 懿武帝呂光 | 呂隆 | 後秦帝國 |
後匈奴王國 | 西平 | 387~? | 康寧 | ? | ? |
翟魏帝國 | 黎陽-滑台 | 388~392 | 翟遼 | 翟釗 | 後燕帝國 |
劉黎帝國 | 皇丘 | 389~389 | 劉黎 | 劉黎 | 晉帝國 |
魏揭飛王國 | 杏城郊 | 389~389 | 沖天王魏揭飛 | 沖天王魏揭飛 | 後秦帝國 |
法長帝國 | 白狼城 | 390~390 | 法長 | 法長 | 後燕帝國 |
竇秦王國 | 野人堡 | 393~393 | 竇沖 | 竇沖 | 後秦帝國 |
南涼王國 | 廉川-金城-樂都-西平-姑臧 | 397~414 | 武王禿髮烏孤 | 景王禿髮褥襢 | 西秦王國 |
北涼王國 | 張掖-姑臧 | 397~439 | 段業 | 沮渠牧犍 | 北魏帝國 |
南燕帝國 | 滑台-廣固 | 398~410 | 獻武帝慕容德 | 慕容超 | 晉帝國 |
南烏桓王國 | 南皮 | 398~399 | 張超 | 張超 | 北魏帝國 |
廣秦王國 | 乞活堡 | 399~399 | 苻廣 | 苻廣 | 南燕帝國 |
西涼王國 | 酒泉-敦煌 | 400~421 | 武宣王李暠 | 李恂 | 北涼王國 |
張翹王國 | 行唐 | 402~402 | 張翹 | 張翹 | 北魏帝國 |
王始帝國 | 泰山 | 403~403 | 王始 | 王始 | 南燕帝國 |
桓楚帝國 | 建康-江陵-溳縣 | 403~405 | 武悼帝桓玄 | 桓振 | 晉帝國 |
譙蜀王國 | 成都 | 405~413 | 譙縱 | 譙縱 | 晉帝國 |
胡夏帝國 | 統萬-上邽-平涼 | 407~431 | 烈武帝赫連勃勃 | 赫連定 | 吐谷渾汗國 |
曹龍汗國 | 蒲子 | 413~413 | 曹龍 | 曹龍 | 北魏帝國 |
北晉王國 | 河西 | 414~414 | 司馬順宰 | 司馬順宰 | 北魏帝國 |
率善王國 | 上黨-河內 | 415~416 | 白亞栗斯 | 劉虎 | 北魏帝國 |
曹弘汗國 | 平陽 | 416~416 | 曹弘 | 曹弘 | 後秦帝國 |
洮陽公國 | 洮陽 | 417~419 | 彭利和 | 彭利和 | 北涼王國 |
史書記載
《魏書·帝紀第三·太宗紀》記載:
神瑞元年正月辛酉,以禎瑞頻集,大赦,改元。辛巳,幸繁畤。賜王公已下至於士卒百工布帛各有差。二月戊戌,車駕還宮。是月,赫連屈孑入寇河東蒲子,殺掠吏民。三城護軍張昌等要擊走之。庚戌,幸犲山宮。西河胡曹成、吐京民劉初原攻殺屈孑所置吐京護軍及其守三百餘人。乙卯,起豐宮於平城東北。夏五月辛酉,車駕還宮。
六月,司馬德宗冠軍將軍、太山太守劉研弟,輔國將軍、領東平太守陽平趙鸞,廣威將軍、平昌太守羅卓,斗城那種各帥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河西胡酋劉遮、劉退孤率部落等萬餘家,渡河內屬。戊申,幸犭才山宮。丁亥,車駕還宮。
秋八月戊子,詔馬邑侯元陋孫使於姚興。辛丑,遣謁者悅力延扶慰蠕蠕,於什門招諭馮跋。詔平南將軍、相州刺史尉古真與司馬德宗太尉劉裕相聞,使博士王諒假平南參軍將命焉。姚興遣使來聘。
冬十一月壬午,詔使者巡行諸州,校閱守宰資財,非自家所齎,悉簿為贓。詔守宰不如法,聽民詣闕告言之。十二月丙戌朔,蠕蠕犯塞。丙申,帝北伐蠕蠕。河內人司馬順宰自號晉王。太守討捕不獲。是歲,禿髮傉檀為乞付熾磐所滅。
二年春正月丙辰,車駕至自北伐,賜從征將士布帛各有差。二月丁亥,大饗於西宮,賜附國大、渠帥朝歲首者繒帛金罽各有差。司馬德宗琅邪太守劉朗,率二千餘家內屬。庚子,河西胡劉雲等,率數萬戶內附。甲辰,立太祖廟於白登之西。
三月,詔曰:“刺史守宰,率多逋慢,前後怠惰,數加督罰,猶不悛改。今年貲調懸違者,謫出家財充之,不聽徵發於民。”河西飢胡屯聚上黨,推白亞栗斯為盟主,號大將軍,反於上黨,自號單于,稱建平元年,以司馬順宰為之謀主。夏四月,詔將軍公孫表等五將討之。河南流民二千餘家內屬。眾廢栗斯而立劉虎,號率善王。
司馬德宗遣使朝貢。己卯,車駕北巡。五月丁亥,次於參合,東幸大寧。丁未,田於四岬山。六月戊午,幸去畿陂,觀漁。辛酉,次於濡源,築立蜯台。射白熊於頹牛山,獲之。丁卯,幸赤城,親見長老,問民疾苦,復租一年。南次石亭,幸上谷,問百年,訪賢俊,復田租之半。壬申,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至廣寧,登歷山,祭舜廟。
秋七月,還宮,復所過田租之半。九月,闕有差。河南流民,前後三千餘家內屬。京師民飢,聽出山東就食。冬二月壬子,姚興使散騎常侍、東武侯姚敞,尚書姚泰,送其西平公主來,帝以後禮納之。辛酉,行幸沮洳城。癸亥,車駕還宮。丙寅,詔曰:“古人有言,百姓足則君有餘,未有民富而國貧者也。頃者以來,頻遇霜旱,年穀不登,百姓饑寒不能自存者甚眾,其出布帛倉谷以賑貧窮。”
十一月丁亥,幸犲山宮。庚子,車駕還宮。
泰常元年春正月甲申,行幸犲山宮。戊子,車駕還宮。
三月己丑,長樂王處文薨。常山民霍秀,自言名載圖讖,持一黑石以為天賜玉印,誑惑聚黨,入山為盜。州郡捕斬之。夏四月壬子,大赦,改元。庚甲,河間王羒薨。
六月丁巳,車駕北巡。秋七月甲申,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獮於牛川。登釜山,臨殷繁水而南,觀於九十九泉。戊戌,車駕還宮。
九月戊午,前并州刺史叔孫建等大破山胡。劉虎渡河東走,至陳留,為從人所殺,司馬順宰等皆死。司馬德宗相劉裕,溯河伐姚泓,遣其部將王仲德為前鋒,從陸道至梁城。兗州刺史尉建畏懦,棄州北渡,王仲德遂入滑台。詔將軍叔孫建等渡河,耀威滑台,斬尉建於城下。
冬十月壬戌,幸犲山宮。徒何部落庫傉官斌先降,後復叛歸馮跋。驍騎將軍延普渡濡水討擊,大破之,斬斌及馮跋幽州刺史漁陽公庫傉官昌、征北將軍、關內侯庫傉官提等首,生擒庫傉官女生,縛送京師。幽州平。
十一月甲戌,車駕還宮,築蓬台於北苑。
十二月,南陽王良薨。是歲,姚興卒,子泓立。
國主
白亞栗斯 415年
劉虎 416年
年號
白亞栗斯、劉虎的年號為建平(415年三月—416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