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曲阜市正加緊興建中國首座狀元文化博物館。9月下旬,這座狀元文化博物館將正式落成,並對遊人開放,這是曲阜打造明故城為“博物館城”後的又一傑作。正在興建的狀元文化博物館位於建成的明故城牆內,建成後將分為狀元成長、狀元之路、狀元文化三部分,收集了包括古代的考卷、皇榜、聖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形象系統地展示古代萬千學子的狀元之夢和狀元之路。
曲阜利用城牆的中空特點,在明故城牆內先後建起了中外酒器博物館、毛澤東像章博物館、漢畫像石博物館、中國票證博物館、中外錢幣博物館、孔府老照片博物館等8處博物館。
雖然館址毗鄰孔府,但並沒有引來眾多觀瞻的腳步。據執掌博物館的劉曉介紹,他是懷揣著熱切的希望從外地到曲阜這塊文化寶地來的。他覺得作為歷史文化的一個側面狀元文化,應該與儒家文化相映成輝,相諧成趣,相得益彰。日前,記者應邀來到曲阜,對這所新興文化館藏進行了探訪。獨特的文化價值
這座博物館它坐落在孔府後門,後作街東首。展覽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分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日看盡長安花”、“孔聖千秋狀元師”、“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四個展區,陳列珍貴文物千餘件。而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件鎮館之寶。第一展廳內,有一塊寬71厘米,長171厘米,底板由松木製作的古匾,乃明代披灰工藝,整體呈暗棗紅色,上有兩行墨字,上款為“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夏寅書”,下款是“大名天順丁丑科黎淳進士方中”,這件古匾距今已有550年的歷史。博物館館長劉曉解釋說,黎淳其實是該榜狀元,之所以獲進士匾,是因明朝初期,官方並沒有將“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專稱,迄今為止,我國尚未發現第二塊與之類似的古匾,堪稱國寶。清同治七年洪鈞的狀元及第匾、光緒三十年朱汝珍的榜眼及第匾、乾隆五十四年劉鳳誥的探花及第匾,也極具重要文化價值。狀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試的冠軍、亞軍、季軍,合成“三鼎甲”。洪鈞的狀元及第匾,本來懸掛在蘇州洪鈞的“狀元府”門上,文革時不知去向。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在日本東京了,館長劉曉在當地華僑和留學生的幫助下,花費了5萬美金把這件國寶搶救回來。
另有18幅古代狀元的文物書畫,也讓記者感慨不已:能將所有出過狀元的省份的狀元手筆真跡全部保留至此,足能說明該博物館的分量。
還有一件是清洪熙帝的聖旨。因為他在位時間極短,他的墨跡也就最難得,聖旨能夠流傳到民間,就更是稀奇罕見。這樣的絕本,當然也堪為鎮館之寶了。
博物館中,還陳列著陳豪家教圖、童生試卷、鄉試試卷、家族舉人匾、鄉試朱卷、考生使用的書籃、水壺、誥封夫人的貴族服飾、黃馬褂、只有狀元才能擁有的翰林院出入腰牌、六品涼帽,5厘米見方的、上刻506個字的朱柏廬治家記等。另外,還有紀曉嵐贈予當時得中第11名進士的朱寵的一塊用金箔所鑲的匾額,匾上的“魁”字少了上面的一撇,據說與孔子不信鬼神的思想有關哩。
“將這些狀元用過的東西和文物古蹟展現出來,其實是對我們中華文物的一種保護,讓人們真正了解‘狀元’的含義。”博物館館長劉曉說,“將狀元文化同孔子文化相結合向世人展現出來有其獨特意義,因為究其根源,孔子文化才是狀元文化的根。”
中國的狀元與科考
我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制度自隋朝大業二年(606年)創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歷時一千三百多年。這期間共產生狀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國時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另外,遼、金兩代也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遼有18人,金有15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l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如將這些狀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狀元算在一起,則中國歷代狀元共有552人。在我國,“狀元”名稱是從唐朝開始的。當時舉人們到京師應禮部會考時,都必須先投狀文,得第一名者為“狀元”。“狀”指“狀文”,“元”指“第一”、“魁首”的意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6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劉春霖。在這漫長的科舉年代里,只有一些著名的狀元為人們所熟知。如唐代的賀知章、王維、顏真卿,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張謇等等。他們有的是實業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軍事家,還有的是文學家和藝術家。
狀元中,在政治上影響最大的是宋朝的文天祥和清朝的翁同騄。文天祥21歲考中狀元,後官至丞相。文天祥在宋被元滅後,繼續組織武裝抵抗,後被元朝俘虜,在獄中仍堅貞不屈,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一直為人們所敬仰。翁同騄被人稱為“變法狀元”,對於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他都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投降,《馬關條約》簽定後,他當面斥責李鴻章是“中國頭號賣國賊”。
考中狀元非常之難。如宋朝每年約有四十萬考生應試,40萬人中出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可謂難得。狀元中,還有“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得第一名。據統計,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只出了17名“連中三元”的狀元。
考中狀元所得的官位並不高,一般只封一個六品或七品的官位,即使被皇帝看中,選為附馬都尉,也不過是個三品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徑。科舉考試雖然包納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與以往的“世卿世祿”相比有了極大的進步。科舉考試的出現,使社會各階層人士,特別是下層文人,有進入仕途的機會,結束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的世襲壟斷。開科考試從隋代首興,到1904年盛行了1000多年,成為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風貌的重要人文基礎。 歷朝考試制度的實質是依照規定的考試形式與考試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時段與地域範圍內,按照考生比例與成績優劣,擢舉一定數額人選。考試內容、形式和科目以儒家經典文獻的釋解、詩文寫作、對國家大政的策問為主。在科舉考試中獲得進士乃至狀元的文人,必須具有深厚的經學、文學功底,對國家大政、治國治民方略有敏銳觀察力與獨到見解。
科舉考試的前提是教育。重視教育這一觀念的形成與對教育的投資是需要一定的社會背景,地方社會政治、經濟、習俗都與教育的成功與否有關。博物館館長劉曉說:“我們現在關注這些,就是關注文化與教育,就是讓後人在借鑑歷史的基礎上,享受更先進的文化與更科學的教育。中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是為了展示古代工藝文明和技術文明,而狀元博物館以展示精神文明為目的。”
十年辛苦不尋常
說起狀元文化博物館,就不能不說館長劉曉,正是由於他多年的心血,才澆開了這朵文化之花。從開始有意於狀元文物的收藏,到如今的正式狀元文化博物館的開館,劉曉走了13年不尋常的收藏之路,也嘗遍了其中的酸辣苦甜。劉曉其實並非濟寧人,而是來自江蘇省徐州。他因為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所以自幼喜愛與尊重文化,並且煉就了一雙鑑賞古字畫的慧眼。(他有一個承諾,如果經他鑑定的字畫,如果有贗品和假貨,他就包賠2萬元)。照這條道走下去,他是可以吃喝不愁,甚至發財致富的,但三代教師家庭這一文化背景,卻讓他念念不忘教育與文化,特別是對古代科考中的狀元文化產生了興趣。他認為,狀元是古代教育的塔尖,是古代教育的典範,以此為切入點,便可以更透徹地認識古代教育文化,也可以給當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鑑與啟示。
劉曉是1987年高中畢業,高考時因數學與英語成績稍差,與大學失之交臂。之後,在姥爺的指導下,搞書畫鑑賞,收集了不少齊白石的畫,這成為他後來事業發展之基。1993年開始收藏以來,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祖國各地。飛機票就用了一箱子,累計有數幾萬元之多。明代的黎淳狀元匾,就是他在江西省買到的。那是2002年的春節,他帶愛人和孩子去江西婺源旅遊,在這個縣城裡,他逛賣舊書的書店,看中了書櫥上面擺著的這塊匾,便毫不猶豫地用一萬元買了下來。等回家後,他查了明代進士題名錄,方知:黎淳後來考中狀元。這是中國獨一無二一塊匾牌。專家評估說,一千萬,都值。
明代狀元趙秉忠條屏,是一個朋友從北京嘉德公司購得,原為北京書畫院院長陳半丁收藏,後被浙江的朋友收藏,劉曉得知後,非常想要,前後8次協商,於2000年購得,現已升值40萬元。清官轎,原為洪鈞做的,從洪鈞後人處購得。前面談到的洪鈞的狀元及第匾,也是劉曉費盡周折弄來的。
2000年適值全國允許個人建博物館,建一個狀元博物館的念頭,便在他心中悄然萌動了,他先用110多萬,補充展台等裝飾,又將價格1000萬左右的展品從徐州運到曲阜。
隨著文物收藏的漸多,劉曉在界內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有人要高價收購他的藏品,香港的朋友想用5000萬元買下來博物館;有的地方也想請他到當地建館;但劉曉卻最終選擇了曲阜,選擇了孔孟之鄉這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大地。劉曉說,狀元文化的源頭來自於教育,而教育的源頭又來自於孔子,博物館設在濟寧的曲阜,才是真正找到了“家”。
安了這個文化之“家”,並準備大幹一場的劉曉,其實還在辛苦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比如在經濟上,博物館每年20多萬元的費用,怎樣來補貼這些開支,劉曉只得通過別的產業去掙錢,否則難以為繼。博物館裡很多物件都是無價之寶,“可是咱不能賣啊!”劉曉說。在全國所有的館藏里,狀元之物之多之豐,無出其右者,但他還是有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他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來看,從狀元文化中獲得教益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