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 (1897~1988)

潘菽 (1897~1988)

正文

潘菽 (1897~1988)  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潘淑,字水淑(菽)。1897年7月13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 1988年3月26日卒於北京。早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門(系)。1921年留美專攻心理學,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中央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9~1956年先後任南京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兼心理學系主任。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同年中國心理學會恢復後連續當選為1~3屆理事長(1955~1984)。195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後任所長,1983年5月改任名譽所長。他還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5, 重慶)和九三學社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他主要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主張中國心理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要在辯證唯物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建立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論體系。提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心理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把心理活動分為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兩個基本範疇(見心理活動範疇);認為“意識就是綜合的認識”;提出並闡明了對心身關係問題的唯物一元論觀點,認為身體是心理的主體,心即是身體的作用;指出人體尤其人腦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兩種功能等。他的觀點對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主要著作有:《心理學概論》(1929)、《社會心理學基礎》(1931)、《心理學的套用》(1935);主編《教育心理學》(1980)、《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論文集)(1983,與高覺敷主編)、主編《人類的智慧型》(1983);論文有《背境對學習與回憶的影響》、《論所謂心身問題》等80餘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