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10年3月17日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
1935年 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士學位。
1935年—1937年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動物系研究生。
1937—1941年 任復旦大學講師,副教授。
1941—1942年 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教授。
1942—1945年 任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博物系教授,系主任。
1945—1947年 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兼廣東省海事專科學校教授。
1946—1953年 任光華醫學院教授,教務長,總務長。
1953—1958年 任中山醫學院生物教授,教研組主任。
1955年 當選中國動物學會廣東省分會理事長。
1958—1960年 任暨南大學水產系教授,系主任。
1960—1978年 任廣東水產專科學校教授,湛江水產專科學校教授、副校長。
1961年 當選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廣東省分會副理事長。
1963年 當選中國水產學會理事。
1978年 當選為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
1978—1981年 任湛江水產學院教授、院長。
1981年9月9日 逝世於廣東湛江。
人物貢獻
我國現代人工珍珠養殖創始人
熊大仁,1910年3月17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一個書香家庭。曾祖父雖因經商致富,卻認為只有讀書才是正途,大力培植子弟入學。其父在唐山路礦學校畢業後,留英獲機械工程學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一度擔任教授。母親雖為家庭婦女,卻受過傳統文化的薰陶,並熟諳醫學知識。熊大仁從小就在這書香濃郁的家庭里成長。1922年父親留學歸國,在山東濟南就職,他隨家遷居,於1923年考入德人辦的教會學校青島禮賢中學(今青島市第九中學)。他除學習必修的德語外,還自學日語,這為以後留日打下了語言基礎。青島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吸引了熊大仁,使他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父在學業上非常尊重子女的選擇和志願,熊大仁的愛好因此得到了發展。
1931年,熊大仁中學畢業後,考入復旦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由於他學習勤奮,有很強的實驗能力,甚得當時生物系主任徐仁極教授的賞識,從二年級起,破例聘他兼任助教。
1935年,熊大仁大學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鏇即自費留日,經推薦免試進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理學部動物系研究室,在動物系主任駒進卓教授指導下研究動物形態、生態及分類。1937年7月,由於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熊大仁終止學業,攜帶有關珍珠人工養殖的資料和一套珍珠插核手術的工具歸國。熊大仁回國後,經老師徐仁極教授的推薦,被聘為復旦大學生物系講師。1937年10月,上海淪陷,復旦大學與大夏大學合併為聯合大學內遷,熊大仁隨聯合大學到四川重慶。儘管戰火紛飛,輾轉千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教學工作,不到兩年就晉升為副教授。
1941年,他受聘於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任生物系教授。後又被中山大學師範學院聘任為博物系教授兼主任。1945年復返文理學院。他富有正義感,同情和支持進步學生。1942年,他的一位學生在畢業典禮上公開抨擊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學校當局扣發了這位學生的畢業證書,並要追查其導師。熊大仁挺身而出,伸張正義。他的行動引起社會輿論的震動,終於迫使學校當局作出讓步。
廣州解放前夕,熊大仁所在的光華醫學院院長等人要他一同出國,但他毅然留下來,組織學生護校,迎接解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各次政治運動中,多次被評為積極分子。1958年,被委任為暨南大學水產系主任,他帶領學生到廣西北海開門辦學,從此開始人工珍珠養殖的研究,經過不倦地耕耘,取得累累碩果。1960年,暨南大學水產系和廣東水產學校合併為廣東省水產專科學校,校址設在中山縣唐家灣(今珠海市)。廣東省委指派熊大仁前去籌建並任副校長。當時正值經濟困難時期,他毅然攜家離開大城市到偏僻的唐家灣落戶,完成了學校的組建工作。1962年,又和師生一起遷校到湛江,先後任湛江水產學院教授、院長。(1997年湛江水產學院、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合併升格為湛江海洋大學,2005年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
“文化大革命”中,熊大仁遭受迫害和摧殘,但他沒有停止研究工作,還翻譯了《珍珠的研究》一書。打倒“四人幫”後,他得到平反,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育工作和科學事業。1978年,他赴京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回來後,在湛江水產學院組建了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珍珠研究室。1981年7月,他從外地考察講學回來,不顧疲憊;應邀參加廣東省少先隊輔導員夏令營,講授海洋生物知識。由於酷暑勞累,心臟病發作,但仍堅持工作。9月8日,抱病接見了湖北、江蘇、浙江等省水產研究單位來訪同志,又與學院有關人員研究新學期的教學和科研計畫。9月9日,因心肌梗塞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1歲。熊大仁於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任國家科委水產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水產學會理事、副理事長,海水養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動物學會廣東分會理事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廣東分會副理事長等職。
熊大仁的主要科技成就和貢獻是珍珠養殖的研究。
人工養殖珍珠,我國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載:“謝景溫云:有一養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擇光瑩圓潤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開,急以珠投之。頻換清水,夜置月中……經兩秋即成真珠矣。”此後,勞動人民又發明了人工養殖佛像珍珠。可惜這些發明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反而湮沒失傳。
人工育珠在中國失傳後,本世紀初卻在日本興起。1890年,日本島羽地方有一御木本幸吉的青年,用與我國古代養殖佛像珍珠相似的方法,將圓珠狀珠粒粘在馬氏珠母貝的殼內,於1893年養成五粒半珠狀的珍珠,成為近代人工珍珠養殖的開創者。接著,見瀨辰平(1904)和西川藤吉(1907)又養殖成功正圓珍珠。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改進,日本的珍珠養殖業迅速發展,到1928年已獨霸世界珍珠市場。對此,熊大仁為我國珍珠養殖業的衰敗凋零深感痛心,他立志要讓珍珠養殖業在中國復興。在日本留學時,他就著力於珍珠的研究,並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回國任教後,他經常給學生講珍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刻苦研究,不斷探索,為重振我國珍珠養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我國人工珍珠養殖史的新篇章。
指導海水有核珍珠人工培育
珍珠國際市場上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西珠是西方產珍珠,東珠是日本產珍珠,南珠產於我國南海,尤以合浦
所產珠質最優。周總理十分關懷我國珍珠事業的發展,曾指示一定要把南珍發展起來。1958年,當時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書記的孟憲德創議在名揚中外的合浦珍珠產地——廣西北海(當時歸屬廣東湛江地區)成立珍珠養殖場,並商請當時任暨南大學水產系主任的熊大仁,親臨指導,實行教育與生產相結合,專家與工人相結合。熊大仁接受邀請,抱著振興祖國育珠事業的宏願,帶領水產系學生來到北海珍珠場開門辦學,指導培育成功我國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
當時的養殖場,只有幾間簡陋的茅棚,幾件簡單的工具,沒有儀器設備,沒有科技資料,沒有實踐經驗,一切都得從零開始。為了有效地指導試驗,熊大仁憑著他對珍珠貝生態學的精深研究,參考從日本帶回的資料,編寫了《珍珠的養殖》一書,從珍珠貝的生態,珍珠的成因,到珍珠養殖作業每道程式的操作技術要求,作了詳盡系統的論述。這是我國關於珍珠養殖的第一本專著。
人工育珠首先要研磨製造出培育珍珠的珍珠核,當時沒有磨核機,熊大仁率同他的學生,硬是用二角鏟把厚實的蚌殼一鏟一鏟地鏟成了第一批珍珠核,邁出了試驗的第一步。插核是珍珠養殖技術的核心環節,熊大仁制定了具體的指導方案,先用開口器撐開育珠母貝,用切刀作成插核通道,接著將從製片母貝外套膜切下的細胞小片沿通道送入,再用送核器送入人工珠核。手術要迅速,切口要小於核徑,以免珠核排出,而且不能損傷母貝的內臟器官。頭幾次試驗都失敗了,插進的珠核不是排出,就是造成育珠母貝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插核位置不正確。熊大仁和技術員、工人一起反覆試驗,終於摸索出了把珠核植進母貝內臟團的結締組織或生殖腺的部位,是最理想的正確插核位置,從而突破了培育有核珍珠的技術難點。在熊大仁的悉心指導下,1960年,北海珍珠養殖場終於養殖成功了我國第一批海水人工珍珠。之後,熊大仁和他的助手們又不斷改進插核技術,使固核率和成珠率日益提高,為我國海水珍珠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突破淡水無核珍珠養殖的技術難關
1958年,
廣東水產學校教師吳教東曾進行養殖淡水有核珍珠的試驗,取得初步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試驗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廣東水產學校和暨南大學水產系合併為廣東水產專科學校後,1962年春,由熊大仁、吳教東、李偉新(後因故未參加工作)、何筱潔等人組成河蚌養珍珠小組,熊大仁為技術指導,繼續進行淡水珍珠的研究。我國內陸河網縱橫,湖泊水庫星羅棋布,河蚌資源豐富,發展淡水珍珠養殖具有優越的條件。但淡水有核珍珠手術操作複雜,尚未充分掌握,當時一隻母蚌只能植核1—2粒,難以大量生產。要讓淡水珍珠養殖在各地大量發展,就必須發明一套容易掌握推廣,能多植多產的養珠技術。
熊大仁等採取新的植珠技術,在淡水產的背角無齒蚌體內只植入珍珠貝的外套膜小片,經過反覆試驗和改進,終於取得淡水無核珍珠養殖的成功。這種無核珍珠手術簡單,容易掌握,可同時植入外套膜小片3—4片,有的外套膜小片一塊甚至可形成大小珍珠囊8個,每個珍珠囊都可形成珍珠,展示淡水珍珠大量生產的廣闊前景。但是,初育出的無核珍珠色澤暗淡,色彩黃濁,質量低劣,沒有商品價值。
對此,熊大仁詳盡分析研究,發現無核珍珠質量低劣的主因,是由於製片與植片母蚌只採用一種背角無齒蚌,而且其殼內面珍珠層色澤不潔白光澤。根據遺傳學的原理,母貝殼質的色澤與所育出珍珠的色澤有密切關係。因此,熊大仁提出,要提高無核珍珠的質量,一是必須選擇優質珠蚌作為母蚌,以發揮其遺傳優勢;二是可以把不同種蚌的外套膜小片植入不同種的母蚌,使各種蚌的遺傳優勢結合起來——熊大仁謂之“異種移植法”。根據熊大仁的指導,最後確定選取珍珠質優美的背瘤麗蚌的外套膜小片植入三角帆蚌和球形無齒蚌,或用背角無齒蚌的外套膜小片植進球形無齒蚌和三角帆蚌。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所育出的珍珠顏色潔白,光澤明亮,符合商品質量要求,淡水無核珍珠的質量問題得到了解決。
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標誌著中國河蚌珍珠養殖的復興。1963年,熊大仁等人的研究成果論文《河蚌無核珍珠的初步研究》在中國水產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引起強烈的反響。此後,河蚌無核珍珠養殖技術在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大規模推廣,使我國淡水珍珠養殖業迅猛發展,年產量已大大超過珍珠王國日本。熊大仁等人還發現珍珠的色彩與細胞小片採取的位置有密切關係:外套膜前緣部位的細胞小片,產珠桔黃色;後緣部位的細胞小片,產珠金屬光澤色為多,還有金色、紅色、紅褐色、棕色、紫色等;腹緣中央部位的細胞小片,產珠玉白色。根據這一發現,江蘇省一養殖場於1966年試驗養殖成功了彩色珍珠。
縮短珍珠養殖周期研究獲得成功
常規的珍珠養殖周期比較長,從貝苗養成可供插核的母貝需2.5—3年,插核後養成珍珠又需2.5—3年,整個珍珠生產周期
需要5—6年,成為制約珍珠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原因。1972年,在熊大仁的指導下,開展利用特選溶液處理外套膜小片縮短育珠期的試驗。開始時用濃度為2%的溶液對外套膜小片浸泡3分鐘後再植入育珠母貝,經過9個月的養育,結果珍珠層的平均厚度達395.72微米,最厚的達591.18微米。而對照組的珍珠層平均厚度只有299.45微米,最厚的也只有542.92微米。試驗證實處理後的小片能加速珍珠的形成,並提高珍珠的質量,效果是顯著的。此後熊大仁又進一步指導進行處理溶液濃度梯度的試驗,經過6個月又25天的培育試驗結果,優選出濃度為3%溶液處理過的外套膜小片效果最好,珠層平均厚度達404.97微米,最厚的達624.07微米。這樣,1974年後,廣東、廣西母貝插核後養殖一年就可收穫。兩省普遍推廣套用,經8—12個月育珠期,珍珠層厚度達1000多微米,超過外貿要求600微米以上的標準。
特選溶液處理外套膜小片縮短育珠期試驗成功,使育珠期由常規的2.5—3年縮短為1年,大大地加快了珍珠生產。這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此後,於1978年,熊大仁又著手指導“珍珠貝早春育苗,縮短母貝養成期的試驗”,再次取得成功。按常規,人工養殖珍珠貝,是在5—6月間撈取自然海區的幼貝,在養殖區附著放養養成,培育成育珠母貝需2.5—3年。熊大仁指導他的同事們,在冬末1月開始,選用人工養成或天然長成的母貝作親貝,移養於飼養池內,控制水溫,投足餌料,使親貝性腺加快發育,提早成熟。親貝經控溫促熟強化飼養20—30天,用直接解剖法吸取親貝精卵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在孵化缸培育成幼蟲後,移放飼養池育成幼貝苗,從而提早到3月底或4月初就可下海養殖——謂之“早春育苗”。
這樣培育的貝苗下海後,比常規生產的貝苗生長快,次年春即可插核育珠,縮短母貝養成期1年左右,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對促進珍珠生產的發展有積極意義。上述兩項試驗研究的成功,更激發了熊大仁在珍珠養殖研究上的雄心壯志。1979年,他提出了“工廠化育珠”的構想,即在室內進行從培育親貝到產出珍珠的全過程人工養殖。這個構想後來在湛江水產學院珍珠研究室開展試驗,取得初步成果。
為發展祖國珍珠養殖事業培養人才
熊大仁從事珍珠養
殖研究20多年,有兩個繫念終生的願望:一是要趕超日本,把中國變成珍珠王國,他逝世前還在一個珍珠養殖培訓班上說,中國不成為珍珠王國,我死不瞑目。二是給國家多產珠,多出口創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他作過統計,每出口一噸珍珠,就可換回鋼材3835噸,或日野牌4噸載重汽車304部,化肥18421噸,橡膠3500噸等等。出口的珍珠主要是裝飾品,對我國人民的生活毫無影響。他臨終前兩天的一封家信中還說:“我這次到江蘇省培訓班講學,要是能按我講的去做,只要商品規格的珍珠提高40—50%(現在只有10.6%),就可增多國家的外匯收入,一年可達1000萬美元以上。”
熊大仁以發展祖國的養珠業為己任,把整個身心都撲在他的事業上。不但以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指導解決了珍珠養殖中的一個個難題,而且深入沿海各地,走遍大江南北,大力宣傳珍珠養殖的意義,推廣珍珠養殖技術,培訓珍珠養殖人才,使珍珠養殖業在中國大地蓬勃發展。1960年,北海海水珍珠人工培育成功後,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也相繼建立一批海水珍珠養殖場。熊大仁經常利用休假日,獨自背著行李,到各養殖場去指導育珠技術,解決技術難題,使各省養殖場的育珠生產順利開展。
1962年,淡水無核優質珍珠人工培育試驗成功後,淡水珍珠養殖在全國迅猛發展,擴大到18個省、市、自治區。熊大仁不但對前來諮詢技術的人員熱情指導,而且經常利用假期和出差機會,親臨各地檢查淡水育珠生產技術,推廣他發明的“異種移植法”技術,指導解決各種問題,使淡水珍珠養殖技術在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大面積開花結果。
1978年,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後,為考察發展水產養殖事業,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江河湖海,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珍珠養殖。熊大仁還極力建議發展象形珍珠,為祖國的珍珠生產增添花色品種,實現產品多樣化,以爭取開拓國際市場的多元化,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外匯。1975年,他提出培育附殼珍珠——藝術珍珠的建議和構想,即把珠核做成各種不同的形象植入母貝,生產出各種各樣的象形珍珠。江蘇省江陰縣水產試驗場和蘇州太湖水產試驗場根據他的建議並在他的指導下,用塑膠、錫和鉛等材料做成各種形象的珠核,培育成功了五角星、梅花、飛鳥等藝術珍珠。
為了更好地發展祖國的養珠業,熊大仁用業餘時間為各地培養了成百成千的珍珠養殖人才。從1958年始,到1966年止,他每兩年舉辦一期珍珠養殖培訓班,無償為各地珍珠養殖場培訓技術人員。打倒“四人幫”後,他更是深入各地,辦班講學。各地經他培訓過的養殖人員,很多都成了技術骨幹。熊大仁為人正直謙和,不擺架子,平易近人。但他又是一個堅持原則,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人,從不向錯誤和偏見低頭,表現了一個科學家堅持真理的可貴品格。
熊大仁一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帶領學生實習,和學生一起住草棚,吃粗茶淡飯;到各地珍珠養殖場指導工作,傳授技術,經常是一個人翻山越嶺,使養殖場的工人深受感動。一次,他和學校的位領導出差海南島,汽車到站已是半夜3點多,他捨不得住店,只倚在行李袋上休息,這位領導也只好陪他到天亮。熊大仁畢生從事科學和教育事業,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從不以此為資本,向祖國和人民索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已是二級教授,為了以捐獻飛機大炮的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不顧3個子女尚幼,家庭負擔較重,主動向組織要求將自己二級教授的工資待遇降為三級。他是湛江水產學院唯一的教授,從未申請調換過房子,一家6口擠在又潮又濕的舊法式房子裡,家裡也沒有一件象樣的家具。他長期擔任領導工作,但從不以權謀私,3個子女都是憑自己的能力從事普通的工作。逝世後,整理他的遺物,除了大堆的書籍資料和一些破舊的衣物外,別無他物。表現出一個優秀學者不謀私利,終生奉獻的高風亮節。
人物評價
熊大仁教授銅像的捐建者謝紹河先生說,作為熊大仁教授的學生,他對老師有份特別深厚的感情。此次的捐建不僅是為了緬懷老師,寄託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母校的每位師生都記住熊大仁教授這位中國珍珠事業的開拓者,學習他的人格風範。他興奮地告訴記者,“每次回到母校,感覺就像回到了家。老同學如兄弟姐妹,見面敘舊拉家常,感覺特別親切。古人常言人到七十古來稀,我看我們的母校正是風華正茂。如今的海大規模大,發展快,有氣魄!”
憶起父親生平,熊光渠先生充滿深情:“父親是一個治學很嚴謹的人,對學生、對自己的子女要求都十分嚴格。他赤誠愛國,注重實踐,追求真理,為人剛直謙和,生活簡樸,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我國水產教育和科研事業。”“先生無論為人處事都無可挑剔,對每個人都很好,講課幽默,知識豐富,對真理能執著追求。同時也很有影響力,我們學校由專科升為本科他功不可沒。”一位參加儀式的工程學院老師說熊大仁教授是她最崇拜的人。銅像揭幕以後,前來拍照的學生絡繹不絕。同學們偎在銅像的近旁,細細感受和體會著先生不朽的精神風範。
主要論著
1 熊大仁.浮游生物通論.廣州:廣東文理學院印,1942.
2 熊大仁.牡蠣
養殖法.上海水產,1948(7).
3 熊大仁.寄生蟲學.廣州:廣東衛生廳出版社,1952.
4 熊大仁主編.普通生物學.廣州:中山醫學院印,1956.
5 熊大仁.珍珠的養殖.廣州:暨南大學印,1959.
6 熊大仁,吳教東,何筱潔.河蚌無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在中國水產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1963.
7 熊大仁,劉思儉,戴國雄譯.珍珠養殖譯叢.廣東水產廳養殖公司印,1965(1、2).
8 熊大仁譯.珍珠的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66.
9 熊大仁譯.關於企鵝珠母貝珍珠養殖的沿革和死亡率的考查.沃頭珍珠場,1966.
10 熊大仁.馬氏珠母貝的死貝問題及其對策.水產與教育,1975(1).
11 熊大仁.珍珠的質量和影響質量的因素.水產與教育,1975(1).
12 熊大仁.環境條件和馬氏貝的活動與管理.水產與教育,1977(1).
13 熊大仁.九種大型珍珠貝的珍珠養殖法.水產與教育,1978(1).
14 熊大仁.洲島貝類的初步調查.水產與教育,1979(1).
15 熊大仁.關於發展兩廣沿海珍珠養殖業的構想.湛江水產學院學報,1980(1).
16 熊大仁.湛江附近海區的雙殼類.湛江水產學院學校,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