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業

水產業 (fishery),又稱漁業,是指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水域或開發潛在水域(包括低洼地、廢坑、古河道、坑塘、沼澤地、灘涂等),以採集、栽培、捕撈、增殖、養殖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或其他水生動植物產品的行業。

水產業

正文

捕撈、養殖和加工水生動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生產部門。又稱漁業。廣義的水產業還包括水產品的貯藏運輸和銷售,漁具漁船的製造以及漁港建設等輔助部門,它們與作為主體的捕撈、養殖和加工部門一起,構成統一的生產體系。根據不同的作業水域,水產業可分為海洋漁業和內陸漁業。為了與娛樂性的游釣漁業(見釣具捕撈)相區別,一般還把從事商品生產的漁業稱為商業性漁業。
水產品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1979~1981年全世界水產品所提供的蛋白質約占人類消耗蛋白質總量的5.5%,占動物性蛋白質的15.9%。魚類的蛋白質易被人體吸收,其含量又較肉、蛋類為高。水產品除直接供人類食用外,還可作為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優良飼料,經加工和綜合利用所獲得的各種產品是醫藥、食品、機械製造、化工、紡織、工藝美術等行業的重要原料。水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造船、機械製造、食品和製冷等行業的發展。

簡史  

用獸角和獸骨製成魚叉、魚鏢等從河流、湖泊和淺海灘涂捕捉魚貝類,是遠古漁獵時期人類獲得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約在商代已用竿釣和漁網捕魚,商代末年出現了魚類養殖。此後中國的池塘養魚技術曾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但長期以來,漁業的主體仍一直是魚蝦貝類等的捕撈採集。漁船自古以槳、櫓或帆為動力。產業革命後,隨著蒸汽機漁船的出現,現代漁業開始形成。19世紀下半葉在歐洲和美洲先後出現了蒸汽機拖網和圍網漁船,沿岸、近海的捕撈活動迅速擴展到外海和遠洋。20世紀初柴油機開始被用作漁船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合成纖維取代天然纖維作為漁網材料,漁船、漁具和漁業機械、儀器設計製造體系逐漸形成,捕撈用船隻和捕撈技術裝備日趨先進,加以冷凍冷藏和加工技術不斷進步,新的漁港和魚市場紛紛建成,外海和遠洋漁業的發展突飛猛進。19世紀50年代世界海洋捕撈年產量約為200萬噸,到1950年增長為2000萬噸,為100年前的 10倍。1948~1958年間海洋捕撈的年平均增長率達8.8%,60年代初至70年代前期仍保持7.3%的勢頭。此後,由於傳統漁場資源出現衰退,70年代世界水產品總產量增長速度明顯下降。許多國家為保護水產資源和維護本國權益,採取宣布專屬經濟區等措施,加強了對漁業資源的管理。同時水產養殖進一步受到重視,養殖產量得到顯著發展。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世界水產品總產量又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見表)。

 

產業特點和經營體制  

水產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①不同的水生動植物適應不同的水層環境,為水產業在不同的水層進行捕撈或養殖生產活動提供了可能。與僅限於平面利用土地的種植業相比,具有立體利用空間的優越性。②水產業生產大多在遼闊的水域進行。除生產對象即各種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繁殖受水域自然條件的制約,生產的地區性和季節性較強,產品的品種數量波動起伏較大外,人的生產活動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氣等條件的支配,因而生產具有不穩定性。③生產地點(漁場)與銷售市場一般距離較遠,而水產品又容易腐敗變質,這就使良好的低溫保藏、加工運輸和市場銷售等設施成為水產生產的必要條件。④水產資源大多存在於國際公有或他國管轄的水域中,且具移動性,故水產生產特別是海洋捕撈生產還須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才能順利發展。
水產業的經營體制主要取決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漁業資源狀況,漁業本身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漁業發展的技術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制度以及歷史條件等,在不同類型的國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工業已開發國家 工業發達的主要漁業國家都有較完整的經營體制,但又因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而有區別。如日本水產業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有個體經營、中小資本經營和大資本經營 3種形式。個體經營的漁業企業遍於沿海地區,以現代生產技術從事分散的和小型的沿岸捕撈、養殖生產,有的兼營加工。中小資本經營的漁業企業,一般僱傭 300名以下的勞動力和使用1000噸級以下的漁船,在近海或外海作業。大資本漁業多以大型捕撈、加工、運輸船隻或船隊在各海區從事捕撈生產,並經營加工銷售業務。個體、中小型和大型企業經營的產值,1984年分別占全國水產總產值的38.2%、38.9%和22.9%。水產品銷售市場分中央和地方兩類,此外全國的產地也設專業市場經營鮮品和部分冷凍、醃乾製品。蘇聯水產業以國營漁業企業為主體,是現代捕撈生產船隊的保藏加工、流通運輸等企業的大型聯合體,其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0%。一般按不同作業水域組成漁業工業聯合公司。此外有魚品設備材料供應公司和海上冷藏運輸隊負責經營產前服務和漁獲物的運輸流通業務。在主要漁港和漁業基地,還有與漁業生產相適應的冷凍、冷藏、製冰以及各種魚品加工企業。魚品的流通貿易也由國營商業機構經營。集體所有制的集體漁莊主要從事沿岸和內陸水域小型的捕撈生產;但近年也開始裝備大型船隻,跟隨或編入國營船隊進行外海和遠洋捕撈。集體漁莊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
中國 分為國營漁業企業、集體漁業企業、多種形式的漁業聯合企業和個體漁業。國營漁業企業是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經營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規模較大,裝備較先進,一般擁有10多艘至100~200艘機動漁船,從事單一捕撈生產或進行捕撈、製冰冷藏、產品加工、漁船修造、制網等綜合經營,主要在外海作業,也進行遠洋和近海捕撈。國營水產養殖場也擁有較好的設備和技術。國營漁業企業是全國漁業的骨幹,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集體漁業企業是中國漁業的主體,屬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有的實行分級管理,以對船為基本核算單位,有的實行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漁業聯合企業由國營和集體漁業企業共同組成,業務範圍涉及生產、流通領域。個體漁業則以戶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過去在內陸水域和沿海從事生產的小型連家船是傳統個體漁業的主要形式。現作為家庭副業經營的個體漁業,有的利用池塘、稻田等小水面養魚,有的從事近海和江河捕撈,在整個漁業中比重較小。
其他開發中國家 開發中國家由於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薄弱,漁業生產的規模較小,以個體分散經營為主,大多缺乏現代漁業經營所需要的大中型漁船、漁機、漁具等產前服務以及冷凍、冷藏、製冰和加工、運輸、銷售等產後服務設施。但60~70年代以來在一些漁業資源條件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中,已在一定範圍內採用大型捕撈、運輸船隻,建立冷凍廠和加工廠,改善流通和貿易體制,並逐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一些宣布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普遍與漁業已開發國家建立了政府間或民間的各種聯合經營體制,共同合作開發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資源。

分類

按其生產性質、功能和方式,分為水產捕撈業(包括海洋和內陸捕撈業)、水產養殖業(包括海水、淺海灘涂和內陸養殖業)、水產栽培業、水產採集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等;
按其作業水域空間和地理環境條件特點,分為海洋水產業和內陸水產業。前者按距陸遠近又分為沿岸、近侮、外海、遠洋水產業;後者按水域類型分為湖泊、江河、水庫、池塘水產業。
水產業按水域可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
按水界可分為內陸水域漁業、沿岸漁業、近海漁業、外海漁業和遠洋漁業等;
按水產品的獲取方式分有捕撈漁業和養殖漁業。
中國的漁業還可按所有制性質分為國有漁業、集體漁業、個體漁業、私營漁業、聯合體漁業和三資企業漁業等。

 

現狀  

1985年世界水產品總產量(不包括藻類)8490萬噸中,海洋魚類約占75.5%,淡水魚類約占 9.9%,溯河降海魚類約占2.8%,甲殼類約占4%,軟體動物類約占7.2%。以水產品出自的水域劃分,海洋產量約占88%,內陸產量約占12%。1985年世界海藻產量約為358.2 萬噸(鮮重)。年產量在100萬噸以上或接近100萬噸的有日本、蘇聯、中國、美國、智利、秘魯、挪威、印度、南韓和印度尼西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其全部產量約占世界年總產量的75~80%。1950年全部開發中國家的產量只有已開發國家的1/3,而1970年的產量則已略超過已開發國家的全部產量,估計今後全部開發中國家產量有可能進一步超出已開發國家的產量。世界水產品總產量中,供食用的約占70%(1982),其他用於魚粉、魚油等非食品加工。80年代初全世界有100~400總噸的漁船約20000艘,總噸位共約1200萬噸,此外還有300萬艘小船和獨木舟從事漁業。全世界漁民總數約有1600萬人(其中部分為兼業),此外還有更多的人參與漁業有關的工作。多數漁民分布於開發中國家。漁業是許多國家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也是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部門。各生產國的水產品大部分在國內市場銷售,但水產品的國際貿易在1970~1980年間,按重量計增加了34%,金額增加了4倍。1985年世界水產品出口總量為1254.27萬噸,價值169.41億美元。主要輸出國有日本、加拿大、美國、挪威、丹麥等,其中日本、美國同時也是重要的輸入國。
中國東南所面臨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總面積為472.7萬平方公里,其中水深200米以內、適宜漁業生產的大陸架面積有15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2萬平方公里中可供人工養殖的面積約在 1.3萬平方公里以上。淡水水域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可供養殖的水面達5 萬平方公里。1986年中國水產業總產值占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1.1%。水產品總產量為823.5萬噸,僅次於日本和蘇聯,占世界第3位。總產量中海洋產量475.3萬噸(其中魚類占65%,蝦蟹類占16%,海藻占5%,貝類占14%),內陸水域產量 348.2萬噸。水產品出口量達6萬噸。1986年全國國營水產品加工企業有120餘個,每年加工水產品約113萬噸。此外許多小加工廠遍布沿海200多個縣,大多生產鹽乾魚、魚露及魚粉等。製冰冷藏事業也已形成相當規模。1982年全國有大小冷庫250餘座,冷藏能力25萬噸/日,凍結能力8000噸/日,製冰能力7000噸/日;此外農村集體漁業企業也建成中小型冷庫129座,冷藏能力約3萬噸/次,彌補了國營冷庫冷藏能力的不足。

 展望

2000年的世界人口如按60億計,為了保持1980年人均食魚量約11.4千克 (按1億噸的70%用於食用)的水平,水產品的年產量應達到 1億噸。這個目標的實現,要作出以下幾方面的努力:①妥善管理大陸架近海水產資源;防止捕撈不足和捕撈過度,同時防止漁業水域受到污染。②開發新漁場和新的捕撈對象,如開發估計年產潛力有5000萬噸以上的頭足類、南極燐蝦及數量不清的燈籠魚等大洋中層魚蝦類等;同時應研究適於開發這些品種的加工方法和低成本的捕撈技術,擴大消費市場。③改善加工方法,使目前約占水產品總產量30%的低值水產品能直接供人類食用。④使海水、淡水水產增殖和養殖量有成倍的增長(見水產捕撈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