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明代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

楊溥[明代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
楊溥[明代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 ),字弘濟,號澹庵 。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 )人 。明朝著名政治家、詩人、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南楊” 。 建文二年(1400年),楊溥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永樂初年,任太子洗馬,侍奉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永樂十二年(1414年),因漢王朱高煦誣陷,東宮官屬盡遭牽連,楊溥被關進詔獄,在獄中勤奮讀書,從不間斷。十年之間,將經書史籍通讀數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楊溥獲釋出獄,授官翰林學士。仁宗建弘文閣,命楊溥掌閣事,鏇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後,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典機務。宣德九年(1434年),升禮部尚書。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楊榮等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楊溥在內閣共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任首輔(1444年—1446年)。他有“相度”,為人謹慎,有時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晚年時眼見王振權勢益振,卻無能為力。 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年七十五,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 ()

人物生平

東宮僚佐

洪武五年(1372年),楊溥出生在湖廣石首。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永樂初年,楊溥任太子洗馬,成為皇太子朱高熾的東宮僚屬。太子有一次讀《漢書》,稱讚張釋之有賢才。楊溥說:“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如果不是漢文帝寬厚仁愛,他也無法施展他的抱負。”於是摘取漢文帝的事跡,分類編好,獻給太子。太子非常高興。不久,楊溥因親喪回家守孝。當時太子監國,便強令他回南京任職。

詔獄十年

楊文定像 楊文定像

永樂十二年(1414年)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後,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於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關入詔獄在獄中,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成祖的心意也不可預測,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但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獄中十年,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仕途高升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楊溥獲釋出獄,仁宗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仁宗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皇上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在思善門左側建弘文閣,在群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楊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授予陳繼博士,楊敬編修,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說:“朕把愛卿留在左右使用,不僅只是為了學問,還想廣泛了解民情,以有助於治理國家。你有什麼建議要報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

同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宣德九年(1434年)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三楊當國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駕崩,由太子朱祁鎮(明英宗)即位。英宗剛即位不久,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張太皇太后(誠孝張皇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入內,太后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張太后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太后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太后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當初,仁宗做太子時,受到誣陷,東宮屬官許多死於詔獄之中,楊溥和黃淮一關就是十年,幾次差點死去。仁宗常常在宮中惦念他們,太后對他們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對楊溥說了這番話。太后又對英宗說:“這五位大臣,經過三朝皇帝的選任,足以輔佐後人。皇帝政事繁忙,應當與這五位共同商議。”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於是與他們並列。

孤立無助

正統六年(1441年),楊溥回鄉掃墓,不久回京。 此後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分別在1444年及1440年),在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之人,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權宦王振便開始進一步專權用事。 晚年時,楊溥屢因年邁請辭,但都未獲準許。

身後議論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8月6日) ,楊溥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英宗為他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 。授予他的孫子楊壽為尚寶司丞。十二月二十七日,楊溥歸葬故鄉。

正統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導英宗北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圍,遭遇慘敗(即“土木之變”)。時人因而懷念“三楊”,認為如果他們還在,不會發生這樣的結局,但後起者卻爭相揭露他們的短處,認為由於他們違心執行中旨,終於釀成了宦官為患的禍害。

主要成就

明英宗正統初年時,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委任楊溥等五大臣當政,而楊溥等也自信,敢於侃侃致議,雖年老而憂國之心不衰。由於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張輔和“三楊”等五大臣的合力輔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當時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內外臣民一致稱讚“三楊”。 後人將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溥等人。

人物評價

總評

楊溥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性恭敬謹慎,每次上朝,都順著牆跟走。即使對隸屬小官,也不敢怠慢。 大臣們論事時爭辯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穢言,楊溥卻平心靜氣地處理,大臣們為之嘆服。當時人們說楊士奇有學者風範、楊榮有才幹見識、楊溥有高尚的品德,這些都是別人比不上的,史稱其“安貞履節,釀醴調羹” 。 時人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而楊溥曾自稱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稱為“南楊”。

歷代評價

胡儼:①初學小子當退避三舍,老夫亦讓一頭地。 ②立玉階方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

誠孝張皇后:①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 ②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總計。

楊士奇:①古稱凡涉難者,其知必明,今楊溥其庶幾。 ②弘濟為人忠厚惻怛,愛人以德,凡所與處,必輔之於道,不肯苟且阿循,蓋非獨於餘有切磨之益,朋友資益之者,蓋多也。

陳循:宣德正統間,士大夫論館閣中三達尊威備者,必曰三楊...公可謂之衰榮始終者矣,則夫士大夫論其與士奇勉仁無間彼此非歟。

李賢:學必優焉,命必通焉,事業文章斯可以兼得矣。今之君子能若是者,楊文定公其人也。……輔導之功,論思之績,經濟之略,著於五朝,聞四方者,可以傳之乎百世而無窮。及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然則公之志伸於事業,學著於文章,方之古人,豈多讓哉!

彭時:當是時,以文學顯用者,有三楊公焉。……登名進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備顧問者十載。名德浸浸乎彰聞。迨正統初,遂與泰和楊文貞、建安楊文敏二公同居內閣,協心匡輔,並列三孤之位。一時功名事業煊赫盛大。屹然為朝廷之表儀,縉紳之冠冕,天下人望鹹歸重焉。其後,二楊公沒,公巋然獨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詩文者,莫不藏弆以為榮。公亦樂於應人之求,肆筆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視務工巧以悅人者遠矣,何也?蓋其資稟之異,涵養之深,所處者高位,所際者盛時。心和而志樂氣充,而才贍宜其發於言者。溫厚疏暢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險怪。雍雍乎足以鳴。國家之盛,豈偶然哉?

孫繼宗:溥在內閣,與士奇、榮皆楊姓,時號“三楊”。三人者各有所長,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天下引領望焉。溥尤謙恭小心,趨朝循牆而走。儒之淳謹者也。

彭韶:江漢炳靈,以發文明。早居館閣,晚踐孤卿。懲艾思奮,處困而亨。謙虛好學,保泰以貞。老成體國,蓍龜典刑。東里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餘年,光輔太平。

吳寬:今世稱名臣,必曰“三楊”。

王慎中:某生也晚,竊聞長者之論,由高帝文皇以後稱相業者,莫盛於三楊。

鄭曉:文定中更險難,比入內閣,遲二楊者二十三年,復還弘文,再入內閣,昭皇后臨朝,與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唐樞:①以文學潤飾太平,大製作鹹出其手。……公為人謙雅,無大小,無敢慢。 ②論本朝人物,至三楊、黃、夏諸君子,輒舉手加額,見名臣像不能不斂容,有而信決,善惡之機挺乎自樹,豈不偉耶? ③自正統前,三楊碩賢,繼世迪德,海內晏安,人相忘於治平之間。

雷禮:系獄不改其操,稟軸不渝其忠,史謂“謙恭淳謹”,不愧斯言已矣。

何喬遠:①溥立朝四十餘年,恭慎謹畏,雖御史卒亦不敢慢,每議事決疑,舍巳從人,略無吝躁,與士奇、榮同心輔政,稱東、西、南三楊,西楊玉質金相,通達國體,東楊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而溥安貞履節,釀醴調羹,稱曰南楊。 ②明興二百餘年,三楊、胡、解、蹇、夏之勞,能爛然於紀載矣。君子猶有不死其君之譏,浮沉居位,又有不免訾者。

焦竑: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張岱:士奇似李文靖、範文正,而識稍泥。榮似裴晉公,而才小遜之。溥似司馬君實、陸宣公,而文采不及。又有言文貞之雅差近名,文定之敦差近實,文敏之練差近術。其然豈其然哉!

張燧:國朝文極六曹,天造不論,夏蹇經綸悃愊,文皇北征,全國是屬;三楊熙績台省,坐臻太平,所謂代天之相也。

喻嘉才:楊文定四朝附鳳,史稱南楊器重,……楊解元,獄十年而拜相公。

汪有典:嗚呼!禍所從來,誰職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齡耳。王振不法,積非一日,三楊受顧命、輔幼主,防微杜漸,清君側,奸事無有重於此者。帝既沖幼,仿韓魏公(韓琦)竄任守忠故事,必無中阻旁撓之患,勢無有易於此者。又況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賜振死,乘此直陳其罪而捽而戮之,機更無有捷於此者,胡乃乞命養此大憝?當機立斷,非所謂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毀祖宗之制,專政操生殺之權,箝制台諫,焚炙忠良。土木之變,幾危社稷,誰秉國鈞?誰生厲陛?世多稱“三楊相業,為明之冠”,予特以為心薰祿位、志怵禍機,去鄙夫一間耳!雖有補苴,何足數哉?

張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 ②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湯鵬:自宋已降,名材碩德盛於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楊,超然萬夫之特也。

蔡東藩:①宣宗固不善籌邊,而張輔、蹇義、夏原吉、三楊諸人,要亦不能辭其咎也...觀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謂明,其臣亦不得謂良,寧特楊榮之足斥已哉? ②誤國由來是賊臣,權閹構禍更逾倫。三楊甘作寒蟬侶,莫謂明廷尚有人。

錢基博:①太祖之世,運當開國,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後,太平日久,為台閣凝容之作。作者遞興,皆沖融演迤,不矜才氣;而泰和楊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楊榮字勉仁、石首楊溥字弘濟並世當國,歷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稱三楊。 ②楊溥以弘識雅操驂駕三楊,而刻意遒古,力摹昌黎;而不以文名,其集亦不傳。

白壽彝: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楊士奇和楊榮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么一種敢於面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後去世以後,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所謂後進望輕,楊溥孤立,都不能解釋他在朝的最後幾年中王振專權的形成。所以當“土木之變”發生後,人們追思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有人會過激地起而爭暴其短,認為他“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這也許是過於苛求他了。

《劍橋中國明代史》:自從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來,他們就在一起任職,而楊士奇和楊榮自永樂朝起,已為幾代皇帝效過勞。他們都經驗豐富,精明強幹,掌握大權。

當年明月:他們是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長,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計,歷經四朝而不倒,堪稱奇人。

藝術造詣

文學

楊溥像 楊溥像

楊溥為“台閣體”代表詩人之一,但他在“台閣體”諸位作家中詩名不顯,對楊溥的詩歷來評價不高 。清人朱彝尊說:“三楊位業並稱,南楊詩名獨不振。”明英宗時名臣李賢,在《楊文定公集序》中說:“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又說:“公之文章以事業而見重於世必矣,何以序為!”但今觀楊溥之詩,疏朗雅淡,別有情致,在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記》,分析了楊溥的寫作特點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韓愈)”、“平實淡雅”,認為是“何李(何景明、李夢陽)之前軌也。”

書法

楊溥工於書法,行、楷俱法趙孟頫。

個人作品

楊溥喜好佛老,著有《禪玄顯教編》,曾參與編修《明太宗實錄》、《明宣宗實錄》,另有《澹庵文稿》 、《文集》十二卷等。《續修四庫全書》收錄有《楊文定公詩集》,原書七卷,今餘五卷,為明鈔本。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楊文定公奏疏》,錄其奏一篇。

趣聞軼事

應對救父

楊溥、楊榮、楊士奇像 楊溥、楊榮、楊士奇像

楊溥自幼聰慧過人,10多歲就精通詩對,常常妙語驚人。有一年,他父親因一樁公案株連,被抓入縣獄,親友們都急無對策,楊溥便跑到縣衙去向縣官求情。縣官見他年紀小,膽子卻不小,口才又好,想試試他的才識,便出一上聯要他對: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這是一拆合字聯,把繁體的“圖”字拆成四個口字,又指明內外“口”字的關係。縣官藉此暗示,我乃一縣之宰,主管萬民,一切由我做主。 楊溥明白縣官的意思,當即對曰: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這下聯對得確實巧妙。把繁體的“傘”字拆開,成5個“人”字,其中一個大“人”字遮著4個小“人”字,反映了5個“人”字之間的關係,既應對工整,又奉承了縣官。縣官聽了十分高興,隨即答應楊溥的請求,把他父親釋放了。

楊溥薦賢

楊溥執政時,他的兒子從家鄉湖北到京來看望他。楊溥問兒子:“你一路過來,可聽說哪個守令好嗎?”兒子回答說:“兒從家鄉來,路過江陵縣,那個縣的縣令很不好。”楊溥問:“人們說了些什麼?”兒子說:“就是對我的招待太馬虎簡單,他是天台縣的范理。”楊溥默默地記住了這個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薦,將范理提升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以後,為政有方,得到百姓稱頌。後升任貴州左布政使。有人勸范理當該寫信感謝楊溥,范理說:“宰相替朝廷用人,不是私理,為什麼要道謝?”最終未寫一信。等到楊溥去世後,范理才哭著祭奠他,來感謝他的知人之明。 《玉堂叢語》、《先進遺風》、《正經》等書均載此事。

謙恭尊師

楊溥鄉試時,湖廣考官胡儼看到楊溥的文章,非常驚異,在其上題寫道:“此文作者必能為董子(董仲舒)之正言,而不為公孫(公孫弘)之阿曲。”世人都認為他知人。 其後胡儼位居國子祭酒,而楊溥已身居高位,但他卻終生對胡儼行門生禮,胡儼也安然接受,二人都受到時人的敬重。

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祖父楊國禎 因楊溥顯貴贈光祿大夫、柱國、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祖母詹氏因楊溥顯貴贈夫人。
父親楊文憲——
——妻子彭氏贈夫人。
子輩長子楊暾早卒。
次子楊昱早卒。
三子楊旦官至大理寺少卿。
女兒——嫁醫學訓科郭學本。
女兒——嫁醫學訓科吳卓。
女兒——嫁國子生李年皋。
女兒——嫁邑中序生何純。
孫輩孫子楊壽楊溥死後被授官尚寶司丞。

(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

文獻記載

《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楊公墓志銘》

《明名臣琬琰續錄·少保文定楊公言行錄》

《國朝獻徵錄·卷十二·楊溥傳》

《名山藏·卷六十》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歷史長篇小說《大明首輔》

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舉人以廉》:薛國平飾演楊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