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
鱔魚1500克 、植物油50克 、姜50克 、大蒜(白皮)50克 、大蔥50克、 香菜100克 、鹽5克、 胡椒5克、 醬油15克、 白砂糖15克、 料酒30克、 味素3克 、醋15克 、澱粉(豌豆)15克 、香油25克
烹飪方法
1.將活鱔魚放入鍋內,加入清水、鹽、醋、料酒,蓋上蓋,上火慢慢燒開,待鱔魚張嘴是將鱔魚撈出,用涼水沖涼;
2.然後用刀從鱔魚脊背側面劃開,去除脊骨,將鱔魚淨肉切成6厘米長的段;
3.將香菜洗淨,消毒,備用;
4.蔥洗淨,分2份,分別切段、切末;
5.姜洗淨,分2份,分別切片、切末;
6.蒜剝去蒜衣,拍爛剁末;
7.鍋中放清水燒開,放蔥段、薑片、料酒,再將鱔魚段開水汆一下,倒入漏勺控水;
8.鍋中放植物油燒熱,加入蔥末、薑末、蒜末(放一半),炒出香味,倒入汆好的鱔魚,烹入料酒、醬油、雞湯,再放鹽、白糖、胡椒麵、味素,燒5分鐘左右;
9.待湯濃,用水澱粉勾芡,盛入盤中,撒上胡椒麵;
10.將魚盤中間放入汆好的一半蒜末;
11.再將鍋中放香油、植物油、燒沸,澆在蒜末上,圍上香菜葉即成。
製作提示
死鱔有毒,不堪入撰。
活鱔加工有生剖、熟剖之,炒鱔糊必須用熟鱔段入烹,始為淮揚正宗風味。
本菜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種補益上品。鱔魚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生素,含有豐富的鈣、鐵。能使人代謝活躍,精力旺盛。
中醫認為,鱔魚有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壯陽生精之功。對於病後體弱、氣血不足、風寒濕痹、產後惡露淋漓、下痢膿血等有食療作用。
歷史文化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生活於稻田、池塘、河溝中,夏出冬蟄,鑽洞穴居,白天藏在洞中,夜出覓食,現已可人工飼養。
鱔魚體內含有豐富的組氨酸,是其鮮味的主要成分。鱔魚死後,組氨酸迅速分解成有毒的組胺,故死鱔魚不可食用。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
其他相關
鱔魚在《山海經》中已有記載。
據《荀子》所載,當時為保護魚類繁殖,在其孕卵時“網罟不入澤”,其中包括黃鱔。
《滇南本草》中載:蟮魚添精益髓,壯筋骨。
《隨息居飲食譜》:鱔魚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濕痹,通血脈,利筋骨。
《別錄》曰:時行病起,食之多復。《本草經疏》記:凡病屬虛熱者,不宜食。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風,發疥,患霍亂損傷,時病前後,瘧、疽、脹滿諸病,均大忌。
《本草衍》:蟮魚,也謂之黃鱔,又有白鱔,皆動風。
《本草綱目》中記載:“鱔魚味甘大溫無毒,主治補中益血、補虛損、婦女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贏瘦,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又濕痹氣。”
備註
舊時把走江湖的人通稱為賣大力丸的,其實古醫書《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鱔魚。
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食療作用
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 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傳統醫學認為,黃鱔為溫補強壯劑,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濕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菜譜營養:
1.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
2.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