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涪州,涪陵。下。開元戶六千九百九。鄉二十六。元和戶三百五。鄉二十一
。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屬巴國。秦為巴郡地。華陽國志曰:“涪陵,巴之南鄙,從枳縣入,溯涪水。”枳縣,即今涪州所理是也,與荊、楚界相接,秦將司馬錯田之取黔中地。漢為涪陵縣地,蜀先主以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為名。上元二年,因黃莩硤有獠賊強聚,江陵節度呂?請隸於江陵,置兵鎮守。元和三年,中書侍郎平間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輸納往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於里,途經三峽,風波沒溺,頗極艱危。自隸江陵近四十年,眾知非便,疆理之制,遠近未均,望依舊屬黔府。
州境:八到:東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陸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從萬州北開州通宣縣,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東至東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萬州六十里。東至忠州三百五十里。東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東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北陸路至渠州陵山縣三百七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文鐵刀,?醬,元和貢:白蜜,連頭十段布一匹。
管縣四:涪陵,樂溫,武龍,賓化。
涪陵縣,中下。郭下。本漢舊縣,屬巴郡。漢時赤甲軍多取此縣人。蜀置涪陵郡。隋開皇廢郡,縣屬渝州。武德元年置涪州,縣改屬焉。
雞鳴硤山,在縣西十五里。先主時,涪陵人反,蜀將鄧芝討焉。至雞鳴硤,見猿母子相抱,芝引弩躺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樹葉塞瘡。芝投弩水中,嘆曰:“吾傷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縣城也,自李雄據蜀,此地積為戰場,人眾奔波,或上或下。
桓溫定蜀,以涪郡理枳縣城。
開池,在縣東三十里。出銅鐵,士人以為文刀。樂溫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十里。本漢枳縣地,周明帝分置巴縣,武德二年改為樂溫縣,因樂溫山為名,在縣南三十里。縣出荔枝。
武龍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涪陵縣地,武德九年分立武龍縣。
涪江水,在縣南,屈北流注於蜀江。
賓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里。本漢枳縣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縣,貞觀十一年分巴縣置隆化縣,以縣西永隆山為名。先天元年,以犯廟諱,改為賓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