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學名:Paphiopedi1um insigne (1ind1. ) Pfitz命名來源:[Morph.Stud.Orchideenbl : 11. 1886]
中國植物志:17:063
亞屬中文名:兜蘭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Paphiopedilum
屬中文名:兜蘭屬
屬拉丁名:Paphiopedilum
亞科中文名:杓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CYPRIPEDIOIDEAE Lindl.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地生植物。葉基生,二列,5—6枚;葉片帶形或線狀舌形,長15—40厘米,寬2—3厘米,先端鈍並偶見凹缺或缺口,上面深綠色,背面色稍淺並在近基部處有紫褐色斑點,基部收狹成柄並對摺,彼此多少套疊。花葶直立,長25—30厘米,深綠色,密被紫褐色短柔毛,頂端生1花;花苞片圍抱子房,長3—4.5厘米,背面近基部處具短柔毛;花梗和子房長4—5厘米,密被短柔毛;花大,中萼片淡黃綠色,中央至基部有較密的紫紅色斑點,上面邊緣為白色,合萼片色澤相似但無白色邊緣,花瓣黃綠色或黃褐色而有紅褐色脈紋與斑點,唇瓣紫紅色或紫褐色而有黃綠色邊緣或暈,退化雄蕊黃色。中萼片寬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4—6.5厘米,寬4—5厘米,先端鈍,邊緣波狀並多少向後彎卷,內表面基部與頂端處略被毛,背面疏被微柔毛,尤以中部與中脈為甚;合萼片橢圓狀卵形,長4—5厘米,寬2—2.5厘米,背面亦被疏的微柔毛。花瓣狹長圓形或近匙形,長5—6厘米,寬1.5—2厘米,平展,先端鈍,邊緣明顯波狀,內表面基部多少被毛;唇瓣倒盔狀,基部有寬闊的長約1.5厘米的柄;囊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5—3.5厘米,寬2—3厘米,囊口極寬闊,兩側各有1個直立的耳,兩耳前方的邊緣不內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倒卵形或近倒心形,長寬各10—12毫米,頂端近截形或微凹,略有紫毛,中央有1枚小突起物。
花期10—12月。
產地:
產雲南西北部(產地不詳);生於草叢中多石之地。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
亞屬概述
葉片的上表面不具或較少具深淺綠色相間的格線斑;花序具1至多花;花瓣小於或至少極明顯的窄於中萼片;唇瓣倒盔狀,囊口大部分邊緣(至少前方邊緣)不內彎,兩側具直立的耳。
本亞屬模式種
Paphiopediluminsigne(Lindl.)Pfitz.共約56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至太平洋島嶼。我國有12種。
本屬概述
PaphiopedilumPfitz.Pfitz.,Moth.Stud.Orchideenbl.11.1886,nom.conserv,et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54.1903;KaxasawaetSaitoinBull.HiroshimaBot.Gard.5:1--69.1982;Cribb,GenusPaphiopedilum1—222.1987;Braem,Paphiopedilum1--249.1988.——CordulaRaf.,Fl.Tell.4:46.1838.——StimegasRaf,Fl.Tell.4:45.1838.地生、半附生或附生草本;根狀莖不明顯或罕有細長而橫走,具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莖短,包藏於二列的葉基內,通常新苗發自老莖(或老植株)基部,在具細長而橫走根狀莖的種類中,新苗生於根狀莖末端。葉基生,數枚至多枚,二列,對摺;葉片帶形、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兩面綠色或上面有深淺綠色方格斑塊或不規則斑紋,背面有時有淡紅紫色斑點或濃密至完全淡紫紅色,基部葉鞘互相套疊。花葶從葉叢中長出,長或短,具單花或較少有數花或多花;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片一般較大,常直立,邊緣有時向後卷;2枚側萼片通常完全合生成合萼片,先端不裂或稍具小齒;花瓣形狀變化較大,匙形、長圓形至帶形,向兩側伸展或下垂;唇瓣深囊狀,球形、橢圓形至倒盔狀,基部有寬闊而具內彎邊緣的柄或較少無柄,囊口常較寬大,口的兩側常有直立而呈耳狀並多少有內折的側裂片,較少無耳或整個邊緣內折,囊內一般有毛;蕊柱短,常下彎,具2枚側生的能育雄蕊、1枚位於上方的退化雄蕊和1個位於下方的柱頭;花葯2室,具很短的花絲;花粉粉質或帶粘性,但不粘合成花粉團塊;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並有不明顯的3裂。果實為蒴果。
本屬模式種
Paphiopediluminsigne(Lindl.)Pfitz.共約66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至太平洋島嶼。我國有18種,產西南至華南,全部可供觀賞。亞科概述
Lindl,Coil.Bot.App7.1821,“Cypripedieae”,etOrch.Scelet.7.1826;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ierinSelbyana5:201.1979.地生或附生草本,極罕近亞灌木狀。莖短或長,一般不分枝。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或對摺。花序頂生,總狀或減退為單花;子房1室或3室;花通常較大,由於子房彎曲而使唇瓣處於下方;側萼片一般合生而成合萼片,位於唇瓣下方;唇瓣深囊狀;蕊柱位於囊口,具2枚能育雄蕊、1枚退化雄蕊和1個柱頭;能育雄蕊通常具短的花絲和較小的花葯;花粉多少有粘性,但不形成團塊;退化雄蕊位於上方,一般較大;柱頭位於下方,肥厚。果實為蒴果。種子通常有翅狀種皮,較少例外。本亞科模式屬CypripediumL.共含4屬(近年發表的Mexipedium子房1室,似應歸人Paphiopedilum),產北溫帶至美洲與亞洲的熱帶地區以及大洋洲。我國有2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
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種類
白花兜蘭、波瓣兜蘭、彩雲兜蘭、長瓣兜蘭、帶葉兜蘭、兜蘭屬、亨利兜蘭、亨利兜蘭(原變種)、虎斑兜蘭
、巨瓣兜蘭、卷萼兜蘭、麻栗坡兜蘭、飄帶兜蘭、同色兜蘭、無斑兜蘭、小葉兜蘭、杏黃兜蘭、秀麗兜蘭、硬葉兜蘭、紫毛兜蘭、紫紋兜蘭。
熱帶蘭屬植物
熱帶蘭泛指分布於低緯度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具有明顯的氣生根和附生習性的蘭科植物和部分地生種蘭科植物。這類植物大多具有色彩艷麗的大型花朵,並且利用其發達的氣生根附生於熱帶雨林的樹幹,樹枝或林下枯木和岩石上,同時通過裸露在外的氣根吸收水分和營養,故被人們稱之為氣生蘭或附生蘭,這類蘭花在西方人士所廣泛喜愛,故國人稱之為“洋蘭”。 |